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案 > 正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2019-03-08 综合文案 类别:素材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导语: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
【汉字书写】:趾高气扬
【汉语注音】:zhǐ gāo qì yáng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傲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重在形容得意忘形。
【趾高气扬的意思】:趾:脚趾;扬:高举、向上。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
【趾高气扬的近义词】: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挺胸凸肚、高视阔步;
【趾高气扬的反义词】:低首下心、奴颜婢膝、妄自菲薄、卑躬屈膝、下气怡声、低声下气;
【趾高气扬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掌管军政的大将叫屈瑕。屈瑕为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常胜将军。有一次,楚武王派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出战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大夫斗伯比为屈瑕送行。他看到屈瑕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心里十分不安,就对身边的人说:“屈瑕这次肯定要吃败仗,你看他那副神气的样子,走路时把脚抬得高高的,怎么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他根本没有把敌人放在心上。”斗伯比越想越不放心,就驾车到王宫,向楚武王禀报了屈瑕的行为和态度,请求武王派兵援助屈瑕,武王听后不以为然,认为斗伯比是杞人忧天了。但是武王把斗伯比的劝谏告诉了王后邓曼,邓曼说:“我看斗伯比不是让大王派兵增援,而是怕屈瑕居功自傲、轻视罗国。是希望大王告诫屈瑕。”武王听了恍然大悟,连忙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屈瑕、可是已经太晚了:楚军全军履没,只剩下屈瑕一个人,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孤身一人悲伤的跑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自杀了。
【趾高气扬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偃列传》也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羊受觞饮之,趾高气扬,大有矜功之色。”
萧乾《南德的暮秋.纽伦堡战犯营》:“配戴‘卐’字章的党卫军,趾高气扬地由这古老街市走过。”
【趾高气扬造句】
他在赌场里刚刚羸了一点点钱,出来的时侯走路就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自从他被提拔当了车间主任以后,看到领导他便低声下气,见到工人他便趾高气扬。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典故】举趾高,心不固矣。《左传·桓公十三年》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释义】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人的神态
【相近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义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妄自菲薄
【成语造句】
◎间接的方法还可以免除一种趾高气扬的学生发生仇恨的危险。
◎平时趾高气扬的第三科科长顿时乱了阵脚。
◎他们看他这样趾高气扬,很不高兴,就拥上前去抢这根羽毛。
◎在封建社会,二德子这类人物,欺软怕硬,见到洋人吓得心惊胆战,对老百姓趾高气扬,百般刁难。
◎大家仰首遥望,见鹫在树梢趾高气扬地说话。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扬扬自得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相近词:洋洋得意、扬扬得意
相反词:垂头丧气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文案: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希望在写《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