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2019-03-10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8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出处】(宋代)辛弃疾《恋绣衾·无题》。
【释义】当局者:正在下棋的人,也指当事人;迷:糊涂,迷惑。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看不清楚事态的发展方向。比喻当事人因主观片面,反而糊涂。
【历史典故】
唐玄宗时期,大臣魏光上书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持否定意见,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成为经书,为什么还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
但是元澹认为,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改换一下,这样才能更适合现在使用。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中,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更好呢?”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也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之处,本朝名相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对其进行重新整理,怎么也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头称是,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分外清楚。”
【成长心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人都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看棋,客观理智,身处局中,却会困于其中无法脱身。当人们急于办成某件事而深陷其中,以致忘记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甚至连办事的初衷也忘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办事者看起来好像把事办成了,其实失去的更多。因为关心则乱,所以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问题时,我们总是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事情看得特别重,就像是对痛苦的感受一样,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但与其他的人相比,其实那根本不算什么。身处其中,很容易就会失去理智,作出错误判断,适时地跳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释义】三个人谎报市集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谣言也会被人信以为真。
【历史典故】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为了使各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要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魏国的太子要被送往赵国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恭随行。庞恭担心自己长年不在国内,会有人陷害自己,于是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而且正在伤人,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样的话,我就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那我应该就会相信了。”
庞恭说:“市集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是经过三个人的谣传,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距魏国的国都大梁之间的距离,比市集离大王远多了,在背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听到关于我的传言的时候,一定要明察,这样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赵国。”
魏王听了庞恭的话,知道了他的担心,安慰他说:“你放心去吧,这一切我都知道。”
于是,庞恭告别了魏王,陪着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刚到邯郸不久,便有诬陷庞恭的谣言传到了魏王的耳朵里。等到庞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国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魏王。
【成长心语】
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喜欢搬弄是非、兴风作浪。如果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谣言而影响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不是太不值得了吗?所以,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谣言的圈子。你所在的圈子很有限,任何的闲言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那里。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别人的秘密,千万不能对其他人讲,没有人会真的替你保守秘密。要明白,保守了一个秘密,你就少了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别人赏识的机会。再次,如果自己被谣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静,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办法,泰然处之、光明磊落,任何谣言都会随风而去。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历史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颜的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许有壬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有壬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壬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壬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门下达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满朝文武都要去听读,许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听读。尽管他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强跪在班首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壬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壬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长心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指的是用时间来观察人的方略。所谓用时间来看待朋友,就是说看朋友是否可靠要长时期来观察,而不应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人的好坏下结论。因为太快下结论,你会以个人的好恶观念而发生偏差,影响你与别人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多会戴着假面具,甚至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就过河拆桥,这样的人是我们要小心应对的。用时间来看待朋友,才是朋友间交往的最正确原则。

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文案: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形容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育有方。
【历史典故】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
一开始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明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新鲜,每日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学到的也只有这些,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很热闹,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游戏。孟母又开始心急如焚了。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对孟子倾心教诲,终使其成才。
【成长心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孟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给孟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你的乐趣、潜能、才华才有可能被激发,你的人格也可能得到很好的塑造。父母是你成长路上的强大后盾。


结语:《历史典故六则(精选)》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六则(精选)》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