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周澳洲
(土木学院10安全学号:20100703146)
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生产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生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要的课程。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六艺”中的“礼”、“乐”、“书”在人们的认识中已占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美术教育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未有一席之地。
三、战国、秦汉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私学的产生,美术作品内容以人物画为主,重在为维护封建礼教服务。
秦王朝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全国兴办官学,形成了以官学为主,以私学为辅的局面,强化了教育服务政权的职能。并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存的秦兵马俑就足以说明秦王朝时期的美术教育在受教育规模、美术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汉武帝推行了一套学校制度,它把官学(太学、郡国学)和私学结合在一起,还建立了专门研习文学艺术的学院——鸿都门学(因学校设在洛阳而得名)。这里正式开设了“字画”这一课程,它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艺专门学院。汉代的美术教育仍是师傅带徒弟的师徒、父子方式传授绘画技能。当时的美术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教育主要为统治者培养从事为政治服务的工作者。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此时在中国的历史是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但当时的美术传授,还是沿袭了师徒、父子式的传授形式,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如:卫协师曹不兴,顾恺之师卫协,陆探微师顾恺之。此时美术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美术的欣赏功能,认为山水画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它文学艺术作品无法比拟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此时的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这一主张的提出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美术关注到了美术欣赏的意义,打破了单纯追求美术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开辟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提出了“师法自然”的艺术主张,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
五、五代至两宋的美术教育
五代时期,绘画继续向前发展,蜀地绘画空前兴盛,后主孟昶创立了翰林图画院,我国历史上的画院正式诞生了。画院除为皇帝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美术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临摹的方法,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教师教学也是选择好的临本或自行绘制临本供学生学习。具说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就是专为其子习画所绘。
自北宋开始,宫廷画院承担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两种功能。宋微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画学,这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其录用考试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艺术主张,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此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到了绘画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的高潮。同时,辽金为政法需要也设立了画院,培养自己的美术人才。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这与五代、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力的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六、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元代的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但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思想。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元代的政治与文化的高压统治,绘画创作的内容多从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转向了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在工部、将作、大都的官署中设置了梵像提举司、织佛像提举司、画油具、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本身除了进行美术创作外,仍有美术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画家成为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强大力量,涌现出大量的知名画家。他们抛弃了统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写胸中逸气”,强调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绘画朝着强调自我表现,写主观感受的方向发展。
明朝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典章制度,在锦衣卫中隶设各种宫廷美术创作机构,发挥着画院为满足统治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功能,但其美术教育功能被大削减。明万历年间,欧洲宗教组织,带来了大量的西洋圣像,这些美术品对中国人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体制,但设立了专门机构------画院,并对宫廷绘画设有专门的场所。美术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宫廷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涌现了大量描绘帝王、后妃、宫廷生活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美术作品。外国传教士加入宫廷画家的队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他们擅长以西洋油画或中西结合的形式表现宫廷生活,彼得统治者赏识。这些西洋传教士在宫中授徒,开创了西洋美术教育的先河。这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家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
