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导游词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蓬莱阁并非只有一阁,而是一个古建筑群,主要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阁、弥陀寺等六个建筑单位。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蓬莱阁主阁导游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名天下的蓬莱阁自建成雏形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者甚多,置此佳景胜地,他们往往雅兴大发,挥书泼墨。
在天后宫前院的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像三台星座。为此清代大学者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外壁上。阮元在清代官至湖广、云南总督,精于书法,善于雕刻金石,墨迹传世不多,此隶书刻石极为珍贵。
天后宫前院弯处,有一块草书体“寿”字碑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寿”字是五代时道人陈抟老祖写的,看起来遒劲有力,潇洒飘逸。它的另外特别处在于草写的“寿”字竟是由“富、费、林”三字组成。据说含有“植好林木,富足长寿”的意思。
在蓬莱阁主阁的阁底正门悬挂的横匾“蓬莱阁”,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字写得雄浑有力,刚健俊朗。主阁后面间隔不远避风亭和卧碑亭内,也各有珍贵的书法刻石。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袁可力的《观海市》诗,字是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一代石刻高手为其刻石。因此,这九方石刻确为珠联璧合之作,堪称三绝。卧碑亭里的横卧石碑则因留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手迹而弥足珍贵,卧碑正面刻的行草《题吴道子画》,背面刻的是苏东坡的正楷《登州海市》。
众多名人的墨宝中,有两处别有典故。一处是蓬莱阁主阁后壁上的“海不扬波”,细看这气势雄伟的字体,你会察知那“不”字明显是后来补上的。这是怎么回事?据介绍,1840年鸦X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托浑布兼办海防。当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时,望着广阔无际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哪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战火蔓延至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一发炮弹(碰巧是哑弹)击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扬波”成了“海扬波”。这启发人们没有富强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的愿望始终是个幻想。
另一处是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冯将军当年为何要写这几个字呢?据说,1939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将军与敌对党元老李烈钧等人同游蓬莱。忧于时局的李先生对冯将军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冯将军对蒋光头当局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钧先生挥毫写下对联:“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让冯玉祥将军题横幅。冯玉祥略一思索,提笔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感念他的爱国豪情,便把“碧海丹心”单独刻石存留。
东坡先生于1805年曾到登州(今蓬莱)任知府,只不过时间非常短,10月15日到任,10月20日便被调回京城,总共只干了5天登州知府。但就是在这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发现当时因新法中的盐法禁止百姓卖盐,所以导致不少原靠卖盐为生的百姓生活困苦。为此,苏东坡写了《讫罢登莱榷盐状》,列举了许多事实,陈述了得失利弊,终使皇帝允许百姓随便买卖食盐,就市论价,官府只收取一定的税金。
为了纪念他为民请命的功德,当地百姓集资兴建了苏公祠。后人有感而发,留下了“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的诗句。这启迪世上的当权者,只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才能流芳百世。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蓬莱是古代登州府属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所以有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山海经》和《封禅书》中,把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绘的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出海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料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山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被称为“人间仙境”也就名副其实了。
下面我们就来到了蓬莱阁景区的正门,大家请看“人间蓬莱”坊,这是四柱冲天式单檐彩绘坊,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为苏东坡的手迹。内外两边柱子上分别镌刻的书画家刘海粟题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和费心我题写的“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跃”楹联,昭示此牌楼为仙境之门,游人入门即可做神仙之游。
大家往右手边可以看到一块四A级的标志牌,不过再过几天就要换成五A,蓬莱阁与泰山并列为全国首批五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局山东第一位。(可以在路线图上简单的介绍一下游览路线,大概时间,指明集合地点)
