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读后感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事实的确是这样吗?
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这传说闻之荒谬,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诞的故事。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请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道德经》的大纲。若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依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何为道?
“道”是老子首创的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则,是世界上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高法则,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来描述事物的演变过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人间,而中国的老子只需以道种下万物的种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不满足于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于他人手中之物。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存在这无可撼动的定律的。古时甚至现时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缘于此故,古时是疆土的扩张,而当今更添了资源的争夺。战争往往得利的是强者,那么结果便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推及个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拥有较多东西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拥有较少的人却更容易受剥夺。这便是人道。
而何谓天道?天道如水,水总往高处流向地处,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
人识道,必处善事,得七窍玲珑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无所陈之,百姓干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个归个道,互不相扰。只有这样世事烦恼便会消散,不止人安居乐业,飞禽走兽也得享天伦之乐。各司其职,各得其乐。
“道”是天道,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贯穿于天地之间,是使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
与第一章的虚无缥缈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满思辨色彩,语言简洁,而其中的滋味却使人意味深长。
老子将美与恶相比,善与恶相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都存在着两面性。常人经常只能看到锋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是不得一见。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故而智者能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因为有无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为身上有着无能的一面。功成名就时能够走出成功的光环,功名就不会离你而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
高二时我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一直在前头徘徊。久而久之,那个名次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意识中的我的位置。可以说,我对于那个名次产生了“占有欲”。一旦别人得了那个名次,我的心里会产生被掠夺的受伤感。直到高三时,我的成绩渐渐下滑,坐上那个位置的人换了又换,却已经不是我了。那时我拼了命地学习,但那个位置已经不再属于我了。直到高考放榜后,我万念俱灰。旁人都劝我,这个成绩相比于其他人已是很好了,而报上的学校也是不错的。但只有我心里明白,其实我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大学的好坏程度,因为很多大学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成绩与名次的差别而已,只是数字的差别而已。我的心里一直存着我的成绩不应该是这样的念头,因为我一直认为那个名次是我的,坐上那个位置的人应该是我。我有资格得到那个位置。其实我是迷恋于成功的光环里,世事皆处于变化之中,一次次的成功并不代表你会永远拥有这个光环。
我一直认为我是努力的,而且我的学习方法是经过一次次成绩认证的,因此一直钻着牛角尖。一次考试的成绩优秀并不代表你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世间怕是不存着十全十美的东西,存着好的一面,更存着不足的一面。其次即使是学习方法不存着不足,每一次考试都是不同的,都考验你不同的方面,这一次你考得好了,并不说明你的学习方法下一次会适用,也没有迹象表明你下一次考试一定会名列前茅。
只有不以那个名次自居,它才不会远离自己。只有这样,你的眼光才不会局限于过去,局限于那个位置,才能看到别人的优势,才能看到新的东西。如此,才有了进步的动力。
只有无,才能生有。车轮当其无,有车之用。空的器皿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无生有。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非一时可读透,须倾其一生来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只有深深地领会到老子的思想,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更好地走完有限的人生。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当前这个时代,人们疯狂地追求着效率,追求着更高,更快,更远。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人们更趋于选择孔子的《论语》。至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还普遍存在着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与保守倒退的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老子的“无为”在这个倡导“有为”的社会里是不适应的。事实的确是这样吗?
老子可谓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民间对于他的传说是千奇百怪。其中一个传说是由老子的“老”字联想开来的。传闻老子的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胎,后于李树下生下老子,老子生来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因此被命名为“老子”。这传说闻之荒谬,但却更为老子添了些神奇的光晕。正是因为正史对于老子的记载惜墨如金,才会产生这么些荒诞的故事。即使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老子只是寥寥几笔。自史记记载,老子担任过周国的史官,即相当于掌管国家的图书馆。老子的博学与睿智怕与此职位是分不开的吧。后来周国内乱,即将覆灭之时,老子离宫隐退。到函谷关时,因一位名为关尹的守关员的请求著下传闻后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却是博大精深,意味深长。
初读《道德经》,我读得恍兮、惚兮。对于其中意味,我并非咀嚼透彻。尤为此书的第一章,更是晦涩难懂。
首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十二字作为文章的开头,地位非常。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是《道德经》的大纲。若是此句无法理解,那么老子的思想更是无从入手。
依据对于中国古文字的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含首部,意为智慧,是这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而第二个“道”应是动词,意为行走前进。而第三个“道”是名词,意为途径,道路。
那么前半句可以理解为,天地宇宙间最大的智慧是可以寻得的,但是要通过非同寻常的道路才可以寻得。而后半句根据前半句的理解可以译为:名是可以求得的,但是不是按照寻常道路就可以求得的。
何为道?
