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2019-03-14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现实的社会人、富有人性的人、智慧的人、敢于创新的人。
人人都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个名师、一个特级教师??,但名额有限。我们成不了名师,但我们要努力做普通的好教师,做最优秀的自己。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诗意教育模式(理论篇)
诗情校园诗意教育
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理论篇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也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更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的体现。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落实。近年来,阆中市枣碧中心校就以“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诗性教育别拘一格。他们认为: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民族需要民族精神,而培养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又落实在学校。为此,枣碧中心校把“营建诗情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作为该校的办学特色,并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其目的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道德品行塑造和民族精神培养,逐步形成一种“诗性教育”模式。
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传唱歌谣更是儿童的最爱。通过研究发现:“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伟大的教育宗师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作为诗教的基本课程,把学习如何做人界定为学诗的根本性目的。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智育的话,那么“事父”、“事君”、“群”(团结群众,和谐相处)、“怨”(恰当的讽刺批评)则属于德育范畴。而“兴”(想象力)、“观”(观察考究力)则是美育的内容。诗词歌赋既是情感的精灵、生命的涌泉,也是点燃师生共同追求崇高、向往善美的火把,更养育高尚志趣、文雅精神的催化剂。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当前,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启发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有生命精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生活品味的人;尤其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民族自豪感、有生命价值感、有诗意情愫的人,肯定都离不开诗情画意的熏陶。
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的过程;也是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去敲击学生心扉的过程;更是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心灵的过程;尤其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他们通过诵诗活动,把文化教育、品行培养、人格塑造、伦理教化和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孔子认为诗性文化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基本途径,还提出了诗教的具体内容。孔子在其诗教实践中还总结出一套诗教的理论体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恭伯》)意思是:由学诗开始激发志趣;以学礼为核心,站住脚跟;再学音乐等完成学业,才能全面塑造人的素质。
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为核心的“礼”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又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识荣知耻,根本在于人的情操。用诗教的传统来加强人的情操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它将文艺形式美和政治道德美融为一体。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感情充沛,音韵铿锵。“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可见诗是最能激活人的感情世界、开发人的形象思维的。少年时期正是培养情感、开发思维的最佳时段。因此,枣碧中心校将诗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是具有一定教育远见的。
诗意教育匠心独运。枣碧中心校在开展“诗性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言颇具深意:“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著名教授肖川博士也曾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他们豁然开朗:诗意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况且教育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工程,何不让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也充满诗情画意?能让我们教过的孩子,他们一生都充满诗情画意多好呢?于是枣碧中心校就决定把自己的办学特色重新界定为“营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
诗意教育不仅仅是以诗词歌赋为内容的形式上的特色教育,她是要求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方法都具有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她应该使教育过程中的人更加和谐、灵动、激情四射、生机勃发,使人的一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为了打造富有枣碧特色“诗意教育”,他们迅速成立了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聘请地市教育专家作“诗意教育”的技术指导,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艺术熏陶,提高了全校老师的文化品味。诗意教育要求教师们不仅要充满朝气与活力,博学多才,超凡脱俗,有智慧,有思想,有激情,更要有阳光般的心态。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富有诗意,才会“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殿堂”;才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寻求希望的场所、平等对话探索真理的地方。他们通过网络寻求名家指点,组织全体老师收看视频,如台湾大学王财贵老师的《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重庆电视台《诵读经典,德润合川》经典诵读晚会;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等。让老师们在指导诗情画意中增加灵性,减少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促使教师对诗意文化产生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为方案实施提供师资准备。
