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9.《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法指导】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知识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学习过程】
识记字音
中(zhòng)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望
磨砺(lì)镂(lòu)刻跬(kuǐ)步
理解词义
1.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停止)木直中绳(合乎)
虽有槁暴(通“又”)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
声非加疾也(强)假舟楫者(借助)
非能水也(游泳)而绝江河(横渡)
锲而舍之(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2.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3.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骐骥一跃(一,数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4.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
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5.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下;下:向下)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高:高处)②积善成德(善:善行)
掌握句式
1.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
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2.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3.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
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文本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提示: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2.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基础达标】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槁暴(pù)磨砺(lì)輮以为轮(róu)
B.须臾(yú)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骐骥(jì)生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蛟龙(jiāo)镂刻(lǒu)锲而不舍(qì)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
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秉赋)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6.荀子,名,时人尊之,称他,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
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2.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3.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
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4.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善假于物”该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三、教材回扣
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如下作业:
在上填写原文中的句子。
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翻译标有的句子。
指出标有的句子的句式特点。
1项直接写在上;2、3、4项写在各行之间的()里。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已:特殊句式:于:于:为:中:)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有:槁:暴:然:就:)
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乎:知:)
吾尝终曰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尝:而:须臾:跂:)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见者远:疾:彰:假:致:)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能水:绝: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
(焉:)
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翻译:十驾:)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一:寄托:躁:)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A(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A(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B
4.A
5.D(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语气停顿。)
6.况荀卿孙卿儒
二、理解鉴赏
1.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假,借助,利用。“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假仁假义,假,虚假。
4.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5.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三、教材回扣
(已:动词,停止。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于:介词,从。于:介词,比。为:动词,形成。中:符合。)
(有:通“又”。槁:枯。暴:晒。然:这样。就:接近,靠近。)
(博学:广泛地学习。乎:相当于“于”。知:通“智”。)
(尝:曾经。而:连词,表修饰。须臾:片刻。跂:踮起脚后跟。)
(见者远:别人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疾:强,指音量大。彰:显明,清晰。假:借助。致:达到。)
(能水: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生:通“性”,指天性,禀赋。)
(焉:兼词,“于此”。填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因此,没有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积聚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十驾:马拉车走一天叫“一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
(填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式:定语后置。)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一:专一。寄托:寄身,托身。躁:浮躁,不专一。)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15.《孙权劝学》教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1、【自学领悟】
我会填下面的空:
一、我会为下列的字注音。
卿()涉猎()邪()孰()遂()岂()
二、我会解释加横线的词。
1、当涂掌事:当权2、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3、治经为博士邪:研究4、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了解6、蒙乃使就学:于是,就
7、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8、即更刮目相看:刮擦
二、【合作生成】
(1)、读课文,学翻译。
学法提示: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安静的课堂,时间5分钟
2、如有不会的词句,小组内合作讨论。要求:举手示意提出,会翻译的同学其一解答,其他人认真听并可以提出修正,直至全组统一答案。
(二)、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举手示意作答,其他人认真听并可以提出修正,直至全组统一答案。)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是怎么“劝学”的?“劝学”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也是劝学的原因,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别有目的。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是劝学的学习方法。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3、孙权劝学的语言是什么?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反问句,孙权现身说法,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4、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学习的结果怎么样呢?(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惊讶不解的语气,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劝的结果(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反问句,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即兴表演,感悟人物
(学生随即表演,需要的用现代汉语补充。进一步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心理)
提示:(1)、蒙会怎样的说来辞以军中多务?
(2)、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
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7、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三、【精彩展示】
展示【合作生成】中的问题
四、【巩固提升】
1、我会填下面的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该书是__(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记载了从_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5、课后作业: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劝学》第二课时
编写:李歆刘珍荣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
青、冰提高修养
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
博学、参省修身养性
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
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
“积”与“不积”对比积
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
“一”与“躁”对比专
〔课文研读〕
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3、本文是如何劝勉人们勤奋求学的?
