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有哪些基本思想?应当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理论?
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前提):(1)尽快发展生产力;(2)公有制;(3)按劳分配;(4)计划经济;(5)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新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政治体制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政治组织思想的核心是打碎、摧毁或铲除旧的等级制的、中央集权的和以对人的统治为其主要职能的国家官僚机器,代之以民主的、自治的和以对物的管理为其主要职能的新型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巴黎公社的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语);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离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大路的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一再强调,对他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对他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与分配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又反作用于生产,制约或促进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3、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决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为国家和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仅供参考)
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2、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3、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4、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5、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6、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7、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8、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9、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10、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11、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12、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13、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14、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4.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认识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是:1经济市场化。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2企业经营自主化。企业史市场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政府调控间接化。政府部门不直接干涉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4经济运行法制化。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制体系来进行。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集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6.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有什么根本区别?
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7.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5.改革、稳定与发展的统一;6.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相配合;7.初始条件与改革路径:(1)制度前提(2)物质前提(3)组织前提(4)文化前提;8.弱政府还是强政府;9.中国经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2)主要原因:a.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b.“三个有利于”标准;c.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d.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成功标志:a.实现了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b.党和政府有能力在制度变迁中发挥主导作用。
8.论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马克思认为,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所有制是一个事实,是一种经济存在。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因此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反映的是人与人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还把所有制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在他看来,狭义的所有制是指对资产的排他性占有,或称资产对人的社会隶属制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广义的所有制则是指在社会经济的历史运动中,在人与资产的社会结合过程中,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有制性质对全部经济生活的规定性,即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9.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正确理解其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2.所有制结构是由一定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3.抛弃传统眼光看待公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实现形式必须调整。
(二)正确理解其意义:1.从国情出发,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2.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和与非公有制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模式;3.从基本经济制度高度,而不只是从方针政策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长期共同发展。
1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何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作为研究对象的,他们认为商品经济将随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而消亡,建立起“直接社会化”生产和交换的产品经济形式。因此,他们设想的按劳分配实现也具有明显的产品经济特征。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经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具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某些新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马克思曾经设想,在社会主义阶段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按劳分配将借助于“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每个人的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每个人的劳动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还要看所生产出来商品的销售情况来决定。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并以商品价值的形式实现。在经过社会各项扣除后,以货币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不是劳动者直接提供社会劳动,社会直接将消费品分配给个人,而是通过一个间接的过程,能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第二,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价格,货币币值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本人的劳动状况,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这个决定了现阶段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原则还只能在企业范围内实现。
11、试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如何定好自己的经济发展方位,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就是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复,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实质上看,还是紧紧围绕着资本的运动方面来论述的,经济全球化的原动力也是由于资本要求扩张的运动本性。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第一,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的驱动力;第二,以“双赢”为目的的经济合作方式第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依据的交往规则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定位
(一)追求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产业结构以往是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二)强调和谐发展的经济理念: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阶层的利益,特别是解决富裕群体与困难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以便更有效地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种种干扰,从而有效地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架起经济桥梁。(三)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需求放入手,可以采取的中期战略涉及确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的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度的消费信贷制度,特别是提高农民等中低收入群体的货币收入。从供给力入手,可以采取的短期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规范市场秩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等等。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一)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争取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二)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三)要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四)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干预。
