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观后感 1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昨天,我和孟世元淄博剧院在看了最后场次(七点)“南京梦魇”。
“南京梦魇”是一个“记录片”,黑白的,讲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男女老少都不留,杀了我们三十万同胞。<\/paralight>
完电影后,我感触很深,也很气愤。<\/paralight>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一定要让祖国强大起来,如果他们还敢来的话,我们一定把他们干掉!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看完《南京》没有太大的震撼。小的时候学校里给看的历史教育片要比这个纪实的多。当时人小,看到众多南京难民被日本士兵活埋的场景会用双手死命的捂住自己的眼睛,心里念叨,“日本人真坏!”那种感受是会带着民族冲动的。但是这部由美国导演执导拍摄的《南京》却完全没有,甚至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言多少带着些不快。
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都带着美国人的风格:请几位与当事人长相相似的人进行充满演绎技巧的对当事人各种文字记录的念白;主叙事人与主叙事对象都以美国当时留守南京救助中国难民的那些人物为主线,宣扬着一种强国对弱国的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南京大屠杀成了故事的背景,南京城千千万万位无辜苦难的难民成了突出宣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有效配角——那些难民越悲惨他们的人道主义就越有价值。而当时那些人性泯灭的天皇士兵也只是人道主义驳斥甚至不屑的敌人。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全片所有中方叙述者在影片的结尾一一满怀崇敬的感谢那些美方援助人员,似乎他们是拯救了他们生命真正的救世主。
其实很明显,《南京》不是中国人拍的,也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西方强势文明国家的人民只能用这样的切入点才能接受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或者换言之,只有通过把南京大屠杀夹杂在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宣扬中,他们才会真正正视这一事件的存在。伟大的是人道主义精神,但悲惨的不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纪录片结构上哪里都能被套用:伊拉克战争,巴以战争,非洲难民——隔靴搔痒,不存在切肤之痛。所以,今天日本人继续参拜靖国神社也不会有哪个西方强国跑出来谴责,但是事情如果换在德国法西斯他们一定会强力谴责难以接受。
这世界施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真心同情,感同身受,忍着泪微笑着来帮助你。他微笑,因为他希望你能坚强,能相信世间的温暖。另一种是居高临下,忍着笑得流泪来“帮助”你。他流泪,因为他想让你认为他是同情你的。但是被同情的人往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对他的尊重和适当的帮助。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这是在7月3日,一个被许多家报纸放在娱乐版块的消息:这部美国在线制作、根据张纯如作品《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改编,并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的纪录片《南京》,近期将在中国上映。
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送来一部《南京》。也许,在今日世界某种文化共同体面前,用这样一部《南京》来承续我们民族曾经的惨痛记忆,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仍想追问的是,这到底是不是我们最需要的《南京》?有国内媒体在报道时指出,这是一部“以外国人视角讲述1937”的影片。事实如此。《南京》所讲述的,是当年十几位欧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当地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
我们需要自己的《南京》,自己的“《辛德勒名单》”。我们曾经有过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但正像舆论所指的,它仍然缺乏全景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就在今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内也陆续有《南京圣诞》、《南京!南京!》、《日记》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投拍或筹拍。它们或许都是值得期待的,但它们仍不能掩盖长久以来中国影视界乃至文化、历史等界别的“失声”。
很难想象,竟然是张纯如这样一个华裔年轻女子,将作为文本的“南京大屠杀”呈现到了世界。我们那么多专业人员和机构,在几十年间,为何就没有写出令国际社会确认的信史,为什么就没能将它们传之久远?奥斯维辛之后,当犹太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把“屠犹”上升到人类生存困境的高度时,我们是否也曾追问过,南京大屠杀对我们这个民族思想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与意义?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方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认识,大部分竟然来自于美国另一部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南京梦魇》。这是另外一种“很难想象”的情形: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外国的影视界似乎比中国的影视界怀有更大的兴趣。当我们仍然没有拿得出手的影片时,美国人已经拿出了《南京》以及《南京梦魇》,而且都是纪录片,而且都获得全球关注。
我们的历史等专业界别,有几个人能像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影视界,又有几个人能像泰德·莱昂西斯那样不辜负那段历史?泰德·莱昂西斯在回忆投拍《南京》的初衷时说,那是2005年的圣诞节,当时他在翻阅一份《纽约时报》时看到一则讣告: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不久后自杀。莱昂西斯看完报纸后随手把它放进废物篮里,但张纯如的讣告一直露在外面。“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这样一双眼睛,还盯着谁?