好,朋友们跟着我往上走,我们来到的就是蓬莱阁内的唯一的一佛教建筑“弥陀寺”,始建于唐代。弥陀是阿弥陀佛的简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鉴于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庙占耕地过多,出家当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来越多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家服税的来源,于是发起了禁佛运动,俗称“会昌法难”,拆毁了大量的寺庙,还俗佛教徒26万多人。就这样,使佛教受到严厉打击。弥陀寺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遭到拆除之灾,但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这里便是弥陀寺的前殿了,右边的是密迹金刚,左边的是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我们先看左手边的祖师殿,供奉的是慧远法师。他曾在庐山的西林寺的东面建起东林寺,成为净土宗祖庭,慧远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了。站在他右手边的是陶渊明,慧然(慧远的弟弟),左手边的是刘遗民(慧远和刘遗民共同建立了中国佛教最早的结社—白莲社。白莲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净土法门的兴起),恒伊(江州刺史,资助慧远建起了东林寺)。好,我们接着看看右手边的关公殿。相信大家对关公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管拜前将军,汉寿亭侯爵位。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使关羽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元末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震,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并为之修建关帝庙,独立道观。旁边供奉的是关公的手下的几员大将,分别是关平,王甫,周仓和赵累。现在我们一起参观一下弥陀寺的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间的便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胸前有一“万”字符,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标志,象征太阳与火,在佛教中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观世音,是以慈悲救苦为本愿的菩萨,凡是遇难的人念叨他的名字,他就会顺着声音来救助,所以被称为观世音菩萨。其实观世音本为男身,《大自在》经文中表明,观世音为了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及各种身份。后来,为了方便未出阁的女子参拜,观世音就固定为女菩萨了。普陀山的圆通殿正中供奉的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是全国唯一的观音真像,也就是男身像。 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称为|“大势至”,据说,在他出行的时候十方土地都为之震动,所以得名。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在和尚之上,佛祖之下。他们是奉佛主的之命到世间拯救众生的,常住世间不涅磐(不进行生死轮回)。 (罗汉原来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据说,一个佛教徒修行,可能达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种成就就叫一个果位。这四种果位就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有点类似现在的学位,当然阿罗汉过就像今天的最高的学位)
(从左边的圆型门出)“蓬壶”(kun三声)因为从天上看三座神山形似壶,故蓬莱也称蓬壶 。
这座便是万民感德碑亭了,当年恰逢蓬莱大旱康熙帝降旨普免田赋三年,登州官吏以百姓的名义,建起这座碑亭。但在文革时期石碑被毁,只剩下碑座,现在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上书“万寿无疆”。大家摸摸这个寿字便可以益寿延年了。
(往上走)拾级而上这座牌坊叫做丹崖仙境坊, 这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时题写的。是迈入仙境的第二道牌坊。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建筑,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最佳的照相位置就是第三个台阶,有“连升三级”之意,祝朋友们事业有成,步步高升。1988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曾在这里照过相。我们现在就来到了牌坊下面了,俗话说得好:牌坊下面站一站,无灾无难保平安。仙境里面走一走,一生多福又多寿。
(前面的是显灵门不用讲,就说在仙境我们是不走回头路的,所以按照最佳的路线我们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听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里供奉的就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王敖广。这里有三座山门,旁边的两个是虾兵蟹将通行的地方,而中间只有龙王才能走,大家可以随便选择一个角色,是当虾兵蟹将还是龙王。现在来到的就是龙王宫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一定一静寓意着海面风平浪静,保佑渔民平安出海。好,我们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龙王宫的正殿。请看这幅楹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上联说的是渔民们在丹崖山上供奉龙王,期望能得到他的保佑,海无飓风,渔民平安,风调雨顺。下联是说苏东坡曾到登州任过五日知州,以看不到海市蜃楼而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向龙王作了祈祷,龙王体念东坡的心情,终于显灵,第二天果然看见了海市。此联又给龙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们进殿看见中间端坐的就是东海龙王敖广了。他身边站的是八位判官。我们先看东边的四位。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海上的巡逻,相当于现在的海上110。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的两位就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了。左边的四位第一位叫做赶鱼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所以深受渔民的喜欢。