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锄奸记作文 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锄奸记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锄奸记作文  文案

锄奸记作文 文案:

恩恩爱爱过百年,生活再苦也觉甜。夫妻二人该和好,不应该在世上瞎胡搞。一方搞错不当紧,两方都昏更难稳。
说一说妇女马继爱,本来心思挺实在。马继爱现年三十岁,十五的时候就婚配。她丈夫名叫于灵海,生下来就不爱学打牌。心地善良当农民,为人忠厚手脚勤。同继爱结婚十五年,三个孩子进校园。这期间感情还不错,两人配合挺会过。孩子在校光学习,于灵海下地不迟疑。家中只剩下马继爱,没人在一起真不快。同村有一个俊青年,仨字不识好游闲。他的大号余良良,一步三唱九哐当。也不知神使与鬼差,两人在一块太不该。余良良长着高个头,说起话儿嘴流油。继爱愿同他在一起,没过几天讲关系。余良良虽小挺会搞,于灵海的做法早已老。两人脊梁挨脊梁,隔着衣裳痒又痒。怎么办啊怎么办,两人不摸摸都哀怨。于灵海只知光下地,不知家里上演床上戏。
有一天灵海早回家,厨房里饭碗还没刷。于灵海真想发点火,一推大门上了锁。心上怀疑凑缝看,一看两眼直发颤。这多天做饭总是迟,瞧一瞧屋里怎不急?叫人讨厌的余良良,脱得净光光在床上。继爱披头散发眼不眨,倒在床帮露妈妈。两人相互摸又摸,难怪老婆不刷锅。瞧瞧继爱那双手,玩着那家伙象摇柳。于灵海见了光恶心,扶住屋墙头发紧。此时捉贼真好捉,一定会出大风波。再说也得顾顾家,事情闹大怎得法?跌跌撞撞出庭院,于灵海不愿当莽汉。奇耻大辱不能报,于灵海心中真急躁。以后余良良再登门,于灵海心中沉又沉。忍着性子劝老婆,老婆噘嘴不快活。撒谎怎能把人诓,于灵海气得变了腔。不叫余良良再登门,做事不该太愚蠢。
马继爱双耳光跑风,想方设法还私通。于灵海再次又发现,此时不能再习惯。操起棍棒捣门窗,两人通奸慌又慌。余良良破门落荒逃,光腚的继爱象火燎。于灵海抡拳狠狠揍,马继爱疼得难搏斗。两个鼻孔淌出血,于灵海不会使力竭。看你以后还干不干,不中还是拳头见。【星火作文网】
于灵海一下恨了心,想不到老婆要离婚。余良良那人挺不错,无论如何也难忘却。后来干脆走出家,到余良良床上去得发。于灵海拳头再不硬,想起家庭就悲痛。孩子还不能离校园,家中的老父也到老年。一旦家庭搞破裂,于灵海怎么去当爹?怎么办吧怎么办,家中无人来做饭。孩子的眼泪落又落,谁愿家庭搞砸锅?老父的眼睛失了光,更可怜田地也要荒。于灵海手脚软又软,希望老婆别反脸。托邻告友把她请,继爱就是不回省。
于灵海真是无可奈,忍辱负重弄酒菜。为了家庭作牺牲,把那余良良请家中。对等谈判真罕见,恳求余良良给情面。多病的老父眼愁瞎,三个孩子都要妈。只要继爱婚不离,任凭二人搞关系。这种条件总该行,余良良却是不赞成。一个床头俩男人,生活总是不相趁。无论如何要独占,这样才能有脸面。余良良面对着于灵海,管你头抬不头抬。
