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3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释 义】 于:比。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做的不值得。
【拼 音】 qīng yú hóng máo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比喻做的不值得。
【出 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示 例】 梅伯死轻于鸿毛,有何惜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语 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反义词】 重于泰山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轻于鸿毛
【拼音】qīng yú hóng máo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指毫无价值
【相近词】无足轻重、不屑一顾
【相反词】重于泰山、举足轻重
【英语】lighterthanafeather
【成语示列】梅伯死轻于鸿毛,有何惜哉?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其它使用】
◎ 所谓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那么,怎样才算死得“重于泰山”呢?刘胡兰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句话的含义。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袭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后,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在敌连长“怕不怕”的逼问下,她镇定地问:“我怎个死法?”,并还让敌人“不许残害群众”。她从容地走近铡刀,英勇就义,年仅十五岁。
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在自己美好的花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这是何等伟大啊!怪不得毛主席会亲笔为她写下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像刘胡兰这样,为祖国和人民而牺牲的人,他们的死,不正是比泰山海中的吗?我们现在能生活在和平、繁荣的世界里,能过上美好,幸福的人字,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一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那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吗?……
革命先烈们,我想对你们说:你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了我们幸福的现在,你们的死,正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光荣传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 轻于鸿毛的人是谁?文案:

司马迁的名言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4、不知其人,视其友。——司马迁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
6、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司马迁
7、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8、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司马迁
9、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司马迁
10、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11、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司马迁
12、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司马迁
13、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司马迁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司马迁
15、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司马迁


结语:《历史典故:轻于鸿毛》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轻于鸿毛》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