第二位是顺风耳和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你可不要说龙王的坏话,否则他可是会听见的。下面的就是风婆婆了,她手里拿的风口袋,只要把手松一松便会狂风四起。最后一位就是雨神。八位判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这里是龙王办公的地方,后面便是他休息的地方了。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象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儿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撒,讨个吉利。如缕求不应,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暴晒。当龙王大汗淋漓时,他就会兴云布雨了。这也是龙王脸黑的原因。站在他身边是他的两位夫人,顺应了古代的一夫多妻制,现在的男同胞们可没有这样的福气了。虽然在古代的以左为上可是在这里确是右边的为大老婆,我在前面说过了龙王宫是后来迁过来的,他本来是面朝大海的,现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现在的右为上了。(转身看到圆门上刻有“风调雨顺”说过去人们不光期望风调雨顺,更喜欢多子多孙,于是建有子孙殿---从左手小门过去)过去无子求子有子求多子,现在为了适应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人们来这里往往是祈求子女平安的。送子娘娘右手托乾坤球,左手抱着个孩子,意味“求子”。旁边还供奉着眼光奶奶(保佑孩子心明眼亮)和疹子娘娘(过去孩子出疹子是件很危险的事情,她就是保佑出疹子的孩子平安的)。左边的是:天王送女。右边的是:麒麟送子,相传孔子就是由麒麟送到凡间的天遣魁星。院子里的两棵就是祁福树,左求子,右求女。
(继续往左手边的小门走),一出门就看见的这块山石和旁边的五块石头叫做坤爻石,这是当年劈山建阁时特意留下作为点缀的,因石头中含有三氧化铁故成赭红色。(先让大家摸完再说)坤爻石又叫鸿运石。左手摸官运,右手摸财运,双手桃花运,大家可以试试看。北面是天后宫,南面是戏楼。(戏楼简单介绍一下就行了)
下面我们就去天后宫看看,它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位,也是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还是先看看前殿的两位门神,一是嘉应,一是嘉佑,是保护天后的神将,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降伏的妖怪。院内有一棵唐槐,相传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因为是仙人种的仙树,所以长寿不死,即使树心已经空了。大家可以看出来这块树皮和别的不一样,这是1988年做的植皮手术。(自己补充:当年张果老把驴子拴在这棵树上,驴子把树皮啃了,张果老就从驴屁股上撕下一块皮补在树上,据说女的摸摸这块树皮回家可以治治老公的驴脾气,男的摸了就脾气更大……)这棵唐槐已经有1000多年的树龄了。这个树还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发芽和落叶都比别的树晚一个月。我们往前走,进天后宫的正殿。天后在南方称为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天后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你们可能会问莆田在那儿,我一说方世玉学功夫的少林寺就在莆田大家就知道了。传说林默出生时,红光满室,异气飘香。林默生下后,直到满月都不哭不笑,默默无声,于是她的父亲就给她起名“默”。林默只活到了28岁并且终身未嫁,所以她的雕像用格子格了起来意味没出阁。天后身边站的是四位侍女,东西两侧是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位是四海龙王,其余的西边第一个手持印盒是玉印官,掌管官印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第二位手持环海司命,是为海神娘娘发布命令的。东边的两位一个手持圣旨,下达天帝旨意,一个手持万法归宗,如果海中的鱼鳖虾蟹兴风作浪,他都记到这上面,属于哪个海的,就交给哪儿海龙王处置。大家也许会纳闷,这里的天后宫与全国各地的天后宫的陪神相比,有很大的不一样,为什么是由四海龙王当站官呢?一是龙王的面目狰狞又喜怒无常,使渔家和航海家畏惧反感。二是北宋年间皇帝派大使出使高丽,出发前曾降御香向东海龙王做了祈祷,但在海中还是遇到了大风,危急时刻是一个朱衣女子将大使救起。三就是总的原则就是天后的站官就是由各地的水神作陪神的。再往后走就是后殿了,门上的匾额:福锡(同赐)丹崖。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意味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寝室里有东西两个厢房,因为天后娘娘有个习惯,双日睡东,单日睡西。朋友们可以看看天后娘娘的床有什么特点,对了,那就是又长又窄,取得是长寿之意。二楼也是娘娘的梳洗装扮得地方,因为在古代未出阁女子家的闺房外人不得轻易入内,所以二楼就不对外开放了。
大家猜猜这是个什么字,这是由五代道教老祖陈抟写的草书。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寿”字,从上而下分别是“富弗林”意味不植树不足以富足,以林木为根基,种好树,才能富足长寿。提倡人们搞好绿化,由此可见当时人的思想多么前卫。
碧海丹心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冯玉祥所写的。1934年冯玉祥偕同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来游蓬莱阁,当时,冯玉祥正受蒋介石的挟制抗日壮志未酬。李烈钧书就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请冯玉祥题写横批,冯玉祥略一思索,信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
好了,现在我们就要登上蓬莱阁的主阁了。我们从这边上去叫做“登阁求仙”,身到蓬莱及神仙嘛。我说过了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大家或许会问其它三座名楼分别有范仲淹,崔璟,王勃的大手笔增色,那么蓬莱阁的镇楼传世之文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一代文宗苏东坡的《海市诗》,堪称蓬莱阁的点睛之笔,不比其他三位逊色。正门上方悬挂的“蓬莱阁”横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蓬莱阁主阁高踞赭红色的丹崖山顶端,以大海蓝天为衬托,以田横峻岭为屏障,北望长山列岛,南临刀鱼水寨,别具一格,生动传神。登上高阁,确有超凡脱俗之感。海山有雾的时候,让人感觉仙气缭绕。凭栏远眺,各位可以看到,如今的蓬莱古城高楼迭起,广厦林立,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西面的这座山叫田横山,那里是渤黄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对面就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称得“长山列岛”,他是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只有8海里。