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鞭炮时期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到处是声声鞭炮,传说中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大年三十的鞭炮声更是让年兽心惊胆颤。
一朵朵烟花炮弹在空中绽放,一声声欢笑刻在了人们心田。鞭炮花式十分之多,从十楼观望着,真是有点儿像开国大典中那天上的火花结成彩,地上的灯火一片红的场景呢!放鞭炮最开心的就是小朋友了,催促着大人点燃鞭炮,那火花喷出来时,一个个嘴都咧歪了。这场景,冬眠的小动物都想探出脑袋来看一看呢!忙碌工作中的人也会在过年时放放鞭炮,其实很多大人也有一颗童真的心。
“砰砰砰”看着绽放的烟火,就似乎走进了梦幻一般的世界,五彩斑斓的颜色,使人心中有着无限的遐想。
这声声鞭炮,是对冬天的告别,是对春天的呼唤,是告诉我们又大了一岁,应该又多了一分懂事。着声声鞭炮,也是告别2012,更是迎来2013,每个人都有着新一年的希望和憧憬。
鞭炮虽然为我们添了新年的色彩,但鞭炮严重污染环境,所以我们在欢乐的同时,也要少放鞭炮,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过年放鞭炮
从过年那天早上起,小村鞭炮声此起彼伏。早上起床要放两个二踢脚。中午祖宗被请回家要放两个二踢脚。午饭前要放两个二踢脚。而大规模的放二踢脚是在夜里十一点多。大人叫“发纸”,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我觉得应该叫祭祀诸神。那时候,小村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点燃一大堆篝火。长长的木杆吊起鞭、地上摆放几盘礼炮,我戴着骑摩托时候用的头盔,躲在大门洞子里,在花墙上点燃一个二踢脚就躲进门洞,孙公子偶尔放两个擦炮,也制造点声响。鞭炮放完后,一般将近十二点,春节即将来临。即便不到十二点就燃放完,也要等着,到新年联欢晚会主持人报时的时候再放两个。接下来各处烧香各处磕头,各处倒饺子。
我们村子很小,以前十几户人家,现在老的老,搬的搬,只剩几户人家,一直以来,小村里人心都很齐,干什么都齐心协力,除夕夜鞭炮也一起燃放。十一点左右,家家升起篝火,都站在墙头观望,好像在等一个命令。有的人家耐不住,第一个燃放起了鞭炮,如果这家人缘好,其它人家马上跟上,鞭炮齐鸣。人缘不好就惨了,其它人家都等着,直到鞭炮稀稀拉拉地响完,其它人家再一起燃放。一年初一村里人聚在一起互相拜年,先燃放鞭炮的那家男人想讨个吉利,笑着问:夜来个哄上是我家先“发”的吧?一德高望重者马上应答:是你家先“放”的。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农历腊月一到,年味日浓,看到大街上孩子们燃放鞭炮的情景,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往事来。
“新年到,新年到,女娃穿衣,男娃放炮。”在我的家乡,过去一直有这样的民谚。每到过年,家长们都会格外开恩,给我们一两块钱让购买鞭炮。我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常把买来的成挂的鞭炮拆开,一个一个地燃放,我们称之为“细水长流”。由于鞭炮少,燃放时我们倍感珍惜,总想玩出点花样和新意。有时,我们把点燃的鞭炮扔到沟里的薄冰上,察看它能否将冰炸开;有时,我们把鞭炮插入雪堆,欣赏雪炸四溅的情景;有时,我们把鞭炮偷偷扔入闲聊或打牌的人群,笑看大人们受到惊吓的样子;有时,我们甚至会把鞭炮悄悄塞进某户人家的烟囱……可是,由于钞票有限,口袋里鞭炮不多,这种自在快乐的燃放总是不能持久。
为了解决鞭炮短缺的问题,童年时我们还常常去拾鞭炮。在除夕夜晚和大年初一凌晨,我们拿着手电筒,三五成群,一边在村路上闲玩聊天,一边竖着耳朵仔细听着哪户人家放鞭炮了,然后就飞快地跑到那户人家院里去拾鞭炮。直到现在,在我们家乡形容某人急慌,还常说“某某慌得像拾小炮的一样”。拾鞭炮是件危险的事。有一次,我拾了一个“老腾”(大炮)放到棉袄兜里了,谁知那竟是个假哑炮,不一会儿就听见啪的一声响叫,衣兜给炸了一个大洞,所幸没伤及身体。事后,母亲把我好骂了一顿,并把我拾的鞭炮全给扔了。那一年,由于缺少鞭炮,我的春节也过得寡味了许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童年已成为过去。童年的鞭炮,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涩和无奈,但体味更多的则是对快乐的追求。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孩子们吃穿不愁,过年还可尽情燃放鞭炮,真是让人羡慕。可惜,我的童年不能再回来了。

鞭炮时期作文 鞭炮出现的时间文案: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鞭炮”、“炮仗”、“爆仗”。过年我们有着放鞭炮的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讲它的历史典故。
新年然爆竹的传说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过年放鞭炮由来
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爆竹的本意并非是为了喜庆。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鞭炮时期》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鞭炮时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鞭炮时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