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2019-03-14 六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舌尖上的家乡——年糕】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张雨菲
眼看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了。江南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年糕了。那你们知道年糕是怎么做的吗?来,和我一起到年会上瞧瞧吧!
九点,我们来到了年会。年会上人山人海。看,这里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圈子在观看什么,我们好奇地挤了进去,原来是年糕师傅在准备做年糕啊!年糕师傅们分工合作,劈柴、生火、烧水、筛粉,井然有序。
准备工作就绪,开始上锅蒸粉,年糕师傅们把木质蒸笼放在热水锅上,还在蒸笼边上围一圈布,防止水蒸气跑出。一位老师傅,一手舀起筛过的面粉,均匀的向蒸笼里倒,另一只手把面粉铺平。这样不停地倒面粉,铺面粉,直到把蒸笼装得满满的,盖上盖子,等候。
过了一会,粉蒸好了,掀开盖子,一股热气携带着糯米的清香向外冲出,白茫茫的一片,犹如置身于香气缭绕的仙境之中。老师傅往打年糕用的石臼中洒水,洒水是因为怕年糕粘在石臼上,另一个老师傅吆喝一声,快速搬出热气腾腾的熟粉,小跑到石臼边,双手熟练地一番,“啪”的一声,粉团不偏不依,正好落入石臼底。老师傅继续围着石臼,往年糕上洒水。觉得水洒得差不多了,老练的两位师傅,高高抡起木锤,用力捶打着年糕,熟粉在石臼中响起“啪啪”的捶打声,变得越来越有韧性。老师傅们有节奏地抡着木锤,一个刚刚落下,另一个就高高扬起。
熟粉在千锤百打之下终于成了年糕。师傅们把年糕抬到桌上,用手往年糕上抹水,然后在年糕的两头拉扯。这年糕可真有韧性,怎么拉都不会断掉。四个师傅用力拉着,年糕越来越长,最后成了长条板凳的凳面。
年糕拉扯完了,就得切糕了。这可不是用刀来切哦!而是用一根棉线,棉线的两头各捆着一根小小的竹子。老师傅拿着两头的小竹子,用棉线在年糕上绕一圈,拉紧,年糕被一点一点地切开。年糕散发出的糯米清香更浓了,我忍不住,伸手拿一块,咬下一口慢慢咀嚼。新打的年糕十分有韧性,像泡泡糖一样,嚼不烂,在舌头与牙齿之间滑来滑去,糯米的清香,也就在唇齿之间弥漫着。
年会看完了,我们也知道了年糕是如何制作的,也尝到了年糕的可口美味,更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年已经来临……
【舌尖上的家乡——年糕年味儿】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陈思佳
开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会”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个年会上,锣鼓喧天,金龙炫舞,人山人海。舞龙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画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还有连按手机快门的年轻人,都紧跟在“龙”身边。
而我却被那“咚——咚——”的响声给吸引过去了。
我闻声而寻,来到一个石臼旁边。只见一个大伯时而在石臼里洒水,时而拿着个木锤,向石臼里砸去。他在干什么啊?一旁帮助大伯的人告诉我,这是在“热身”呢!真正的“好戏”在那里头。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个“老虎灶”,锅上是大蒸笼,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样,只是大了许多。蒸笼里热气腾腾的,那是什么?