我们进来看一下八仙,传说他们就是因为喝醉酒了才从这里乘坐各自的宝器漂洋过海的。(从右往左)这是八仙中最丑的铁拐李,也是八仙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的一位,他的宝器就是前面的葫芦,里面装的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不过现在看来只是对内伤有效,要不他怎么还治不好自己的腿呢?接下来的白须老翁就是年纪最大的张果老,他的宝器是渔鼓(一种乐器)和纸驴。民间有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这是为什么呢?有这样四句话可以作答:访过多少人,不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凡事三思而后行。他旁边的荷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宝器是手中的荷花。八仙之首,便是端坐在中间的吕洞宾了,他的宝器是背着的宝剑。长相最为帅气的为韩湘子,据说是韩愈的侄子,他的宝器是手中的洞箫。那个袒胸露乳的是汉钟离,汉朝人,复姓钟离故得名。曹国舅的宝器是云板。趴在凳子上的是年纪最小的蓝彩和,成仙的时候只有14岁,所以他不胜酒力先醉了,他的法器就是身边的花篮。八仙过海究竟去了那儿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去给王母娘娘拜寿了,有的是说东渡日本了,不管怎样,神仙都是逍遥自在的,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好了,我们现在就要“人还仙境”了。
下面我们来的就是蓬莱阁上最神奇的地方避风亭。任凭外面的狂风四起,里面丝毫感觉不到一丝丝风。原因就是这里面有一颗避风珠(为了突出蓬莱的神奇就不讲真正的避风原因了)亭内有石刻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的《观海市》石刻九方,墨迹为明朝著名的书画家董其昌所书,石刻为一代高手温如玉的杰作,堪称“三绝”(最好不要讲因为说不准那一块是)。前方的海域就是经常出现海市蜃楼的地方,尤其是每年的春夏,夏秋交替之际是海市最易出现的时候。海市蜃楼最长的一次是1988年长达五个小时,近几年因为温室效应等各种气候的影响,海市蜃楼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去年就有五次之多,还上了新闻联播。
这面墙上有三幅石刻最值得一提的是中间的这块“海不扬波”这四个字是清朝山东巡抚托浑布书写的。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不”是经过修整的。当时表达了他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可是历史偏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日舰炮击蓬莱城,一颗哑弹打中了这个“不”字,于是海不扬波变成了海扬波。事实证明,没有强盛的国家和强大的海防,海不扬波只能成为一种幻想。
(继续往东走)来到的是卧碑亭。它是以苏轼的《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而得名的。碑的正面是行草《书吴道子画后》,背面是楷书《海市诗》。碑文前面的字小后面的字大,大家都知道苏轼也是喜欢喝酒做诗,酒助兴时便越来越豪放了。经过专家鉴定这是苏轼的真迹。这边还有清朝人龚保题的联语“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就是说神仙仙境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只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
下面的这个祠堂是苏公祠显而易见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建的。中间这幅是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正本在广州的六容寺。他曾在登州做过五日知州。但救在这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为蓬莱人民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修筑海防,二是减免百姓的盐税。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
这个叫做宾日楼又称望日楼,登楼远望,视野开阔,使观日出的好地方。当年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曾选择这里作背景,该片开头的日出的画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旁边的就是蓬莱阁标志性建筑普照楼,我们从山下看的最高的建筑就是它了。在过去是指示航标的灯塔。
我们站在这儿看一下蓬莱水城,又名备倭城。是我国古代第一港,东方的门户。汉代以来就被列为军事重镇。宋庆历二年,当时水军驾驶的舰船叫“刀鱼船”,这座寨城就叫“刀鱼寨”。明洪武九年,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倭寇的侵袭,就在刀鱼寨的基础上修建了码头,形成了今日水城雏形。水城有两个门,北门叫水门,是出入海上的咽喉。南门叫振阳门,与陆路相通。这也是戚继光操练水师的地方。
(简单介绍一下吕祖殿)供奉的是就是八仙之首的吕洞宾了。原名叫李琼,为唐朝一位很有名气的才子,但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已经是夕阳西下,没有人赏识他重用他,于是他绝望的携带妻子隐居在庐山的仙人洞里。山洞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常好,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后来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为了纪念与妻子的感情,就改名为吕洞宾了。
好了下面我们要去的就是蓬莱阁中道教的主要建筑三清殿了。它的门神是谁呢?对了,就是哼哈二将,哼将陈其,哈将正伦。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神仙,是道教的最高统帅。中间的为玉清原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洪元世纪。右边为上清灵宝天尊,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世纪。左边的是太清道德天尊,手拿扇子,象征太初世纪。道教是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最后我们从白云宫门出来,据说这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所以呢我们现在就是返还人间了。(如果有女士的话,让她在这里照相)还有个说法就是在这个宫门下面大笑三声,将会把人世间所有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我数一二三大家一起大笑三声)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好的导游词能让游客在听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加深好印象。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欢迎欣赏与借鉴。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身处的就是蓬莱阁景区了,这是蓬莱阁的正门,上面“人间蓬莱”四个字是苏轼的手迹,我们游览的路线 是正门进,东门出,不走回头路,大家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
