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扩写缩写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扩写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皓月处圆,晚霞尽散;藕香未谢,兰韵已残。分明月色如晴昼。初秋就是这样的天气,未至深夜,已凉透衣袖。
洁净如玉的竹席,映着浅浅的月光,微微泛着凉意。算了,这屋子里凄凉冷清,不如出去乘月光游玩一番。易安起身,来至庭院前。天街夜色凉如水。这般大好月色,却无人与我共赏。冷风乍露,微微吹动盈盈白衣。行至湖边,深蓝的湖水正如明诚那深邃的眸子,映着月光的地方是,是湖心。
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神情似当年。踱到那日水榭边,景依人不再。湖边泊着一只小船,望着小舟,易安心里一阵酸楚:昔日与明诚同乘一只小船,荡舟湖中,即兴赋诗,是何等惬意。而如今,只有冷月清露相伴,怎叫我高兴的起来?
谴开了身旁的丫鬟,易安轻轻地提起素白锦缎的裙子踏入舟中,自秋来,残绿愁红,天涯日断。舟中横着一支浆,用力一划,小舟离开岸边向湖心悠悠漂去。远远的,一曲清歌传来。“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易安默默地想,“估计那位姐妹也是在思念远行的丈夫吧?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小楼新月,寂寞的残蝉仍鸣,远处一些灯火闪烁不定。白衣迎风,花枝欲老。天上传来几声雁鸣。自古鸿雁传书,可是,明诚,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你的书信有没有托飞雁传来呢?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不还。
兀自飘零,流水潺潺,易安把手伸进湖中一探,水凉得让人不由得震颤一下。远望去,城墙衰败,古柳静默,只有一轮满月,静静地照着一切。唉,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复去。不知不觉间,易安的泪水已经打湿了罗衫。明诚,同样的月光照耀下,你的人在哪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月寒秋竹冷,风切寒窗声。“没关系,明诚要不了多久就会回来的。我们发誓要不弃不离的。”易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一点儿。“可是... ...他究竟什么时候会回来呢?”不由地,心中又开始了惆怅。
易安蓦然闭上双眼,转烛一梦终归尽,欲寻陈迹叹人非,明诚,你听见了吗?月夜舟中不眠人,晚风轻拂,对月感伤。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代吴从先《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明代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代茅暎《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词略,唯“月满西楼”,作“月满楼”)’。右调《一剪梅》。”
明代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
清代万树《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
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代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池塘里,昔日灿烂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叶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头,默默地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风吹过,屋内精美的枕席也顿生冰凉。
轻轻地撩起我的罗裙,独自一人静静地来到湖边,登上同样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着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种悲凉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袭来,挥之不去。
遥望天空,昏黄的暮色里悠悠的白云仍在闲荡。其实它们也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满载浓浓的思念,却不知向谁倾诉。数数看,又是一年了,谁又能够给我带来久盼的书信呢?
又看到那南飞的大雁了,排着一字在天边掠过。它们明年春天又会按时飞回的,可我的夫君,为何一年了还没有你的半点消息?
寂寞的声音在空气里苍白地飘摇着。没有人回答我。心在刹那间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仅有惆怅和无助紧紧地纠缠着我。阴阴冷冷的月光洒落寂静的西楼,只觉一团浓浓的愁雾围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开。
朝朝暮暮,我倚在窗边,看院里的花盛开然后凋落;昏昏晨晨,我依着墙角,听门前的流水奔来而又涌去。我只是盼望着,哪天能看到你归来的身影,那天能听到你熟悉的话语。也许,你和我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为何上苍让我俩,因为时空的距离,只能默默而又苦苦承受相思而不能相见的苦楚?
我们的命运究竟能怪谁呢?自小衣食无忧,突然却家破人亡,故土难归!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啊!又想起去年我俩分别的那个黄昏,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外的梧桐树,你我只有盈满泪水的双眼相互凝望着,哽咽的竟然没有任何言语!然而最终你仍在我模糊的视线里消失了……
想来这一切似乎已很遥远,但却天天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次次的浸湿我的罗帕!这种苦楚该如何消除啊!往往刚从眉头上退却,但又从心头马上涌起,我只能在这凄苦的梦中反复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话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改写成一篇短文文案:

文学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名家评论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岌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明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明茅映《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
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词略,唯“月满西楼”,作“月满楼”)”。右调(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
清万树《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清陈世焜(廷悼)《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清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岌远游事。此则(指本辑评“一”)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扩写》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李清照一剪梅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