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趁大伯打开蒸笼的时候,我探头探脑地想一看究竟。可当我把脑袋伸进蒸笼,看到的却只是一股白气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对我说:“小朋友,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从这儿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炉火把我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咯,起锅咯!”大伯一把掀开蒸笼,缕缕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边的一位爷爷对了一下眼,“嗨”的一声,合力把大粉团子抬了出来,两人小跑着来到石臼边,又是“嗨”的一声,一起把大粉团子翻进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团子。
随后,大伯举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锤子,举过头顶,涨红了脸,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打去。粉团沉闷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赶紧拎起大锤,趁此机会,爷爷就拿着“洗帚”往粉团上甩水。甩够了,第二锤子也正好下来了。“啪——啪——”大粉团子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打一下,缩一下,不打了,又弹了回来。十几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说了声“不行了”,就放下锤子,换那位爷爷来打。另外两位大伯趁这个“换班”的间隙,双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团,猛地将团子翻过身来。爷爷开始打了了。在这锤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团子变得愈发富有弹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时候,偷偷拔下一小坨来,一口塞进嘴里。“嗯,真好吃!”我对着大伯连连称赞。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将这白嫩嫩的面团从石臼里搬出来,放在沫过水的的桌子上,另两位大伯就开始揉搓年糕,左手翻过来,右手按压着,反反复复,直到把面团做成长方形的年糕模样。
最后,他们在年糕上“点花”,其实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笔轻轻点上一朵“红花”。红花开在年糕上,在阳光下绽放,为新年平添了几分喜庆。
我就这样一直看了许久。原来,一块年糕,是需要偌大的齐心协力,每个人,每一步都要做得十分精细,一旦当中有一步不完美,那么便没有这样的年糕。
我笑了起来,伸手拿了一块白瓷盆中的年糕……
【舌尖上的家乡——赤豆糯米饭】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庄梦颖
我们乡下有句俗话叫“廿三糯米饭,廿四掸灰尘“,说的是腊月准备过年的情景。虽然现在生活现代化了,很多传统的习俗已经失传或变味,唯独这“廿三糯米饭”,却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今天,我就随奶奶来到老家,去尝一尝奶奶做的赤豆糯米饭。
一路上西北风呼呼地吹着,像一把利刀,刺进我的衣服。尽管冷得很,但我的心里却热乎着。
开完这长征似的路,就来到老家。一进家门,奶奶就忙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奶奶就洗好赤豆,放入锅中,准备炒赤豆了。由于老家用的是土灶,要一人烧火一人炒豆,奶奶将“炒”的任务交给了我,自己坐在灶口,边烧火边指导我怎么炒。
赤豆呈紫红色,他们一个个躺在锅里,一个紧挨着一个,像一家人。我抓起铲子横铲一把竖铲一把。“锵锵锵”,铲子撞击着锅子,好像下一秒锅子就会被击碎。我把赤豆翻来覆去地炒,赤豆好像在舞蹈,从这儿跳到那儿,从那儿跳到这儿。
不知奶奶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身边。她在赤豆里倒了几碗水,直到将赤豆全部浸没。告诉我说:“炒好的赤豆,还要煮一下才能烂。”煮了五分钟左右,奶奶掀开锅盖,往赤豆里倒入洗好的糯米。
没多久,屋子里便弥漫了赤豆和糯米的清香。
“滚了,再焖五分钟就可以吃了。”奶奶离开灶口,边扯掉粘在身上的柴火,边对我说。
香味越来越浓,终于等到吃的那一刻了。奶奶揭开锅盖,热气腾腾中,一锅紫色的糯米饭呈现在我眼前。饭,竟然是紫色的,好神奇哦!刚想盛一碗来吃,就被奶奶拦下了:“第一碗要供灶家菩萨的。”说完,奶奶拿大碗,满满地盛了一碗,酒上红糖,放在了灶山上。又盛了一小碗,也放上糖,递给我吃。我挑起一口,吃下去,顿时,香香甜甜,融满了整个口腔。
吃完赤豆糯米饭,奶奶开始给我讲起廿三糯米饭的来历: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去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甜甜的糯米饭祭灶王,请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
原来糯米饭的蕴意是这样的,我有些不服气地反驳奶奶:“《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如果平时品行不好,灶王也不会因吃了你的糯米饭而包庇你的。这是迷信!”
奶奶笑了,说:“听起来是迷信,其实是劝人为善。有糯米饭供灶家菩萨这种说法,使许多人在为人做事时,会提醒自己做好人,做好事,不做坏人,不做坏事。”
原来这样。传统习俗中,包含着教育的大道理,神!