拾级而上,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弥陀寺。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唯一的佛教寺庙。弥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简称,弥陀寺就是为祭祀阿弥陀佛的寺庙。
这里是弥陀寺前殿,也叫三门。左边这尊白面善相、手持宝杵的叫密迹金刚;右边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将,两位一左一右形成护卫寺庙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是弥陀寺的东、西厢。西厢,又叫祖师殿,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左边为刘遗民、桓伊,右边为陶渊明、慧然。东厢,也叫关公殿。中间主尊为关公,右为关平、王甫,左为周仓、赵累。
关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国东汉末年西蜀名将,(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静”之地,世俗的关公怎么会到佛寺里,成为佛界的神明?相传晋代高僧智者大师居当阳玉泉寺里时,当地乡民反映关公遇害,心怀愤恨,常于凄风苦雨之中显灵大呼“还我命来!”智者大师敬仰关公为一代名将,仁义至极,因此设坛超度关公,并对关公显灵说法,关公闻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师念关公已入佛门,就将其塑在佛寺的伽蓝殿。这段看自己发挥)宋代以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关羽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关羽名声大振,由王升为帝,由帝升为大帝,成为华夏诸神中的一员。各地纷纷修建关帝庙,在北方更被尊为“武财神”,进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弥陀寺正殿,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号,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对这位至高无上的教主的敬称,意思是说佛的法力无边。大雄宝殿中间三尊为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左右两侧各有九尊罗汉,共称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主宰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够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弥陀佛是观世音的父亲,他和弟弟大势至菩萨一起跟释迦牟尼出家,合称西方三圣,观世音的名字便是释迦牟尼起的,后来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观音,现在寺庙里的观世音菩萨纯粹是男性形象,这是从佛经传来的,佛经里说观世音可以随机应变,用各种化身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称。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们在和尚之上,菩萨之下,和尚经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为罗汉,罗汉后来有多少,说法不一,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一百零八罗汉,五百罗汉,还有一千二百五十罗汉等,常见的是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两种说法。
出了弥陀寺我们右手方向走,在我们左手方向有一块碑。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换地曾下旨免了点赋税,地方官员为拍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毁坏,只剩下碑座,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为木石结构,式样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丹崖仙境坊。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为它有了仙人的传说和仙境的美称,便名扬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寻仙和修仙,从一开始就与海中的神山联系着。方士们很早就从事着去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觅取不死之药的活动,并且怂恿帝王也去从事这类活动,三神山传说的扩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岛的仙境。在凡界人间,被称为道教胜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道教胜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来叫“丹崖胜境坊”,是木质结构。清光绪末年被毁坏,民国初年修复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毁坏,这是1981年下半年修复的。“丹崖仙境”四个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来蓬莱阁时题写的。因为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上,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的,所以称为“丹崖”。丹崖山古称蓬莱岛。自从有了三神山的传说,在我们汉语的词汇中,“蓬莱”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阁是建造在仙岛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这个牌坊是蓬莱阁上标志性比较强的一个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文山李启垣在蓬莱阁上留下一副楹联写道:“眼前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那跨过这座牌坊我们也就意味着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们继续游览。