明清时期还有一支庞大的画工队伍,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绘画工人,也称丹青师傅。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在工场或作坊中做学徒,在实践中学习,成为宫廷画工或民间画工。他们也为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版画的形式复制名家名作的形式,也就是画谱。画谱的出现为美术欣赏、美术交流、美术平民化提供了平台,也为临摹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范本教材,推动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浙江画家王概根据李流芳的课徒画稿整理、增编而成的《芥子园画传》影响最大。画谱成为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画谱影响了自画谱产生后的大批画家。
总之,元、明、清时期,虽没有画院,但都有宫廷画家。美术服务政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旧。元失意文人成为宫廷之外的重要美术创作力量,开辟了美术重自我表现,强调主观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画家的出现为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清版画画谱的出现为师徒、父子的师承美术教育形式、“师法自然”的美术教育形式外的自学形式成为可能。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学习绘画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父子、师傅的师承方式进行。隋唐时期提出“师法自然”的主张,元代文人以强调自我表现、追求感受为发展方向,明清西洋画家的出现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版画画谱的出现使自学成为可能。一个以临摹继承传统,“师法自然”获得素材,借鉴西洋取得突破,依助版画取得发展的古代美术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写意画
纵现中、西绘画史,无论东方或西方的绘画艺术,大体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的“不似”——精细的“形似”——高一级的“不似”。
原始时期的绘画,例如: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鱼、鹿、蛙、人形图象,远古时代的岩画,欧洲远古洞窟壁画等等。那时的绘画尚处在幼稚阶段,对物象的刻画是粗糙的、简略的,可以说还画不准物象,正如儿童画一样,表现原始人纯朴天真的意念。这是原始时期的“不似”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能够真实地再现物象,并且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中国绘画发展到唐、宋时期,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可达到精细地刻画物象的程度。西方绘画发展到十五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运用科学手段(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更能十分逼真地再现物象,使写实的绘画发展到高峰。人类绘画从原始的“不似”,发展到精细的“形似”,这标志着绘画的巨大飞跃。
然而,逼真的再现物象,并不是绘画的最高目的。绘画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人的精神产物。人要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性灵,表达情感,就必须突破刻意模仿物象的阶段。因为刻意模仿物象,必须束缚着人的性灵的高度发挥。只有摆脱了“形似”的束缚,从“形似”中解放出来,绘画才能取得更大的自由。
中国写意绘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逐渐摆脱“形似”束缚的结果。当中国的写实绘画(中国的写实绘画于西方的写实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写实是相对的,后者则更接近物象真实)在唐、宋之际发展高峰之时,人们开始不再满足写实的东西,而探索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不再追求精细的“形似”,而是追求“意似”,于是逐渐形成了写意绘画。
早在魏晋六朝时期,中国文化史上呈现新的变革,文化思想领域十分活跃,强调人的自觉,追求人的内在精神以及个性的表现。文学方面,文论、诗论的发展;书法艺术的成熟;在绘画上,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气韵生动”,王异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这种强调神韵,强调自我的观点对以后写意画的产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公元九世纪中叶,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以气韵求其画”,“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反对刻画物象“形貌彩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提倡“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观点,对写意画的发展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到公元十一世纪,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更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向单纯追求“形似”的绘画提出挑战。单纯地追求“形似”,只是绘画的低级阶段,绘画不应以“形似”为满足,而应在“形似”之外另有追求,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意”的追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也说:“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盘车图诗》)。重“意”而不重“形”,成为写意绘画的基本原则。苏轼以后,历代写意画家,无不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着实践。
写意画经文人画家的提倡,得到迅速的发展(写意画又有“文人画”之称),到了元代已然蔚大观,“元人尚意”,“不求形似”已成为时代风气。沿至明、清又有所发展。明代徐渭、清初八大山人写意绘画已经成熟,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又将大写意绘画推向新的阶段。写意绘画从注重形似的工细绘画脱化而出,开始是半工半写,发展到小写意,进而到大写意。形由繁到简。而且愈来愈简,抽象概括性越来越强。不似的成份越来越多,八大山人晚期的作品就是突出的代表。
在西方,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写实主义的绘画发展到高峰,以十九世纪印象主义的出现为转机,到二十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派绘画冲破“形似”的束缚,以强大之势迅猛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画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表现派,抽象派等等)。西方现代绘画不再受透视、解剖、光的约束,不再刻意模仿物象,而追求个性的解放,强调主观精神。西方现代绘画向着更自由的方向发展着。
当绘画摆脱刻意模仿物象的阶段,冲破“形似”的束缚,转向精神内涵的追求之时,就进入了高一级的“不似”阶段。这种“不似”与原始时期的“不似”有着质的不同,它是在极似的基础上的突破,是人类掌握了精细地刻画物象的技巧后梦想着更的精神领域的迈进。这无疑是人类绘画的又一次飞跃。由原始的“不似”,到追求“形似”。进而追求“不似”。这大概就是人类绘画发展的自然规律吧!