诗意校园陶冶情操。枣碧中心校为了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自然环境与和谐宜人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汶川大地震后维修加固的历史机遇,对校园改扩建工程进行了总体规划。他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氛围。教学楼“同享阅读,共沐书香”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松竹掩映的休闲地和鸟语花香的芳草坪矗立着两块石,一块碑前镌刻“诗意人生”四个大字,解读了创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的根本宗旨,让所有学子的人生都充满诗意,诗意伴随人生;背面刻有“诗韵华章,浸润心灵。文采风骨,澡雪精神”十六个小字,道明学校的诗意教育将以“诗韵华章,浸润心灵”为手段,达到“文采风骨,澡雪精神”之目的。另一块石碑刻有“砺志”二字,意在鼓励学生通过诵诗吟赋,“砺志”图强,凸显出诗意文化的主旨。走廊过道,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画图,她们是学生用自己的生活彩照和选录、创作的诗词佳句巧妙组合而成的。在绿树成荫的林间书苑,层层石板小道,翠柏倾覆,恭迎学子;处处石桌凳,清风送爽,播送书声。他们的学生寝室也别有洞天,大都以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骚人墨客的名号命名:“稼轩居”、“诗圣居”、“太白居”、“易安居”等,寝室内的粉墙上张挂着配有古典诗词的精美画轴。即使是学校开辟的劳动实践基地,其基地打造也错落有致,美丽如画。学校师生从学习、工作到饮食、起居,无不与诗词为伴,与妙语结缘。身心时时沐浴着清凉的书香、处处浸润着芬芳的诗情。莘莘学子在诗意盎然的优美环境中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升华着美。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他们自然就会暗下决心:一定要维护美、创造美。
诗意文化浸润心灵。诗,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其源为诗——《诗经》为五经之首。诗歌从诞生开始就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中国历史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诗歌始终支撑着民族精神的大厦,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每逢法定庆典日和纪念日,枣碧中心校都要组织师生诵诗、品诗、赛诗,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当他们读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时,谁不为在汉文化倍受歧视的元代诗人的高尚气节而动容?当他们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谁不为“穷年忧黎无”的诗圣之大爱精神而动容?
诗是心灵的艺术。诗教的实质原本是情感淘养。写诗诵诗的过程就是培养爱心、砥砺情操的过程。他们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与团队活动,选读品味爱心乐群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富有同情心、悲悯心;对内心世界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志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谁怜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大家读着这些真情挚爱的篇章时,每个人都会牵动着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爱朋友、爱亲人、爱邻里、爱自己、爱生活、爱环境的赤子童心。
在这种诗意爱心的熏陶下,学校师生们逐渐拥有一颗高尚灵敏的诗心。他们不断地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美;他们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不再怨天尤人;他们学会了淡泊明志,敬业求道;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亮点,不再勾心斗角,能够和谐相处了。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会了沟通交流,关系十分融洽。大家感悟到生活的诗意,精神得到升华,能在喧嚣浮躁的世事中获得心的宁静和欢愉。
诗意课程砥砺人生。枣碧中心校为进一步发挥诗情画意的教育功用,让诗词走进课堂,砥砺人生。他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选读不同风格的古典诗词,并作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但求朗诵,激发兴趣;有的背诵感悟,不求甚解;有的直面经典,受益终身。各班级都建立了学生阅读卡,详细记录着背诵诗词的篇目,班级之间经常开展诗词联诵比赛。每逢庆祝集会,他们就将音乐舞蹈和诵读诗词融合在一起,编排成文艺节目:《春晓》、《明月几时有》、《长歌行》、《关雎》、《春江花月夜》等,受到师生、社会朋友和各级领导的普遍赞誉。学生们通过背诵名篇,摘抄名句,抒写心得,积累感情,锤炼语言,扩展意境,放飞想像,大大提高了双基水平。
在传统经典中有不少田园诗词与劳动颂歌。他们为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真切地感受劳动美,就把诗教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学校劳动基地的精细耕作、精心管理、积肥选种、翻土锄禾,雨剪春韭,露滴甘蓝,霜渍瓜果,让学生体悟盘中美味,“粒粒皆辛苦”。他们还将运动场边石坡,划成图案,垒石挑土,平整成畦,种上蔬菜,四季葱翠,既美如花园,又别有诗趣。学校还办起了养猪场,让学生提食喂养,除粪扫圈,汗湿衣衫,品味甘苦。
诗意管理如沐春风。枣碧中心校的日常管理充满诗意,处处以人为本,师生员工如沐春风。
学生主播“红领巾之声”诗文广播。在校园里你能时时听到诗文朗读、佳作欣赏、学生习作和师生在诗意校园建设中的点滴感悟,从而调动了所有参与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校诗画长廊,定期更新;个人诵诗档案,丰富新颖。
阅览室、图书室,借阅踊跃;班级图书架,诗意盎然。
“春苗”、“蓓蕾”等学生诗社“诗意兴隆”。辅导老师定期举办诗词讲座;经常带学生外出采风,习作诗词。
诗意教化精神隽永。该校创建诗意校园,推进诗意教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激发了教师的生活激情。枣碧中心校的一位老师曾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诗意教育让我感受到教育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即使在职业倦怠时也能重新燃起激情,明确我在职业圈内应当努力的方向。诗意教育需要学生学习,更需要教师努力学习。听课、读书、写作,品味生活都是学习。你可以从学习中洞明世事,可以从生活中捕获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她使你的思想愈加成熟,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纵横驰骋。就像诗人、哲学家、学者,那饱含诗意的点评、生动如花的导语、幽默婉转的过渡,无不让你的学生如沐春风,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经过冷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从中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心灵就变得纯粹而充实、澄明而润泽。
诗意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同时进入人生的浪漫之旅,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在诗意教育的课堂里,既有教师收放自如的漫游,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乐观。娓娓动听的引领,深情鼓励的目光,饱含善意的提醒,充满温柔的手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启发着学生的思维;师生彼此分享着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那是一种心灵的融通,一种配合的默契。漫步于这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师生收获的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内心的敞亮。流畅而和谐的教育过程,流淌着起承转合的韵味,蕴涵着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芳香,难道这不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教育画卷么?