【舌尖上的家乡——春卷】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俞斌杰
快过年了,爸爸说:“你这么爱吃春卷,今天我们就做一回吧。”说完,爸爸把春卷皮、菜馅放在桌子上,叫我包春卷。可我哪里会包,只好向母亲大人求助。
妈妈站在我旁边,给我做起了示范:先将春卷皮放在桌子上,取适量的菜馅放在春卷皮的边缘,然后将春卷皮一层一层地卷起来,这样,一个春卷就做好了。
我照着妈妈的做法包了起来,先夹一些菜馅放在春卷皮上。这时,妈妈提醒我说:“馅不能放太多,不然会漏出来,也不能放太少,不然会不好吃。”我看着自己的春卷,发现菜馅太少了,马上改正。要卷春卷了,妈妈又提醒我说:“不能裹得太紧,也不能裹得太松。”我照着妈妈的说法,开始裹起来。裹好后,让妈妈检查。妈妈一看,夸奖道:“不紧不松,正好!”听到妈妈的夸奖,我不禁自我欣赏起来:看,这春卷是多么标准啊,不大不小鼓鼓的,似乎就要把皮撑破,可又是那么牢固,根本不用担心皮真的会破掉。
欣赏完了,我加快了包春卷的动作。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就生产出了两大盘春卷。
我托着两大盘春卷,送到厨房。爸爸打开火,向锅中倒了一些油。油热了,就把春卷一只一只地放入锅中。没过多久,春卷就穿上了金黄的衣。爸爸又番动了几下。不一会,春卷起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刚想狠狠地咬一口,爸爸说话了:“刚炸好的春卷,又烫又韧,还不能吃。得等到放凉才又香又脆。”啊!原来吃春卷还有学问呢。我耐着性等,等到差不多凉了,拿起一个,一咬,外脆里嫩,还夹杂着新鲜的蔬菜味,太好吃了。
吃着吃着,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春卷呢?“卷”字,一看就知道,是跟形状和做工有关,可这“春”字,又怎么解释呢?为什么不叫“冬卷”,不叫“夏卷”,不叫“秋卷”,偏偏要叫“春卷”呢?
这传统美食里,肯定有文章,我得好好探究探究。
【舌尖上的家乡——胡蜂窟】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范佳龙
桐乡文化广场人山人海。一踏进门,便有一股食香牵引着我们。
我和屈佳亿循着香味,找到了美食的源头——胡蜂窟制作现场。其实,我从未见过胡蜂窟,更别说吃了,我只知道,这是妈妈他们小时候的吃食,现在很难吃到了。
制作胡蜂窟的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很多人,这都是看热闹的,真正想购买的顾客,都在一边主动排除。队排得很长,远远望去,那场景,像拖着长尾巴的一个大气球。
我们排在队尾。一转眼,我们身后就多了好几个排队的。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轮到我们了!
制作胡蜂窟的是一个老爷爷,制作工具也十分简单——一个带着七个圈的圆形煎盘。只见老爷爷不紧不慢地舀起白色面糊,均匀地分在七个小圈中。远远看去,犹如一朵饱满的雪花。老爷爷左手托起一只碗,碗中净是豆沙;右手拿起一根勺子,舀起一块块豆沙,点在七个“花瓣”中。接着,老爷爷往另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煎盘上撒一圈又一圈红红的糖,再撒一圈又一圈黑黑的芝麻。完成后,老爷爷熟练地将两块大小一致的圆盘压在一起,放入特制的火炉中,上压下蒸。
没几分钟,一阵阵香甜味就渗透出来了,跟我们刚进门时闻到的一个样!再等几分钟,胡蜂窟终于出炉了!刚出炉的胡蜂窟,一面是白白嫩嫩的;一面是金亮金亮的。那小巧的模样,像极了顽皮的孩子喜欢捅的大自然中的胡蜂窟,怪不得有这个名字呢!
