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读后感 6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在公元207年的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徐庶之母被曹操抓走,徐庶不得不接受曹操的要求,去曹营为曹操效命。临走前,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上门请诸葛亮,却被拒之门外。 经过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paralight>
这一片段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是的,我也一样。但在为刘备高兴的同时,我也十分感叹:诸葛亮,才高八斗,满腹韬略。 如果刘备不去请他,徐庶不去推举他,难道他就如此在那深山老林、闲云野鹤中孤独终生?将自己的知识永远埋藏?怀着一事无成、怀才不遇的感伤死去?眼看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自己却空怀一身抱负,一生都未曾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paralight>
诸葛亮的想法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做人要矜持,谦虚,不能显摆。虽然说做人要谦虚,但过度的谦虚就会导致不自信。诸葛亮就是太过谦虚,而贬低了自己的能力。但他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刘备。所以,他才留下了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等一段段佳话。
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明明有能力,却对自己不自信,犹犹豫豫的,一个个机会就会从眼前飘走了,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还有时候,我们在和别人竞争时,由于太过谦让、保守,认为自己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所以使原本触手可及的机会往往被别人抢去。 其实,这种没有意义的谦虚是没用的,不但不会让人尊敬你,更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自信的人。<\/paralight>
来吧,不需要刘备或徐庶,做一个自信的自己,让世界看到你的光芒!看到一个自信的你!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主要是进了刘备兄弟三人请诸葛亮出山打理天下的事。刘备兄弟三次到诸葛亮住处,可是前两次诸葛亮都叫自己的家人说自己外出了。到了第三次,因为诸葛亮在大堂睡觉了,刘备兄弟便在堂下等候,他的三弟张飞等不耐烦了,想冲进去,也刘备拦住了。诸葛亮醒了后,被刘备这种求人做事的诚心诚意打动了,同意出山为刘备打天下,成就了刘备的大业。
刘备求人做事诚心诚意,不怕山高路远,多次前去拜访,最终一偿所愿。这点是让我最敬佩的。
有时我也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货,早上那一次人家还没有醒来。到了中午我们再去一次,谁知看门的人却生病上医院了。到了第三次手推销,门是开了,可是收货的人去买饭了,过了一会儿,我等不耐烦了,玩东西去了,可是爸爸还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看到爸爸的诚心诚意,我脑海里闪现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场面,我马上放弃了玩乐,重新回到客户大门外继续等着等着……。最后,收货的人终于把货收了。
到了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我巳经有点不记得了,可是刘备那种诚心诚意而不怕烦的精神,永远在我的心里。
读《三顾茅庐》有感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篇巨作,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还记得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一段。
这一段说的是刘备为了恢复汉室,广纳贤良。他听说隆中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怀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带着两位贤弟去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谁知前两次去后诸葛亮都不在家,但是刘备并没有放弃,第三次又去了。可谁知这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立刻吵醒他,等了很久,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而刘备的这一举动也打动了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也正是这伟大的“第三请”成就了刘备的伟业。
诸葛亮神机妙算,巧施“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并且“草船借箭”在三天之内帮东吴弄来了二十万支箭,为后来的赤壁胜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作为一名学生,在我们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记得我刚开始学习小提琴的时候总也拉不好,才练了几天,就觉得枯燥的要命,就有了想放弃的念头,因为那一个个音符,让人看着就头疼,更别说那些很难的曲子了。幸好我的身边有一个好爸爸,不断的鼓励我、支持我,每天都陪着我练琴,还把那些要学习的乐曲下载下来让我反复听音准和节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不仅顺利的通过了小提琴十级,还在今年5月进行的“江苏省小提琴大赛”中获得了“银星奖”。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做事都不可以半途而废,在我们的身边有老师、家长和同学,他们都能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每坚持一会儿,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400字文案:

公元22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人格、担当、技巧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但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埋怨,这种公平的统治,很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说,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但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另一篇《视听》中更表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但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他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
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
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希望在写《《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