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鲁庄公赢了,问曹刿:“头两回他们打鼓,你为什么不许咱们打鼓呐?”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打鼓就是叫人起劲儿。头一回的鼓顶有力。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响得怎么厉害,也没有劲儿了。趁着他们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呐?”鲁庄公直点头,可还不明白人家跑了为什么不赶紧追上去。曹刿说:“敌人逃跑也许是假的,说不定前面有埋伏,非得瞧见他们旗子也倒了,车也乱了,兵也散了,才能够大胆地追上去。”鲁庄公挺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
齐桓公打了败仗,直不痛快,手指头净擦着冒汗珠的鼻子,好像汗一擦了,他就能把受到的欺负洗干净似地。他那鼻子可不听话,刚一擦干,汗珠又冒出来。齐桓公直生气,更恨鲁国。他叫人上宋国借兵去。管仲也不理他。管仲是有主意的:他知道齐桓公不碰几回钉子,不会懂得请教别人。齐桓公就又出了一回兵。宋闵公[宋庄公冯的儿子]派南宫长万帮齐国打鲁国。齐国又打败了,连宋国的大将南宫长万也给抓了去,当了俘虏。齐桓公连着打了两回败仗,自己认了输,向管仲认错。管仲就请他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开铁矿,设置铁官,用铁制造农具,这就大大提高了耕种的技术;设置盐官煮盐,鼓励老百姓捕鱼。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管仲自己原来是经商出身,他很重视通商和手工业。他说服了齐桓公,分全国为士乡(就是农乡)和工商乡。优待工商,不服兵役,让他们成为专门职业;优待甲士,不要他们耕种,让他们专练武艺。这些事都做得很不错,齐国富强起来了。一边加紧训练兵马,用青铜制造兵器。齐桓公信服他极了,就听他的话去跟鲁国交好,还叫鲁国别跟宋国计较从前的事。鲁国有了面子,把宋国的俘虏南宫长万也放回去了。打这儿起,三国交好。齐桓公就想多多联络别的诸侯,大伙儿订立盟约,辅助王室,抵抗外族,自己做个霸主。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导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把历史人物与成语故事,欢迎借鉴!
1.一鼓作气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且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者减少一个,甚至可以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尊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一直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打开卷着的地图,细细查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 关于厉史成语故事文案: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鲁国的一位叫曹刿的将军率部队与齐国交战。当时,作战以擂鼓作为进攻号令,当齐军擂第一遍鼓时,曹刿按兵不动,齐军擂第二遍鼓时,曹刿还是没下令,齐军第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战斗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的鼓后,才出军?”曹刿说:“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气。擂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擂第三次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没了。这时我军再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成语】: 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战是靠士兵的勇气的。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5关于历史的成语故事: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