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参观旅游。我是来自郑州天下旅行社的一名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直接称呼我为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陈先生,此次的安阳殷墟之旅将由我和陈师傅来共同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大家能够在整个的旅程中玩的开心、玩的舒畅!
好了,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郑州距离安阳 公里,车程大约3个半小时,接下来,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
河南古称“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869万,分17个省辖市,下辖88个县和21个县级市,省会为郑州。河南不仅平原辽阔、气候湿润、土质肥美堪称我国农业大省,而且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逐渐迅速发展。交通方面,中国铁路网的两条中轴线路——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别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从河南的中部通过,郑州是全国铁路网的中心。另外,河南还是国家重要公路、航空线的四面贯通之处,是南来北往,西去东行的必经之地。因此,不论陆路或空中交通,河南与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都十分方便,处于全国交通辐辏的中心地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主要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内建都和分封诸侯。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仅河南就占据了四个,它们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河南地处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四千年与这里紧密相连。所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文化轴心,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无数杰出人物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激荡起多少历史风云。例如:军事名人苏秦、李斯、吉鸿昌、杨靖宇;科技名人范缜、滑寿;文学艺人曹操、张择端等。
常言道:“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河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同时还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等大拳种的发源地。技冠天下,德播神州。早就享有武术之乡和功夫之乡的美誉。
现在我们的车已渐渐驶入了安阳境内,安阳是河南省的北大门,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称。土地总面积 平方公里,总人口达 万。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漳河、洹河、淇河,卫河在安阳环绕流过,历为兵家瞩目之地。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60年3月,在安阳小南海发现了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命为“小南海文化”。在安阳北部的后岗,层次分明的叠压着晚于小南海文化的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和小屯白陶文化。由此可以说明:这里很早就是中华民族的栖息之地。
谈话间,我们的车已经抵达景区的停车场,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随同我下车。
安阳殷墟——景点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它以小屯村为中心长约5.6公里,宽约4.5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
殷墟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进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殷墟之所以闻名于世有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都城、甲骨文和青铜器。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就是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一片甲骨惊天下”。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它起初一直被当地人唤作“龙骨”,作为一种止血的中药不断地进行收集、刮字然后向药店出售。后来有些带字的龙骨被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的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极大,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挖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1937年卢沟桥事变使之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其挖掘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其中最著名的是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总共有17096片,上面记载了商朝的天象、历法、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其次我们再介绍一下青铜器。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除此之外,殷墟内还有其它的观光景点——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它不仅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天气情况,准确的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土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安阳殷墟导游词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它以小屯村为中心长约5.6公里,宽约4.5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
殷墟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进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殷墟之所以闻名于世有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都城、甲骨文和青铜器。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就是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一片甲骨惊天下”。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它起初一直被当地人唤作“龙骨”,作为一种止血的中药不断地进行收集、刮字然后向药店出售。后来有些带字的龙骨被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的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极大,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挖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1937年卢沟桥事变使之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其挖掘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其中最著名的是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总共有17096片,上面记载了商朝的天象、历法、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其次我们再介绍一下青铜器。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除此之外,殷墟内还有其它的观光景点——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它不仅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天气情况,准确的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土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最后,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发现于小屯村西北地的妇好墓。专家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断定,妇好墓是武丁法定配偶。她能征善战,曾统帅大军出征打仗,是武丁的宠妃。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之多、造型之精美,轰动世界。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殷墟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你们有两个小时的自游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好的导游词能让游客在听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加深好印象。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庞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这里,通过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残墙,一幅景观画和建筑实物、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河流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这个河湾里。这里有制作的实景和画在墙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节用来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烧制而成的。从它的制作就可窥见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建筑房屋时的夯土墙,墙壁是用两块木块作盒,夹泥土夯实而成,叫板筑墙,商朝的房屋台基是以黄土夯实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为主的。那时还没有出现砖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浑然一体,严谨结实,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以后历代建筑基本沿用这种结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遥遥领先的。接着引导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铜柱上的人像。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吃什么呢?