你们离婚我不管,同我结婚是她选。这事天老子也难挡,就是蹲牢也无妨。
余良良就这几句话,于灵海听了泪雨下。对等谈判完了蛋,一家三辈光棍汉。于灵海真想豁出命,把这余良良弄成饼。上拜苍天下敬地,第三者永远该唾弃。可家中老小怎是好,一搞他们更难饱。于灵海难得进法院,回到家中颤又颤。又当爹爹还当娘,含辛茹苦愁断肠。又要养老还抚小,整天忙得赛狗咬。老婆在家时多快乐,现在别提有多寂寞。
正当于灵海苦难咽,村里面来了俩青年。他俩住在于灵海家,会搞油漆有方法。两个青年手勤快,于灵海热情会款待。时间不长混得熟,于灵海开始不孤独。看见于灵海把锅刷,两个青年不得发。难道家中没老婆,一问于灵海难吃馍。家中不幸太悲痛,说给天听也没用。于灵海的泪珠刷刷掉,两个男青年火气冒。他俩责备于灵海,不该这般任人踏。余良良那人算个屁,他俩愿帮主人出出气。人活一世窝囊囊,一辈子叫人骂老娘。自己的老婆管不着,大丈夫说起来真白活。
经过一激不当紧,于灵海心中闹翻滚。复仇的火苗熊熊烧,于灵海不该老弯腰。精心筹划好一番,两个青年充公安。这一天夜里黑又黑,寒风凛冽吹又欢。余良良屋中发鼾声,不知外边脚轻轻。正同马继爱睡得香,忽听房门哐当当。两人梦中都惊醒,一听声音象民警。门外人说是县公安,两人当作来捉奸。吓得浑身抖又抖,提着衣裤跳窗口。余良良跳窗白吊搭,两个青年一齐抓。毛巾塞得嘴难张,捆住肩膀拴脊梁。马继爱想问也白劳,看见警帽就发毛。眼睁睁看着被推走,三个人出了小村口。于灵海正在前边等,余良良此时才清醒。再作挣扎为时晚,余良良被拉到悬崖边。一分钟不到没了魂,上天还是多愁云。
死了一人罪责大,两个青年才害怕。一人得一块好手表,打起小包快快跑。嫉恶如仇出了气,两肋插刀不正义。国家的法规条条清,公安人员知风声。两位捉奸者被审判,于灵海双腿更难站。上边撇老下撇小,于灵海再也别祈祷。恻隐之心人人给,可怜还是落个鬼。

锄奸记作文 文案:

从前,宏福寺里住着一位得道高僧,法号慧空。
慧空大师的道场本不在宏福寺,只因为那几年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华北一带饿殍满地、哀鸿遍野。村民们没得吃食,只得出去打野菜,野菜吃光了,便吃树皮,吃观音土。朝廷说是拨了几十万两银子拿来赈灾,可是州道府县的一路克扣下来,真正用在赈灾上的银子所剩无几。每天都有人饿死,没辙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寺庙也早已被一帮地痞流氓给霸占了去,慧空大师不忍心看到人吃人的人间惨剧,便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子离开了家乡。
慧空大师一行沿路乞讨,一路广结善缘。因得慧空大师早年学过医术,一路上救死扶伤,加上慧空大师慈眉善目、精通佛理,人们都尊他为“活菩萨”。
一路南行,慧空大师终于落脚到了宏福寺,因为南方没有受灾,所以情况与北方迥然不同,一片繁华景象。从此,慧空大师便成了宏福寺的一位讲经和尚。
