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2019-03-07 高三作文 类别:素材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
白贞瑞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年少时家境殷实,却为了革命不顾家人反对前往成都求学。他历尽艰险,宣传爱国思想,年仅23岁便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近日,“寻源黔江”采访团在白贞瑞出生地——水田乡龙桥村1组进行了大量走访,为你揭开那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
英勇献身
讲述人:白开芹,86岁,白贞瑞邻居
2月16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当天,白贞瑞在成都市下莲池被驻蓉反动军阀枪杀。据白开芹老人回忆,当时,青杠的同学张学海头天让白贞瑞一起回家,遭到了拒绝。第二天白贞瑞被捕后,张学海躲在客栈的窗边,亲眼看到白贞瑞被杀害。
白贞瑞的死激起了在成都各校学习的黔江同乡的义愤,遂以同乡会的名义向社会人士募捐,所得捐款用于购买棺材等物,将白贞瑞的遗体收殓后,停放在成都市东门外化成寺内。
在和同学将白贞瑞的遗体收敛后,张学海亲自将其牺牲的消息带回了水田。听到白贞瑞牺牲的噩耗,全家人沉浸在一片哀痛中。随后,其父亲白中杰组织族里的六户人家,一起前往成都将白贞瑞灵柩运回,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烈士遗体终于回到了家乡黔江。
白家人为白贞瑞选好墓地——今黔江区濯水镇蒲花社区黑朝门,隆重安葬。当地群众知道白贞瑞的事迹后,感动不已,纷纷前来为烈士送行。为了防止白贞瑞的遗体腐烂,有人出主意,在埋葬之时,周围用石灰铺满,然后才填土掩埋。
4月5日,濯水镇政府对白贞瑞烈士墓进行修葺,并修建墓碑,以供后人缅怀瞻仰,永远纪念。
墓碑上记载:白贞瑞,号希一,五月二十八日诞生于黔江县水田乡龙桥村。一九二七年春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进步学生组织“赤锋社”,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二月十六日在成都“二·一六”惨案中惨遭驻蓉反动军阀杀害,终年二十三岁,白贞瑞烈士永垂不朽。
投身革命
讲述人:赵德英,70岁,白贞瑞侄媳
白贞瑞的父亲白中杰共有6兄妹,家境殷实。白中杰与龚氏结为夫妻时,家里分到的田地能产500多挑粮食,方圆十几里都有他家的佃户。白中杰与龚氏共育有3子,长子白贞琪帮助父亲处理家务,幼子白贞光年幼贪玩,白中杰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白贞瑞身上,希望白贞瑞读书成才。
赵德英带记者走近烈士的故居。记者发现,这是一个古朴的院落,院落成撮箕口排列,虽然房子已经修建了上百年。但仍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院落共有6间房,白贞瑞以前就住在左边最里间。
白中杰望子成龙,对子女管教甚严,因此特别重视对儿女的教育。在白贞瑞8岁时,即请先生教育指导,让其熟读四书五经,也因此奠定了其较好的国文基础。在私塾学习过程中,为了造就白贞瑞,白中杰曾屡次更换教师,并于1922将白贞瑞送往青杠乡灵之寺开办的高等小学堂上课,接受新思想。当时的校长胡大忠学识渊博,深受白贞瑞钦佩,也使得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白贞瑞很喜欢读书,对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不畏强暴、坚持正义、为国为民的精神十分钦佩,并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告诫自己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男子汉。
1925,白贞瑞考入黔江县立初级中学,新思想给了他再一次洗礼,他希望可以到成都深造,他的愿望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母亲也不愿他背井离乡到遥远的成都求学。无奈之下,他便将此事告知同窗好友张学海,谁知张学海和他一样想外出求学却深受长兄的阻挠,强烈的求知欲让两个少年走到了一起,他们于1927春一同前去成都。
“到成都的路上相当艰险,一路上他们为了躲避土匪没少费心思。有好几次都是在深山里与土匪擦肩而过,还好躲得及时才没被抓住。”赵德英说。
碧血铸青史
讲述人:白运平,67岁,白贞瑞侄子
在成都上学期间,白贞瑞先后结识了石邦榘和陈选等武陵山区的有识之士。他们像兄长一样对白贞瑞关怀备至,并对其灌输革命思想。受他们影响,白贞瑞加入了当时成都市有名的8大赤色团体之一的革命组织“赤锋社”,很快成为该社的骨干成员,后经常同“赤锋社”成员一道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反动派凶狠残暴的虎狼嘴脸和卑劣伎俩。
即将放寒假时,同窗张学海前来邀约白贞瑞一同回家,但他想和石邦榘等人一同战斗,遂拒绝了张学海。
省一中的学生打死杨廷铨事件发生后,军阀们以此为借口,将事态扩大,命三军联合办事处调集大批军警,把省一中及各大专科学校包围,全城警戒。2月16日凌晨,二十四会等军警团联合办事处按照黑名单抓捕白贞瑞,被逮捕的还有川西特委宣传部长袁诗荛,团川西特委书记周尚明,省一中“赤锋社”骨干成员陈选等14人。2月16日下午,白贞瑞和其他数位烈士被枪杀于成都下莲池,终年23岁。
“叔父白贞瑞因为‘杨廷铨’一案被密探记上黑名单,伺机报复捕杀。”白运平说,叔父要是运气好点就好了,听说当时反动政府是从左到右一个个枪杀他们的。刚好叔父倒下后,剩下的人被救了下来。
