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2019-03-11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 鲍勃·迪伦
本 名 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外文名 Bob Dylan
别 名 Robert Allan Zimmerman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明尼苏达州
出生日期 1941年5月24日
职 业 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
毕业院校明尼苏达大学
信 仰犹太教
代表作品 《blowing in the wind》
主要成就
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3年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早年经历
鲍勃·迪伦1941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
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演艺经历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专辑《BobDylan》 。
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鲍勃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1974年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 。隔年,发行专辑《欲望》。
1977年鲍勃与妻子萨拉正式离婚,同年鲍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鲍勃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 。
1978年,鲍勃发行了唱片《合法街区》。
1979年,鲍勃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鲍勃发行的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均带有宗教意味。
1985年发行了《帝国讽刺剧》和《疲惫装载》。
1986年,鲍勃恢复巡回演出。
1989年发行专辑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
1994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
1997年初,由于突发心脏病,当年的欧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有八年之久。1991年为庆祝鲍勃50岁生日,CBS公司发行三合一专辑《私录卡带系列》此专辑收录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2001年9月11日,鲍勃发行《Love and Theft》。
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鲍勃自传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鲍勃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别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从4月12日,连续三晚,在香港献唱。这是现年70岁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
2012年发行专辑《Tempest》。
2015年发行最新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鲍勃迪伦将在格莱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莱美音乐关怀年度人物这一奖项。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
家庭
1965年鲍勃与Sara Dylan结婚并育有4个孩子,但这段婚姻仅持续12年,1977年两人离婚。
1986年鲍勃与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并育有一女。1992年两人离婚,鲍勃的第二段婚姻仅维持六年。
感情
鲍勃·迪伦的第二张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苏西·罗图洛。
鲍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琼·贝兹,两人同为民谣歌手。1975年,琼为鲍勃写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纪念他们无疾而终的感情。
更多热门文章:
1.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2.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名言
3.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4.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音乐作品专辑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评委会称赞他“在伟大的美国歌的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16诺贝尔文学家得主鲍勃·迪伦的传奇人生,就让我们了解了解鲍勃·迪伦这个人吧!
民歌之王诞生
迪伦1941年5月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五岁时搬到位于美国北方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希宾。要了解迪伦的一生,必须先从这个小镇说起,镇上的工人们不喜欢这些富裕的犹太人,这给小小的迪伦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孤独。寂寞的迪伦只能经常与收音机为伴,正是通过听收音机,迪伦听到了大量来自南方的流行音乐,这一点不仅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音乐类型开拓了鲍勃的视野,使他总是能站在更高的地方寻找新的方向,并一直走在潮流的前面。
上大学期间,迪伦迷上了民歌,并开始苦练唱歌。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仅是简单地学唱,而是在每一首歌里融入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把它们变成属于自己的歌,他还形成了总是带有一点儿卓别林式幽默的表演风格。在阅读完格思里的自传体小说《奔向荣耀》后,格思里成为迪伦心中伟大的偶像。
1961年1月,还不满20岁的迪伦朝着偶像所在的地方出发了,他只身闯进纽约,在格林尼治村的民歌咖啡馆卖唱为生。在这里,他不仅认识了偶像格思里,还在定期举办的民歌手聚会中,成了格思里最喜欢的民歌手。这段时间,他写的第一首完整的歌曲《给伍迪的歌》(Song to Woody)非正式地向人们宣告:迪伦是民歌鼻祖格思里的接班人。1962年9月,他被传奇制片人哈蒙德相中,签约哥伦比亚,成为新生代男民歌手中第一个被主流大唱片公司签下来的艺人,1962年3月,迪伦录制了一张名为《鲍勃?迪伦》的专辑,收录的大多是翻唱的老民谣。
1962年,在政治“就像空气一样”笼罩在上空的纽约,迪伦以一曲《答案在风中飘》横空出世,带动了一大批歌手尝试自己创作反映时事的新民歌。半年后,受到“古巴导弹危机”触动,迪伦又创作了一首美国民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第一次将民歌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彻底改变了流行歌曲的面貌。1963年5月27日,这两首歌曲都收录在了他第二张专辑《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里。
在1963年7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新港民歌节上,以迪伦为代表的抗议民歌手成为主角,一个崭新的民歌之王正式向世人宣告诞生,美国年轻一代的民歌爱好者们终于有了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1964年1月13日,《时代变了》专辑出版,进一步确立了迪伦作为抗议歌曲之王的地位,但是在专辑的末尾,迪伦通过《不平静的告别》这首歌明白地向世界宣告:他已经决意告别民歌之王的生活,主动离开自己刚刚登上的宝座,向一个没人能猜得出的方向前进。
一年后,迪伦出版了一张《鲍勃?迪伦的另一面》,向政治彻底告别,唱起了儿女情长。这个看上去聪明的标题失去了迪伦的本意,这张专辑所表现的其实不是迪伦的“另一面”,而是他的真面目!
