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日记 6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晴好、春光融融。
一大早,我叫醒与我一同派驻的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李思维和临沧财校的张元翠,一起搞我们村的大扫除。正当我们3人干得起劲的时候,只听有人喊“大石四在吗?”我抬头一看,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问我。我回答说:“大嫂,你有什么事吗?石副主任到外面办事去了。”大嫂告诉我,她要找石兴良副主任拿她家的户口册和身份证到信用社办事,我立刻和石副主任联系,并到办公室取出户口册和身份证交给她。花了整整2小时我们才打扫完毕。此时,一辆白色越野三菱车驶入村部的院场,他们是玉临高速公路项目部的,来村里找陶先明支书协商项目部选址相关事宜。我一边招呼他们,一边向陶支书报告了此事。过了一会,陶支书便及时赶来与他们协商。
14时许,几辆越野车驶入我们驻村的卫平村忙东易地扶贫搬迁点。这时,陶支书、李思维和我已早早等候在事先准备好的展板前。区委副书记龚文军招呼考察团成员围拢到展板前,听取了邦东乡主要领导介绍项目点的规划设计方案、易地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和项目点建成将达到的效果,参观结束后我们随同车队返回村委会。15时30分,龚副书记在卫平村脱贫攻坚大会战办公室召开了临翔区脱贫攻坚推进工作现场考察团会议。
短短的一天,紧张而忙碌,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使我们驻村队员倍感温馨,工作的有序推进增进了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我们参与脱贫攻坚的使命感。我想,这次派驻到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还要珍惜自我锻炼磨砺的机会,更真实地感受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早上八点,红卫街路口,车辆随着信号灯走走停停,绿灯亮了,对面驶过来一辆老旧的越野车,车子按了声喇叭,正在打瞌睡的我抬头一看,单位的领导王组长摇下车窗来叫我上车。
小崔,吃早点没有?等会儿会饿哦,到那些地方没什么吃的王组长关心的说道。初次下乡的我即忐忑又期待,听了这话心里却在想,下乡不是都有人搞接待,杀猪宰羊啥的,怎么可能没吃的。在没到达之前,我一直坚持着这样的想法。
沿江公路往上行驶,我们的车子走在去往白鹤滩电站方向平坦的路上,舒适的天气及新鲜的空气让整车人都心情不错......
穿过一个又一个隧洞,总算是到了大寨镇范围内,可离我们所要到达的药峰村还有一段距离,自2006年国税局挂钩帮扶药峰村以来,这是我第一次来这,同车的几位同事却对这条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坑坑洼洼的土路使车子颠簸得厉害,安师傅减速慢行,颇有经验的避过路面一个个凸起的石头和凹坑,这条路跑得多了,哪儿有个坑有个石头都差不多记下来了安师傅说道。
进入药峰村,我们局驻村的工作人员董哥早已在村口等候,从村口到达村公所大约有五六公里路程,董哥说怕耽误行程,于是提前了一个小时便从村公所走下来等我们,目的是要带领我们去看刚竣工的两条公路,听到这里,我不由得皱眉。
在查看公路的期间,王组长及几位同事热情的与村民们打招呼,老王,最近忙不忙?孩子还在读书没有?老李,你家房子修得怎么样了,一层板打好没有?...比起他们的熟络,因为不认识,我只好跟在后面冲着每一个村民笑笑。
到了午饭时间,就在我纳闷今天吃什么的时候,王组长打开车门,从后备箱里面拎出了一个塑料袋说道:今天中午我们就在村公所煮面吃,说得随意而又惯性,袋子里装了两把面条,三个西红柿和一些葱....