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解除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将属于微观经济的职能还给企业,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尽量缩小政府直接审批的范围,把要素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职能转移给市场,政府只行使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审批,把企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性业务转给中介组织。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保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等。为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就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经济办法,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宏观凋控体系,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为此,我国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的改革,以便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是功能互补的关系,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
13、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仅供参考)
(1)提供公共服务。对内职能主要包括从事公共道路、卫生、学校、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障国内治安,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外职能主要是军队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从事外交活动,努力维持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2)维护市场秩序。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类非正当经济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国家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创建集体或个体无力或不愿创办而又是国民经济必需的提供公共产品或垄断性的企业,如投资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克服市场失灵问题。我觉得过度的政府干预会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14.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有益借鉴?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绝对的新生产物,关于它的利与弊,从开始各派就争论不休,一开始主要存在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到后来则主要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争,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里不对任何一方的理论作批评还是赞扬,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国家正在走着一条复合型的、新的经济道路,所以是正在摸索着前进。我这里只谈我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所谓市场经济即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并且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的一种经济手段。明白这一点就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它的自由表现与几乎一切的社会资源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分配的,美国们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有很完善的社会保障,这是基础。他们的自由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私有制、按资分配。当然他们也有宏观调控,也有政府干预,不过那只是出现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时(比如战争、内乱等)。以上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共性特点,他们每一个国家也各有自己的不同,比如美国的垄断主导型、法国的计划指导型(也就是说是有计划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机构是健全的)、德国的国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自由竞争、但国家适度调节;大力发展社会保障、维护因自由竞争而容易丢失的社会公正)、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导演,有经济计划、有产业政策、有财政货币政策等)。
我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借鉴和结合了德国的国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生成了一种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种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是和资本主义相似的。一句话就给出了一个结论。
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他自身的独特特点。首先他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质量上的主体,而非书量上的主体);其次他是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第三他的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有力。这就是我们借鉴别人的但同时要适合自己的独到之处。
认识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抑制不住要将我的所识说的更明白一些。
一、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盲目发展=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有计划的、按分配的=共同富裕。这种理论存在严重的时代性、片面性、自我清高性,是很不对的。你说人家自由竞争、盲目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可是,人家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两极分化(虽说有些新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是差劲,那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冷静下来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而是盲目的照抄照搬所致,这丝毫不影响“人家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两极分化这个问题”的定论);你说我们是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共同富裕,可是现在看起来是基本不成功的,而且我们现在也在搞——市场经济。
二、在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通职工都有企业的股份,大老板的股份也仅占总体的1%-3%而已,这实际上是人民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源股份化。难道不是吗?何况我们现在也实行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并且国有资本将从主要的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退出。
三、我们还要重新认识一下社会主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不等于经济公有制。当然,我们现在搞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前文提过,它是一个正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实验模式,其前景如何有待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不能现在就定论成与否,但是,就这些年而言,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很不错的。。
四、我们还要纠正一个概念:没有真正的全民所有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全民所有制是人为的构造出来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其何国家所有制(即国营、国有)不是同一个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于我们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借鉴了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既有经验,又融合了我们自己的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它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检验,说明它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现阶段发展之需的。
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不适合我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成功,我们选择了中间。。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时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其它产品可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自行确定生产,自行销售。扩大企业自主权,并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精减行政机构,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
第二阶段:1992-2001,进一步向市场体制迈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展开。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大;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多数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已由市场定价;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财政、金融、外贸、外汇以及投资等体制的改革,有的取得了重大突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也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全面构建社会主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社会主义国家的三轮改革的主题是什么?