中国的写意绘画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而是“不似之似”。明代画家王绂说:“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书画传习录论画》)。清代石涛也说“不似之似,似之”(《石涛题画诗集》)。现代齐白石进而发挥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总之,中国的写意绘画既保留了一定的形似成份,又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它既非物象的单纯模似,又不是完全抽去物象的点、线、面、色彩的纯粹组合;它既能便於人们的理解。又不使人局限于具象之中,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尤其大写意绘画。更具有“迹简意繁”的特点。如果谈艺术的“空筐”结构的话,那么大写意绘画的“筐”则是很空的,它容纳的想象力空间可以是无限的。
写意画追求“象外之意”。“意”者,当然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意兴、情绪等等,它是人的主观精神,是人的心灵的显现。“意”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来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凡是从真诚的体验中产生的“意”,总能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也最能打动人心。然而“意”的表达,总要借助于形象,“借物抒情”。没有形象,“意”无从寄托。尽管大写意绘画的“形”极其简略,它的“空筐”结构极空,但是仍有“筐”的存在,仍有“形”的存在。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绘画,完全不要物象,纯以点、线、面、色彩的组合,来表现精神内涵,但客观效果总难让人们接受,因而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抽象主义绘画实际上已经把绘画引向极端。
中国的写意绘画,乃至大写意,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表明要恰到好处为止,而不超越极限。因此,中国的写意绘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而是一种“意象”艺术。它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与“象”不是平均对待,“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於“意”。以神写形,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
“意象”,不只写意绘画独有,中国的书法、篆刻、诗词、戏曲、园林等等艺术,都具有“意象”的特点。
诗并不拘泥物象的模似,最讲摄取事物的神理,讲求“离形得似”,追求“韵外之致”,“味外味”。以淡远清空、含蓄朦胧的意境美,给人以深刻的感染。为人们提供光落的想象力空间,使人愈体会愈有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写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正是中国诗的魅力所在。
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写意画与诗都在追求意象美,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规律是一致的。苏轼特别推崇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有着内在的联系,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已成为历代写意画家追求的方向。宋代邓椿说:“画者,文之极也”(《画继》),这更强调了文学修养对画家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更是“得意忘象”。所谓“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云鹤游天”,“龙跳天门”等等说法,在书法中那里还有蛇、鸟、鹤、龙等物象的实形呢?人们只能从字形的变化,线条的流动中体会到蛇惊、鸟飞、龙跳、鹤翔之意太罢了。元代陶宗仪《书法会要》中写道:“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住、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成意象矣”。因此,中国书法则更是带有抽象性的意象艺术。
其实,中国书法也经历了由工致到写意的转变过程。真行书还受着中国方块字形的束缚,而发展到行草,特别是狂草,则完全冲破方块字形的束缚,“形”有了最大的自由,线条纵横弛骋,奔放腾跃,更是一中激情的自动表现,最能抒发人的情怀与性灵。对于草书正是“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唐,张怀瓘语)
写意画以“写”为表现手段。历代写意无不强调书法用笔。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已明确肯定“书画用笔同矣”。元代赵孟俯说“石如飞白木如篇,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中国画论类编》《松雪论画》)。清代石涛也说:“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石涛题画集》)。书法的用笔:疾而徐、按而提、走而留、顺而逆、重而轻,圆与侧,柔与刚,拙与巧,干与温,“屋漏痕”,“折”等等,无不体现在写意绘画之中。当写意绘画摆脱“形似”的束缚,“写”的成份就更加突出。虽然笔墨仍和物象的形相结合,但笔墨本身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形愈简,笔线愈自由,如同书法的线条一样,表现着动的韵律,流露着作者的性灵。写意画采用书写的形式,也正是为了最自由地抒发人的情感。明代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又一变也”(《青藤书屋文集》),这正说明草书与写意画的密切关系。
写意画虽与书法用笔同法,但由於笔墨的广泛开,点、线、面以及墨色浓、谈、干、温、焦的多种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笔墨韵味又为书法提供了新的表现力。书、画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以至有“书之极则为画,画之极则为书”之说。
写意画融诗、书、画以及篆刻为一体,成为综合性的意象艺术,大大丰富了写意绘画的内涵,使其在有限的笔墨中蕴藏着无限的精神含量。写意绘画追求自然。以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身心俱遗,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泯化小我,回复大我,同宇宙融合为一。
意象的内涵隐藏着一种神秘的东西——“道”。“一阴一阳谓道”(《易·系辞》)。“道”即宇宙精神,字宙秩序,永恒的宇宙规律它是人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中“悟”出来的。“道法自然(老子)。“道”客观地存在于无限的自然之中,运行无穷。人通过天地物取法于“道”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永远也不能超越自然,只能遵循自然。诗、书、画艺术都是人的精神产物,它们本质必然应和宇宙精神相一致。写意绘画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具体事物,它既融合了作者的“个性”,又同时通于无限的宇宙。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画禅室随笔》)
当人的精神同宇宙精神融为一体,“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物,还是物之为我,亦不知我之为笔墨,笔墨之为我,身与心俱化,这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境界。“无法而法”,纯任性精的驱使纵情挥洒,不期合于由然而合于自然。
一切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返朴归真”。
写意绘画是一个人造的世界,人造的精神自然。一切都按人意去创造,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然而它不是凭空的臆造,它顺乎自然而不越矩。这就是中国写意绘画精神之所在。
