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 正文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2019-03-09 初一作文 类别:读后感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读某些作品前,你必须对作者的背景、人生经历、思想形成等有所了解,方才能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掌握,尤其是像《明娜》这种经典著作。
《明娜》的作者卡尔·耶勒鲁普,是一位富有哲思的丹麦诗人、小说家,他出生于丹麦西兰岛的洛霍尔特市一个乡村牧师家庭,3岁丧父,被过继给他母亲的堂兄弟,后养父举家迁至丹麦哥本哈根居住。那里的乡村郊区生活成为他灵感的源泉,你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关于丹麦语言风俗,以及乡村生活、景致的描写。
1890年吉勒鲁普迁居至德国德累斯顿市,直到1919年逝世。德国被称为“诗人和思想家的祖国”,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明显受到德国哲学家和作家康德、叔本华、歌德、席勒等人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德国气质,一向就是“德国伟大心灵的学生”。他的文学观受德国和丹麦的双重影响,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人们要想了解他的作品,必须对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有所认识,同时也要看到歌德、席勒以及瓦格纳对他创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明娜》一书的行文中处处可见,文化素养累积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辉。
《明娜》是卡尔·耶勒鲁普在1889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纯情而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明娜》有自传的成份,记述耶勒鲁普的幼年及第一次婚姻破裂的原因。这部作品是卡尔·耶勒鲁普的思想和才华的集大成者,其中描述了发生在家庭女教师明娜和两个青年之间的一段纯真而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由于抉择失误,明娜婚后饱尝痛苦,最后惨死于精神病院。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对一段情感履历的探索和剖析,反映了陷入感情泥沼中的女人在抉择面前的无奈和盲目。
正如叔本华所言,抉择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而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望,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艺术作品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或“无”境界。正是受这样的哲学观点和东方佛教学说的影响,耶勒鲁普有从前期的自由主义到后期的东方神秘主义的思想转变。
瑞典文学院这样评价吉勒鲁普:“他是一个诗人,采撷了全部鲜花;他是一个精灵,孜孜不倦的寻觅,直至到达神秘世界的真正领地。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深邃思想,他廓清真理和生活迷雾的富有理想的努力,与他艺术家的本能达到了水乳交融……正是这充满激情的思想,对于人类心灵的丰富知识,对于美的执着追求,以及独特的诗歌技巧,才使他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不朽的价值。”虽说稍显褒奖过甚,但也不算是太过分的恭维。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确实,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拜访,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事情,而以文会友就是类似于此的乐事,只是此文未达到彼文那么高的境界,我说的文仅指作文。
昨晚有位昵称文雪的笔友加了我的扣扣,她坦言在中看到了我的文章,有些是她喜欢的类型,想加我共同交流,听到这话,我立马觉得这就是以文会友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他人的欣赏,与他人一同来看到文章的优缺点,从而加以提升。文雪笔友的一席话,让我顿觉找到了知音,一直都觉得自己有些文章永远只有自己才能看懂,没想到会在里遇到另外一个喜欢我文章的人。这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更努力的写作,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发挥自己最真实的水平。
今天,我特意看了文雪发表的作文,确实,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共鸣,虽然没有声音式的语言交流,但我们有了笔尖的交流,借助,看到了朋友的坚持和进步,无形中鼓励着彼此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一直努力的,认真的写下去。感谢生活中,多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人,也感谢生活让我懂得更好的去赏识他人,与他人在分享中得到自我提升。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他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雅言传承文明中国古代传承下来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能、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其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三字经》有助于识字、广见闻等特点;《弟子规》反映了中国古代知书达理的行为准则;《孟子》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论语》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做人道理的归纳;《菜根谭》包含了修身、应酬、评议、闲适等内容,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感情之诚挚罕见,是陶冶情操的绝佳选择。经典浸润人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成都的武侯祠、锦里;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碑林、兵马俑……无不渗透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底蕴。经典是在经历风霜后的不朽,饱受磨砺后的光彩,摇摇欲坠却又坚强屹立!中国的文化是一首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当你流连于红灯绿酒、花天酒地的生活时,你应该重新体味中国的文化,那里有一缕属于你的阳光。

以文见人作文 见文识人文案:

木心曾言:“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之于文品与人品,道理亦然。正所谓“文以达吾心。”于书山稗海中万般流连,赏文品以识人品,见风骨而学为人。且以书海文脉,绘我心芳华,展快意人生。
文章的格调实乃作者本人思想之精华,字里行间的潇洒快意亦是文人风骨的载体,不可剥离。“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屈原为何如此喜爱橘树?首要在于橘树独特难移的习性与诗人一生所追求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恰成映照。其习性便是屈原性格的外化——不同流俗,洁身自好。亦如东坡先生一语“一蓑烟雨任平生”,褪尽铅华,风骨融于诗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远离波谲云诡的官场,其诗词之上是何等的超然与旷达。“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文品的澄淡悠长,亦是人品的淡泊宁静。古往今来,唯有注入了作者性灵之作才会在时光的淘洗下显得至诚至真,余韵芬芳。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逡巡于文学殿堂方知文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尽管我们深知“文以载道”,但于自身影响上来看,借文品更好地知人论世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含英咀华,为的是让文人高尚的灵魂注入我们的血液,让优秀的作品成为我们灼灼其华的精神遗产。从思想的隽永、精神的不朽中磨砺出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这才是“文以达吾心”的最深层意义。
福克纳曾言:“诗人作家的责任在于升华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回忆起过去曾经使他无比光荣的东西——勇气、荣誉、希望、自尊、怜悯和牺牲。”诗歌不属于那些写它的人,而属于需要它的人。而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责任便是以文品进行不断地自我唤醒与自我涅槃。
作者斑斓丰富的精神世界亦是对我们荒芜内心世界的投射。无论是《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命定局限的坚忍不屈,还是《老人与海》中无法摧毁的人格意志。文品之外折射的人性高度都足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洞,让我们逐渐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日臻完善。
尽管不可否认文品与人品也存在少数背离的情况,但我们依旧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论面具如何,我们仍然可以望见那最本质的东西。
溯流时光的柔波,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深居文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我们在体味着世间百态,也在体味着一种为人处世的达观,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
点评:反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强调作者的观点,论据充足。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以文见人》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以文见人》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文见人》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以文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