诗意教育需要教师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教育生活怎么可能充满诗意?这正如肖川博士所说,“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指点教育,激扬文字,敏锐而犀利,从容不迫而又掷地有声。”
诗意教育也促进了学生发展,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学校推行诗意教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我们感到汉语精妙,她更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充实,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创造能力更强。”
枣碧中心校的诗意教育促进了学校环境面貌彻底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南充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师范学校”;阆中市“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优胜奖”、“特色工作奖”和“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曾经为理想教育设想了一个美丽的蓝图: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枣碧中心校的“诗意教育”正在为这一蓝图增色添彩。然而,他们却认为:陈晓华《追寻教育的诗意》中一段话更能表达自己探索诗意教育之路的感受——
“我们始终是一个在教育路途中迷惘的探索者,我们始于迷惘而又终于更高境界的迷惘。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而路却没有尽头。平芜尽处是青山,教育更在青山外。”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素质教育概论1.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所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即人的可能开发、滋生各种能力的潜能因素、条件以及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2.素质教育:就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指基础教育。3.德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4.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6.劳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7.心理教育:学校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又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优化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心理教育应起到统帅、核心的作用。8.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9.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10.全体性: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入学儿童按照种族、民族、性别、肤色、宗教、语言、经济地位、残疾与否等标准进行筛选,当然也不允许纯粹以分数进行非正常的淘汰。11.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它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13.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14.身体素质:包括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机能,生理潜能等。15.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16.社会文化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艺术素质。17.劳动技术素质:包括劳动观点、科技知识、能力,劳动习惯和职业意识。18.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9.人才: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20.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21.智力素质:指能系统的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因素。22.作风素质:只要是指要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23.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稳定性倾向的总和。24.思想品德素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于特征。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25.政治素质:只要是指个体对政党、社会集团在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政策与活动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个体的政治立场、观点、信仰、态度和方向等方面的稳定的性质与特征。26.思想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念和理性认识方面的性质与特征,即个体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特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27.道德素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特征。28.社会公德: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29.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的看待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正确的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的能力。30.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31.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革命理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对象的方法。32.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所谓“陶性”、“冶性”,以塑造人的性格。33.行为实践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34.文化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35.健康:指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36.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37.语言素质: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情意、进行交际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38.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话。39.语言运用能力:是指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语言表达形式综合起来看,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概括的讲,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朴实。40.口才与表达素质:就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基本素质,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41.演讲:也叫演说,是在公共场合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的说话方式,也是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思想的较高级的综合性口语形式。演讲具有实用性、艺术性、鼓动性和工具性。按内容可分为政治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等,按形式可分为命题演讲、论辩演讲和即兴演讲。4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或者说写作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忆等等情况下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完整而有规律的表现出来,使读者可以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符号而理解其意,感知其情,通晓其理,受其启发教育,或获得欣赏玩味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43.现代写作能力:是指大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用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取材能力、构思能力、结构能力、语言能力、修改能力等方面。44.逆向思维:就是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观点、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以求获得新的知识和独到的发现。45.创新素质:是指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具备的基本的综合的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之一。46.创新意识:是指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47.创造性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大脑存储区原有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48.学校美育:就是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49.审美感知:即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各部分联系的反应。50.审美想象:是在审美过程中把审美感知的表象与过去已有的表象相互作用,并加工、改造、组合、冶炼,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现象。51.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评析,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活动。52.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内心体验。53.