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2019-03-07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4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善医术。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颇亲信用事。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命德玄迎劳之。船舰度淮,暴风起,众恐,皆请勿进。德玄曰:“吾将君命,岂避险?”以酒祝而行,风浪遽止。三年,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是秋领代州刺史从征太原为行宫使师还以功改判四方馆事俄迁领本州团练使又加领本州防御使。五年,坐市秦、陇竹木联筏入京师,所过矫制免算,又高其估以入官,为王仁赡所发,责授东上阁门使,领本州刺史。陕府西南转运使韦务升,京西转运使程能,右赞善大夫时载,坐纵德玄等于部下私贩鬻,务升洎能,并责授右赞善大夫,载将作监丞。是冬,车驾幸魏府,命总御营四面巡检,掌给诸军资粮。德玄攀附至近列,上颇信其言,繇是趋附者甚众。或言其交游太盛,遂出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逾年,复拜慈州刺史,移知环州。时西鄙酋豪相继内附,诏以空名告敕百道付德玄,得便宜补授。顷之,以疾求致仕,优诏不许。淳化三年,改本州团练使、知邠州。未半岁,复典环州。李顺之寇西蜀,移知凤州,兼领凤、成、阶、文等州驻泊兵马事。咸平中,入朝,真宗命坐抚劳,访以边事。俄出知并州兼并代副都部署,移镇州,受代归阙。景德初,卒,年六十五。大中祥符中,其子继宗上章,恳祈赠典,上悯之,特赠郑州防御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六十八·程德玄传》)
参考译文
程德玄,字禹锡,郑州荥泽人。精通医术。太宗做京邑尹的时候,征召他到身边,让他充任押衙之职,很信任他办事。宋太祖病危的晚上,德玄住在信陵坊,夜里有人敲门,大声呼喊,催促他到宫里去。程德玄马上起身,来不及梳洗,到了府门,府门还关着。正当三更天,程德玄自己不明白,徘徊了很久。一会儿,看见内侍王继恩飞马赶到,说太祖遗诏迎接太宗即位。程德玄于是跟着王继恩进入宫中,授予翰林使。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来朝,皇帝命程德玄迎接慰劳他。船舰渡淮水时,起了暴风,大家害怕,都请求不要前进。程德玄说:“吾带着皇帝的诏命,怎么能躲避危险?”用酒祷告后继续行进,风浪立刻停止了。太平兴国三年,升迁为东上阁门使,兼任翰林司事。这年秋天,兼任代州刺史。跟从皇帝征讨太原,做行宫使,还师后,凭军功改判四方馆事。不久兼任本州团练使,又兼任本州防御使。太平兴国五年,因私买秦、陇一带竹木联筏运往京师,所过关口假托君命免税,又抬高竹木价格卖入官府犯罪,被王仁赡揭发,受到皇帝斥责,授于东上阁门使的职位,兼任本州刺史。陕府西南转运使韦务升,京西转运使程能,右赞善大夫时载等人,因放纵程德玄等人和部下私自贩卖木材犯罪,韦务升及程能一齐受到责罚,被授于右赞善大夫,时载将担任监丞。这年冬天,皇帝驾临魏府,命程德玄总管御营,四面巡检,并执掌给军队供应钱粮的事务。程德玄攀附权贵,升至近臣的行列,皇上很相信他的话,从此迎合依附他的人很多。有人指责程德玄交游太多,于是出京担任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过了一年,又担任慈州刺史,调任环州知州。当时西北边邑的首领相继归附宋,皇帝下诏把上百道空名授官的文书交给程德玄,让他获得根据情况补受官职的权力。不久,因病请求退休,皇帝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不答应。淳化三年,改任本州团练使、邠州知州。不到半年,又主管环州的事务。李顺之入侵西蜀,程德玄调到凤州,兼管凤、成、阶、文等州兵马驻扎的事务。咸平年间,进入朝廷,真宗赐座,安抚、慰劳他,向他询问边境的事。不久出任并州知州兼任并代副都部署,调任镇州,后来有人代替他,他回到京城。景德初年,去世,年龄六十五。大中祥符年间,他的儿子程继宗给皇帝上奏章,祈求封赠典礼,皇上怜悯程德玄,特意追赠他为郑州防御使。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孟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①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②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
③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磨炼的目的是“,”。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正面说明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句子是“,”。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成才的句子是“,”。
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2015·福建卷】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理解默写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真题汇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式文案: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五种文言句式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
一、判断句
(一)“……者,……也”,可译为“……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二)“……者,……也”的省略或变形,“……者,……”,“……,……也”,“者也”,可译为“……是……”。如:
(1)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2)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晏子,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三)“……也”,单用或与其他词(如“此”)配合使用。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四)用“为”、“乃”、“则”、“即”、“诚”等表示,可译为“是”或“就是”。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五)“是”,与现代文判断词“是”用法相同。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实是欲界之仙都。(《与谢中书书》)
(六)无标志,需要根据语意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以上均为表示肯定的判断。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
城非不高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陈胜是阳城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鱼是我所喜爱的。\/打战,是靠勇气的。\/南阳的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晏子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这是简陋的屋子,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刘备是天下的枭雄。\/城墙不是不高。
二、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如: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曹刿)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二)省略谓语或动词。如: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屠惧,投(之)以骨。(《狼》)
(2)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此人一一为(其)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4)可以(之)一战。(《曹刿论战》)
(四)省略介词,“于”字居多。如: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
(五)省略量词。如: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抚尺而已。(《口技》)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我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学习那些优点;(对照)他们身上的缺点,改掉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主语“气”也省略)\/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这个渔人一一地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所知道的世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三、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贤哉回也!→回也贤哉!(《论语》)