1983,白贞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重庆解放前夕,白公馆里的“脱险志士”重庆歌乐山上枪声不断,烈焰腾空。国民党特务在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执行疯狂集体大屠杀,近300名革命志士在黎明前倒在了血泊里。史称“一一二七”大屠杀。历史真有传奇。在近乎100%的死亡概率中,居然出现了10%的生存概率。在此次大屠杀中,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竟有35人在特务的枪口下侥幸脱险。此后,在相关重庆集中营的各种文字记载中,有了一个专用名词:“脱险志士”。在这35名脱险志士中,有19名是由罗广斌率领从白公馆监狱逃出来的。在大屠杀前,罗广斌就已经策反了白公馆看守杨钦典,杨钦典此前多次受到他的老乡、中共党员陈然的教育,还早就听说罗广斌的大哥是重庆国军兵团司令官,心里很敬佩。经罗广斌的劝说,非常惧怕善恶因果报应的杨钦典最后终于下决心放人。杨钦典叫狱役李育之在大门口看着动静,去把电话线剪了,把钥匙交给罗广斌,然后按罗广斌的吩咐准备去提几支枪,结果因平时存放枪弹的保管室锁着且房门十分坚固而没有拿到。杨钦典便提着钥匙串,去打开了大门的锁,然后返身回到楼下二室,对罗广斌说道:“你们赶快做好准备,我到楼上看动静,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就踏三声楼板,你们就跑!”罗广斌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次越狱的组织指挥责任,他把身边的难友召集在一起,严肃地宣布道:同志们,快,我们赶快做好准备,这次突围,按老中青三人一组,分成几个组,分组突围;出去后分头行动,翻过歌乐山往红槽房方向走,出封锁线各自找好隐蔽处藏好,等待解放军迎接胜利……罗广斌安排布置好后,楼上便传来杨钦典的信号,罗广斌一挥手:“同志们,我们走!”天亮了,罗广斌照顾着同在白公馆的狱友杨其昌一路前行。杨其昌曾是黔军爱国将领,在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二师师长时,由第一师师长贺龙的参谋长严仁珊发起,同贺龙、严仁珊三人在湖南沅陵喝血酒,各自开出生辰八字祖父和父母姓名、家庭住址,交换保存,并念誓言道:“同生死共患难,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结拜为江湖把兄弟。\"杨其昌率师驻防川黔边界时,1933年,奉何应钦令“进剿”贺龙的红三军,一方面大造“进剿”舆论,另一方面暗中派人将“进剿”路线告知贺龙,并密派师警卫队长向辉旭率一个营,带上精良武器,迅速择路线接近贺龙部队,待接上联络暗语后,以佯败方式将武器移交贺龙。以后又用各种方式多次暗中援手支持贺龙,此事曾遭到刘湘严加防范。时有1933年9月25日《四川权舆报》通讯:“杨其昌谋结贺部入川”;同年10月27日《万州日报》:“黔江联英会勾结贺龙杨其昌约期里应外合”的报道。后来,在1934年永顺之役,湘、黔两军联合阻击贺龙红军时,杨其昌以部队损失惨重为由,不援湘军撤出战场;后驻防玉屏、清溪一线拦截红军,杨其昌一方面给贺龙红军让开通道,一方面同时向贵州省主席吴忠信和驻黔绥靖主任薛岳虚报军情,以助红二、六军团顺利通过自己的防区。1948年冬,杨其昌和旧友陈铭枢、杨杰将军在重庆组织民革,密商倒蒋。1949年7月被逮捕囚于重庆白公馆。罗广斌搀扶着杨其昌,终于冲出了歌乐山,二人整理了一下衣服,若无其事地走上大路,加入到来往的人群中。根据杨其昌的提议,他俩准备赶到白市驿去,在那里有一个杨其昌的老部下正任驻军团长,早年杨有恩于他,而且这团长极富正义感,躲到他那里去最安全。这个团长见是老上司来了,跑上前来,“啪”地敬了一个军礼。又弄清了罗广斌的来头,一块从白公馆死里逃生出来的。于是十分热情,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中,并命副官带着警卫士兵守着,不准任何人进入房间,好酒好菜招待,让他俩放心休息,有什么消息他会马上告诉他们。这样,罗广斌和难友们挣脱了死亡的阴影,盼来了黎明的曙光。本帖转自网络
杨钦典后记:1949年11月30日下午,重庆解放后第二天,在罗广斌的带领下,杨钦典到重庆市公安局登记自首。政府根据罗广斌等人的证言,证实其在关键时刻“将功补过”,对其宽大处理不予追究,还准备把他安排在重庆市公安局工作,杨钦典表示想家,政府根据他的意愿,给他发了路费,让他平安地离开了重庆。2007年11月17日,杨钦典病逝于河南省源汇区大刘镇周庄村,终年89岁。
一佚名者在参观白公馆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毫无疑问,杨钦典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他用钥匙轻轻一拧,悄无声息,救活了19条人命,也救活了自己,从此前途有了保证,生活有了着落。这一拧,普普通通;这一拧,需要冷静,需要勇气;这一拧,使他在世人面前获得了尊重;这一拧,结束了白公馆作为监狱的历史;这一拧,也给解放后的“红岩文化”带来了巨大贡献,小说《红岩》的第一作者罗广斌就是获救者之一。世上每时每刻都哗哗啦啦地响着开锁的声音,可哪一次能比得上这一次意义如此重大?
转发者转自百度百科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 白贞贞是谁文案: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的经历,对《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希望对大家写《革命烈士白贞瑞碧血铸青史的故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