为民歌插上电
没等大家适应迪伦的真面目,1965年3月22日,一张名为《回到根源》(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的专辑出版了。专辑里面收录的歌曲一面全是原声民歌,一面则是插了电的摇滚乐,一种“背叛”了民歌传统的崭新音乐风格——民歌摇滚诞生了。从此,摇滚乐可以有思想了。5个月后,被很多人认为是迪伦最好的专辑《重游61号公路》出版,这两张专辑被视为这种风格的最佳代表,一时间效仿者无数。引发了1965-1967年的一股民歌摇滚热潮,迪伦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敢的精神,为后来许多音乐家们开辟了一条通往音乐之神的道路。
此时,迪伦结交了一大批“垮掉派”诗人,并开始吸毒。他写的歌词逐渐变得不知所云,充满了晦涩的意象和场景。他在纽约和来访的“披头士”结为好友,从此迈入摇滚明星行列。他到处开演唱会,在机场、音乐厅和豪华旅馆之间穿梭。根据他1965年的那次英国巡演为素材制作的纪录片《别回头看》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形象:极度消瘦、神经质、烟不离手、精力旺盛。可这一切,都是由各式各样的兴奋剂在支撑着。
1966年春天,迪伦在演出间隙抽出几天时间来到美国乡村音乐的首都纳什维尔,在一帮民间伴奏高手的帮助下,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完成了一张堪称是摇滚史上最出色的双唱片合集——《美女如云》。之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欧洲演出,在出租车里上吐下泻,就连“披头士”乐队的主唱列侬看了都直皱眉头。两年前,正是迪伦给了“披头士”们平生第一支大麻烟,这4个满脸微笑的邻家大男孩从此蓄起胡子,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迪伦的25岁生日是在巴黎度过的。据参加者回忆说,那次生日派对一点喜庆的气氛都没有,大家都认为,如果迪伦再这样下去,这将是他活着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了。
迪伦从巴黎返回美国后,立刻赶回自己在伍德斯托克的家。这是一个距离纽约市中心两小时车程的小镇,周围到处是浓密的森林。迪伦一年前和一个名叫萨拉的女人秘密结婚,并在这里买房子安了家。可到家不久,电话就打了进来,迪伦的经纪人格罗斯曼为迪伦的下半年安排了60场演出,还要参与录制数个电视节目,并完成一部出版商要求的书稿……
几天后,也就是1966年7月29日,迪伦的那辆胜利牌500cc摩托车把他摔了出去。他的经纪人格罗斯曼向媒体封锁了一切消息,迪伦彻底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这次车祸可以说救了迪伦一命,他就像快要烧尽的蜡烛,毒品和过度的工作已经快把他烧尽了。车祸让他有机会静下心来与世隔绝了一段日子,他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他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毒品正慢慢成为自己的敌人。 于是,他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推掉了所有演出,在医生帮助下戒了毒,躲在伍德斯托克的家中一边和伴奏乐手们弹琴唱歌,一边和妻子萨拉接连生了两个孩子,这就是他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做的唯一的事情。当年住在伍德斯托克的人都回忆说,那时的迪伦是个死板得有些没趣的邻居。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换句话说,如果迪伦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只看重眼前利益的时代,他几乎不可能成功。
迪伦的第一张唱片基本上都是翻唱老民歌和布鲁斯,所以纽约的学究派民歌界把迪伦视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谁知他的第二张唱片便背叛了同伴,收录了大量自己的创作,其中就包括那首广为流传的《答案在风中飘》。第三张唱片《时代变了》又进了一步,在这首同名歌曲中,迪伦以一个领导者的口气告诉听众,“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因为这两张唱片,左派民歌界又把迪伦收归旗下,还邀请他参加了1963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民权运动大游行,并当场献歌。此时的迪伦,俨然是美国抗议民歌运动的领导者。
谁知好景不长,迪伦再一次背叛同伙,出版了第四张唱片《迪伦的另一面》,收录了他创作的一批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正式告别了抗议民歌王国。还没等大家明白过来,迪伦又迅速出版了第五张唱片《回到根源》,这次他居然又背叛了民歌,给吉他插上了电,开始唱起了摇滚乐!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大了,发生得也太快,美国民歌界完全不能适应,纷纷骂他是“民歌的叛徒”。其实大家都忘了,迪伦本来就是一个唱摇滚的“油脂仔”,唱民歌反而是在玩票。
接下来的两张摇滚专辑《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也都非常出色,在各种“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榜单上的名次都很靠前,卖得也很好。迪伦终于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摇滚歌星。
就在此时,迪伦突然离开了纽约城,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乡间小镇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随着这次搬家,他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
伍德斯托克