写意绘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类绘画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已经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期的锤炼已经成熟。而西方的现代绘画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它仍处在探索之中。中国写意绘画精神。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优秀传统,而不应该妄自菲薄。写意绘画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写意画必然体现着封建时代人的观念,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长期的封建专治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人的个性的发挥,因而也局限着写意画的高度发展。
时代不同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大大改变了。现代人在这新的世界里生活着、体验着、思考着。现代人的“意象”决不会同于千百年前的古人。现代人应该以新的生活体验,新的观念,来创造新时代的“意象”。
随类赋彩
传统的“随类赋彩”,当代的用色指导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性,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观,在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传统造型观,显示出自己的哲学特征,重自我精神的表达,毫不迟疑地把客观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中。“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意象”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这个“象”就是重视对客观世界形象的观察、摄取。“意”就是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艺术的意象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摹写,而是艺术家的创造,自我意识的发挥与显示,致使意与象融合一体。从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他们有着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观支配着他们去运用色彩。公元6世纪南齐的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对汉代以来用色经验的总结,对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的色彩艺术起到了全面的指导作用,至唐宋时期色彩运用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峰。“随类赋彩”是东方艺术用色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类”就是“类型”“类色”,是含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意象色”,“随类赋彩”主张的是绘画不为自然色彩而色彩,而将自然色彩纳入到先行设定的色彩体系类型之中,这种方法使主观色彩如鱼得水,天马行空,在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发挥其独具个性的光彩。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年文案:

文艺美学复习提纲(1)
文艺美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10分)
1.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以后南齐谢赫又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
2.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诗词学》,都是建立在总结以往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3.古希腊艺术门类:神话、雕刻、史诗和悲剧。
4.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母嘉通【Baumgarten】。这门新的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Aesthetik】,即美学。
5.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用的是对话形式。
6.艺术的逻辑历史分类: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根据出现顺序划分)
艺术可分为:再现艺术(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表现艺术(工艺、建筑、音乐、舞蹈),语言艺术(文学)
7.工艺是一种静态的表现艺术。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做表情艺术。舞蹈和音乐一样也是动态的表情或表演艺术。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8.雕塑、绘画、摄影是静态的再现艺术。戏剧、电影是动态的再现艺术。
9.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以形写神”。“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神的源头来自庄子
10.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国的传统美学亦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11.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二、选择:(10分)
苏格拉底:Socrates
1.柏拉图【Plato】:美是理式
2.康德【ImmanuelKant】: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认为美是主观的
3.黑格尔【Hegel】: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遵循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抓住了美所需要的特定的感性形式。
5.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ushevsky】: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者我们想起的生活,那就是美。(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生活便具有上述的特点。)
6.孔子【Confucius,KungTze】: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甚至是善的同义语。(“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尊五美,屏四恶”)
三、名词解释:(20分,5个)【某些名词解释也可能用来考简答】
1.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主要特点: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重在内容。
2.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3.自然美:自然事物之美,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的研究有很多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美由于被当做人和人的生活的暗示,在人看来才是美的。
4.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5.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6.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四、问答题:(20分,2个)
1、请比较中西方认识自然美的历史过程的不同,并说明为什么?
