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4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可赵王还是让赵括前往了长平。
赵括到达长平,改变了廉颇壁垒不出的战略,调换大批军官,准备大举进攻秦军。而此时从秦国赶来前线的秦军著名将领白起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使用骄兵之计,诱使赵括离开坚固的长平城,然后切断了赵括军队的运粮后路,将赵括军队团团围住。历经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粮决,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打败,赵括也中箭身亡。随后白起担心已经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哗变,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制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屠杀投降士兵的惨案。而自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这一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来源:常青树)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文案:

纸上谈兵写的是赵国将领赵括死搬书本知识结果导致赵军惨败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自以为能够百战百胜。然而赵括的父亲赵奢却很替赵括担忧,认为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带兵打仗就罢了,如果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一定会使赵军惨遭失败。”
果然不出赵奢所料,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国军队在长平(现山西省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赵括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说“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接替了廉颇。
赵括自以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全部被秦军消灭,赵括自己也被秦军杀死。后来,人们便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赵括这种只会空讲,没有实际行动的人。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