“道”是老子首创的具有深刻哲理的概念。“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这个世间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规则,是世界上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高法则,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以道来描述事物的演变过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的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人间,而中国的老子只需以道种下万物的种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人心不足蛇吞象,往往不满足于眼前所得的一切,垂涎于他人手中之物。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是存在这无可撼动的定律的。古时甚至现时的所有战争无一不是缘于此故,古时是疆土的扩张,而当今更添了资源的争夺。战争往往得利的是强者,那么结果便只能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推及个人,亦是如此。往往手中拥有较多东西的人更容易取得更多的东西,而那些拥有较少的人却更容易受剥夺。这便是人道。
而何谓天道?天道如水,水总往高处流向地处,自水盈之地流往缺水之地。
人识道,必处善事,得七窍玲珑心。上位者行大道,甲兵无所陈之,百姓干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个归个道,互不相扰。只有这样世事烦恼便会消散,不止人安居乐业,飞禽走兽也得享天伦之乐。各司其职,各得其乐。
“道”是天道,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贯穿于天地之间,是使万物生生不息的基础。
与第一章的虚无缥缈的“道”相比,第二章溢满思辨色彩,语言简洁,而其中的滋味却使人意味深长。
老子将美与恶相比,善与恶相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都存在着两面性。常人经常只能看到锋利的一面,而另一面却是不得一见。而智者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故而智者能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因为有无相生;能做事情而不自恃己能,因为身上有着无能的一面。功成名就时能够走出成功的光环,功名就不会离你而去。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
高二时我的成绩算是不错的,一直在前头徘徊。久而久之,那个名次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意识中的我的位置。可以说,我对于那个名次产生了“占有欲”。一旦别人得了那个名次,我的心里会产生被掠夺的受伤感。直到高三时,我的成绩渐渐下滑,坐上那个位置的人换了又换,却已经不是我了。那时我拼了命地学习,但那个位置已经不再属于我了。直到高考放榜后,我万念俱灰。旁人都劝我,这个成绩相比于其他人已是很好了,而报上的学校也是不错的。但只有我心里明白,其实我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大学的好坏程度,因为很多大学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成绩与名次的差别而已,只是数字的差别而已。我的心里一直存着我的成绩不应该是这样的念头,因为我一直认为那个名次是我的,坐上那个位置的人应该是我。我有资格得到那个位置。其实我是迷恋于成功的光环里,世事皆处于变化之中,一次次的成功并不代表你会永远拥有这个光环。
我一直认为我是努力的,而且我的学习方法是经过一次次成绩认证的,因此一直钻着牛角尖。一次考试的成绩优秀并不代表你的学习方法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世间怕是不存着十全十美的东西,存着好的一面,更存着不足的一面。其次即使是学习方法不存着不足,每一次考试都是不同的,都考验你不同的方面,这一次你考得好了,并不说明你的学习方法下一次会适用,也没有迹象表明你下一次考试一定会名列前茅。
只有不以那个名次自居,它才不会远离自己。只有这样,你的眼光才不会局限于过去,局限于那个位置,才能看到别人的优势,才能看到新的东西。如此,才有了进步的动力。
只有无,才能生有。车轮当其无,有车之用。空的器皿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无生有。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非一时可读透,须倾其一生来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只有深深地领会到老子的思想,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更好地走完有限的人生。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道德经》这本书值得大家好好去琢磨深究。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5篇“道德经读后感2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200字(一)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有点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孕育而不占用,养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级制度吗?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说的是无用之用,空空什么都没有,反而才能当容器。就像一个满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别的,必须把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装进别的。所以有是优点,没有是用处;)
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见,或是意见,就不容易客观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实。打破偏见,放开心胸,兼容并蓄。
道德经读后感200字(二)
人类的认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规律是有差距的,毕竟宇宙已经存在几百亿年,而人类从有文字到今天也才1-2万年,近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快速发展,但是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类如大海的水滴一样渺小。而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和认知,是极其有限的,并非真正永恒不变的道理,所以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探索。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短短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当做正确无误的真理,不可逾越。这只能说是画地为牢了。更可怕的是,把别人的话当做真理,无条件追随。这就演变成社会灾难。
不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地变动当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道德经读后感200字(三)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道德经读后感200字(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读后感200字(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文案: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孝悌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三、好学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四、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结语:《《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道德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道德经》读后感》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