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2019-03-09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典故】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磐传》
【释义】噬指:咬手指。指母子眷念的感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母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汝南安成人蔡顺以孝闻名天下,他从小失去父亲,靠母亲扶养他成人。一次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蔡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蔡顺心有所感,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拼音】chui chi qi shi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费无极怂恿楚平王占有太子毕建的新娘,设计要害死太子毕建及他的老师伍奢全家,派儿子费得雄去樊城诱骗伍员回京受诛。伍子胥得到的消息,就逃出楚国,到吴国的街市上靠吹箫乞讨为生,后被人发现推荐去辅佐吴王攻楚。
【典故】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释义】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乞讨
【近义词】吹箫乞食
【英语】playtheflageolet,beggingforfood
【成语举例】曾经名噪一时的艺术家如今到了吹篪乞食的地步。
吹篪乞食成语故事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 文案: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释读】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成语噬指弃薪的典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