大师参禅、讲经,无不令人茅塞顿开,大师的语言精辟,待人和蔼,渐渐地成为宏福寺里人尽皆知的得道高僧,许多人慕名来访,以求大师解除心中的心结,大师无不娓娓道来,细细开导,令来者皆满意离开。自此,宏福寺香火大盛。
且说宏福寺的住持圆真和尚却是个心里容不得人的人,他见慧空大师声名日盛,心里很是嫉妒,于是对大师百般刁难、恶意中伤,对此大师的弟子个个看在眼里,都很不满意,便问大师为何如此忍让,论德行住持的位子非大师莫属才对。
每当这时大师总是笑而不语,只是自顾着参禅打座。
一天,所有僧众出去割草时,静寂的山寺里出现了一只小猫。这只小猫毛发光泽柔顺,一双小眼睛骨碌骨碌的打着转,非常好奇地望着众人。只见它时而舔舔自己的前爪,时而趴在地上假寐。众僧都觉得很稀奇,争相追逐将猫逮住。
虽说寺庙本是详和礼佛之地,可却竟也有个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之分,新来的僧人被师兄们欺负那也是常有的事。宏福寺的住持有一个师兄,法号圆幻,本来住持的位子应该是圆幻的,可是不知为何上一任住持圆寂时却将住持之位让给了晚几年入寺的圆真,为此圆幻虽然表面上没有说辞,心里面却暗暗地记恨上了自己的师弟。而圆真本来就不是向佛之人,他只因在家乡杀了人被官府追得没了去路,才迫不得已来宏福寺出了家。因为他本是世俗小人,能说会道,把上任住持服侍地无微不至,并且在上任住持面前说了圆幻不少坏话,所以等他当上住持之后,虽然表面上对自己的师兄毕恭毕敬,私底下却相互暗暗地较着劲。
于是,宏福寺里便有了东西两院之分,圆真的弟子住在东院,圆幻的弟子住在西院,两院的弟子就算见了面也是不打招呼不来往。
面对这样的一个小生灵,两院的寺僧都想据为己有,双方争执不下,场面顿时混乱不堪。
慧空大师见此情景,一把抓住小猫的脖子,作持刀割草状,说:“你们若能说出一句合乎佛道的话来,这只猫就会得救,否则我就杀掉它。”
众人面面相觑,默不作答。慧空大师当即将小猫斩断扔掉。
众僧都很惊讶,忙去报告住持。
圆真和尚本来就嫉妒慧空大师,看他当着众僧的面杀生,便铁着脸问道:“大师身为出家人,为何破了杀戒?”
慧空笑而不答。
圆真又说道:“大师既然有如此定力,老纳也就只能依照本寺的寺规,先杖责三十,然后逐出山门。”说完挥了挥手,左右走出两个僧人就要拿慧空大师。
突然,从寺外跑进来一个小沙弥,边走边喊道:“休得打我师父。”
众僧回头一看,原来是慧空最小的徒弟虚水。虚水向众僧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向师父行了一礼,又向住持众僧行了一礼。脱下自己脚下那满是泥土的草鞋,顶在了头上,对着慧空大师说:“师父,这就是弟子的答案。”
慧空大师哈哈的笑了几声,然后却叹了口气道:“如果你早些时候回来,这只小猫就可以免了一死了。”
众僧不解。
慧空大师说道:“大家因为这只猫而发生争执,皆因为自我心中产生了迷妄、妄想之念,这小猫便是贪念的根源,斩断猫颈便是斩断一切矛盾和对立。虚水将沾满泥土、遭人鄙视的草鞋戴在头上,那是说对待万物要有平常宽容之心,如若诸位都有如此胸襟,又岂会对一只猫而产生怨恨呢?宽以待人,此乃修佛之人应修之道啊!”