一部舶来的《南京》也许不是一部我们最需要的宏篇巨制,但它的确应当成为一种质询,提示我们对于我们民族历史应有的负疚感,也提示我们,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不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不应仅仅成为日本右翼篡改历史之后的精神应急。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心灵与记忆最终的救赎之道,也更是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梦魇》作文 南京的大屠杀电影文案:

前天看的《南京梦魇》,直到今天心里还僵着,很不好受。
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然而却总是极理性地从教科书上了解一些日军的残忍和伤亡数字,再不然,顶多就是几张黑白的模糊照片,下面写着一行不痛不痒的小字告诉你这是惨死的中国同胞。——通常,都是仅此而已。
看这部电影是真真实实地完整地了解了一些南京大屠杀,以前顶多就是在电视上看到纪实频道讲过一些。我并不喜欢纪录片,但是一听说这部电影,我马上就去下载了——我甚至有一些急切,虽然我认为这种纪录片应该呆在电影院里和与自己同民族的人们一起看,那样才了解何谓民族荣誉感,但是我等不及想看看那段被小日本一再否认的历史究竟有多么丑陋。
看到了,的确丑陋。国际上对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一般认为是35万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止。好吧,即使只是35万,但是我不知道35万的人是怎么样的一个可怕数字...我只知道即使是一张张百元大钞叠起来的35万也有相当的体积,并且,很重。35万的人?...太残忍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尚有宗教的理由作为借口,且不论虚实,但至少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而日本人呢?连文字都是中国人施舍的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度,究竟能为了什么而这样残杀中国人?仅仅因为对那该死的裕仁天皇的崇拜吗?怎样的一颗魔鬼般丑陋的心灵才能把杀人作为乐趣?大和民族整个都是畸形的。
片子的导演是个美国人。其实,我一直不喜欢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来拍我们的历史,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或者像爱因斯坦那样聪明的人。——而其实,他们什么都不是。这种骄傲的痕迹在这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影片的最后以投在广岛的原子弹形成的蘑菇云结尾,仿佛在对中国人说:
“看,我帮你们惩罚了他。”
我想,虽然每个中国人都为投在广岛、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而感到大快人心,但没有人真的需要这种帮助,也不会因为这种帮助而欣喜。我们要的,是日本人对他们的罪孽深深忏悔,和亲手毁灭他们。
我曾经说过,大和民族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堪比日耳曼。——我想,我是很客观的。但是,小日本始终还是小日本,无法和坚强、大气的日耳曼相比。我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汉堡和上海作为兄弟城市交流,有一个汉堡的歌舞团(名字不记得了)在上海演出,在他们每一场演出之前,他们都安静地默哀3分钟,并且全都以《黄河大合唱》开场。原因仅仅是因为中国是在二战中被法西斯侵略过的国家之一。而事实上,德国人恐怕没有杀过一个中国人!相反,在《南京梦魇》中,我了解到,当时在南京,真正能够保护南京人的安全区恰恰是一个德国纳粹卫军的家!希特勒一生都在鼓吹日耳曼至上,事实上,日耳曼的确是个可敬的民族。
Rhawn Joseph是个好导演,虽然我不喜欢他的结尾,但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观点让我有种醒悟。他说中国人太不会利用国际传媒这个平台,特别是美国的媒体了。为什么全世界人人皆知日耳曼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因为犹太人不断地致力于宣传这种曾经的残暴,鼎鼎大名的Steven Spielberg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Schindler's List》虽然不是纪录片,但也是改编自二战时的真实故事。就是类似这样的数量庞大的电影和各种宣传控诉着日耳曼人的罪行,使得他们的子孙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要为此而在全世界面前忏悔。反观中国,只是一味的在中日之间进行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拉锯战,殊不知这个民族的教育系统无药可救,那些日本人,从小就是被灌输侵华战争是解放全亚洲的正义的战争。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国际舆论的力量。
听说,直到今天,南京每年12月13日上午10点还是会拉响空袭警报。——就在这天,日军入侵了南京城。我觉得这是一种折磨,总是提醒着所有的南京市民不要忘记曾经的痛苦和耻辱,恐怕全国在没有哪个城市的仇日情绪比南京更甚,这种仇恨强烈到800多万人的大城市只有不到100个日本人生活在那里。因为耻辱,他们每年都要回忆一遍这种耻辱,所以仇恨越积越厚。
父亲说,不仅仅是12月13日,也不仅仅是南京,整个中国都应该时常拉警报,提醒这个容易倦怠的民族在整个近代史中曾经遭受的那些耻辱,不仅是来自日本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要拉;8月22日(火烧圆明园)要拉;8月29日(《南京条约》)要拉;10月24日(《北京条约》)要拉;9月17日(甲午海战)要拉……历数中国的近代史真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我觉得父亲说的是对的,我们浑浑噩噩、纸醉金迷地活着,快乐和平淡时常麻木我们那根叫做“骨气”的神经,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这根神经,只是耻辱没有被提醒。我想,我们是需要耻辱的,所以我们要记住那些日子,要记住靖国神社里供奉的那些混蛋,还要记住小日本认为侵华理所当然地嘴脸……我们需要这些耻辱,只有这些,才能给我们鞭策,让我们把仇恨刻进骨血里。
——是的,我们本来就是需要仇恨的,也应该仇恨。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