进入仙境自然有神仙显灵,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显灵门。显灵门是天后宫的宫门。天后宫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过去渔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来这里祈祷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无事。我们先往西走,到龙王宫去参观一下。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驶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便被渔民派上了用场。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即如今主阁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处约见这里山高海阔,景致很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供州人游览。为了不与渔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阁时朱处约还耍了一点心计,他在《蓬莱阁记》中说,五谷丰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赐,由于原庙址地势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将龙王宫迁到如今这个地方。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这里是龙王宫的前殿,里边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这也是守护蓬莱阁的第二到山门。
这里是龙王宫的正殿,请看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东边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负责夜间在海上巡逻,发现情况,就及时向龙王汇报,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第二位是千里眼,顾名思义,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两位是我们熟悉的雷公和电母。西边第一位站官是赶渔郎,他负责把海中的鱼赶到一起供渔民捕获,也是最受渔民喜爱的一位。第二位是顺风耳,与对面的千里眼是兄弟俩。第三位是风神婆,肩背风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风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树枝蘸一下葫芦里的水撒向人间,便会下起绵绵细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听命于龙王的调遣。
后面是龙王宫的后殿。过去这里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出了龙王殿,我们往左手方向走,就来到了子孙殿。这是古时候求子求孙的地方,子孙殿门上书 “熊罴赐梦” 的匾额。“熊罴赐梦”是祝人生子的吉祥语。这里供奉的是送子娘娘。过去,人们喜欢多子多孙,所以那些嫌儿子少的和没有儿女的便到这里向送子娘娘许愿,祈求多生儿子或者生个好儿子。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这里就成为无子求子、有子求平安的地方。送子娘娘身边供奉的是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他们是保佑您的孩子心明眼亮、身体健康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后宫所属的院落。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戏楼,戏楼系庙宇式二层楼阁建筑,木石结构。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天后宫庙会,相传这天是天后娘娘的生日,蓬莱百姓从宋朝开始就把这天当作节日来庆祝。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组织各种民间活动,并在戏楼上献演各种精彩戏剧,歌舞,给天后娘娘祝寿,戏楼一层南北向有门可通行,二层南半部为演员化装候场和休息用,北半部为戏台,四根石柱支撑垂珠帘容,北檐下悬“观止矣”匾额。即“叹为观止”。意思是说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再看了。
戏楼两侧各有红褐色巨石三尊,两两相对,象三台星座,三台星是星宿名,也叫三能星,属太微垣(天区名)。乾隆年间,时任山东学政、大书法家阮元命名此石为三台石,并刻石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墙上。后来知府张酋认为六尊巨石排列形状象极了八卦之一的坤卦,因此又称为“坤爻石”。这六尊巨石,是开山建阁时留下来作为装点的。古人认为: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所以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天后宫里供奉的是一位女性海神。
现在,我们来到了天后供的前殿,又叫马殿。内塑有两尊护法神像,东为嘉应,西为嘉佑,传说他们都是天后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后来改邪归正成为保护天后的神将。
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块刻石,东为草体“寿”字,西为花体“福”字。均为五代道教名士陈抟所书。这个“福”字是由田、给、于三字组成,意为种好田地、给人幸福。我们当地称它为狗头福,多摹写在映壁上。“寿”字是由“富”、“弗”、“林”三个字组成,意为植好林木,富足长寿。(此碑是清代一位地方官吕周玉按他从华山带来的拓片摹刻的。)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天后宫二进院落与三进院落之间,面对这一单脊双出檐侧开山木结构的建筑,称垂花门。由门上两个倒垂的贴金花蕾而得名,是古时皇族或达官显贵内眷居室才有的专用装饰,显得庄重、严谨。据说在古时未经允许,贸然闯入垂花门,必受严惩。由此可见,天后娘娘地位极高。
请看这棵千年古槐-----唐槐。随说他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了,但仍然枝繁叶茂,只是树干已经中空。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于是浓荫蔽日,凉风习习,好不逍遥。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天后宫失火,烧毁宫观30余间,位于咫尺之间的这棵唐槐却安然无恙,实在四令人称奇!