众僧顿悟。从此东西两院不再结怨,人们对慧空大师更加的尊重,并在两院之间竖了一个碑,名叫“斩猫台”。
后来圆真和尚圆寂时,想将住持之位让给慧空大师,大师不肯,推荐了虚水和尚。从此,宏福寺在慧空大师和虚水和尚的带领下,佛事日愈兴盛,方圆百里人人皆知。

锄奸记作文 文案:

荒山受托
清朝康熙年间,四川举子王希赴京赶考,名落孙山,无奈之下,只好收拾行李回乡。
这天,王希住进京郊的一家驿站,想想自己十年寒窗,金榜无名,辗转难眠,看到窗外月光皎洁,干脆披衣起床,走出驿站,在月光下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走到了一片乱山岗。王希看到前面一团黑糊糊的东西蠕蠕而动,就壮着胆子捡起一块石头,朝那团东西砸去。这一砸不打紧,只见那团东西猛地站起,发出一声长嗥,挺着尖刀般的一双獠牙,朝王希直冲过来,原来是一头野猪被惊动了,王希吓得撒腿就跑,野猪在后面穷追不舍,王希情急之下,蹿到一棵树上。
野猪见王希上了树,便猛撞树干,这棵树被撞得摇摇晃晃的,王希吓得大气也不敢出,接着,野猪发一声长嗥,又猛冲过来,一头撞在树上,只听忽啦啦一阵响,树倒了下来,王希被压在树下,紧接着便听得野猪发出嗷嗷惨叫,转眼没了声息,王希睁眼望去,只见野猪倒在地上,鲜血都淌到跟前来了,他急忙爬起来,走过去一看,野猪咽喉处划开好大一道口子,气息奄奄,已是不得活了。
这是怎么回事?王希再一细看,发现树的根部露出一柄朴刀,刀刃朝外,顿时明白过来,刚才那野猪冲得太猛,冲松了树根,结果让埋在树根下的朴刀从下面冒了出来,正好扎在野猪的咽喉要害。
树下怎么会有一把刀呢?王希再一细看,刀旁还有一块布,布上有几行深黑的字迹,像是用血书写成,王希就着月光一看,只见布上写着:
有缘人见信如晤:吾与苏州杨福钧进京赴试,不中。余十年寒窗,尽归乌有,将毕命于斯,此刀乃吾友杨福钧至爱之物,有缘人若见此刀,万望送至苏州,面交杨福钧,大恩大德,来生必报!
山东张本贵顿首拜
于康熙十三年暮春
王希看了信札上的日期,离现在已经十年,他想,定是这个张本贵十年没等到可以托付的人,他的灵魂便引领自己来到这里,再用那头野猪带出朴刀和血书,将临终遗愿托付自己去完成,看来这把刀关系重大,想到这里,王希朝朴刀磕了几个头,说:“我一定不负所托,亲手将这把刀交给杨福钧!”
第二天,王希改道直奔苏州,一番劳顿,终于到了苏州,接着他就傻眼了: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那个杨福钧?只好先找家旅馆休息,再做打算。店小二送茶水时,王希试着问道:“你可知有个叫杨福钧的?”
店小二一听就乐了:“你问的可是杨福钧杨员外?他是苏州首富,姑苏城内,无人不知啊!”
王希大喜,又问:“他十年前可曾赴京赶考?”
店小二说:“不错,杨员外十年前赴京应试,不中。回来后投笔从商,不几年便垄断了江南的绸缎生意,这故事口口相传,尽人皆知。”
“那就是他了!”王希喜不自胜,赏了店小二几文铜钱。
接着,王希找到杨福钧的府邸,马上求见,门房告诉他,杨员外出外办事,要半个月才能回来。王希怕门房骗他,就在杨府对面租下一间房子,天天守着,半月之后,王希被一阵车马声惊醒,起床一看,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杨府门前,车上下来一人,约莫四十来岁,衣着考究,气宇不凡。王希想:此人必是杨福钧。
杨府遭阻
第二天一早,王希便上门求见,门房向杨福钧禀报了王希等候半月的事,杨福钧略一迟疑,让门房把王希带了进来。
王希见了杨福钧,行了礼,杨福钧端坐在太师椅上,也不还礼,只是冷冷地问:“你是何人?有何贵干?”
王希答道:“晚生受你一位故人之托,前来归还你的爱物。”
杨福钧好不奇怪:“哪个故人?什么爱物?”
王希说:“晚生受张本贵先生所托—”话没说完,只听“当”的一声,杨福钧手中的茶盏掉到了地上,他手指着王希,怒道:“一派胡言,我哪有你说的什么故人?来人,送客!”