食物:羊、猪、切刀、小麦。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展示一壶酒。
装饰:骨笄。使用示意图。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大家看这里面放着两个人头。先讲它的作用。蒸人头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这有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庙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比如:“祖乙伐方国”。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也会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为什么这样,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他们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奴隶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
面具:用安阳话讲: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过渡)
农业:据学者们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动物资源丰富。在殷墟发现的生产工具上斧、凿、铲、锛、镰、刀、钻、磨石、纺轮、网坠和杵等。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铜农具很少,从这个意义上看,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青铜则主要服务于统治阶层。
畜牧业:在商朝大量的发现牛。
制骨业:同学们,商朝的人们也是很爱美的,原本无多大用处的兽骨,被商朝的工匠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器物,兽骨的作用可以说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利用。从获得的甲骨刻辞看,商人的狩猎活动非常频繁,猎获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记载仅猎获的鹿就有500头之多,获得的骨制品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物。殷墟甲骨文中还有一次捕到7头大象的记载,发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记载。自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已出土了大约25000件以上的各类骨器,丰富了人们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范围内发现了几处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产骨器的青铜工具,如铜锯,铜刀,铜钻等,还有蚌刀、蚌镰;另外还有石刀、石钻、磨石等物,表明殷代当时已经存在着专门制作骨器的作坊,因此骨器的大量使用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了。
青铜铸造业:铜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最初人们将自然界铜矿石作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铜矿石不易破碎、不易剥落,可以锤薄拉长,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来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泽。后来人们又发现铜可以在高温下熔化成液态,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些实践中又发现了只要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种金属,比如锡,就可以降低铜的熔点,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泽度。于是一种新的金属就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这种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铜器。青铜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掀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它使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器,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锋利以及耐磨性强和装饰性好等优点,渐渐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商朝铸铜是用“块范”法铸造。大家看这件铜觚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个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陶模与陶范,从这个意义上看,“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也未可知。许多大的青铜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铸造方法,也叫分铸法。即先铸出主体,然后浇铸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嵌入主体铸形中,在浇铸主体时连接在一起。范要分内范和外范,铸一件青铜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这件青铜器的形制复杂与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铜爵,最多的时候就需要16块范才行。正是运用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铸工艺手法,相当出色的解决了复杂的工艺合成技术问题,使许多形制精美的青铜器皿流传至今,不能不说这是殷商工匠们的杰出创造。
司母辛:商朝晚期有一个叫武丁的国王,他的妻子妇好死后,这是她的儿子为祭祀她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鼎上的乳钉纹很大气。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会使用方鼎。这又一次证明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兵器:有的兵器上带有木头,这是告诉我们它的安装方式。戈真正打仗时用的高度只达到人耳朵的高度。带箭头的头骨有四处伤,可能当时未死,从战场上回来。 圆鼎:一般贵族墓中都会有,成对陪葬。但像这样的大圆鼎没有成对的。
接下来的展柜基本上是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体现一个完整的青铜器的组合,觚爵数量的多少体现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纹是最漂亮的,乳钉纹做的比较高,凤鸟纹纹饰精美。觚、角九套,角与爵的不同,爵是一个流一个尾,而角是两个流。 斝:这对斝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一对。花纹主要是饕餮纹,但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商周时期是礼制的定形时期,礼制如果离开乐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参考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复原的。安丰乡渔洋村(22公里)一个叫龙振山的老先生捡到了一块陶片,上面刻的图案就和这个木鼓是一样的。
玉器厅:对于中国来说,用玉的历史已有七千年,堪称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到:“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国人把玉上升到了无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权力的象征——玉玺,“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等等。在政治上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器。在这样的玉崇拜之下,我们推测殷商时期的人们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观的。殷墟从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难以考证了,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数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这些墓在殷墟多遭盗掘,因此,损失的玉器数量难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盗掘。虽然墓葬仅是一座中型贵族墓,面积也就区区22平方米,但其中却一下子出土了各种玉器达750余件之多。关于殷墟玉料的来源,考古学家曾请有关单位对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进行鉴定,认为绝大多数为新疆和阗玉,3件辽宁岫岩玉,1件河南独山玉。
有人认为是经过多次转移或通过层层商品交换运至安阳的。另外,一些诸侯和方国的进贡,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尽管有种种猜测和解释,新疆距安阳毕竟路途遥远,当时人们使用何种工具,通过什么路线,把玉料从新疆长途跋涉运到安阳,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清楚明了的历史之谜。妇好墓的和阗玉,是否有助于揭开这个谜呢?为什么在长城的西端有一个关要起名叫做玉门关呢?我们希望它可以间接的证明, 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
文字厅: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殷墟的地下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这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甲骨文,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造字方法已是六书具备,而且文法也和今天的文法相去不远。我们来看这几种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
另外,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文字之一,是唯一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好,让我们来看一下甲骨的主要选材和制作方法,这就是牛的肩胛骨和龟腹甲。甲骨有正反两面,它主要是商王占卜用的。商朝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他们在龟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甲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所以我们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称为甲骨文。这些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待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纪录占卜是否灵验。把结果刻上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了