闻着焦糖的香味,不禁咬上一口,豆沙喷发出来,真美味。咬了一口,还来不及吞咽下去,就忍不住再咬上一口。没几口,胡蜂窟就被我们吃完了。要是多买几个就好了!我们有些后悔了。
【舌尖上的桐乡——做年糕】
浙江省桐乡洲泉实验小学603顾振宇
我喜欢吃年糕,可是却不知道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今天,我就要到年会,去看老师傅做年糕了。
一进年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人。人山人海,把每个摊位都围得严严实实的,而人群围绕的中央,则有着一缕缕轻烟徐徐升起,这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卖力地挤到人群中想看个究竟。
“近了,更近了!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蒸锅,就是它,轻烟的源头!“蒸锅的里面是什么呢?”我探头,看到蒸锅里有一堆白白的东西。“那是生粉,煮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一旁的妈妈为我解答。“哦。”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同时又看到老师傅拿着沾水的竹条,先是往蒸锅里放一些水,再抓一把生粉,均匀地撒进去,过一会儿,再放水,再撒粉,直至将所有生粉煮熟,再放入石臼进行“锤炼”。
那石臼有点破旧,但洗得干干净净,这可见它主人很疼爱这个上了些岁数的老友。老师傅拿起一旁的木锤,那木锤像个巨人,竟跟老师傅差不多高,老师傅右手握着木锤的上半部分,左手则握着下半部分。这木锤怕是有个二十斤左右,老师傅那饱经风霜的手,竟有些颤抖,这就可见这木锤的重量了。“为什么要打年糕呢?”我有点好奇,“因为打年糕可以让年糕变得更有韧性,这样年糕就更好吃呀。”妈妈替我解答道。
老师傅开始打年糕了!只见他右脚在前,左脚在后,把木锤高举过头顶,只听“砰”的一声,年糕凹了进去,可是仅仅过了几秒钟,它又变回来了,但是比以前却扁了一点。老师傅继续用力地打,年糕在他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扁。不知什么时候,汗水,悄悄地出现在老师傅的额头上,他打年糕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几分钟,老师傅停了下来,走到一旁坐下来休息了。另一个师傅过来,给年糕加了点水,然后再把年糕对折,变回原来的圆形。那个师傅拿起木锤,也开始打起来了。俩人就这样交换着打,后来,他们似乎是嫌速度不够快,干脆一起打,一人将木锤打下去,另一人正好把木锤举起来,两人交替进行着……
渐渐的,年糕的光泽变得亮起来,看上去表体也变光滑起来了。老师傅把打好的年糕搬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开始切年糕了,老师傅拿出一根十厘米左右的细线,手沾一下凉水,把线放在年糕的下方,左右手分别捏住线的两端,同时往中间用力,双手会合,又交叉,再分别往对手方向拉,直至双手碰到桌子。就这样,一大块年糕被分成了两份,而且切边是那么光滑,一点粗糙的地方也没有。老师傅用同样的方法,把一大块年糕分成了均匀的好几份。然后,他把其中一块年糕拉长,再双手合并,从中间“切进”,当“切”到切不下去时,老师傅再把双手分开,紧按在年糕上,然后分别向左右捋去,把年糕铺平。
我在一旁看得有些云里雾里,问道“这样有什么作用吗?”“这可以使年糕更加美观。”依旧是妈妈为我回答。
只剩最后的“点红”了。老师傅拿出了点红用具,沾了点粉红色的颜料,轻轻地在年糕上“蜻蜓点水”。霎时间,整块年糕变得喜气洋洋了。
我情不自禁地拿了一块年糕,咬了一口。年糕初入口,有种黏黏的感觉,很有韧性,很耐嚼。慢慢咀嚼,有种甜甜的味道,吸引我继续吃下去。一块年糕下肚,胃里有点暖暖的满足感,让人感到很舒服。
真是千锤百炼,才成高(糕)啊!