审美个性:是在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审美倾向性和审美心理特征。54.审美观:是对事物美丑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并制约着审美活动的方向。55.审美趣味:是对审美对象需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审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6.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感觉和领会能力。57.审美鉴赏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理解和判断能力。58.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原则、方式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仪表方面的规范。填空: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2.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此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和加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国内外共识,成为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4.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5.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6.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7.教学过程是进行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渠道。8.素质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两全其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9.素质具有整体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内在性与外显性等特征。10.素质结构的组成要素: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1.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基本素质。12.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应包括除基础教育以外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教育。13.青年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既是社会性与个性两方面对立统一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身体素质为载体相互交融而形成完整的素质结构的过程。14.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就是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传递文化,以达到强化生理素质、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15.一般认为,心理是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和中介,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根本,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要以优化心理品质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德育成效的突破口,促使学生德智体和个性生动活泼的发展。16.我国的现代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组成部分。17.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优化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基础教育。中央以确定把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18.现代基础教育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所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它包括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的普通教育与基本职业准备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进一步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就业打好基础。19.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提高综合素质。20.“小视角思维教学”具体表现为“四小”:教学目标小视野,教学内容小范围,教学手段“小三件”,教学评估小标准。21.“四个拓宽”指拓宽视野、拓宽内容、拓宽空间、拓宽途径。22.社会实践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会活动等内容。23.语言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规范使用普通话。24.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和语法知识。25.结构的主要环节有理清线索、组合有序、统贯圆合。26.复杂的意志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意向、需要、愿望、目的、行动。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文案: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验报告〉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宗旨,以真善美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美育是人全面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决定中指出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成长。”
2、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美育具有开发人的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功能,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美育对人的右脑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功能,尤其对发展提高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直接的作用。美育的内容(自然美、精神美)也决定了实施美育必须在自然实践中,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展开。由此可见,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有着独到的作用。正如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中包含了强烈的情感因素,具有激励人主动发展的动因及机制。所以可以充分运用各学科中内涵美的内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3、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求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心灵。实施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性格、意志和信念,从而起到塑造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4、学校办学传统的需要
“建设特色学校,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校多年来的办学目标,在构建美育教育方面做了些研究和探索,但如何向深层次发展,使之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就要作些科学的研究。从美育和主体性艺术教育着手,创设校园良好的精神氛围,培养新世纪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鉴于以上认识及分析,我校决定进一步强化美育教育,全面推进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其定义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美育特色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美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是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以美育人的氛围,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学科、多渠道渗透美,。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在上课时,精心展示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美的事物,在师生互动中,努力建构美的互动形式。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美。倡导追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纯朴美、自然美。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美育人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成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实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党的教育方针。
3、科学研究依据
(1)196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博士,关于裂脑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左,右脑功能研究,可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2)我国学者通过美术,音乐等形式训练培养儿童的实验表明,美育在挖掘人脑的潜能,启迪灵感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实验目标
经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使全校教师形成新的美育教育的理念,建立“以美修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美育框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挖掘美的事物,拓宽美的领域,利用美的因素,探索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双重(教师学生)”育人目的。深入研究美育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途径。