如果你从纽约市中心租一条小船,沿着哈得逊河逆流而上航行160公里,就会来到一处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有山有水,植被茂盛。山间的小块平地被开垦成了耕田,当地居民多半以务农为生。1902年,一个名叫拉尔夫·拉德克利夫·怀特黑德(Ralph Radcliffe Whitehead)的英国富商来到了这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纺织厂老板,可他却对英国社会过度的工业化十分厌恶。怀特黑德曾经师从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鲁斯金认为大规模机器生产让廉价的、毫无艺术性的产品充斥市场,老祖宗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工匠技艺将丧失殆尽,人类将会失去最宝贵的创造精神。因此他在英国发起了一场反工业化运动。受鲁斯金的影响,怀特黑德带着大笔金钱移民美国,想在这块新大陆找到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建立一个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工匠村。在周游了大半个美国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伍德斯托克。这里山清水秀,又离纽约不太远,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国的理想场所。
主意已定,怀特黑德立即在伍德斯托克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在上面建造了30幢木头房屋,吸引了一批工匠、艺术家和青年学生来这里从事原始的木工、纺织、铁器和陶器制造等艺术创造和生产活动。怀特黑德想以手工制造的产品换取金钱来维持这里的繁荣,可这个计划却遭到了无情的失败,他们生产的手工产品造价太高,根本无法和大规模机器生产相对抗,维持这个小区的生计还要靠他父亲当年开纺织厂时赚来的钱!与此同时,怀特黑德独裁的性格和仇视犹太人的态度惹恼了他的同伴,几个当初的创建者又在附近建立了几个相似的小区。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这几个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伍德斯托克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的商店、咖啡馆和饭店的小城。与此同时,包括作家、音乐家、画家和舞蹈家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开始往城内迁移,伍德斯托克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聚居的村落。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反工业化的理念,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以纽约为主要的活动基地,来这里纯粹是为了休息。
最先搬来这里的是迪伦的经纪人艾伯特·格罗斯曼(albert Grossman),正是由于他的介绍,迪伦才告别了纽约市并最终定居于此。必须停下来说说这个格罗斯曼,他是当时美国民歌界公认的三大经纪人之一,另两位都是因为对民歌的热爱和左派思想才入行的,只有他纯粹是为了钱。他还相信大多数民歌手骨子里其实也都和自己一样想发财,只是出于自尊心才不愿做得太露骨。而作为一个经纪人,他的任务就是在歌手和唱片公司之间设一道墙,让歌手们可以不必直接和钱打交道,从而把心思都放在艺术创作上,由他来负责赚钱。后来的事实证明,格罗斯曼确实把手下的艺人照顾得很好,让他们个个都成了富翁。所以他手下的大部分歌手都很尊敬他,可没签给他的歌手们就都不怎么喜欢他了。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说文案:

10月13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该奖项。其实,鲍勃·迪伦还是一个极为优秀的画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欢迎阅读。
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还为自己添上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符号。
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本月将在伦敦办画展
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还为自己添上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符号。8月24日,他的12幅蜡笔肖像画将以《鲍勃·迪伦:“面”值》(Bob Dy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 F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ce V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ue)为名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tio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 Port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it G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lery)展出,并持续展览至明年1月5日。在此之前,这批肖像画从未对外公示过。撇开鲍勃·迪伦早已浸透在美国人血液中的民谣音乐,他的这些画作依然值得人们驻足欣赏。
“他对冒险乐此不疲”
本次画展的肖像画取材于鲍勃·迪伦对人、生活、记忆的观察,不描绘实体人物,也不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属性,而是通过其对日常生活经年累月的积累,让这些不同角色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可能是为了防止他人对这批画作有误读,肖像美术馆还特别注明,这些作品并不是鲍勃·迪伦对公众生活过去或将来的写照,也并不是专职绘画家的作品。言下之意在于,这只是一位音乐家在热心驱使下的跨界之作。
“为了这次展览,肖像美术馆和鲍勃·迪伦及其经理人前后讨论了两年,后来因迪伦喜欢这里的场馆而最终成行,”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艺术总监桑迪·奈尔恩(S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dy 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irne)说,“我们和迪伦的接触并不算密切,却都相当愉快。他是我们馆接待的一位十分特别的参展艺术家。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能让观者产生自己的叙事和联想,很让人着迷。”奈尔恩希望这些作品能让观者感觉到惊艳,“一位音乐家跨界创作当然会有风险,但鲍勃·迪伦好像对冒险乐此不疲。我相信人们在观看时,会感觉到画作里的饱满力量。”