王希忙说:“你当年与张先生分手时,将爱物留在张先生处……”
杨福钧猛地打断王希的话,吼道:“一派胡言!来人,送客!”
闻声过来两个汉子,将王希架了起来。
王希奋力挣开,大声说:“你把刀留在张本贵那里了!我是专程来还刀的!”说着,将背上的布包取下解开,露出一把寒光闪闪的朴刀。
杨福钧一下瘫在椅子上,无力地挥挥手,说:“轰,给我轰走他……”
王希万万没想到,见到杨福钧会是这个状况,但自己发誓将刀亲自交到杨福钧手上,那就一定得做到。
接下来几天,王希天天到杨府求见,但门房死活不让他进去,还偷偷告诉王希,员外自从上次见他以后,一直卧病在床,以后休想再见到员外了。王希十分奇怪,说:“我只是来送还东西的,他收了东西我就走人,为什么不见我?”
当天晚上,王希包好刀,将刀背在背上,绕到杨府西墙,蹿上墙边的大槐树,一跃就跳进了杨府。他拦住一个丫鬟,拔刀架在她脖子上,逼她带到杨福钧卧室前,让丫鬟敲开门,径直走了进去。
杨福钧见手持朴刀的王希进来,吓得像一摊烂泥软在地上,王希上前将他拉起,好像提起一个破布袋。
王希很奇怪:“员外何苦如此?”
杨福钧喘着粗气,说:“你—你又何苦—如此相逼?”
王希把刀递到杨福钧跟前,说:“晚生并无他意,因受人之托,只求员外收下这口刀。”
这时,门外响起一阵叫喊,原来刚才那个丫鬟悄悄跑出去,叫来了一干家丁,这几个家丁冲进房间,见王希手中持刀,再也不敢上前,这时杨福钧吓得只有出气,已没有进气声了,王希怕出人命,叹了一口气,说:“罢了!”提着刀出了门,家丁怕他拼命,让开了一条出路。
物归原主
从此,杨府加强戒备,王希再也没有机会进去,他没想到还件东西会这么难,在门口等了几个月,不见杨福钧踪影,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杨福钧早已悄悄离家,躲到乡下去了。
王希连忙赶往乡下,找到杨福钧在乡下的庄园,见门口戒备森严,等到天黑,又翻墙进了杨家院子,一番观察,见有间房子不时有仆人出出进进,便在夜深人静之时,踅摸到那间房子前,从窗户爬了进去,走到床前,借着床前的烛光,撩起蚊帐一看,里面熟睡的正是杨福钧。
这时杨福钧已被惊醒,他看见王希手提朴刀立在床前,顿时吓得魂飞魄散,颤抖着从枕头下取出一包东西,递给王希,语不成调:“壮—士—收—下—”
王希打开包裹,里面竟是一包银子!正要推还,却见杨福钧一副哀求神情,身子抖得像筛糠,心想,不如收下银子,换他一个心安,再说,这么长时间下来,盘缠已尽,便收下包裹,说:“我此番奔波,都为还你的爱刀而来,这个就算是你付的酬劳吧!这口刀我给你,你收好了!”说完,大踏步出了门,径直回四川去了。
王希走后,杨福钧再也睡不着了,他望着床头寒光闪闪的朴刀,想起十年之前,进京赶考,名落孙山,用尽了盘缠,遇上了同来赶考的张本贵,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张本贵替他结清了食宿费用,还送他几十两银子的盘缠,结伴回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两人外出赏月,走到一个乱山岗,杨福钧趁张本贵不备,一刀插入张本贵后背,取走张本贵身上的银子,连夜逃回苏州,从此弃文从商,用这些银子作本钱,竟然发了大财。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张本贵竟托人送来这把刀。这哪是刀,这是张本贵来索命呀!