(3)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少年中国说》)
你太不聪明了。\/颜回的品行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如:
(1)忌不自信。→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3)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成语)
2.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3)何以战?→以何战?(《曹刿论战》)
(4)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为学》)
3.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2)歌以咏志。→以歌咏志。(《龟虽寿》)
(3)夜以继日→以夜继日(成语)
(4)严以律己→以严律己(成语)
(5)坐以待毙→以坐待毙(成语)
4.用“之”、“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常“唯”一起使用),不译。如:
(1)唯命是听→唯听命(成语)
(2)唯利是图→唯图利(成语)
(3)唯马首是瞻。→唯瞻马首。(《冯婉贞》)
(4)唯兄嫂是依。→唯依兄嫂。(《祭十二郎文》韩愈)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不敢放松抄写。\/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有什么简陋呢?(怎么会简陋呢?)\/我同谁一道呢?\/凭借什么作战?\/你凭借什么去呢?\/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三)定语后置
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愚公移山》)
(2)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核舟记》)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马说》)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日行千里的马。
(四)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都后置,翻译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移到动词前做状语。如:
(1)告之于帝。→于帝告之。(《愚公移山》)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岳阳楼记》)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曹刿论战》)
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如:
(1)屠惧,投以骨。→屠惧,以骨投。(《狼》)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出师表》)
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在它的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丢给狼。\/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四、被动句
(一)“为……所……”或“……为所……”,可译为“……被……”。如: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二)“为”字表被动。如:
(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2)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三)“于”字表被动,译为“被”。如:
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愚公移山》)
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茅屋被秋风毁坏。\/(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所用。\/戍卒大多愿意被他差遣。(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五、固定格式
(一)“不亦……乎”,表示委婉反问的句式,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二)“如……何”,译为“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三)“以……为……”,译为“把……当作……”。如:
(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幼时记趣》)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为神”“以之为神”的省写)(《黔之驴》)
(四)“何……为”,译为“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
此何遽不为祸乎?(《塞翁失马》)
(五)“得无……乎”,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可能(或许)……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六)“非……则……”,译为“不是……就是……”。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七)“孰与”,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有比较相关的两个人、两件事、两个东西的得失或高下的意思。“孰与”实际上是“(甲)与(乙)孰……”的变形,是“什么与什么比较,哪一个怎么样”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时,“孰与”这两个字是要拆开的,“孰”解释为“谁”“哪一个”---。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然”可理解为“这样”,“则”可理解为“那么”)。如:
(1)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
(2)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为学》)
(九)“所以”,译为“……的原因”。如: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十)“是以”“是故”,译为“因此”。如: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也可拆开按宾语前置理解)(《出师表》)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十一)“之谓”,译为“这叫做”。也可分开解释:“之”,“这”;“谓”,“叫做”(“之谓”前常加“此”“是”,“此”“是”也是“这”的意思,“此”“是”与“之”是主语的同位指代)。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十二)“焉得”,译为“怎么能”“哪里能”。(也可分开解释)。如: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十三)“若夫”,用在一段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可译为“像那”(也可分开理解)。“至若”,用一段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为“至于”“又如”。如:
(1)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十四)“已而”,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不久”“后来”。如: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学习以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把繁茂的杂草当作树木,把昆虫蚂蚁当作野兽。\/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那些人家)不是人死光,就是逃荒去了。\/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这怎么能叫做大丈夫呢?\/西湖中怎么能有这样(兴致高雅)的人呢?\/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不久夕阳落到山脚。
2019-01-09整理毕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之重要语句翻译(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