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观后感 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走出西柏坡》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拍摄;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
下面请看语文迷为大家带来的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一进电影院,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这场电影什么时候才开始?”正在同学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电影院内顿时一片漆黑,电影马上开始了。
里面讲的是:有一个儿童团,团长是核桃哥,一天深夜,他们去森林巡逻,正巧碰上了三个装成西柏坡村民的日本人。儿童团商量了一下,立即行动。小鸡用鸡爪抓坏人的脸,小熊钻在地下把坏人的脚往上顶,小驴利用吸进气呼出气的方法把坏人一吹而起,很可惜坏人非常狡猾,并没有死。儿童团团长挺身而出,要去消灭三个坏人。儿童团团长核桃哥看见有几架日本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他想起首长爷爷说的那句话:“只要有日本飞机在上可,就得放许多烟花让他们分不清自国军。”团长就这样做了,突然一颗信号弹飞到空中,飞机立刻落出几十枚炸弹,轰轰几声响,飞炸弹顿时变成了灰烬,天空迷雾缭绕。当朋友们知道事情以后,以为团长核桃哥死了,因为他一直没有回来。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小学最后一次的阳光电影行,带我们进入了西柏坡的世界,让我们认识了小小英雄,看到了他们心中的美好心灵。
电影开始时,大家从宝泉圣水中认识到了王二小、核桃、枣花等儿童团的团员,他们纯洁的心灵就仿佛是那温和的圣水,在开心的那一刹那,鬼子的突然袭击,将村民们都杀了,王二小的奶奶也遭到了毒手,为此,王二小更加痛恨鬼子,此后,他去送情报,他为了村民有时间撤退,就把想要攻打西柏坡的小鬼子“带路”,山路十八弯,他的心也是那么的不安,最后,他为了让部队打鬼子,自己就为此牺牲了,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呈现出他、奶奶、及部队快乐的笑容。
王二小是一个一心为国的人,他为了打日本鬼子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我们行吗?不行。我们现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就不曾为国想过,我们从来不会想自己会为国效力,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而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能够开心地玩电脑。看电视,做一个坐享其成的人,而王二小呢,心里也希望能与伙伴永远在一起,也渴望自己很幸福,但在自己幸福与国家和平中,他选择了国家的和平,而在我们的100个人中,最多只会有1人选择国家和平,而其余人,都希望自己的幸福能长久,但是,有力量才能创造幸福,有和平才能有快乐,我想了很久,发现王二小的名字有如此意义二小,就是1、国家,2、自己,他的名字就是包含了国家是大事,自己是小事的含义,
希望,我们小学生也能和王二小一样,毕竟我们都是13岁左右了,我们要发扬王二小的爱国精神,在心中的重要的位置是国,因为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

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作文 走出西柏坡电影观后感1000字文案:

“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战场上”。前往西柏坡的车上,国旅的小导游如是介绍老区人民的情怀。“民工539万人,车辆82万辆,牲畜100万头,粮食10万万斤……”这组醒目的数据,是三大战役中人民支援前线的统计,跟悲壮的战争场景和遗物一起陈列于西柏坡纪念馆中。
听到看到这些叙述和数据,我的心里都冒出一种似曾相识的震撼以及疑问。仔细想想,原来是参观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时产生的想法。当时是看到毛泽东评价长征的一段话:是什么驱动了千万人的双脚,跨越十几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大致)……先是震撼,那是怎样一种空前绝后的壮烈!而后是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做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主席有他的答案,因为他的话本来就是一个设问句。不过说实话我没有记得。只是当时我就开始想,撇开宏愿大志,作为参加长征的普通一人,当时他的动机是什么?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驱动力是什么?对于答案,有些隐约的方向,不过过于零碎和模糊。包括参观西柏坡时,几次有相同的感触,不过仍然悬而未决。
直到节前参加高新司主办的“青春奉献祖国”青年主题活动,听曹部长讲关于“如何认识我们的时代”的命题,其中讲到组织结构的两种极端形态“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下子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少,“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给了一个关于驱动力的非常精准的诠释。
“共同体”这个概念实在并不新鲜,有“欧洲共同体”,又有一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在谈东亚合作框架时呼吁建立命运共同体,港澳人士在评两岸关系时称台湾和大陆其实是命运共同体……最典型的是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将员工的命运和企业的前途捆绑在一起;国内将这个理念发挥到极致的是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任何团队都可分为“利益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在团队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是由“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而有些是由“命运共同体”走向“利益共同体”;任何一个团队不管是怎么发展而来,只有成为“命运共同体”才能让这个团队永远生成下去,尤其是在没有被服御寒的冬季。
任正非的阐述指出了一点,“利益共同体”是有利则合、无利则各奔东西,“命运共同体”是生死与共、同舟共济。IT界有句著名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那么只有“命运共同体”才能渡过“明天晚上”的严寒吧。
回到问题的出发点,长征、三大战役以及其它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初,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不同于长征、三大战役的前辈,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走上三尺讲台……,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但是,我们为什么选此舍彼?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无需菲薄任何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加入这个命运共同体并成为她的中坚力量,那么我们就拥有了见证民族复兴并在其中充当小小推手的机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志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我们青年一代持久的驱动力?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为这个社会带来了哪怕是微小的价值,是不是也会油然从心底产生一种成就感?
去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加入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加入了平台建设事业的行列。回想起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选择,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事业,通过对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将有效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和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设想一下,在不是很久的未来,在平台建设的推动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人的一生如果能和这样一件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信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16电影《走出西柏坡》观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