看完唐槐,我们去天后宫正殿看看。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各地称呼不一样,福建、台湾称妈祖,天津一带称天妃,一般渔民称她是海神娘娘。据说,天后却有其人,姓林,名默娘,福建兴化府湄州岛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由于她生下后从未啼哭过,父亲给她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聪明过人,襁褓中见神像,即“手作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16岁得“天书”于枯井中,因而通晓变化,妙用玄机,并常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多次在海上保护遇难渔民和商船。
默娘28岁时,初夏的一天,父兄同船出海,突遇巨风狂浪,默娘手足若有所失,急赴海中,救兄生还,而父亲却遭灭顶之灾。默娘在大海中遍寻父尸,三日后负父尸归来,默娘悲哀日甚。九月九日。突然山头羽化,因常常显灵于海上,救苦救难,人们尊她为神。后来,历代皇帝均有赦封。宋徽宗给神女提写匾额,封为 “崇福夫人”,南宋又封为“灵惠妃”,元世祖晋封为“天妃”。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封为“天后”。
天后宫正殿为庙宇式建筑,长16.43米,进深14.61米。中央高台上三面大水纹木格总的金身塑像为海神娘娘坐像,高约三米,侍立于左右的为四名侍女。东西两侧有八名站官,东侧为东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是传达天帝旨意的文官和手持万法归宗的文官。西侧为西海广泽王、北海广润王,另外两位是传达天后娘娘旨意的文官和掌管文印的文官。
后殿是天后的卧室,又称寝殿。门上的匾额“福赐丹崖”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题写的,意为天后娘娘把福气赐给每一位来到丹崖山上的人。正中供奉的为天后娘娘,侍女侍立两侧。东西两间设有木雕垂帘式寝床,是天后娘娘的卧室。二层是天后娘娘的梳洗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了蓬莱阁的主阁。蓬莱阁坐落在丹崖山极顶,也就是前面所讲的龙王宫旧址。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有人称蓬莱阁为“江北第一阁”,并题有:“登上北方第一阁,身在蓬莱即是仙”的诗句。蓬莱阁历经宋、明、清的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今日的规模。蓬莱阁东西两侧为耳房、偏房,对称分布,这些台阶直接通往阁顶。蓬莱阁底层四面回廊,立有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悬“蓬莱阁”的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蓬莱阁二层四面建有回廊,明柱十六根,环有木栅栏、木屏风,北面开窗。大家可以凭栏远眺蓬莱市容市貌,也可以观赏黄渤海的惊涛骇浪。我们现在就亲身登临感受一下。大家从左手方向上阁,右手方向下阁。
蓬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处胶东半岛北端,山海相连,风景秀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与中国西方昆仑神话相对应的中国东方蓬莱神话。三神山传说的流传,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话中的策源地位,致使“蓬莱”二字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在整个中华大地上,无论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凡是称为仙境的地方,总喜欢以“蓬莱”命名。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蓬莱”这一特殊含义的名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充分印证了神仙文化的广泛影响。蓬莱区别于其它旅游胜地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有着自己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蓬莱的山海景观是形,神仙文化是魂,相互融合,构成名胜中的精华,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可以说,“人间仙境”是历史赋予蓬莱的地域名片,古邑蓬莱则是一块神仙文化的活化石。
世纪之交,在旅游兴城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蓬莱除了丹崖仙阁的古迹名胜得到充分利用外,又相继开发了田横山文化公园、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等一批富有蓬莱历史文化特色的新景区,使观光览胜者可以充分领略人间蓬莱的方方面面,切身体验山海胜境的瑰丽,仙乡神韵的奇异,人文精神的超然,民俗风情的纯厚,从而留下永久而美好的回忆。
下面我们依次到各个景区参观游览。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 蓬莱阁主阁导游词短文案: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蓬莱阁。提起蓬莱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海市蜃楼。海市,本是一种大气光学折射、反射现象。但在古代,人们无法解释其成因,便生出许多奇妙的幻想和美丽的传说。据说秦始皇东巡来到蓬莱,见到海市,误认为那时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于是派方士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寻访长生不老药。以后的多位封建帝王也曾登临眺望过神山。汉武帝多次寻求蓬莱仙境不得,只好将丹崖山叫做蓬莱,聊以自-慰。这也是蓬莱名称的由来。当然,海市的神秘、朦胧、飘渺,也确如仙境一般。历代文人更是把海市渲染得异常神奇。同时八仙过海的传说也为它抹上一层仙气。传说八仙去给王母娘娘拜寿途中,在蓬莱阁上喝醉了酒,为显示自己的本领,相约都不乘船,而以自己的法器做渡海工具。铁拐李乘葫芦,汉钟离坐扇子,张果老坐纸驴,吕洞宾踏宝剑,曹国舅站云板,韩湘子乘洞箫,何仙姑坐荷花,蓝采和则坐在花篮中,飘洋过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典故即源于此。在山脚下,还有八仙出海时留下的脚樱这些文章和故事的流传,使蓬莱阁“人间仙境”的美名到处流传。古往今来,蓬莱仙境引起人们无限的憧憬和幻想。今天我们就去仙境看一看吧。
