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正文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2019-03-07 三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
9古诗三首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屠苏(sūshū)欲断魂(húnhǔn)借口(jiànjiè)牧童(mùmò)
二、读拼音,写词语。
jiǔjiāhéchùmùtóngxiōngdìjiājié
()()()()()
三、给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
A.天快亮了。B.太阳快要落山的样子。C.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2.清明时节雨纷纷。()
A.(言论、往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
B.人多的样子。
C.(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
3.独在异乡为异客。()
A.奇怪的客人。B.特别的客人。C.在他乡作客的人。
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指人们用新的桃树换掉旧的纸张。
B.“元日”的意思是原来的日子,在诗句中指农历春节。
C.《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山东省。
D.《清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愁、惆怅的心情。
五、根据情景,在横线上填写诗句。
1.春节期间,灿烂的阳光照着家家户户,大家都在忙着更换桃符。这正像《元日》中诗人王安石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这天细雨纷纷,行人心情愁闷、失魂落魄,正如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这天如果身在外地不能和家人团聚,那么在这月圆之夜,思念亲人的游子总会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写的,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这一天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习俗。
3.诗句中__________写出了清明的天气特点,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的神态特点。
4.“借问酒家何处有”中“借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词和古诗中“欲”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知欲B.随心所欲C.摇摇欲坠
6.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
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sū√hún√jiè√mù√
二、酒家何处牧童兄弟佳节
三、1.C2.A3.C
四、D
五、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唐杜牧扫墓踏青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请问5.C6.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七、1.B2.C3.D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2020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课时练(扫描版)新人教版
9古诗三首
参考答案:
课文9古诗三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破旧符号贪欲灵魂借口酒家
如何牧童兄弟孤独奇异佳节
二、比一比,再组词。
旧(陈旧)欲(欲望)屠(屠苏)倍(倍数)异(奇异)
旦(元旦)浴(沐浴)层(层次)陪(陪伴)导(开导)
三、填写合适的词语。
(欢乐)的节日(阴冷)的天气(灿烂)的阳光
四、默写古诗。

五、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元日》的作者是宋代王安石,诗中描写的是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诗中写了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等一系列的仪式,红日高照,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
2、《清明》的作者是唐代杜牧,诗中描写的是清明节,表达了作者郁闷的思想感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王维,诗中描写的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六、根据节日填空。
节日过节时间节日习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饮桂花酒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祭祀祖先,喝腊八粥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精编)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元日》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写出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伤心情,语言平白流畅,描绘生动感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正逢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十分思念家人,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课时安排3课时
《元日》
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歌的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4.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写。
符屠苏
◆书写指导:
[符]上短下长。“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5.书写生字“符”。
预设: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三遍。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质疑引入。
过渡: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情,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而要实现这两点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的字词入手。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
(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
(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
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还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总结填空,回顾全诗内容。
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极奋发的感情。
2.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与《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清明》
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清明》,并能进行默写。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
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元日》,齐背《元日》。
2.教师简介传统节日的由来、清明节,引导学生交流、明确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节日意义。
传统节日由来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5日或4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从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清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3.出示诗题。请学生介绍诗人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二、通读感知,体悟诗情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并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的情况。
(1)教师范读诗歌,注意提醒学生读准“魂(hún)”“牧(mù)”两个生字的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落实字词,指导书写。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欲魂借酒何牧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字形及结构特点,说说注意点。
◆书写指导:
[欲]左右结构。“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下伸展。
[魂]左右结构。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酉”。
[牧]左右结构,“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③教师范写,学生认真仿写,教师巡视,并及时予以书写纠正和强调。
3.再读古诗,借助对字词的理解串讲诗句的意思。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补充。
(1)交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清明;天气——雨纷纷。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幅细雨纷纷的春天景象。)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形容伤感至极,好像灵魂与身体要分开了一样,神情恍惚的样子。)
③自由讨论:这些“欲断魂”的“路上行人”指的是谁呢?