促成鲍勃·迪伦这次伦敦之行的艺术历史学家约翰·艾德费尔德(John Elderfield)说,鲍勃·迪伦的画就像他的歌一样,“用目光和心灵的深邃彰显着卓越的创造性,他的音乐和绘画传达出来的感受几乎是一体的,很难分离,因为它们来自同样的大脑和眼睛。”
虽然在绘画界尚算“新手”,但在音乐界,鲍勃·迪伦早已是当之无愧的巨擘。他将歌词与音乐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600多首歌曲、46张专辑、全球达1.1亿张的唱片销量,这些闪闪发光的记录,让鲍勃·迪伦即便年届72岁,依然是不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偶像。
“绘画让我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鲍勃·迪伦自幼喜欢涂涂画画。1966年的一场摩托车车祸,让鲍勃·迪伦差不多有两年时间没与公众见面,也让当时养伤在床的他执起了画笔。他的画作开始与其创作的诗歌、散文、音乐互通生气。鲍勃·迪伦曾说,绘画过程于他是种完全不同的创作体验,“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在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Like 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 Rolling Stone)中,鲍勃·迪伦这样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94年,鲍勃·迪伦将自己绘制的一批画以《绘制苍白》(D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wn B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k)为名结集出版,这本图册以素描和炭笔画的方式,帮着鲍勃·迪伦记录了其1989至1992年在全球举办“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时的一路邂逅,他用冷寂疏离的笔触画了船只、自行车、火车、旅馆等路中风景,也画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13年后,这本躺在纽约一家古籍旧书店里蒙尘的图册,被远道而来的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英格丽德·莫辛格(Ingrid Mussinger)意外相中。在此之前,莫辛格并不熟知鲍勃·迪伦的大名,她只是单纯被图册中的素描打动。莫辛格后来还专门搜了鲍勃·迪伦1965年的单曲《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e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 Homesick Blues)来听。“歌词充满意象,能写出这样的歌词的人,一定懂得绘画。”莫辛格试图联系鲍勃·迪伦办展,未曾想他一口答应,“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
“博物馆给了我动力”
鲍勃·迪伦等了多年,终于等到了美术馆的邀约。只是,开姆尼茨画展并未从《绘制苍白》就地取材,而是在展览之前邀他以此为基础,重新创作了一批新作品。“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需要有新的作品诞生。”莫辛格说。颇让人意外的是,鲍勃·迪伦产量惊人,在展前8个月,他共画了320幅水彩画和水粉画,其中140幅被选中展出,许多题材都来自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匆匆一瞥。“我想知道为什么莫辛格会对我的画感兴趣。博物馆给了我动力,让我把多年前随手画在纸上的东西重新展示出来。如果没这种兴趣,我不会再去碰那些画过的东西。”在当年的展览说明中,鲍勃·迪伦这样写道。
画展甫一开始,专为这位摇滚巨星而来的歌迷及艺术爱好者,几乎将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挤塌,也让不少人抱有“人们只是冲着鲍勃·迪伦的名声来看画展”的质疑。虽然这些作品在绘画技巧上火候稍欠,但德国评论界对鲍勃·迪伦的首次画展大多给予了正面肯定。有些批评家甚至拿他与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法国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克司·贝克曼相比较,而他在画作中糅哲学思辨与四处流淌的乡愁为一体的韵味,也被认为与其歌词精神相契合。“即使鲍勃·迪伦从未唱过一个音,从未写过一句歌词,这些画作也依然值得欣赏。”艺术评论家布卡德·穆勒(Burkh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rd Muller) 在《南德意志报》上这样说。
好头开完后,鲍勃·迪伦的画展次第花开。2010年,他的“巴西系列”(B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zil Series)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次年,鲍勃·迪伦又将自己在日本、中国、越南、韩国等地巡演时绘制的人物、街景、建筑和风景,化作“亚洲系列”(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si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 Series)在纽约高古轩画廊展出。只是,这次画展让鲍勃·迪伦面临了来自绘画界最大的一次争议。
一些批评家指称这些作品有部分临摹自现存的历史照片。《纽约时报》当时对这次展览的评论并不像德国媒体那样宽容,至今仍让人感到一片犀利,“颜色模糊混沌,笔触温顺,人物静态似明信片。挂在墙上的这些作品,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生气。”
不管外界评论如何,就像曾用充满抗争性的歌词成为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美国叙事的一部分一样,鲍勃·迪伦在他的画作中,亦用一种来自边缘旁观的角度,为世界做了另一种感性的注解。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