中方: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在人类发展初期,在中国与欧洲,人类形成了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即致用。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尤其是儒家学者,形成了一种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即比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形成了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即畅神。
西方主要分为这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通过Tantalus则神话寓言,我们了解到那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不合作的,不值得信任的。而Narcissus神话则告诉我们古希腊人对自身寄予了强烈的爱。后来西方造型艺术对人体的重视,则是这种传统的有效延续。
古罗马帝国后期: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希伯莱)文化慢慢取代了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自然更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西方人自然意识的觉醒首先建立在对宗教专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对自然的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主导性精神欲求。
19世纪早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接续了这种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传统,对文明社会的逃离、对自然的归依成为他们表达浪漫理想的最重要方式。
19世纪后期:由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启的印象派绘画则将对自然的重视强调到了新的高度。
总结来说,东西方人自然观念的发展,其实形成了一个互补型的环状结构。西方人由古代对自然的不信任、敌视、征服到现代一步步发展为对自然的对话和顺应;中国人则是由古代对自然的顺应发展到了近代以来的对抗和征服。
2、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第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3、喜剧的发展历史、审美表现及其例子:
在倒错中显真实,善用夸张的手法
关于喜剧的本质性特点:
?第一,关于喜剧中人物的特点。
?第二,关于喜剧的效果。
?第三,关于喜剧中的喜剧人物的丑和滑稽的关系。
?第四,关于喜剧人物的心理状态。
?第五,关于喜剧与人的内在生命冲动的关系。
关于喜剧作品内在构成的特点:寓庄于谐
关于喜剧作品的艺术技巧:
?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
?第二,夸张
喜剧的艺术特征: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4、美感中的理性认识与逻辑中的理性认识有什么不同?
逻辑中的理性认识虽然要依赖感性认识,是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但它却排斥一切感性认识的因素。而美感认识中的理性,它不是排斥一切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之中。所以,美感认识中的理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就在对于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和体验之中。
5、“情人眼里出西施”从哪些方面表现审美的个体性?
美感的个性,即是美感的差异性。每个人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是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首先是阶级的差异。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有不同的爱好、趣味、心里和需要。其次,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教养与心境等,是各不同的,因而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
6、美感有没有阶级性?“焦大爱不爱林妹妹”?
7.优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就是指优美,优美的特点是出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和秀雅的美,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典型地体现出优美的意味。
8.崇高:美处于矛盾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劲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力量的崇高一则指拥有巨大威力和支配力的对象,如疾风暴雨。
9.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它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势力暂时得压到,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10.喜剧:戏剧中的喜剧是一种艺术的形式
美学上的喜剧概念则较为宽泛,它包括文学作品、戏剧艺术以及生活实践中一切滑稽的因素,即一切荒谬悖理、显得可笑的现象。作为戏剧形式的喜剧则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40分,2个)
1.出一首当代的诗(作者是王维)来赏析意境,要知道意境的定义(定义: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出一幅画(元代中国山水画)赏析,什么叫做传神,要知道传神的定义(定义: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结语:《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