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4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成语名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拼音:zhǐ xǔ zhōuguān fàng huǒ,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肆意妄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袭人笑道:‘可是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们偶然说一句略妨碍些的话,就说是不利之谈。’”
成语造句:浩然《艳阳天》第79章:“可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什么会全是贫农商量决定,中农只能跟着干,这样又怎么能算群众路线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州太守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他名“登”,下令州内百姓不许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否则治罪。元宵节照惯例要放焰火点三天灯,出告示的官员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外地人纷纷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只字开头的成语:只要功夫 只许州官
包含有只字的成语:不怕官, 天下无难 万事俱备 只许州官 只要功夫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州太守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他名“登”,下令州内百姓不许说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否则治罪。元宵节照惯例要放焰火点三天灯,出告示的官员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外地人纷纷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出处】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解释】指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其它使用】
◎美国总有那么一些人,历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国事务,而且总是采取双重标准: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却要别人当宝贝.
◎在政治上农民也是毫无权利的,俗话说得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衙门座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都是描写当时农民的无权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注音】záobìtōuguāng
?
【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卷二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相近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凿壁借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 文案: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