甲骨坑:这厢就是甲骨窖穴在地下埋藏的情景,透过这层层叠压、分类明确的甲骨,可以知道商人们把刻有文字的龟甲要分门别类的归类和保存。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对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关殷墟的内容。
“一片甲骨惊天下”:讲述的是商王带人打猎,占卜明天会不会受到灾难。
司母戊鼎:镇国之宝,它是严禁走出国门的。它本身是个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儿子为纪念她铸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种家族关系,一种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重832.34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
鼎耳有裂纹,说明这个耳朵是假的,是后来按上去的。那么我们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协调,说明这也是后来铸造的。这只鼎这么大,那么它们当时是扣过来浇筑的,商人当时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锅一锅往里浇筑的话,中间会存在一个时间差,会形成“冷隔”。那么我们推测,他们当时首先先算好浇筑鼎所需要用的铜液的数量,然后应该是在地上挖了个坑和多条地沟,把地沟先加温到900度左右的时候一起往地沟浇筑,这样铜液在浇注的时候热量并不损耗。最后浇筑完后打开一看,发现当初计算错了,鼎足上还有一段没有铸完,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重新浇筑。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它的脚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这个鼎本身有很多花纹,花纹有很多很多的谜在里面。我们首先看中间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个兽面,其实“扉棱”两侧是两个独立的纹饰,这个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地下和上面的一样,只是耳朵处有不同。旁边上面是牛,中间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鱼形,可现在也没有确定。侧面上有两只老虎在吃一个人头。《吕氏春秋》:饕餮食量很大,如果给它的食物不够的话,它会让你倒霉,所以人们供奉它。中国有位美学家认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狰狞美。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殷墟参观游览。
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处都城遗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现在山东的曲阜,古称奄,迁到了我们安阳小屯村,当时这里称为殷。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历时255年,共传位8代12王。所以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又称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帅军伐纣灭商。这座曾经辉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到了近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出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恢宏乐章。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这样无可争议地记载着:公元1899年秋,在中国河南安阳西郊一个被称为“小屯”的村子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今天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殷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甲骨文发现地: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就没有殷墟的发现。那么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就要从奇怪的“龙骨”谈起了。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时常有一些龟甲和兽骨之类的东西从土中冒出来。起初,人们并不太在意,也就随手丢弃了。不过有时候会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会把它们整车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实际上从哪儿能弄这么多的龙骨用来入药呢?于是药铺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论人骨还是兽骨,统统拿来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创药用。当时像这样的兽骨卖到几文钱一斤。于是,村民就开始将甲骨带到中药铺里出售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几文钱一斤的“龙骨”,就是殷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由于人们不认识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这样被当作 “龙骨”毁掉了。直至光绪24年(1899年),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在北京武门外菜市场的达仁堂药铺抓药,在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字迹,并认定甲骨是殷商遗物。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光和甲骨的复见天日。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诗句“一片甲骨惊世界”的由来。
大门:我们看到的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字仿建设计的。整扇大门是由甲骨文中的3个“门”字组成的。门额题名“殷墟博物苑”5个大字,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老先生题写的。门两侧的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叫做夔龙。好,下面就让我们穿过这道甲骨之门,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司母戊鼎:这就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青铜器之最。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复制件。堪称青铜时代的巨无霸,不仅造型美观,花纹绚丽,他所隐含的政治意义更耐人寻味。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为:“司母戊大鼎”。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 “戊”而铸造的。真品现存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大鼎重875公斤,这么大的铜鼎,不仅在我国首次见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是一种食器。各位朋友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说大禹时期把天下分为九个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拥有天下的意思。自从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呢?也就成为了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所谓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传》上有一段关于楚庄王问鼎的记载。同学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赏楚庄王,他别的什么也不问,就问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轻重,幸好王孙满很是机智,回答他说:“在德不在鼎,周室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场危机才算化解。但楚庄王觊觎王权图霸中原的野心却暴露无疑。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好,鼎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随我参观商代的宫殿建筑。
殷墟地下博物馆外观介绍:这座博物馆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的崔恺先生设计的,他是中国建筑学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方案为什么能够胜出,是因为他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保护遗址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征殷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一样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确,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在离家59年后回安阳“省亲”,和这些珍藏多年的500多件同样堪称国宝的文物一同展出。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案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是儿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来很有生命力的样子,就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一样。
时间走廊:现在我们进入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青铜板上的是“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也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纹饰之一。
大家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也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主题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一个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很有一番诗情画意吧!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门口这个图案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馆内请不要拍照,谢谢合作!