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轮改革时间: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改革的主题: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发挥商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轮改革时间:80年代初开始改革的主题: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轮改革时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的主题:以市场取向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7.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专题一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维护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
一、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经济常识角度:
(一)理论依据: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内在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⑵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影响社会公平,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一般不用)
(二)现实意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若只回答意义,要加上“理论依据”中划线部分的两点)
政治常识角度:
(一)理论依据:
党:⑴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⑵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国家:⑴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⑵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结合具体材料,也可能需要回答文化职能和政治职能)
(二)现实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经济常识角度:
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⑵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⑶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⑷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⑸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⑹健全法制,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增加第三次分配。
(以下结合材料进行选择)
政治常识角度:
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兼顾不同利益关系;(若只要求从党的角度回答,则必须考虑五个方面)
⑵政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化体制改革,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
⑶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促进社会公平。
⑷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履行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设施,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⑹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保障人民平等享有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权力。
⑺履行政治职能。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各项合法权益。(国家职能要结合材料具体选择)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媒体、网络披露某电力公司一名普通抄表工,年薪可达十万元,这相当于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数十年的收入。这种现象
①是按技术要素分配的表现②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③是垄断行业分配不公的表现④不利于从整体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A、②B、①②C、①③D、③④
2、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对“社会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①指“机会公平”,即市场主体间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②指“结果公平”,即强调人们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贫富分化③使全体人民都能平均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④使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同步发展和同等富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③④
3.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措施。如国家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而对部分住房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农业和房地产业采取不同措施,是政府在()
①弥补市场调节资源的缺陷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③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活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城乡差距令人震惊。回答4~5题。
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
A.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公平问题B.我国正逐步向城市化过渡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不适合的
D.价值规律导致两极分化
5.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要求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提高农业在GDP中的比重D.全面提高农产品价格
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下列观点符合上述儒家思想的有
①以德治国②人人平等③加强法制建设④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一个实践“和谐世界”理念、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会议。峰会将开拓非洲和中国共同进步、繁荣的美好明天!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之所以能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普遍认同,是因为:①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③它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它是中华美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过去20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的人民来信来访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惊人的速度说明我国基层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
①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社会矛盾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③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
①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国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③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④公民应积极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材料论述题
1.在过去20余年中,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视人群的出现和我国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1)、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2)、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如何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创新题例】
材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
时间(会议)主要内容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作为2007年的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的五个政策原则之一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材料一呈现的我们党和国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认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党和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02-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1)材料一、二显示的经济信息分别是什么(提取信息)
(2)比较材料一、二,从中答出什么结论从经济学看,对我们有何启示(描述事物、运用知识、
论证)
参考答案:
Dcdabdabd
1.解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分别从哲学、经济和政治常识三个角度设问。
(1)问要注意将整体与部分的原理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从部分影响整体: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整体影响部分: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问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如何调节”,分析要全面,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合理的的社会分配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财政、税收)减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问需要从政治常识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坚持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但要注意细化。原则方面,依法治国要强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负责要从密切联系群众、廉洁自律、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分析。国家职能应重点从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分析,强调促进经济发展,搞好经济调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向前推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更深入、更科学、更完整的认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因此,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公平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公平,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④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坚持诚实信用,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到底就是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科学配置、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②全国人大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体现了我国履行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反映了我国在党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3.(1)①02年-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提高到11759元,而且每年都在递增;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比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减缓,从02年同比增长%到06年下降为%。②02-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提高到3587元,而且每年都在递增;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加快,从02年增长%到06年增长%。
(2)①五年内城乡居民收入年年递增,这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②02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不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剪刀差”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造成的。
③五年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减缓,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加快,这说明近几年来,国家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④从总体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2.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2.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3.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法治:社会主义规则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爱国: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只有当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不断地得到进步,公民个体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实现才具备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2.敬业:职业道德的核心
敬业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精神。敬业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公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涉自身生存发展,也关涉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3.诚信:社会公德的核心
诚信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品格和基本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也是诚信经济;没有诚信作为基础,市场经济体系及其相关一整套社会制度就难以建立。对当代公民而言,诚信不再局限于个体道德层面,它已变成了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的社会公德范畴。
4.友善:个体道德的核心
友善是公民个人在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是个人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了实现真正友善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更应该强调友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作文 文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历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国门打开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和错误思潮。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考验。如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其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主流的声音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约,主流文化也会受到错误思想、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会泛滥成灾,甚至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任意修改、随意解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会在社会上蔓延。
一旦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有了共同理想,社会成员才能把自己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任务,有许多东西还不熟悉,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调查,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
再次,加强理论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积极要素。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要引导群众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对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帮助群众学会分辨、抵御和清除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
最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人尚且知道官员的道德素养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会成为全中国人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把我们国家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指导思想决不能搞多元化,如果失去了统一的思想,便失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缩涵盖的内容,对于我们民主党员来说,无论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上看,还是从思想道德修养来看,都是必须人身学习和努力践行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升思想理论道德水平,加强个人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摘自施索华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