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2019-03-08 四年级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9分)
gǎozhǐ()fūhuà()生气bóbó()
yōulǜ()zāoyāng()bǐngxī()
rètāng()tíjiào()jǐngjiè()
二、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6分)
1.星期天,我在家看(kānkàn)门时,看(kānkàn)见梧桐树开花了。
2.鹅的步调(tiáodiào)从容,大模(mómú)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3.干这种勾当(dàngdāng)它从不偷偷摸摸,因为它把自己当(dàngdāng)成了主宰。
三、辨字组词。(5分)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4分)
没()没()无()无()
()()多端()怨()诉
引吭()()一()不()
架子()()空空()()
五、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满月的小猫不是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吗?(改为陈述句)
2.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摇晃。(改为拟人句)
3.谁怎么呼唤。它不肯回来。(用关联词语合成一句话)
六、日积月累。(8分)
1.连线。
千里龙
老黄马
百灵牛
领头鸟
哈巴羊
变色狗
2.把诗句补充完整。
不论平地与山尖,。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白鹅》一课写了鹅的叫声,步态,吃相。
2.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3.老舍先生写的母鸡、、、,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是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个。
八、课内阅读。(10分)
猫(节选)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形容声音变化丰富。()
(2)形容变化的项目、样子极多。()
2.选文从两个方面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分别是时和时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之情。(3分)
3.仿写文中画“”的句子。(3分)
九、课外阅读。(10分)
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家的母鸡在孵小鸡。
母鸡趴在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女儿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想去帮鸡雏。一旁的老大娘拦住了女儿,说:“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它。”
老母鸡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
1.给文章选个合适的题目:()。(2分)
A.冷酷的母鸡B.勇敢的母鸡
C.大自然的启示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3分)
3.“冷酷”加了引号是因为:
(2分)
4.大娘的话里蕴含着什么道理?(3分)
十、习作。(30分)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吧,那么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来写写,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参考答案
一、稿纸孵化勃勃忧虑遭殃屏息热汤啼叫警戒
二、1.kānkààomú3.dàngdāng
三、示例:脾气名牌折断拆开待客侍卫挖掘倔强稿纸搞笑
四、完了忧虑变化如如大叫丝苟
十足如也
五、1.满月的小猫生气勃勃、天真可爱。2.示例: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3.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六、1.千里—马老黄—牛百灵—鸟领头—羊哈巴—狗变色—龙2.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七、1.架子十足严肃郑重从容不迫一丝不苟
2.性格古怪喜爱之情3.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英雄
八、1.丰富多腔变化多端2.高兴不高兴喜爱
3.示例:雪中的白桦,比什么都美丽: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如画。
九、1.C2.主要写了“我”女儿想帮小鸡雏钻出蛋壳,被老大娘阻止的故事。3.母鸡不是真的冷酷,是为了让小鸡靠自己的力量钻出来,能很快地适应环境
4.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违反了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十、提示:抓住小动物一两个特点来写。写出它的外形、脾气,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文章要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并运用一些合适的修辞手法,让描写的小动物形象更生动。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吹捧——吹嘘捧场。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爱吹嘘的猫(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
季羡林
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1)“名副其实”的意思是________,说“一线天”名副其实的原因是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理解“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这句话的意思。
(4)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答案】(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2)承上启下
(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4)不但……而且……;不仅……还……
【解析】【分析】(1)第一问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不但……而且……”或“不仅……还……”
故答案为:(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2)承上启下(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4)不但……而且……;不仅……还……
【点评】(1)第一问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弃。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未雨绸缪。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满怀期待。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竭尽所能。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___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
(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1)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
(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解析】【分析】(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这是设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示例: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课外阅读。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给下列划线字注意。
提防________捕杀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生机勃勃(ABCC式)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
(4)请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你认为狼为什么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答案】(1)dī
;bǔ
(2)得意扬扬
;其乐融融
(3)写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人们要时刻提防狼对鹿的暗算。所以人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
;写凯巴伯森林在成了鹿的王国后,灾难也随之发生,鹿群闹饥荒,绿色在消退
;写狼和森林、鹿的关系