蓬莱阁建筑面积为32800平方米,分布在丹崖山上。阁建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当时的郡守朱处约看到这里山势雄伟,风光秀丽,便修建高阁以供游览。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了。明万历17年(1589年),山东巡抚李戴又在附近增修了一批建筑物,统称为蓬莱阁。清朝嘉庆24年(1819年),再一次扩建,形成现有规模。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古老的建筑既保持了原有的风韵又焕发了盎然生机。整个建筑以高阁为主,从山巅到山脚分中东西三个院落,上中下三个层次,依山构成。主要有蓬莱阁、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弥陀寺等六组建筑组成。100多间楼阁殿宇,参差错落。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天后宫,其中供奉的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原名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人,当地人称她“妈祖”,因而天后宫又叫妈祖庙。林默生于北宋960年3月23日,死于987年9月9日,终身未嫁。她经常在海上解救遇害船只,因而极受渔民爱戴。她自幼喜欢佛法,并得高人指点,据说极通灵性。有关她的传说很多,说她出生之日,屋内红光满堂,香气四溢,而且到满月都未有哭声,所以起名为默。她16岁时村中闹瘟疫,而她算出病源在井中,后来人们果然在井中发现病死的老鼠。更为神奇的是说有一次她父兄出海打鱼,而她在家中织布时突然神情大变,似昏睡过去。醒来后告诉她母亲说父兄在海上遇险,哥哥已死,父亲无恙。果然不久其父归来,说海难中似乎有神仙相救才得以脱险。第二天,林默竟然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哥哥的尸体。在她27岁那年的九月初九,她一人登上湄州的最高峰,突然仙乐齐鸣,彩云飞舞,人就登天而去。
林默死后,历代疆吏大臣说她能降魔伏妖,破敌免灾,并能在海上狂风中为渔船指引方向,法力无边,请皇帝对她进行加封。在这种神化之下,祭祀她的庙宇越来越多,使之成为海上渔民的保护神。历代君王为了巩固海防,对她的封号也步步升级,直封到天后。
蓬莱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庙宇之一。大家看在天后塑像旁边作陪神的站官中竟然有四海龙王,这是十分少见的。究其原因,据说北宋以前海神是四海龙王,但因为他们长的丑陋,又喜怒无常,渔人都不喜欢他们。北宋宣和4年(1122年)皇帝派大臣出使高丽,在海上遇到大风,危难之中救他们的是一位女神而非龙王,因而回朝时奏明皇上,首次加封女神为“顺济夫人”,慢慢取代了龙王的地位。后来随历代加封,女神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四海龙王都要听她调遣,在民间还有天妃降伏东海龙王的故事,再加上民间八仙的传说中龙王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于是四海龙王在蓬莱便成了站官的。现在,渔民对天后仍然十分敬仰,因而天后宫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高阁就是蓬莱阁了。它高踞丹崖山顶,丹崖山虽不高,但面临大海,海阔烘托出山的气势,使蓬莱阁气势恢宏。其他建筑围绕着它,又成众星捧月之势,使它分外壮观。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全国四大名楼。
蓬莱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阁楼建筑,有鲜明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正厅高悬一块金字牌匾,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手书的“蓬莱阁”三个雄浑大字,笔力遒劲,阁上原有“九万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风”楹联,道尽高阁的气势。阁上有一圈明廊,大家可以凭栏远眺,时有海雾飘来,使人有腾云驾雾,超凡出世的感觉。这便是蓬莱十大仙景之一的“仙阁凌空”。《老残游记》第一回中就生动描写了这一景观:“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边看城中人家,烟雨万户;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万里。”阁底有十六根大红楹柱环列,显得气势非凡。阁内设置精致,布满宋、明、清三朝的石刻碑文。东西两壁悬挂着董必武和叶剑英元帅的题诗,阁后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环海境清”大型题字刻石三方,十分珍贵,更为古阁增添了光彩。
蓬莱阁后有一避风亭,它比蓬莱阁建造稍晚,是明代正德8年由知府严泰增建的。此亭建造角度十分科学,既烘托了主阁,又别有情趣。避风亭坐南朝北,既高又面向大海,然而任凭室外狂风大作,亭内门户大开,却静谧无风。在亭内擦一根火柴,火焰会纹丝不动。这时你如取一张纸条,在护墙外侧一撒手,纸条会盘旋而上,越亭而过,不能不令人叫绝
烟台蓬莱阁导游词


结语:《蓬莱阁主阁导游词》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蓬莱阁主阁导游词》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