进村的时候遇到一个年轻的村民邀请我们到他家吃羊肉,同事们委婉的拒绝了,当时我很不解,可看到领导亲自拎着西红柿和葱说煮面吃的那一瞬间,我为之前无知又愚昧的想法感到十分尴尬且愧疚。
简单的午饭过后,我们就地召集了当地村组干部进行座谈交流,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询问该村各社的精准扶贫户数落实情况、现有经济作物、劳动力现状、土地和基础设施等情况,并进一步了解村级发展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知为何,虽吃得很简便,但潜意识下总觉得这顿饭吃得很饱很舒服,大概是面条太香,干起工作来更有干劲了。我积极参与到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座谈中来,和他们一起商讨扶贫工作规划和脱贫的工作思路。
在座谈结束后,我们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及驻村工作人员一起实地查看了该村已竣工的其余两条公路,在了解到该村主要致贫原因是交通问题后,领导和同事们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药峰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设施,并鼓励大家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脱贫工作充满信心。
药峰村坐落于海拔4041.6米大药山西麓,全村10个村民小组259户950人,其中贫困户120户,贫困人口454人。
全村境内山大、沟深、坡陡,人稀民贫,文化素质低,经济基础较差,种植作物单一,养殖技术落后。自2004年挂钩大寨镇药峰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局先后派出专职扶贫干部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5人,单位协调、职工捐款等多种形式为药峰村筹集帮扶资金20万余元,帮扶水泥20余吨,先后帮扶其完成药峰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村公路修建、梨坪堰引水工程、村村通电力工程、居民生活用水引水工程等。2015年又积极协调,帮扶药峰村坪子社建设主管长4400米的人畜饮水管网工程,解决该村46户民小组及相邻小组村民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用水。并帮扶药峰村发展了200亩花椒和100亩核桃种植项目,其中花椒4000株、核桃1500株。2016年,我局动员、协调梨坪社群众开挖本社小娃儿坟至刘家坪子社公路600米,总投资2万元。受益农户4户,受益人口20人。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要发展经济困难重重。近十年来,虽然我局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帮扶药峰村完成了药峰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村公路修建、梨坪堰引水工程、户户通电工程、居民生活用水引水工程等等。我们的挂钩干部、新农村指导员也都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药峰村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扶贫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临走前,刚好接近晚饭饭点,药峰村李书记执意邀请我们到他家吃过晚饭再走,几番拉扯我们把李书记送到他家门前,王组长还是委婉的拒绝了书记的热情邀请,也就是一顿简单的粗茶便饭,并不是什么大事儿,王组长为什么要拒绝李书记,我心里或许已经有一点答案,可还是在回程的路上问了出来。
老李家正在建房子,人跟着我们跑了一天还得回家照看工地上的工人,我们饿一会儿没事,别给村民们添麻烦王组长跟我说道。简单的话语中充满了细心与体恤,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回答,不管是对于王组长还是对于我。
在这之前,我眼中的下乡便如同郊游一般,和当地老百姓拉拉家常吃吃饭。同大多城市中长大的90后一样,我对从未体验过的乡村生活充满了无知,对领导干部入村走访工作带着偏见,可当真真切切的感受一次,才发现我的眼界如此之狭隘短促。