【舌尖上的家乡——春卷】
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张雨菲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都提到了“春盘”,这“春盘”,就是我们江南有名的小吃“春卷”。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做春卷,吃春卷。
薄如蝉翼的皮张
年节的早晨,菜市场热闹极了。卖春卷皮的摊主,一个小炉,一块带柄的圆形铁板,一桶和好的面糊,一把凳子,就可以开张了。老式点的,用煤饼做燃料;新式点的,用煤气做燃料。
摊主都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心灵手巧的大妈。由于春卷一般只在过年时食用,因此,没有固定的摊位。大妈们就自发在菜市场入口,一字摆开,场面颇为壮观。
大妈们做春卷的手法极其熟练。右手捞起一团面糊,不停地甩动,当面糊甩得光滑和顺时,就迅速往烧热的铁板上抹去,又迅速收起余下的面糊。没一会,薄薄的面糊在铁板上成型了。大妈伸出左手,揭起皮张,叠放在一边。右手继续甩着面糊。左手右手,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再看那皮张,均匀圆润,薄如蝉翼,一看就知道出自高人之手。
可咸可甜的馅料
接下来就该包春卷了,春卷的味道可咸可甜,全凭你的爱好。甜的可以用豆沙、芝麻等做馅,咸的可用各种蔬菜、肉类做馅。
我喜欢吃肉,妈妈就把猪肉剁碎,做成肉馅。我在桌上摊开一张薄薄的春卷皮,用勺子舀肉馅,卷起。可是这玩意儿好像偏跟我作对似的,不是馅放多了,把皮给撑破了,就是馅放少了,撑不起皮。练习了几次,把勉强把握了肉馅的“度”。手指沾一点水,均匀地涂抹在皮子边缘,捏合,一个春卷就包好啦!薄薄的皮子里透出粉嫩嫩的肉,像涂了胭脂的姑娘。
外脆内嫩的“金条”
妈妈在锅子里放了许多油,等油沸腾,用筷子夹起一个春卷,放入油锅,春卷沉入锅底,然后又慢慢地浮了起来。春卷在油锅里渐渐变色,最后成了金黄色。妈妈把它夹入盘子里,我闻香跑进厨房,一个个金黄的春卷躺在白瓷盘里,像一条条金子。我用手拿起一个,咬下一口,脆脆的,再咬一口,吃到了嫩嫩的肉。嗯,色香味俱全,真让人回味无穷。
过年吃春卷,表达了江南人迎接春天的喜庆。虽说春卷是油炸食品,但是因为家家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多吃点也没关系。
【舌尖上的家乡——汤圆】
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班杨晏如
从小到大,我吃过很多汤圆,可就是没见过汤圆是用什么来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天,我随着妈妈去餐馆吃汤圆。正巧,汤圆已经卖完了,店主夫妻打算再做些汤圆。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不禁期待起来了。
老板娘听说我想看一看汤圆是怎么做的,十分高兴,招待我们坐下,然后搬出两个沉重的袋子。老板娘说,一个袋子里是和好的糯米粉,另一个袋子里是干粉。又端出一盆馅料——煮熟的萝卜丝。
我坐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老板娘的手。只见老板娘伸出右手,摘下一团糯米粉,放在左手掌心,合掌,将粉团护在中间。然后,两手不停地搓动,手中的粉团逐渐成形,搓着搓着,粉团竟成了个滴溜圆的“小球”。
哦,汤圆是这样做出来的,我恍然大悟。
不对啊,汤圆里面还有馅料,那又是怎么放进去的呢?我疑惑起来。
这时,老板娘将小白球在干粉里一沾,将它捏成了一个碗形。沾粉应该是为了防止糯米粉黏手。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将糯米粉捏成碗形,而要先仔细地搓成球形,然后再捏成碗形?
带着疑惑,我继续看下去。
老板娘拿起一把勺子,挖了一勺萝卜丝,放在“小碗”中,拍紧,左右手配合,将“小碗”的边往中间收,边收边搓,搓到最后,“小碗”又变回了小白球。
啧啧,你瞧,包好的汤圆个个都是胖嘟嘟的,白嫩嫩的,多招人喜爱啊!
我又继续看老板娘包汤圆,看着,看着,我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先搓成光滑的“小球”,就比较容易捏成精巧的“小碗”,更比较容易将“小碗”再搓回“小球”,包出的汤圆更加光滑饱满。
想通后,我感到自豪,原来制作汤圆也要讲究循序渐进,这跟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相像啊!
