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尽情喝酒,明媚的春天正好作伴返回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
诗的开篇就“忽传”,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快”至。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这是第一个“快”。
“忽闻”紧承“忽传”。一浪高过一浪;一“快”紧接二“快”。诗人8年在外漂泊,有家不可回,想想那种游子之痛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奋笔疾书。这是第二个“快”。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狂”,是表现情感之“快”。由“喜”变作“狂”是情不自禁。于是便“纵酒”、“还乡”这是第三“快”。
尾联中“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其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显现出疾“快”如飞的气势。这便是第四“快”。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喜”字,集中表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突至时,诗人的惊喜之情。“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无论是“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还是想象中的“放歌纵酒”、“还乡”,“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无不贯穿这种“欢喜”的感情。诗人一反往日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激情出自于胸臆,发自于肺腑,有如江堤决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全诗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感情真切,笔势奔涌,旋律轻快,是杜甫诗中绝无仅有的生平第一快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诗没有采用一般的比兴寄托的手法,其惊喜若狂的激情的抒发,主要是通过铺陈的手法来完成。火一样的感情,借住铺叙手法,因而痛快淋漓一泻千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狂喜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在穷形尽相的铺陈中诗人不排斥其他手法运用。“满衣裳”“喜欲狂”是夸张,“却看妻子”是衬托,“青春作伴”是拟人。“白日”、“青春”是双关。还乡的计划又是想象。多样的手法的运用,使该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把眼前的惊喜之情,还乡的奇妙幻想融化在诗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写尽了在听喜讯忽传时,刹那间由悲喜交集转为喜欲狂的激情,从而使诗人在喜讯突至时奔涌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译文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唐代诗人李白奉召来到长安,对杨贵妃的“国色天香”,曾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意思是见到云彩就想她的衣裳,见到花儿就想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花朵显得更加浓艳。诗人巧借牡丹来喻人,衣裳来映美,令人赏心悦目,遐想联翩。
学生的作文,同样需要一件熠熠生辉的衣裳。那么,如何去指导学生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让他们的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呢?我认为:
一、勤积累
积累好比语海拾贝。大海边,翻滚的浪花会不时将美丽的贝壳送到沙滩上,聪明,爱美的孩子总会不辞辛苦地去寻找,拣拾多了,又会把它们装缀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语言的“贝壳来自哪里?来自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也来自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来自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那些富有表现力的佳词妙句就是学生们要寻找和拣拾的”贝壳“。在他们的佳词丽句积累本上,会这样分类:
1、形容词。那些常用的状景物,绘声绘色的形容词,学生们会分门别类地积累,如形容“绿“这一颜色,就有深绿,草绿等。
2、成语。成语大都来源于经典著作,古代故事,寓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成语是中华民族生活语言中的精华,富有浓厚的文化含义及语言表现力,无疑是学生积累的重点之一。
3、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用修辞应成为学生的“掌中物。”
4、一些熟语。不仅积累那些今天还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熟语,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那些来源于生活,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谚语,歇后语,俗语等熟语。
5、名言警句和一些活泼,优美的句子及文章片段。只要有心拾“贝”,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材料库一定会日见丰富,最终实现“仓满廪实”。
二、多运用