晚上八点,我回到家,虽累了一天,却还是想要提笔记下这次下乡的经历,把我的所看所闻所感分享与你们,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把它当做一剂强有力的正能量,正注心底。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杨局长后,他也很支持,还派了单位的公车专程送我们去复兴。下午3点左右,我们就驱车来到了复兴。踏着一级级石头砌成的台阶,在复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的陪同下,我们向15组王安秀的家进发。
雨后的山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我们左右欣赏着一路的美景,尽情享受着清新的空气。路上还惊喜的发现了一只正在核桃树上辛勤搬送核桃的小松鼠,还是一次两颗呢!来到王安秀的家,已是20分钟以后了。大家汗流浃背,顾不上喝一口水,就摆开电工设备,忙碌了起来
前一次走访慰问王安秀的时候,我就了解到王安秀家快60岁了,家有一女已外嫁,有一儿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她本人体弱多病,曾患过精神病,自理能力有限,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平时只能靠低保来维持生活。因为火灾原因,王安秀家里的用电线路严重损坏,不能照明,夜里只能用手电筒照明,勉强摸索着生活。
回到家,我就与当电工的丈夫协商了一下,在他的组织动员下,他和两名电工师傅,积极行动,提着电工设备,带着电线、插座、开关、节能灯等材料,来到复兴村15组王安秀的家,专程为老人家的受损线路进行改造,一边还向她讲解安全用电和节能知识。
王安秀家的木梯都被火烧没了,这个歪叉的木梯还是去隔壁老乡家借的呢!因为木梯长短不一、地面高低不平,为了安全起见,还需要人帮忙扶着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就只能在旁边偶尔帮忙递一下扳手、扶一下木梯、拿一下钳子,顺便照照相
我和同行的吴书记、谭义丰,不时向王安秀了解她的受灾详情、厨房维修的打算、资金筹措情况等,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快改造好住房、厨房和猪圈等,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雨后的夏日,依然闷热难耐,没多久,大家还没干透的衣服就又被汗水浸湿了。
终于第一盏灯亮了,大家看了下时间,从动手开工修电也不到一个小时,耗时不是很多哦,接下来会更容易呢,大家不禁信心百倍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辛苦工作,王安秀家的灯终于又恢复了光明了。当看到自己家里原先凌乱的线路,已经由崭新的导线整整齐齐的排列;明亮的节能灯泡取代了原先昏黄的白炽灯时,王安秀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连连感谢:你们真是太好了,专门来帮我修电,今天晚上我家里就亮堂了,真的很感谢你们啊!
因为有位电工要赶回去上夜班,我们顾不上喝口水,就急忙又往回赶。一路上,大家既对能帮忙修电颇有些成就感,也对王安秀家的困境很是忧心忡忡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年文案:

今天,阿光叔叔、小和姐我们三人去第一批尼西鸡养殖户家对禽舍做消毒指导。
全村被崩池神山分成两个片区,按所处地域分为山前和山后,山后五个村民小组基本地处于神山之上,由此多少可以想见山后的一部分状况。然而,真正进入村组公路,我还是被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九曲十八弯”吓得不太敢说话,一条公路拐来拐去盘踞在整座山上,形状简直跟那条蜷缩水泥路上晒太阳的蛇有得一拼。好在阿光叔叔是个有几十年驾龄性格沉稳的人,把安全交给他,完全可以放心,没想到座驾不给力,这辆有些年代的微型车是村里唯一的工作用车,上坡起步时,挂好的一档自动跳到空档,需要副驾驶协助挂档,第一次见识一辆车由两人驾驶(除了教练车)。
到达的第一户在西当村,村庄散落在半山腰,估算海拔在2700米,站在陡直的山坡望下去,高差很大,让人有点眩晕,金沙江像条细带子嵌在两座大山的缝隙处。村民告诉我,有人测过,江边海拔1790米,待会我们要去的另一户,家在西当,鸡舍和油橄榄基地在江边,我不敢相信,这户人家为了一日三餐每天要在海拔差近1000米的地方往返,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们?当我们顺着蜿蜒的公路上到村庄花二十多分钟完成第一户指导工作,再下到江边时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到达这个有十来户人家名为布卡的村庄,与刚才的西当村完全是两个世界,不禁让人为这里的一切欢欣鼓舞,气候温暖,清澈得几可见底的金沙江水悠闲地绕着村庄流淌,岸上花红柳绿,饱满结实的青稞穗在微风中点头哈腰。我说,这个年近五十的阿茸(藏语叔叔的谐音)还算有点眼光和远见,知道山上刨不出什么,把基地搬到江边来。结果阿光叔叔说,你高兴得太早了,他的基地还远着呢。