提示:全文紧扣“学”字,议论纵横开阖,不离论学;立足于“劝”,多方取譬设喻,致力诱导。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即全文的中心论点。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接着又用直木“輮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以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学与行的关系。荀子认为只有博学深思,才能智通神明而行无过,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对行动的指导作用。
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作者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要善于利用前人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和客观的有利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最后,作者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归结到“积累”和“专一”这两点。作者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作者用蚯蚓的“用心专一”和蟹的“用心浮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条件不同,但要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比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更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四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文本探究〕
你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何深入思考?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想。不少于300字。
﹙参考示例﹚
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
《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说明借助外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知人善任。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在汉朝建立时,刘邦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其对手项羽,则是刚愎自用,不听韩信、范增的苦苦忠告。结果韩信投靠了刘邦,范增告老还乡,他自己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且至死不悟,以为是“天之亡我”。刀光剑影、烽火战鼓褪去了历史的浮影,但唯一不变的便是那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的道理。
〔随堂检测〕
1、反复朗读全文,课堂集体背诵。
2、听写下列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注意相关成语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如:愈变愈妙,可谓青出于蓝矣。(清·平步青《霞外捃屑》)
锲而不舍:锲,刻:舍,停止。意思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如:蘧(蘧道愍)始师章(章继伯),冰寒于水。(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南齐》)
〔达标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兴:起。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B.青,取之于蓝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群臣侍殿上者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A(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加以辨析。A项中的“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D(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在这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3、D(AC两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介宾结构后置;D项与所给例句都是定语后置。)
4、C(“朽木不折”说的是“舍”,“金石可镂”说的是“不舍”,C项说反了。)
5、见《非常学案》

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 《劝学》学案文案: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热爱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意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弄清文义,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3.分析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朗读体验。让“读”贯串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个性,理清文章思路。
3.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式,分析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体会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并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认为自己是一个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一探究竟。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人物。
(1)关于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关于作品:《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关于人物: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年孙权手下的名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2.检测生字词。
卿(qīng)岂(qǐ)孰(shú)
涉猎(shè)遂(suì)邪(yé)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朗读要求。
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方法指导。
提示:读出节奏的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义,根据“意义”划分停顿处;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点名学生诵读。
(3)教师点评。
(4)教师范读,明确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语气,否定吕蒙“辞以军中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语气,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语气,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齐读。
步骤二:疏通文义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力争准确翻译课文内容。
1.方法指导: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保留):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度量衡等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词。
删(删除):删除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
补(增补):①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②补充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
换(替换):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相应的古代汉语中的词语。
调(调整语序):如倒装句。
变(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2.重点文言词语。〔课件展示,学生独立翻译,完成后在课本中标出〕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涉猎:粗略地阅读。
才略:才干和谋略。
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3.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学生边梳理边记录,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及鲁肃过寻阳及:[古]到,等到[今]达到
即更刮目相待更:[古]另,另外[今]更加
但当涉猎但:[古]只,只是[今]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名称
见往事耳往事:[古]指历史[今]过去的事
(3)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以军中多务”作状语,状语后置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文,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5.老师讲解,学生做好记录。
6.积累本课中的成语。
明确: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或从穷困变富有了,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②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对待。
步骤三:梳理课文内容,指导背诵
1.梳理梗概:这篇短文如果分成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分,每一部分的段意如何概括?
明确:第一部分(“初,权谓吕蒙……蒙乃始就学”),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运用语言描写,以鲁肃大惊从侧面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吕蒙接受劝说学习后的变化令人吃惊,现在的吕蒙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2.指导背诵。
方法:(1)结合对短文意思的理解;(2)联系对短文层次的划分;(3)采用“句首字”提示法或段意提醒法。
3.留足时间,展开背诵对抗比赛,比一比哪个组背诵得快。
五、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逐步疏通了文意,掌握了一些文言现象,并且完成了背诵。这为下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基础,相信同学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会表现得更加精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分析语言,体会人物
1.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孙权、吕蒙、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和心理。
(1)“不可不学!”写出了孙权怎样的语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明确:反问语气,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明确: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语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跃然纸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明确: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6)齐读课文,思考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和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鲁肃的话则带有调侃的趣味,体现了同僚关系。
2.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步骤二: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1.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详略安排得当。详写“劝学”,“就学”则一笔带过。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劝学”经过,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对话为主,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明确: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的变化,只要能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的巨大作用。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和做法,已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这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3.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相处融洽的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明确: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步骤三:思考探究,升华感悟
学完《孙权劝学》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1)从孙权的角度:①领导应该关心下属的成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②劝导别人可以从自身经历来现身说法,达成共识。
(2)从吕蒙的角度:①后天的学习很重要;②要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改变自己;③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
(3)从鲁肃的角度: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②善于肯定别人的长处,结交良友。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发展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陪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孙权
劝学开卷
有益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劝学学案教师版》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学案教师版》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劝学学案教师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