(4)本文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人们要时刻提防狼对鹿的暗算。所以人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后来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但是灾难也随之发生,鹿群闹饥荒,绿色在消退。从而揭示了狼和森林、鹿的关系。
(5)因为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解析】【分析】(1)正确读准字音。提,是多音字,提dī防;捕bǔ,声母是b,不读p。(2)从给出的词语“生机勃勃”来看,是ABCC式结构,如:得意扬扬、其乐融融。(3)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第1自然段:写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人们要时刻提防狼对鹿的暗算。所以人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第2自然段:写凯巴伯森林在成了鹿的王国后,灾难也随之发生,鹿群闹饥荒,绿色在消退。第3自然段:写狼和森林、鹿的关系。
(4)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本文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人们要时刻提防狼对鹿的暗算。所以人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后来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但是灾难也随之发生,鹿群闹饥荒,绿色在消退。从而揭示了狼和森林、鹿的关系。(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因为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3)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起因:________
经过:________
结果: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1、有一天2、孤儿院3、男孩儿、院长4、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5、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6、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分析】(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命题作文
请以“奇妙的旅行”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少于600字。(3)作文内容积极向上。(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师生姓名。
【答案】范文
奇妙的旅行
伴着清凉的微风,我在书桌前懒洋洋地写着作业。经过三小时的奋战,作业终于写完了。我十分无聊,便在桌上胡乱地画起来。房间内舒适的温度让我有了一丝睡意,迷迷糊糊的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神游的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化身成了一张书桌。暖暖的阳光照在我洁白的身上,显得格外舒服。“吱呀!”房间门被打开了,原来是小主人放学回家了。他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放下一大堆的课本、资料,开始写起作业来。
各式各样的书本压得我快喘不过气来,我使出浑身力气努力地支撑着。好景不长,我的四条腿已经开始发麻了,又酸又痛。我不禁感叹,原来书桌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呀!整天费力地支撑起这些沉重的物品,还不能自由的活动。
正当我在不停抱怨自己变成书桌时,小主人拿来了水果放在我身上切,果汁流到我的身上黏糊糊的。我十分愤怒,刚想制止小主人的行为时。小主人拿起了一支笔在我身上作画了。
“哈哈哈,好痒呀!主人别画了!”我浑身不舒服的说。可小主人似乎没有听见我说的话。“哎呀!瞧我笨的,我现在是书桌,怎么会说话呢?”真是无奈,我只能静静地默默地承受着小主人的摧残。不一会儿我洁白的身上已经变成黑乎乎的一片。
小主人似乎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看向了书桌上的一把水果刀,“噢,不!”我大喊着,奋力挪动自己的身躯,想逃离这里,可我的身体是被嵌在墙上的,哪能挪动呢?“嗞—嗞—”锋利的刀在我身上留下了一道道伤痕,剧烈的疼痛感使我生不如死,我很伤心,为什么小主人这么不爱惜每天陪伴他写作业的书桌呢?为什么要……我在无限的悲伤、绝望、痛苦中晕了过去……
“呼——”我忽然醒来,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境呀!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书桌,我仿佛感受到它的疼痛,听到了它痛苦的央求,我赶紧拿来一块干净的抹布把书桌打扫起来……
这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目“奇妙的旅行”的“奇妙”指稀奇,神奇巧妙,是本题的题眼;“旅行”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还可以是人生的成长,本题要求“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可见要写想象的旅行,力求有新意。虽然是想象作文,但是仍然要有明确的主题,或懂得爱惜东西,或表现改变历史,或对现实的思考等,并达到题目要求“作文内容积极向上”。本题选材必须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一定要典型,有利于做到想象合理。题目要求“写一篇故事”,文体就是记叙文,写作时要突出文体特点。
【点睛】
命题作文审题具体方法:1、重点分析“题眼”。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3、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4、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5、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6、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的要求。7、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列字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三、选一选。
1.下列加点的字音、形全对的一组是()。
A.侵(qīn)蚀扫帚(chú)揭(jiē)开
B.关健(jiàn)机翼(yì)捕(bǔ)食
C.崩塌(tā)毁(huǐ)灭堤(dī)坝
D.乃(nǎi)至肥沃(wò)折(zhé)腾
2.下面全部都是近义词的一组是()。
A.忧患—忧虑肥沃—贫瘠
B.腐烂—腐朽干枯—枯萎
C.洁净—肮脏栖息—休息
D.启示—启发愚蠢—聪明
四、补充词语,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不折()()随()所()
鱼贯()()愚不()()
争()恐()若无()()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黄河成了忧患。(扩句)
2.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小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改为反问句)
3.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改为比喻句)
4.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毁了整个森林。(改为“把”字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然之道》告诉我们。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治理黄河的关键是。请设计一句保护黄河的宣传语:。
3.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蝙蝠是用和配合探路的,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
4.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人类从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流线型船体;从身上受到启发,解决了飞机因速度过快而机翼破裂的问题。这样的老师还有。(任举三个)
七、将下列谚语补充完整,然后写两句自己积累的谚语。
1.,种瓜点豆。
2.朝霞,晚霞。
3.蚂蚁搬家蛇过道,。
4.天上鱼鳞斑,。
5.春雾,夏雾,秋雾,冬雾。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各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也不同。据说,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手触摸到物体,它们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1.文中有两处用了“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文中介绍了指纹的哪些形状?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指纹有哪些用途?