车通过车马吊桥,上柏油路行驶好远的路,过两个村庄,终于停下,却被告知这里是德钦县,阿茸的基地在江对面。隔江相望,除了两所低矮的小房子,表明可能有人居住,其它基本看不出来什么,没有江岸应有的枝繁叶茂。来到江边,见到一艘带柴油发动机还带两支木桨的破旧铁皮船,我的第一反应是目测江面宽度和水流速度,若出故障,我能不能凭我那招狗刨安全游回岸上,当然这话不敢跟大伙说。阿光叔叔问小和姐我俩怕不怕,小和姐说她怕水,我说这江面那么窄,游到岸边没问题,顺带捎上他俩。在等阿茸找划船伙伴的间隙,小和姐他俩先上船,兴奋地站船上不同方位让我当他们的摄影师。好不容易等来的船夫和阿茸一起上船,没有去发动机器,而是一人划桨掌舵,一人撑杆,离开江岸后,两人一起奋力划桨,我呆了,为什么不用机器?阿光叔叔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写满忧愁和恐惧,好像还有痛苦,小和姐不敢看江水,盯着手机不抬头,我想她在通过手机排除恐惧,看着他俩的反应,我居然不怎么怕了,所谓一条船上的蚂蚱不过如此,我玩心大起,用手中的相机不停捕捉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包括两位船夫。阿茸的土地是在石头缝中刨出来的,土层薄且养分极少,长了很多仙人掌,平缓处有十几亩除了种油橄榄,还有蔬菜,其它少部分在江岸斜坡上,大部分在陡峭的山上,都种了油橄榄,阿茸说有几百亩,全是他们全家人一锄一铲开垦出来的。他信心满满地为我们介绍,油橄榄3-5年见效益,我们的扶贫项目之一尼西鸡可在油橄榄地里放养,将在今年下半年见效益,种植、养殖两不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相信过不了几年,他们家就能脱贫。他们一家计划一边管理一边再开垦,将规模扩大到千亩,末了,阿茸说夏天的时候,他种的西瓜又大又好吃,邀请我们到时一定要来做客。看着勤劳朴实执著的阿茸,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葱绿的油橄榄树铺满整片荒芜的山坡,身材娇小的鸡群在林间欢唱,又大又圆的西瓜安静地躺在房前屋后,终于明白阿茸的决心源自何处。我发了一条微信,一位微友提问“能种什么”,当时我说“能种油橄榄和中药材”,现在我说“能种希望”。是的,能种希望!当年的愚公能移山,今天的阿茸颇有愚公的风范,能将荒漠变绿洲相信不是神话。
阿茸很快掌握消毒要领,并认真记下养殖注意事项。送我们过江的时候,虽然两位阿茸拼尽全力,船还是被水冲离临时码头几十米靠不了岸,阿茸说不要太担心,有他们在。阿茸二人分工,一人划桨,一人跳上岸拽住拴船的钢绳背在肩上奋力牵引,船终于靠岸。时间不早,顾不得惊恐,我们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腊仁组。江边到腊仁组,路更弯更陡更长,阿光叔叔认真开车,不时给我介绍全村情况,小和姐静静倾听,偶尔发出轻轻的笑声表示赞同,对这样的路况她一点也不担心,她是兽医,在这里工作了21年,上山下山,陡峭的山路于她来说与平地无异。她温柔文静,平时话少,当她面对百姓为他们解惑释疑却头头是道,百姓对她感激信任。
翻越一座高高的山坡,迎面是雨夹雪,路有点滑,我们到达老国道214线,阿光叔叔指着背后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说,那是崩旨神山,今天我们顺时针绕神山一圈。 回望神山,一层白雾环绕,好似披挂了人们为其敬献的哈达,静静庇佑脚下的子民。
下午6点30分,顺利完成我们一天的工作任务回到村委会,其他同事做好晚饭等着我们,感动溢满心头。
很累,早早躺下,却睡不着。 想着即将过去的一天,长久积压心中的一些困惑似乎有了些许答案。对于被抽调的扶贫工作队员,我一直在想会有作用吗?能起什么作用?此刻,我有点明白了,作为分散在各个村落的千万名扶贫队员,也许我们个人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困难现实,但我们的存在,实质意义是患难与共,作用是桥梁和纽带,价值是希望和精神支柱,是航标,是行船靠岸时的牵引绳。我们和村民,是相伴的关系,就如我和我的同事们。


结语:《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