杨福钧扯了块布,将刀包好,提着一把铁锨,悄悄走出庄园,外面月光如水,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他跌跌撞撞向前走,只觉身后跟着一个人,走得越快,那人跟得越快,很像是张本贵。杨福钧不敢回头,一路狂奔,直到跑不动了才停下来,挥动铁锨,拼着老命挖出一个深坑,解开布包,正要将刀扔进坑里,不想脚下一滑,自己先跌了进去,他挣扎着,想从坑里爬出来,却被从后面死死扯住,他吓得肝胆俱裂,连声求饶,不想后面一声不吭,只是将他死死扯住……
第二天,杨家人找到了吓死在坑里的杨福钧,只见一把朴刀插在地上,扎住了他袍子的一角……

锄奸记作文 文案:

宣州城里有一家“刘记”铁匠铺,铺主名叫刘大柱,他很小气,铺子里的几位伙计受不了,都离开了。于是,他决定收个徒弟,可以让他干活,还不用付工钱,比雇佣伙计合算多了。
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这天,一位名叫杨小勤的小伙子来到铁匠铺中,要求学手艺。刘大柱一问才知,杨小勤家住乡下,他爹让他上宣州城里来,找个师傅学手艺,谋个出路。刘大柱见杨小勤长得壮壮实实,料定他有把子力气,便一口答应收他为徒。
转眼,杨小勤在铺中干了一个多月,每天使着大锤打铁,毫无怨言。刘大柱乐得嘴都合不拢,心说这个徒弟算是收对了,可他万万没想到,杨小勤竟要做他的主。
这天,师徒俩正在铺子里干活,一个男子走了进来,说自己姓周,想在“刘记”铁匠铺中定制八只马掌。说好尺寸、谈好价钱后,那男子走了,说明天上午来取走马掌。
师徒俩打制起马掌来,工夫不大,便打好了六只。这时,刘大柱放下铁锤,在一堆铁料中仔细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找出了两块边角料。刘大柱量了量那两块铁片的大小,满意地说:“行,就用这两块铁片打制剩下的两只马掌!”
杨小勤听明白了:边角料留着没用。可它们那么小,怎么够用呢?
杨小勤连忙把自己的担心说给刘大柱听了。刘大柱胸有成竹:“把铁片锤薄,它们的尺寸就够大了。”
杨小勤吃了一惊:“这样做成的马掌必然厚度不够、不耐磨,哪能卖给人家?师父,您这是在占人家的便宜啊!我爹说,人在世上,不能占别人的便宜,这是规矩!”
刘大柱眼一瞪,示意杨小勤给他打下手,用那两块铁片打制马掌,可杨小勤就是不肯上前,并说愿意用自己的盘缠买下那两块铁片,就是不能占别人的便宜。
刘大柱见杨小勤如此固执,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打算,因为他担心自己如果继续坚持,杨小勤会一气之下离开铁匠铺,到那时,上哪里去找干活不拿工钱的壮小伙子?
刘大柱重新找了两块大些的铁片,杨小勤这才走上前去,帮着刘大柱,敲敲打打起来。
第二天上午,周姓男子又来到了铺中,他仔细观看那八只马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他告诉刘大柱说,他是一位掌柜,在城郊开了一家“周记”马行,需要大量的马掌。昨天,他之所以只定制了八只马掌,是想试一试“刘记”铁匠铺是否靠谱。周掌柜还说,他已经决定,以后马行里的马掌都在“刘记”铁匠铺里购买。
周掌柜走了,刘大柱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心说:好险啊!杨小勤那不能占别人便宜的规矩,还真是个好规矩呢!
两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周掌柜又来到铁匠铺中,刘大柱忙问他这回想定制多少马掌。周掌柜却说这回不定制马掌,来打制一把大砍刀,价钱好说,但刘大柱必须立即为他打制,他等着急用。
刘大柱立马找来一块大铁料,招呼杨小勤为他打下手。杨小勤却把他拉到一旁,小声道:“师父,咱不能为周掌柜打制大砍刀啊!”
