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日记 4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6月5日,市教育局副主任督学钟吉红给工作队帮扶账户打来8000元钱,用以帮扶向绪柏修建羊圈、储草池及购买铡草刀。这些基本条件的改善,为该贫困户扩大养殖规模,真正走出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月14日,市扶贫办组织市委驻石门16支帮扶工作队在维新镇召开现场交流会。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徐术福一行,带领16支帮扶工作队来到崔家井村,参观了该村帮扶工作队驻地,对工作队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检查,电话随访抽查了2015年脱贫村民以及2016年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并对抽查的村民走访调查。检查过后,他对崔家井村的驻村帮扶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随后,徐主任一行来到维新镇政府召开交流会。会上,徐主任在听取了16个帮扶工作队的汇报之后,对各扶贫单位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扶贫工作要明确目标,一年脱贫,两年摘帽,三年巩固; 二是扶贫工作要突出重点,把精准扶贫放在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扶贫工作要落到实处,不仅要有措施,最重要的是把措施真正落实,不打“空头支票”。
● 6月20日,工作队来到龚玉朋家,转达了熊国建书记的问候,并鼓励其子龚振军安心在市水表厂工作。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2017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一】 2017扶贫工作民情日记4篇【篇四】 长河坝村三社盛永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刚好踩到2016年的脱贫线,脱贫成果还需要想办法、找门路加以巩固夯实。今天走访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再次帮助他规划夯实脱贫的路子,让盛永才家过上好日子,住上新房子的愿景尽快实现。 秦巴山区的夜晚虽阵阵寒冷,但难掩一股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川省通江县麻石镇长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鑫结束一天的走村串户,回到村委会的临时家中,写下了上面一段民情日记。 别看李鑫是个80后,驻村时间不长,扶贫帮扶工作经验却十分丰富。 2016年5月,四川中华财险巴中中心支公司综合部的李鑫经组织选派,来到中华财险的挂钩帮扶村长河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说起长河坝村的情况,李鑫如数家珍:长河坝村位于四川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秦巴山区,全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3人。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35人,占全村总户数的19.71%、总人口的16.81%。贫困户按期摘帽、贫困村按期退出任务艰巨繁重。 万事开头难。刚到长河坝村时,李鑫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纸上谈兵,进村第一天,就穿着一双解放牌胶鞋走进41户困难群众家里,一边问一边记,实地查看了解摸家底,掌握他们致贫返贫的原因,寻找脱贫的路子。虽然农村生活艰苦,扶贫帮扶工作千头万绪,但李鑫有着一颗情系贫困群众的心、踏实干好驻村第一书记的执着信念。正是凭着这一股子做好群众贴心人的信念,李鑫找到了一条以关心关爱困难群众为切入口的扶贫帮扶的新路子。 小李书记是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共产党的好干部。长河坝村困难群众裴德强提起李鑫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裴德强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家中五口人,小孩患有智力障碍,母亲已80岁高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居住条件非常简陋。李鑫根据裴德强有强烈脱贫致富的愿望,联系培训班对他进行了建筑专业培训,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如今,有了一技之长的裴德强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活,收入相当可观。与此同时,李鑫还向镇民政办递交贫困申请,帮助裴德强家争取到了农村低保和救济资金;与村两委一道向县民政局争取危房改造资金。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裴德强家贫困现状逐步得到扭转。 贫困户刘本贵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到900元,属典型的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帮扶对象。经过多次沟通了解,李鑫对刘本贵实施量体裁衣式的帮扶,介绍刘本贵去一家对技术、体力要求不高的养殖场打工,月收入1500元。此举让刘本贵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越过越甜蜜。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1月6日,元旦刚过,正是天寒地冻时节。而在襄汾县南辛店乡小陈村的村委会里,却是热闹非凡。支村两委一班人正紧张地筹划着开春建设大棚项目。发展蔬菜大棚是该村 “第一书记”武红卫为村民要办的实事之一。
“住村后要努力办实事,帮助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全年工作日的三分之二,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武红卫2015年8月14日参加襄汾县农村第一书记任职培训时在民情日记的第一页写下的对自己的要求。如今,武红卫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仅有685人的村庄里。“回顾这一年多来在小陈村的酸甜苦辣,越来越觉得离不开这个岗位。”武红卫指着记录他工作历程的两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说,这段工作经历将是他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 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年级文案:

“来到小陈村后,感受最深的就是村民见识少,眼界窄,比较自私。而这也是造成村里风气不好的根源所在。”善于思考的武红卫决心从根源上改变小陈村。
要想让村民信服,就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党员“动”起来的武红卫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行动:大力改变村风村貌。
农村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垃圾管理和污水排放。由于农村没有下水道,在冬季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倒在街巷路面上,常年累月造成主要街道路面被冻坏,而且垃圾遍地,大家出行极不方便。武红卫决定分两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解决村民乱倒生活用水问题。“2015年9月8日,支委、村委干部共同协商打旱井事情,计划每户一井,费用农户出一部分资金,筹集一部分资金。”其次是硬化主要街巷问题。经武红卫多方沟通,2015年9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县交通局领导来小陈村调研后决定出资60万元给村里的主街道铺一层柏油。”
武红卫的两项决定得到了全村村民的积极响应。当年10月4日,工程队开进了小陈村,三天后全长1700米的街道硬化工程顺利完工。而在支部书记柴小斌和村委主任柴建国的大力支持下,打旱井工作也在一周后紧锣密鼓地开工。
说起这两件实事,69岁的村医柴马管感慨万千,“我在村里行医50多年了,村里的卫生还是第一次变得这么好。以前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现在村里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街道每天都是干干净净,面貌大变,连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变了,走在路上看到纸片会自动捡起来,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全村精神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武红卫为村民办的实事远不止这些。积极筹资为村里修建排水实施,为92岁的老人毛肯笑和尿毒症患者柴晓东申请农村低保,调解村民柴保家和柴立家的农田纠纷……“他能扑下身子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从他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对老百姓的关心。”老党员李启明评价说。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的经历,对《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希望对大家写《2017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