4.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意思。
九、快乐习作。
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你和同学们参加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大自然的哪些启示?赶快拿起笔,记录下来吧。注意语句通顺,内容完整,不少于350字。
参考答案
一、1.侦察2.气喘吁吁3.敏锐4.旅游
三、1.C2.B
四、不扣心欲而出可及先后其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为“希望工程”捐款。
五、1.凶猛暴烈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2.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小海龟怎么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呢?
3.橡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大扫帚。
4.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把整个森林毁了。
六、1.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造成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把泥沙管住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
3.嘴耳朵雷达
4.鲸蜻蜓青蛙、蜜蜂、蝴蝶
七、1.清明前后2.不出门行千里
3.明日必有大雨到4.晒谷不用翻
5.风晴阴雪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八、1.不能。因为“据说”说明所举事例没有经过确切的统计,带有估测性质,如果去掉就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了。
2.①斗形纹,纹线是同心圆或螺旋状,看上去像水中的漩涡;②箕形纹,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③弓形纹,纹线像弓一样。
3.①为大脑传递信息;②增强皮肤的摩擦;③利用指纹破案;④根据指纹检查某些疾病;⑤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制造“指纹锁”。
4.本文介绍了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九、略

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 部编版语文答案文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2课《天晴了的时候》一课一练(含答案)
第12课天晴了的时候
一、看拼音,写词语。
liángshuǎngxīnlǜxuànyào
dǎnqièshuǐzhūchéngòu
二、比一比,再组词。
曝()晕()炫()径()赤()
瀑()晨()弦()经()亦()
三、选词填空。
炫耀夸耀
1.那张绿色的钞票,在一帮七八岁孩子的眼里,的确很值得()。
2.他从不在别人面前()自己。
清爽凉爽清凉
3.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又温柔。
4.雨后的空气格外()。
5.这条小溪的水真()。
四、.朗读诗句,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排比
1.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2.大海静悄悄躺进夜的怀抱,不哭也不闹,安稳的睡着了。()
3.母亲的爱如石上清泉一样细腻悠远,如冬日暖阳一样温暖柔情。如盈月落灰一样柔情似水。()
4.风儿微笑在树上荡秋千,在草原上赛跑,在院子里拿着树叶玩飞镖。()
五、.读句子,写出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2.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3.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生动的小诗,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七、读句子,完成练习。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1.这节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比喻B.夸张C.拟人
2.“它们”在文中指()。
A.小朋友B.小白菊C.作者
八、课内阅读。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风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1.上面的诗节选自诗人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___》。这是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小诗,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小径新雨后的诱人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两项不同的一项是()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起它们的头。
C.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着阳光一开一收。
九、课外阅读。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
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梁红着脸儿笑了,
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几只小小的鸟,
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
衔入小小蚁巢。
满树的黄叶,
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
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走在秋天,
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1.第一节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派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秋天来了。()
(2)从“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这一句,我仿佛看到落光叶子的树木又重新长出新叶。()
3.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的成熟、____________的活动、____________的飘落和捡起黄叶悄悄珍藏,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多彩和迷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4.雨过天晴,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变得生动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具体描写它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凉爽新绿炫耀胆怯水珠尘垢
二、一曝十寒晕车炫耀径直赤脚瀑布早晨弓弦已经亦来亦去
三、1.炫耀2.夸耀3.凉爽4.清爽5.清凉
四、
五、1.胆小2.夸耀3.凉快
六、雨后的小径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七、1.C
2.B
八、1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2.C
九、1.拟人丰收
2.×√
3.果实动物黄叶对秋天的喜爱
4.小路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连身体也变得非常柔软。


结语:《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部编版语文提升练习【新】》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