刘大柱不解道:“傻小子,这银子为什么不赚?”
杨小勤接着说:“师父,我看周掌柜的脸色不对啊!以前,周掌柜进了您的铁匠铺,是眉开眼笑,可是今天他气鼓鼓的。他来买大砍刀,恐怕是为了去与别人拼命!如果他闹出人命来,我们可就害了他啊!我爹说,人在世上,害人的事情不能做,这是规矩!”
刘大柱见杨小勤又说起了规矩,顿时想起上回杨小勤所说的规矩给他带来了不少的生意,于是觉得再听从一回杨小勤的,倒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便拒绝了周掌柜。
周掌柜失望地走了。当天傍晚,刘大柱正准备关上铁匠铺的大门,周掌柜与另外一位男子闯了进来,双双向刘大柱深施了一礼。刘大柱正在纳闷,周掌柜指着那位男子,激动地说:“大柱,这位是许老板,今天,你算是救了我与许老板两条性命啊!”
原来,许老板开了一家“许记”杂货铺,“周记”马行里的马缰绳都是在“许记”杂货铺里购买的。昨天,“许记”杂货铺里的伙计一不留神,竟将几捆已经有些腐朽、准备扔掉的麻绳卖给了周掌柜。不料,昨天夜里,周掌柜有十匹马挣断了缰绳,不见了踪影。周掌柜连夜找许老板理论,许老板却说,他的杂货铺根本不可能卖出腐朽的麻绳。两人言语不合,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周掌柜越想越生气,一夜未眠。今天一早,他竟然恶向胆边生,于是匆匆赶到“刘记”铁匠铺,想打制一把大砍刀,劈死许老板。不料,刘大柱竟然不肯为他打制砍刀。
回到马行后,周掌柜的气慢慢消了。这时,许老板忽然走了进来,告诉了他一件事情。
今天上午,许老板一觉醒来,想起了昨天晚上与周掌柜吵的那一架,觉得可能事出有因,于是在自家的杂货铺里查了起来,这一查,便发现伙计误将那几捆有些腐朽的麻绳卖给了周掌柜。许老板连忙领着伙计,出城四下里找起马来,并终于在一片树林里,发现了那十匹正在吃草的马,然后将马牵到了周掌柜的马行。
周掌柜十分感动,后怕似的将他今天早上去买大砍刀一事说给许老板听,许老板大吃一惊。接着,两人一起来到“刘记”铁匠铺,感谢刘大柱。
刘大柱也很后怕:“周掌柜,如果我为你打制了砍刀,出了人命官司,不仅你要偿命,我肯定也会被官府追究……说到底,是杨小勤的规矩,救了我们三个啊!”
半个月后的一天,周掌柜再次来到“刘记”铁匠铺,与刘大柱一阵嘀咕,然后,刘大柱冲着杨小勤说出了一番话来。
原来,许老板有个独生闺女,还未嫁人,许老板正要给她找婆家。那天,许老板见杨小勤长得壮实,人也实在,并且有“规矩”,就产生了将闺女许配给杨小勤的想法,于是,他请周掌柜、刘大柱做媒说合。
听完刘大柱的话,杨小勤抓了抓头皮,说他找媳妇有个规矩,那就是不管对方美丑、贫富,但一定要对脾气、合心意。
从次日开始,一位年轻的姑娘,经常来到“刘记”铁匠铺里,购买火钳、锅铲之类的小铁器。一个月后的一天,刘大柱问杨小勤:“那位姑娘便是许老板的闺女,她对不对你的脾气?合不合你的心意?”杨小勤红了脸。
半年后,杨小勤与许老板的闺女成了亲,并去“许记”杂货铺当起了少掌柜。刘大柱重新收了两位徒弟。两位徒弟来到铺子里的头一天,刘大柱便一脸郑重道:“你们的师兄为咱们的铁匠铺立了三条规矩,这三条规矩是……”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锄奸记》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锄奸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锄奸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