【舌尖上的家乡——打年糕】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范佳龙
在我的家乡,年糕是过年的必备品。请菩萨,祭祖宗,都要用到年糕。除了年糕有“年年高升”的好口彩外,还有这样的传说:
一只叫“年”的怪兽,凶猛无比。到了冬天,找不到食物了,就跑下山吃人。人只好躲起来,给怪兽充足的条块粮食充腹。渐渐的,这种避害的方法传了下来。条块粮食演变到现在,就成了“年糕”。
那么年糕是怎么制作的呢?据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人组织起来互相伴工打年糕,现在,渐渐失传,要看打年糕,只能到桐乡非遗馆的年会上去看了。
非遗馆广场热闹非凡。
一声令下,年糕老师傅们开始拌粉,就是在磨好的米粉里放进去一些水。那要放多少水呢?我问老师傅们。老师傅们说:‘说不准,要看粉的干湿。主要是手对粉的感觉,差不多了就行。““那如果感觉错了,会怎么样呢?”我有些奇怪地问。“如果水放多了,会成烂粉,年糕打不结实了,吃起来会粘‘乌机板’;水放少了,年糕就打不动了。”我听得一愣一愣的,全凭手的感觉,真是神技啊!
这里,其他老人齐心协力,挪动沉重的石臼,准备开工。那个拌粉的老师傅开始用一只筛子筛粉,通过筛网的粉,渐渐堆起来,越堆真高,中间尖尖的,真像一座米粉山。
筛好的粉,撒进蒸笼,开始用旺火蒸粉。
“好了。”不知道老师傅又是凭什么断定粉蒸好了。反正他说好了,另外的老人都没意见,他们合力将蒸笼里的熟粉,倒进石臼。
老师傅举起笨重的木榔头,使劲打下去,一下又一下。石臼里飘出的雾气环绕在我们身边,犹如置身在仙境中一般。在老师傅的千锤百炼下,年糕渐渐地被打得扁扁的。
“好做了。”老师傅又一声令下,其他老人七手八脚,把面团从石臼搬到了桌子上。
大年糕经过拉升,拍平,切割,最终变成砖块大小的小年糕。人们在年糕上点上红花,象征着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我用右手托起一块,闻着清香,在年糕上咬了一口,细细品味,仿佛还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可我始终想不通的是,老师傅到底是凭什么把握打年糕各个环节的“火候”的?
高手在民间哪!
【舌尖上的家乡——芝麻炒年糕】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张飞扬
芝麻炒年糕的美味,用桐乡的一句土话来讲,叫“三个巴掌也不放”。
这道美味的食材十分简单:年糕、芝麻、红糖、菜油。虽然食材简单,但要炒好,却有窍门。不懂窍门,五星级大厨也要出洋相。
偏偏我有吃福,因为我妈妈,是炒年糕的高手。
今天,妈妈又给我做芝麻炒年糕啦,我在旁边兴奋地看着。
妈妈把年糕切成大约2厘米见方的小块,装进盘子里,那小年糕像极了切好了的甘蔗。
妈妈开始往锅里放油。过一会,油开始冒出青烟了,妈妈把年糕全部倒进锅,用锅铲不停地翻炒着。这时,我发现切成小块的年糕,连成了一片。妈妈说,炒年糕,这一步是关键,很多人炒年糕,就失败在年糕连成了片。“那你是怎么把已经连成片的年糕分开的?”我好奇极了。
妈妈得意地一笑:“全靠红糖水。瞧,这就是。”说完,妈妈把先前准备好的红糖水倒入,继续翻炒。
“那什么时候族糖水呢?这肯定很重要。”
“你猜对了!放早放晚都不行,要找准火候放进去。”
“那怎么样是火候到了呢?”我准备打破沙锅。
妈妈又是得意一笑:“感觉呗!”
我不再问了,专心看着年糕。真是神了,那连在一起的年糕,渐渐分开。看来,妈妈的“感觉”是很正确的。炒了五、六分钟后,汤汁也差不多了,妈妈就撒上黑芝麻,翻炒几下,芝麻炒年糕就完成了。
经过妈妈的巧手,原本白白的“甘蔗”,现在被红糖水和芝麻包裹了起来,亮亮地,透着芝麻红糖混合成的甜香味。我禁不住连连咽口水,拿起筷子,向一块年糕发起攻击,一口吞下去,“啊!太美味了!我敢保证,就是有人打我三个巴掌,我也不舍得放下!”
