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2019-03-08 一年级作文 类别:其他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8—70页。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来源和含义十分重要。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因此,一般教材都是在与加法的比较中引入乘法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例1安排直观图(鸡和兔等小动物),让学生感知、理解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就表示几个几;例2教学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通过与过去的教材比较发现,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一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则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因此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认识乘法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上小学快一年了,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你们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本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想去吗?(课件出示主题图)看,这是一所动物学校,青青的草,弯弯的小河,小动物们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学本领呢!看,谁在校园中欢迎我们?(小鸡和小兔)
[创设参观动物学校的情境,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望。]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快乐的队日活动教学实录教材简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学习1-6的乘法口诀后,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提供了一幅学生感兴趣的队日活动情景图。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约有关乘法知识,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活动中,教材向学生提的问题少了,只有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而留下了许多可提出问题的素材。直接告诉学生的信息少了,只有钓鱼学生的一组对话,其他都隐含在图中,给学生许多收集信息的空间。教材的这些变化,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体现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过程:(用投影出示活动场景图)
师: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各参加了哪些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并悄悄说着:你看,这些鸟窝多美呀!他们在野炊呢!……同学们显得特别感兴趣。)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参加了哪些活动?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看见小朋友们有的钓鱼,有的洗菜,有的搭帐篷,有的烧烤食物。草地后面有些树,树上有鸟窝。\"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各种活动再数一数,你还能发现什么?
话音刚落,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看到搭了三个帐篷,每个帐篷有三个人搭。\"这个回答启发了其他同学。于是,大家纷纷发言找出了画面中很多隐含的信息。
师:蔬菜老师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指名回答并板书;5×2 2×5 5 5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学生思考了片刻。
生1:烧烤食物的有4组,其中3组每组有4人,还有一组5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有学生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方法一:4 4 4 5=17(人)
方法二:4×3 5=17(人)
生2:\"总共有多少条毛巾?
方法一:5 5 5 5 5 5=30(条)
方法二:5×6=30(条)
方法三:10×3=30(条)。
有人对方法三表示异议。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每个帐篷前有10条毛巾,有三个帐篷,就有3个10,3个10是30,所以用乘法计算,10×3=30。\"在上述过程的启发下,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更高了。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了小组学习。大约10分钟后,各小组都安静下来了。突然,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今天参加活动的小朋友总共有多少人?
这时,教室里沉默了。由于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出先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汇报。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作文 认识乘法优秀教案文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学会被减数是6、7的减法。
2.进一步巩固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看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
3.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学会从一道减法算式推想相应的另一道减法算式及得数,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l=1+6=3-1=
5—3=4-3=3-2=
2.填一填
666
/\/\/\
3口口54口
777
/\/\/\
5口口13口
3.看图写算式:
OOO●●●●
口+口=口口十口=口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图上画的什么?(图上小朋友们在植树,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实际上植树是为了保护环境,图中的优美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因此,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
图上小朋友要栽几棵树: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你看着这幅图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6—4表示什么意思?
6—2表示什么意思?
(3)你怎样算出6—2和6—4的呢?
(只要合理,并不要全部按数的组成。)
(4)比较两道算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胡萝卜图,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分成了几部分?左边几个,右边几个?
②如果去掉左边的5个,就剩下哪一部分?怎样列式:(板书:7-5)7减5你是怎么算的?(板书得数:2)
③如果去掉右边2个,求还剩几个,怎样列式?7减2等于几,可以怎样算出得数?
(板书:7—2=5)(如有学生说出是由7-5=2想到的,要给予表扬。)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
7—3=口,表示什么意思?得数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7-口=口你是怎么想的?
(2)依次出示第二幅分别列出两种不同的减法算式,
指名口答,并分别提问:第二道算式你是怎样想出的?
(引导学生说出从一道算式推出另一道算式。)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地想一想、填一填,算式你是怎样想出的?
3,“想想做做3”。
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说一说。
4.“想想做做4”。
先口算出得数,再看一看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1,得数减少1。)
5.“想想做做5”。
教师说明要求,然后两人一组活动。
6.“想想做做6”。
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几两个部分,再根据讨论的有条理地说一说7减几的算式,并按顺序读一读。补充练习6-口=口
7.做想想做做7
四、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被减数是6、7的减法。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数学下册《认识乘法》教案|教学设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