序厅:殷墟和商王朝的关系,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商朝的基本情况……。商朝最后两个半世纪多不再迁都。《竹书纪年》记载273年不迁都,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是殷墟年代应是250多年。这个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袭表、商朝文化图(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图),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河北,东——山东、江苏,西——山西、陕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关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盘庚迁殷图: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上面的图示都是有证可考的:酉、鬲、狗、马车、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当时商朝人对自己都城的概念。讲的是都邑。整个展厅是参照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礼制;3.铸造术。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陶器厅、青铜厅、文字厅和玉器厅来诠释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的文明。。。。。
陶器厅: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庞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这里,通过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残墙,一幅景观画和建筑实物、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河流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这个河湾里。这里有制作的实景和画在墙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节用来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烧制而成的。从它的制作就可窥见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建筑房屋时的夯土墙,墙壁是用两块木块作盒,夹泥土夯实而成,叫板筑墙,商朝的房屋台基是以黄土夯实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为主的。那时还没有出现砖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浑然一体,严谨结实,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以后历代建筑基本沿用这种结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遥遥领先的。接着引导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铜柱上的人像。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吃什么呢?
食物:羊、猪、切刀、小麦。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展示一壶酒。
装饰:骨笄。使用示意图。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大家看这里面放着两个人头。先讲它的作用。蒸人头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这有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庙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比如:“祖乙伐方国”。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也会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为什么这样,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他们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奴隶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面具:用安阳话讲: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过渡)
农业:据学者们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动物资源丰富。在殷墟发现的生产工具上有斧、凿、铲、锛、镰、刀、钻、磨石、纺轮、网坠和杵等。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铜农具很少,从这个意义上看,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青铜则主要服务于统治阶层。
畜牧业:在商朝大量的发现牛。
制骨业:同学们,商朝的人们也是很爱美的,原本无多大用处的兽骨,被商朝的工匠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器物,兽骨的作用可以说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利用。从获得的甲骨刻辞看,商人的狩猎活动非常频繁,猎获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记载仅猎获的鹿就有500头之多,获得的骨制品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物。殷墟甲骨文中还有一次捕到7头大象的记载,发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记载。自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已出土了大约25000件以上的各类骨器,丰富了人们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范围内发现了几处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产骨器的青铜工具,如铜锯,铜刀,铜钻等,还有蚌刀、蚌镰;另外还有石刀、石钻、磨石等物,表明殷代当时已经存在着专门制作骨器的作坊,因此骨器的大量使用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了。
青铜铸造业:铜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最初人们将自然界铜矿石作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铜矿石不易破碎、不易剥落,可以锤薄拉长,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来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泽。后来人们又发现铜可以在高温下熔化成液态,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些实践中又发现了只要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种金属,比如锡,就可以降低铜的熔点,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泽度。于是一种新的金属就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这种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铜器。青铜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掀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它使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器,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锋利以及耐磨性强和装饰性好等优点,渐渐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商朝铸铜是用“块范”法铸造。大家看这件铜觚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个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陶模与陶范,从这个意义上看,“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也未可知。许多大的青铜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铸造方法,也叫分铸法。即先铸出主体,然后浇铸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嵌入主体铸形中,在浇铸主体时连接在一起。范要分内范和外范,铸一件青铜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这件青铜器的形制复杂与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铜爵,最多的时候就需要16块范才行。正是运用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铸工艺手法,相当出色的解决了复杂的工艺合成技术问题,使许多形制精美的青铜器皿流传至今,不能不说这是殷商工匠们的杰出创造。