吃完一盆年糕,想起刚才妈妈关于“感觉”的话,不禁赞叹:“高手在民间啊!”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我的家乡在公庄,要问公庄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我相信,只要你是公庄人,你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好吃的!”为此,我给了公庄一个美誉:“舌尖上的家乡。”
在我眼里,每个季节的家乡,味道是不一样的。当然,我这里的“味道”不仅指食物。
春天
初入公庄的芹塘村,你总能闻到一丝飘忽在空中的花香。跟随着花香,穿过林间小道,你会发现,香味是从我家的院子里那棵桂花树传出来的。我的伯母爱种花,心灵手巧的她将院子用花点缀得有模有样。每次春季回到家乡,我们总会聚在桂花树下,吃着桂花做的桂花糕,品着清新的桂花茶,一聊便聊到晚上。晚风伴随着花香拂过脸颊,好不美妙。
夏天
夏天的味道比春天更浓,但不是清新的花香,而是浓郁的果香——大伯果园里的果树结果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果子张灯结彩般的“挂”在树上,三三两两地挤在一起,好欢乐!你这时候要是回去,总能看到一帮果农在园子里忙得不亦乐乎,果树粗壮的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成了一把把巨大的伞,带给果农一片阴凉。看着这又大又甜的果子,果农的笑容,不禁嘴角上扬,果然是生机勃勃的夏天!
秋天
秋天的味道是纯天然的幽幽的麦香,它不如春天清新,不如夏天浓郁,但它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像茶一般,只有你慢慢地品,味道才会出来。我最喜欢外婆给我泡的大麦茶,暖暖的,香香的,喝一口,感觉浑身都温暖起来,我也总是跟妈妈开玩笑说:“我刚刚喝下了一杯秋天!”妈妈也总是配合着我说:“我刚刚喝下了一杯爱。”妈妈和我隔着两杯大麦茶袅袅上升的温气,笑了。
冬天
对我而言,冬天无疑是诱人的腊香。腊肠是我家乡的名菜,每逢冬季,大娘总会准备好香喷喷的腊肠等我们回来,一阵阵诱人的腊香从家里飘出小村,引来一些路人驻足痴望。爸爸也总是笑我看着腊肠口水流“三千尺”的样子,没办法,太香了嘛!
无论哪个季节的家乡,在我眼中、心里,无一不是我不爱的。我爱我那“舌尖上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一口大锅,里头的菜籽油还冒着泡泡,半碗葱姜蒜末,盐盒放在一边。还有一碟豆酱,一瓶酱油,一碟花椒粉,半碗昨晚的骨头汤,这萦绕在脑际、鼻端、舌尖的挥不去、化不开的浓浓家乡味就轰轰烈烈地粉墨登场了。
家中,用老灶大锅烧菜,就属我父亲手艺最棒。拾柴添火,油星子霎时飞溅。他一手握铲,一手端碗,把葱姜蒜末一股脑全撒进锅里,锅里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会儿,这“三末”便被油爆得金黄,升起缕缕青烟。父亲又瞧准火候,把豆酱、酱油各味调料依次浇入大锅。一会儿,锅里便呈现出一幅闹腾腾的景象。浓稠的酱汁咕噜咕噜,吐出一个又一个小泡;葱姜蒜末不见踪影,只能闻见忽有忽无的特殊香味儿。再一会儿,他就把那一块块洁白的老豆腐稳稳地放进锅底,淋上骨头汤。单挑豆腐也有讲究啊!豆腐过嫩则易碎,口感不好,卖相也不佳;过老则不入味,吃起来不是滋味,油腻得很,这是来源于经验。再看吧,他熟练地翻炒,看起来随意,却处处是精妙。这一铲,紧贴锅底,没让豆腐粘锅,保留了它完整的外形;这一颠,轻微至极,使豆腐弹牙。汤味四溢,父亲盖上锅盖,静静等待。
三四分钟,像算准了似的,锅盖掀开,汁少了,也未完全收干。豆腐同脱胎换骨一般,裹上一身鲜红的盛装。还没停呢!父亲捻起一点花椒粉,密密撒了下去。深沉的星星红火,落入酱红色里,增添了一抹斑斓的色彩。父亲扬起锅铲,小心地将豆腐盛入用醋拌着黄瓜丝的瓷盘中。再端上菜桌。一家人围桌同坐,欢聚一堂。
