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公元260年,司马昭密谋杀害了皇帝曹髦(曹丕的孙子),立曹奂为皇帝。这时,魏国的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
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不信任姜维,让他到汉中屯田种麦去了。司马昭得到这个消息,决定立即讨伐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很有谋略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命邓艾为征西将军,联手征讨蜀国。姜维写了如何保卫蜀国的奏章,可刘禅听信黄皓的谎话,在宫中寻欢作乐。钟会和邓艾很快打到了成都,昏庸的刘禅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魏军。从此,蜀国就灭亡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国皇帝曹奂撵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为\"晋\"。这样,魏国也灭亡了。司马炎又开始算计怎样才能将吴国灭掉。吴国皇帝孙皓(孙权的长孙)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这天,孙皓正和自己喜欢的宦官岑昏玩乐,有人报告说司马炎的大将杜预和王浚已经打过来了,他大吃一惊。岑昏说:\"用连环铁索横在长江上,江面下再放上万个铁锥,敌人就过不来了。\"孙皓认为很有道理。
王浚听说吴国在长江布置了铁索和铁锥,不禁哈哈大笑。他让士兵造了几十个大木筏,中间放一个装满油的火炬,四周捆绑些草人,顺流放下。铁锥碰上木筏,都被拉了出来;铁索碰到火炬,也被烧断了。吴国士兵见到这种情况都吓跑了。
孙皓见晋军攻到了首都建业,又害怕又没有办法。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都不回答,一起进宫,杀了专门给皇帝出坏主意的岑昏。这时,王浚已进了城,孙皓只好投降。
从此,晋国建立起统一政权,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三国时,有个人叫袁涣。
有次吕布让他写信骂刘备,袁涣不骂。
吕布再三强迫他,他还是不骂。
吕布急了,拿着兵器威胁袁涣说:“你要是不骂,我就杀了你。”
这句恐吓的话,《三国志》是这么写的:“为之则生,不为则死。”在这样的威逼面前,袁涣还是不骂,脸上没有一点害怕神色。
对此,袁涣是这么解释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德行不足,才使人感到羞耻,我还没听说过骂人可以让人受辱的呢。更何况,如果刘备是个君子,他不会感到耻辱;如果刘备是个小人,他非但不感到耻辱,还会用同样的方法对付你。”
当然了,真正把吕布说服的还是最后这句话:“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意思是,今天我伺候你的时候骂刘备,明天我要是去伺候刘备时回骂你,你觉得这样好吗?袁涣这招效果明显,以致“布惭而止”。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到的一则哲理故事,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乐不思蜀的哲理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哲理点拨: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三国哲理故事作文 三国哲理故事大全文案: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草船借箭的哲理故事,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草船借箭的故事,草船借箭的哲理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一天,周瑜要求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而诸葛亮却说三天就可以,还立下军令状,说如果三天之内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
诸葛亮找到鲁肃,要他帮忙造箭。诸葛亮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船篷用布幔遮住,每条船上装五十个稻草靶子,竖立在船舷两边,然后配三十名士兵。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我自有妙计交出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诸葛亮,按照他的要求准备好了二十条船、稻草靶子和士兵。
一连两天,诸葛亮都没有任何动静,周瑜认为诸葛亮肯定交不出十万支箭了。直到第三天的四更天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带他去取箭。鲁肃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你先别问那么多,跟着我去就知道了。”鲁肃知道诸葛亮一定又想到了什么妙计,于是和他一起去看个究竟。
这时,江上起了大雾,对岸的曹营看起来一片模糊。诸葛亮吩咐那二十条船朝曹营驶去,在离曹营不远的水面一字排开。然后,他坐在船里,命令船上的士兵一边击鼓,一边呐喊。鲁肃被诸葛亮弄糊涂了,他说:“如果此时曹兵出击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这么浓的雾,多疑的曹操肯定不会派兵出击,他只会命令士兵在远处放箭,等到天亮,我们就能取到箭了。”
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因为雾很浓,曹操怕有埋伏,便调集弓箭手来到江边,一齐朝江中射箭。此时,诸葛亮下令把船驶向弓箭手,用稻草做的靶子挡箭。天亮时,雾还没有散尽,靶子上早已插满了箭,接着诸葛亮命令士兵开船撤退。等曹操发现上当时,为时已晚了。
船靠岸时,鲁肃马上通知周瑜搬箭,周瑜看见每条船上都插满了箭,不由得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诸葛亮借着雾天,从曹操那里“借”来了箭,真是聪明的办法。我们做事也需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三国哲理故事》作文的经历,对《三国哲理故事》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三国哲理故事》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哲理故事》,希望对大家写《三国哲理故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