示例:
·指路上来往的人。清明节是祭奠已逝的亲人的节日,路上来往的人心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因此非常难过。
·指诗人自己。清明时节,应当家人团聚,悼念家中已逝亲人,可是诗人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
④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描写阴雨连绵的天气,有何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细雨纷纷,更渲染了行人肝肠寸断的愁绪。)
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过渡: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个人孤单赶路,再加上一场绵绵不绝的春雨,诗人触景伤怀,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这样的痛苦忧伤何止诗人一个人呢,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的体会啊!怪不得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呢!试着带着诗人伤感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2)交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渡:诗人心里烦闷,衣服又被雨淋湿了,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谁知道?快举手告诉老师。(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
①出示第三、四句诗,齐读。理解“借问”“遥指”的意思。(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
②想象诗人问路的画面,他会怎么问?会说什么?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③牧童告诉他酒家在哪儿了吗?怎么告诉的?谁来演一演。
④出示图画,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顺着牧童的手,你在画面上找到杏花村了吗?(没有。“遥”说明杏花村还很远。)
⑤尽管还看不见酒家,但诗人此刻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忧愁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稍稍振作起来。)
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⑦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全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4)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古诗《清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清明节的时候,诗人孤身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偏偏又赶上了细雨霏霏,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失魂落魄的诗人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避雨的酒店,牧童指了指远处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三、延伸学习,诵读积累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说一说在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里,自己和家人都会做些什么(比如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等)。教师适时进行清明传统节日祭祖、祭奠烈士等相关知识的补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的节日意义。
2.交流课前自己搜集到的其他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课件补充出示诗句。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北宋]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北宋]程颢《郊行即事》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清明时节雨纷纷,如同行人止不住的思念的泪水,诗中人物因这清明时节的雨而更加思念逝去的亲人,是真正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配乐古诗《清明》,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2.布置作业: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熟读并能够背诵和默写今天所学的古诗《清明》。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歌大意,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一、回顾导入,引出诗题
1.引导学生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元日》《清明》。
2.请同学说说这两首古诗中写到的节日、诗中的节日风俗以及诗人的情绪和感受。
3.引导学生说说除了前面两首诗中提到的节日外,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教师重点提醒学生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同时引导他们简要说说对这些节日的了解。
4.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出示诗题,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并准确朗读诗题节奏。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点明写诗的时间。
忆山东兄弟: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点明了诗歌内容。
朗读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指导学生交流对作者王维的了解,教师适时进行补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喜欢刻画宁静幽美的境界。
二、自读古诗,感悟乡思
1.出示古文全诗,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教师适时强调生字读音,播放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说说注意点。
◆书写指导:
[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反犬旁的第三笔是“丿”,不出头。
[异]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竖弯钩要完全封住左半边,且上半部分要写得略小;下面的横线要写得相对舒展。
[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两个“土”,要注意横画均匀。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古诗朗读经验试着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引导学生再读古诗,结合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实在不懂的字词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5.集体交流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指名学生说说从这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示例:我读到了诗人一个人在外地,每次碰到这种美好的节日都会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2)你是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呢?
示例:“独”这个字表示诗人是独自一人的,“异乡”代表的就是故乡以外的地方。两个“异”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面孔也是陌生的,他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你们有过一个人在外地的经历吗?这时候又遇上过节,当别人都在家人身边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非常孤独,非常想家。)
(4)教师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
创作背景诗人在十五岁时离开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便是两年,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孤身在外,自然分外想念家乡,尤其是佳节到来、举家团聚之际,这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更为强烈。“倍思亲”,一个“倍”字,道尽了游子思念之深。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歌的意思。(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
6.集体交流理解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想象:当诗人强烈思念着家乡和久未谋面的亲人时,他的兄弟
们又在做什么呢?
(2)学生自读、思考与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描述兄弟们也在思念诗人的画面。
(3)适时补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相关知识。
重阳节登高在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着重阳登高的习俗,为什么要在这一天选择登高这样一项活动呢?目前人们最为推崇的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登高辟邪气。其二:登高山祈福。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的时候人们的很多食物都来自采集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让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其三:辞青。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春节的踏青一说,实际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
插茱萸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辟灾克邪。
(4)归纳诗句的意思。(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王维和兄弟们的深厚感情。
7.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诗人王维,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拿起笔来给自己的兄弟们写些什么话呢?(如表达思念之情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人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意。
8.课件出示整首诗,教师激情引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

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 第九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答案文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1古诗三首第1课时(含答案)【最新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ɡróu)燕子(yānyàn)鸳(yuānyān)鸯(yānɡiānɡ)
2.默写古诗《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1.rónɡ√yàn√yuān√yānɡ√
2.默写《绝句》。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部编版语文9课《古诗三首》一课一练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