司母辛:商朝晚期有一个叫武丁的国王,他的妻子妇好死后,这是她的儿子为祭祀她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鼎上的乳钉纹很大气。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会使用方鼎。这又一次证明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兵器:有的兵器上带有木头,这是告诉我们它的安装方式。戈真正打仗时用的高度只达到人耳朵的高度。带箭头的头骨有四处伤,可能当时未死,从战场上回来。 圆鼎:一般贵族墓中都会有,成对陪葬。但像这样的大圆鼎没有成对的。
接下来的展柜基本上是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体现一个完整的青铜器的组合,觚爵数量的多少体现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纹是最漂亮的,乳钉纹做的比较高,凤鸟纹纹饰精美。觚、角九套,角与爵的不同,爵是一个流一个尾,而角是两个流。 斝:这对斝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一对。花纹主要是饕餮纹,但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商周时期是礼制的定形时期,礼制如果离开乐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参考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复原的。安丰乡渔洋村(22公里)一个叫龙振山的老先生捡到了一块陶片,上面刻的图案就和这个木鼓是一样的。 玉器厅:对于中国来说,用玉的历史已有七千年,堪称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到:“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国人把玉上升到了无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权力的象征——玉玺,“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等等。在政治上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器。在这样的玉崇拜之下,我们推测殷商时期的人们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观的。殷墟从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难以考证了,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数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这些墓在殷墟多遭盗掘,因此,损失的玉器数量难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盗掘。虽然墓葬仅是一座中型贵族墓,面积也就区区22平方米,但其中却一下子出土了各种玉器达750余件之多。关于殷墟玉料的来源,考古学家曾请有关单位对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进行鉴定,认为绝大多数为新疆和阗玉,3件辽宁岫岩玉,1件河南独山玉。
有人认为是经过多次转移或通过层层商品交换运至安阳的。
另外,一些诸侯和方国的进贡,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尽管有种种猜测和解释,新疆距安阳毕竟路途遥远,当时人们使用何种工具,通过什么路线,把玉料从新疆长途跋涉运到安阳,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清楚明了的历史之谜。妇好墓的和阗玉,是否有助于揭开这个谜呢?为什么在长城的西端有一个关要起名叫做玉门关呢?我们希望它可以间接的证明, 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
文字厅: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殷墟的地下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这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甲骨文,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造字方法已是六书具备,而且文法也和今天的文法相去不远。我们来看这几种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
另外,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文字之一,是唯一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好,让我们来看一下甲骨的主要选材和制作方法,这就是牛的肩胛骨和龟腹甲。甲骨有正反两面,它主要是商王占卜用的。商朝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他们在龟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甲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所以我们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称为甲骨文。这些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待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纪录占卜是否灵验。把结果刻上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了
甲骨坑:这厢就是甲骨窖穴在地下埋藏的情景,透过这层层叠压、分类明确的甲骨,可以知道商人们把刻有文字的龟甲要分门别类的归类和保存。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对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关殷墟的内容。
“一片甲骨惊天下”:讲述的是商王带人打猎,占卜明天会不会受到灾难。
司母戊鼎:镇国之宝,它是严禁走出国门的。它本身是个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儿子为纪念她铸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种家族关系,一种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重832.34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
鼎耳有裂纹,说明这个耳朵是假的,是后来按上去的。那么我们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协调,说明这也是后来铸造的。这只鼎这么大,那么它们当时是扣过来浇筑的,商人当时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锅一锅往里浇筑的话,中间会存在一个时间差,会形成“冷隔”。那么我们推测,他们当时首先先算好浇筑鼎所需要用的铜液的数量,然后应该是在地上挖了个坑和多条地沟,把地沟先加温到900度左右的时候一起往地沟浇筑,这样铜液在浇注的时候热量并不损耗。最后浇筑完后打开一看,发现当初计算错了,鼎足上还有一段没有铸完,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重新浇筑。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它的脚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这个鼎本身有很多花纹,花纹有很多很多的谜在里面。我们首先看中间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个兽面,其实“扉棱”两侧是两个独立的纹饰,这个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地下和上面的一样,只是耳朵处有不同。旁边上面是牛,中间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鱼形,可现在也没有确定。侧面上有两只老虎在吃一个人头。《吕氏春秋》:饕餮食量很大,如果给它的食物不够的话,它会让你倒霉,所以人们供奉它。中国有位美学家认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狰狞美。