有句俗话叫“唱戏的,三天不练口生;打拳的,三不练手生”。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实际运用,只有常用才会纯熟,常用才会常新。运用的过程,就是吸纳和创新的过程。实际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指导和激励学生把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贯穿于学习语文的全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如口语交际,演讲,辩论,练笔。写作乃至于回答问题等,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写作更是提供给他们展示语言能力的平台。每次写作都提醒学生要将本单元课文学习到的近期课外阅读积累的优美词句,尽可能的运用到作文中,我还常运用手抄报和专栏的形式,以“作文优美语言集萃”为题让学生们展示自己作文中的精彩句段,因此学生对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兴趣越来越浓。假以时日,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一定会大大增强,说话,写文章就会文采斐然,“熟能生巧”,巧能生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
三、善锤炼
古今中外的语文大师,文学家们,都是很讲究语文锤炼的,而且越是出色的作家,越是注重语言美的追求,我国古代许多诗词更是锤炼语言的典范。“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生也应该养成锤炼语言诉习惯。
我尝试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锤炼语言。
1、变空泛为具体。不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有泛泛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这种空泛的叙述在学生的写作中颇具代表性。
2、变冗繁为精粹。不少同学在写议论文举例论证时,往往像写记叙文一样从头到尾一一道来,文字冗繁,结果必然是费力不讨好,例如有个同学在论证“人生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取得丰硕成果”这一观点时,选用了多个事例,通过提炼,只用了一组排比句:“正因为贝利不懈地追求,才有00多次精彩的足球射门;正因为巴尔扎克不停地进取,才有包含94部小说的《人间喜剧》;正因为爱迪生不断地开拓,才有1000多项举世瞩目的发明。”可称得上言简意赅,句式精美。
3、变平淡为新奇。有些学生作文喜欢信笔写来,不注意推敲,给人以“清汤寡水”的感觉。其实只要稍加“修理”,就可以平淡为新奇,魅力陡生。请看下面的例子:
几场春雨过后,一些小草就长出来了。
这句话的表达非常一般,如果雕琢一下,那可就不大一样:
几场春雨过后,一些性急的小草就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
4、变呆板为鲜活。语言呆板是很多学生作文的通病。要使语言鲜活,思维要展开,笔法要灵活。
变凌乱为整齐。下面这段文字,虽然表意清楚,但句子凌乱,降低了文章的节奏美和感染力。
5、每年的同一个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记起子女们的生日,于是便四处张罗,奔波劳碌,只为换取子女们的一丝微笑。记得父母除了送上珍贵的生日礼物外,尽管歌唱得不好,还给子女唱《生日快乐》,还会抚摸着我们稚嫩的小脑瓜,寄予一声声深情的叮咛,正因为如此之多的“忘不了”,使我年幼的心早已开始把父母的生日铭记在心。
把中间几句整理成:
忘不了,父母拭干汗珠捧上珍贵的礼物;忘不了,父母硕着沙哑的声音唱起“生日快乐”;忘不了父母抚摸着我们稚嫩的小脑瓜,寄予一声声深情的叮咛。
这样一来,句式整齐划一,便有了音乐美。
总而言之,只要勤积累,多动用,善锤炼,相信学生们的作文也一定会有一件流光溢彩的外衣。
上思县叫安乡中心小学---凌佩霞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向日葵始终朝向太阳,索要光的美好;鸟儿在朝阳中歌唱,享受光的明亮——晴朗的白天一切总是让人感到活泼轻快。夜幕降临,百草萎靡,豺狼虎豹悄然出没,看不见的危险与杀机给人以压抑与恐惧。
人类历史上的白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然厮杀不断,但是多彩的思想迸发、碰撞,使之成为了文明这本大书上流光溢彩的一页。城邦时代的雅典,哲学家、科学家将困惑人类万年的问题剖析整理,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解开其中的一部分,是时间长河中的明珠。
人类历史上的黑夜,万马齐喑,万里哀鸿。中世纪有的是杀伐与冲突,却不见进步与宽容;有的是疾病与迷信,却不见人道与科学。秦末的严刑峻法,带来了规则,却没有带来秩序,只教儒生葬身坑中,百姓无以聊生。人类行进的轨迹,与自然运作的规律不谋而合,阳光激发了文明的种子,黑暗扼杀了文明的火苗。
然而,人无法等待漫漫长夜自行消逝,在黑夜中的每个人心底也无时无刻不回响着一个声音:”我要光!“
于是乎,但丁出现了,《神曲》将成为中世纪的葬歌;哥白尼出现了,日心说将击溃教廷的心脏;陈胜与吴广出现了,鱼书狐鸣昭示了暴秦的灭亡;刘邦与项羽出现了,沉舟破釜凿穿了压迫人民的牢笼。他们如一片死寂中灿然绽开的昙花,注定只拥有短暂的生命。仅靠这一朵朵脆弱的希望之花无法召唤黎明,昙香却唤醒了沉睡的花蕾。于是乎,有了文艺复兴;于是乎,有名士群出、国力昌盛的西汉王朝。成簇竞放的文明之花,将人类精神的芬芳传播到更远处,唤醒了噩梦中的所有人。清醒明媚的夜是不夜,不复险恶的夜是不夜。
依靠着在黑暗中觉醒了的少数人,我们正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远处已谢的昙花,提醒着幸福的人们珍爱这份光明;当黑夜再次到来,原野上一定会再度飘荡起那沁人的昙香。

诗词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作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什么青春指什么文案: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增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不过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能够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不过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但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