这道菜卖相极佳。豆腐层层叠起,表面油光鲜亮。醋汁儿里泛起朵朵油花,鲜脆的瓜丝浸在其中,看着就够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不禁夹过一块,一尝,哦!先是滚烫,再是皮焦内滑,然后才能吃到味道:咸为主,有一丝丝的甜,酸恰到好处,辣,是点睛之笔,好像在舌尖上蹦跳。还有豆腐本身的鲜香、黄瓜的清脆、骨汤的爽口。汁流入咽喉,有豆酱的烟熏味,花椒的呛人味……打成一片,令人飘飘欲仙、欲罢不能。不知不觉,一盘麻婆豆腐便被我暴风骤雨般一扫而光。爷爷指着我的额头,笑着说我是“化骨龙”!(家乡土话,即指饕餮)这时,我的额头上也出现了一个深红的酱汁手指印儿!
这令我陶醉、沉迷、垂涎的麻婆豆腐,这让我赞美、歌颂、向往的家乡味道,我敬爱的父亲与轻烟似的乡愁,干杯!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00字文案:

刚刚煮好的饺子冒着蒸腾的白烟,白烟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舌尖与家紧紧相连。
舌尖上的家,很是普通平凡,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宽敞的地方,却有一间大厨房,那里承载者我们家的舌尖与温暖。
母亲虽不是“星级大厨”,却有几样拿手菜,饺子便是家人的最爱,也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
周末早上吃过早餐后,母亲便提议包饺子。“饺子好呀,有菜有肉有面,多营养!”母亲总是这样说。看我们大家同意了,母亲立刻安排起来:“你和你爸去买东西,我在家和面。”我欣喜地答应了,和父亲很快地买好了菜和肉。
母亲正在和面,那双仿佛富有魔力的手“塑造”着面团,面团在母亲的手中被揉捏,压扁,一遍又一遍。面团终于成形了,母亲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上,“面要醒一醒才好吃!”
我与父亲摘茴香,父亲摘得又快又好。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经过我们的选择,茴香绿油油的,没有了泥土和黄叶。
这时,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我冲进厨房,原来是妈妈在调肉馅,我说:“好想吃呀!”母亲说:“等等,这都是生的,还没有包呢,你就想吃!”肉馅经过母亲加的“秘制佐料”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肉馅呈鲜红色,闪着些许油光。
母亲又将切好的茴香倒进锅中,叫来父亲:“你爸搅馅可牛了,搅得特别匀。”果然,经过父亲的加工,那饺子馅绿中镶红,格外均匀。
开始包饺子了!母亲将大面团切成几块小面团备用。这时候的面团比刚才蓬松许多。母亲将小面团做成粗细均匀约有五个手指那么圆的细长条,用刀切成小块。“该我了!”我冲上去,将面块按扁,我从小就爱做这件事!母亲笑着提醒我:“别忘了撒点面粉上去!”
我试着擀皮,将面饼拍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直接一推,又将面块转个方向,再一推,擀了半天,面皮既不均匀也不圆。母亲笑了:“看我的!”
只见母亲将面饼放在擀面杖底下,左手转动面饼,右手推动擀面杖,不一会儿,一个圆滚滚的面皮就出来了。“我怎么学不会?”“多练练就好了,无他,唯手熟尔!”一家人就在欢笑声中包着饺子,体会着独属于我们的幸福。
饺子煮好了,我急忙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塞进嘴里。虽然有点烫,但那美味仍触动了我的舌尖,触动了我心中的温暖。
这就是家,舌尖上的家,快乐的家!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的经历,对《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乡作文》,希望对大家写《舌尖上的家乡作文》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