人兽题材:大家仔细看这个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详,带有微笑,那么就应该表示人兽的和谐。所以有人认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萨满教”,巫师为了沟通天和地,这是巫师变成老虎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沟通人神,沟通天地。没有一种解读被世人认可。辛和戊是两个人,据说她们是同一个国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妇好了不起,但是从地位上说妇好比不上戊。因为一从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妇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字形墓有1360立方米。

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 安阳殷墟导游词沿途加景区完整版文案:

好的导游词能让游客在听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加深好印象。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进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游客朋友们这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从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YH127甲骨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中北地一个大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上面记载商朝的天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递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了,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现在我们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它不仅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天气情况,准确的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土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最后,我们来到了妇好墓。专家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断定,妇好墓是武丁法定配偶。她能征善战,曾统帅大军出征打仗,是武丁的宠妃。甲骨文记载,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由于连年征战,终因积劳成疾,先行武丁而亡,武丁很伤心,破例讲他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铸享堂,以示纪念。
各位游客大家好: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愿望叫常出去转转,而我就是使大家的愿望变为现实并留下美好印象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张,下面呢隆重的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位后脑勺最帅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有精湛的驾驶技术,有他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就可以放下心来轻松游玩了。这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上了同一辆车也算是一家人了吧?所以呢在我们的旅途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尽管提出来,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都会尽量去满足大家的要求,最后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们出来游玩大多是求得新奇好玩,但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城市安阳去不是一个以好玩为主的城市,而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
安阳位于太行山以南,洹水以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这样称赞它“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八大古都的安阳不仅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观人工天河——红旗渠,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级监狱而且还是殷都故地,甲骨文的故乡。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殷都故地——殷墟博物院,说到殷墟就不得不提到甲骨文,“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使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屯村一夜之间名声鹊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随着对殷墟的全面发掘使一个“古老文明的都城遗址和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使这座“中国历史上最早长期稳定的都城,青铜器时代一个极其独特的世界性城市”随着商王朝的灭亡深埋于地下,成为黄土漫漫的废墟,始称“殷墟”,这座城市被埋在地下3000多年不被人所知,3000年后当地的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商代的文字才发现了这座城市。2004年随着电影《孔雀》的热播,安阳作为背景城市又一次为中国人所熟知。为了让世人了解殷墟、了解殷墟文化、了解甲骨文的价值,殷墟走上了申遗之路,没想到这条路一走就走了5年,回想5年来的经历让人唏嘘,让人惊叹,但是5年的努力没有白费,2006年7月16日早上9:56分在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第30届世界遗产申遗大会上,安阳殷墟顺利通过,这不仅是安阳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此世界遗产名录上又多了一个中国的名字——殷墟博物院。
一路说来一路聊,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了景区的停车场,在下车之前呢我要跟大家约法三章,当然的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法律法规,而是大家在景区游览时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一、呢就是时间要求:希望大家在景区游览时 严格遵守时间要求,让我们努力做到一个人也不能少,少一个人也不行、第二呢就是安全要求,为了您的安全,请您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第三呢就是我请大家做景区的文明代言人,文明旅游从我做起,做文明游客。
好了各位朋友,请您关好车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参观游览吧,请记住我们的停车位置及我车牌号豫A51588
安阳殷墟景点
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 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妇好墓,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地,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飒爽英姿。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最多一次带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还有一次他率兵征战,由于他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打好伏击,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为了纪念她,破例将其葬在宫殿内,并墓圹上精修享堂,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圹参观。
本次的景点讲解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由于刚下完雪地面比较滑,大家在自由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11点在此集合。


结语:《安阳殷墟导游词》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安阳殷墟导游词》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安阳殷墟导游词》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