五、实验内容
美育问题的研究现在在教育领域已经蓬勃地开展起来,但是如何使美育注入新的内涵,使美育真正的起来,为教育教学服务,是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我们后石小学做为“省美育名校”将会认真学习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美育研究理念,并融合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其它几育的发展。我们将提供高素质的教师,提供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经济来保证深入对美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1、以美促德规范、引导人。
德育和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大量审美因素能使学生透过美而更深刻地求取真。同时,教育过程的审美化可以缓解德育中的机械灌输性,增加自觉和活力。教育中的审美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产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并推动他们完善人格的形成。
2、以美的环境熏陶人。
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密切,校园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美化自然环境,让校园处处体现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优化人文环境,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做到六个“一”。即一个“新”,新颖,有独创性;一个“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远”,眼光要远,有超前性,随时代发展不落后;一个“高”,层次起步高,体现真善美的要求;一个“严”,严密、细致、质量好;一个“美”,美观,协调一致,和谐多样,给人美感。
3、以美的教学教育人。
(1)教学,是人们按照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是科学,又是艺术。当代教育的发展,又赋予这一命题以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有时代的内涵。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是教师的一种对美的追求。“以美立艺”,即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教学艺术的规律,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
(2)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具体的直观的信息材料,进行学科的教学。
(3)由于美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使其左、右大脑的机能得到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各种能力(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运用美育的方法,来促进学科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目的。
(4)挖掘学科中美育的内容,运用美的情感来唤起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推上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达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意向。
(5)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进行学科整合。各学科都有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都担负着美育的任务。例如,语文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美学知识,要认识汉字的结构美、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体育要学习人的健康美和形体美等。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并运用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低年级重点陶冶爱美的心灵;中年级重点培养审美的情感;高年级重点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为活动的基本内容。
4、以美的艺术智慧人。
美育的独特作用,通过美育与主体性艺术教育的结合,做到以“美”导“真”、以“美”辅“德”、以“美”促“新”。以艺术作为媒介,引发、释放和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促进艺术教育的内化,切实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每个学生身上。扩大儿童音乐、美术审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艺术基础,为将来发展建立丰厚的生长点。
5、以美的心灵完善人。
近年来,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出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极其和谐的状态,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同时又能兼顾到整体,而不损害整体的统一。美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给人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也就是要使人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并开发其它各育无法完成的人的各种潜力。
六、实验过程
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在每个学科教学之中我校倡导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创境准备入境美
通过谈话法、歌曲感染,图形展示,结合电视录相、投影仪等电教媒体创境引入,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教学共振,情感共鸣,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网,显示出课堂教学高效性、入境美。
2、教法新颖形式美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采用尝试法,探究法等,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美中启智、美中促学、美中促能、美中施教。
3、挖掘内容展示美
注重挖掘多科教材中美育因素,展示“美”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社会课上让学生体会人类历史美,祖国河山美。语文课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美、行为美;美术课欣赏画面艺术美,作画时的创作美;数学课的数学美、图形美;体育课做到场地设计美,队形排列美,广播操的韵律美、和谐美。尤其是音乐课,构建了“创设情境入境美,技能训练和谐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教学内容的美感得到充分显示。学生在追寻美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益于综合素质的形成。
4、情感贯穿体验美
没有情感的教学,永远是枯燥的、乏味的。教师端正、得体的仪表,紧随课堂节奏,内容或激昂、或沉静、或愉悦或悲伤、语言无时不在投入一种情感,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随之而动,充分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达到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5、实践创新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给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潜能,动手、动脑大胆实践。
6、多种活动培育美
学校开展艺术周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大自然中寻找美;有机整合感悟美;“文、画”共生鲜活学生的日记与习作;演绎课本剧,活化教材。
七、实验成果
我校大力加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使学生学有所长,学生由原来的绘画到现在的粘贴、石雕等艺术创作,由原来的模仿向自我创造型发展,而且学生的作品形成系列画,有彩笔画,有国画,有剪纸,有粘贴,有石雕等,走进美术展室,琳琅满目的书法绘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了美育研究的成功,那奕奕闪光的奖牌,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奖状,证书,都满含着教育者辛勤的汗水。学生的绘画,经常参加各级比赛,并获得奖项,其中有7幅作品收入全国小学作品丛书之中,。再现了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在音乐方面,我校又加强了实体建设,投资上万元购进电子琴等乐器,配备了大型鼓号队,使艺术特色一年上一个台阶。我校参加市大合唱演出,多次荣获优秀节目奖,优胜单位奖。各种美术班、音乐队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演,并给予很高评价。大大推进我校艺术工作的蓬勃发展,给我校带来可喜变化。学校呈现四新局面即:学校有新形象;领导有新水平;教师有新素质;学生有新质量。教师们在探索美中品位提高,在研究美中素质发展,呈现出四提升局面即: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得到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研究氛围、合作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多次在省、市、区进行大型的教学观摩研讨,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学骨干队伍日趋壮大。涌现出一批省、市、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近年来,我校被评为“东三省美育名校”、“省美育名校”、“美育先进校”,校长被评为美育先进工作者,教师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课,所撰写的美育论文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校级优秀论文。04年至05年间,连续两年溪湖区在我校召开“溪湖区小学校本课程研发阶段现场会”和“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场会,同时我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成果倍受新闻界的关注,我校的《探究式多维赏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走出“朝雾暮霭”扬起课改风帆》等教学经验曾在《辽宁教育》、《本溪教育》、《本溪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市教育电视台、市电台、电视台也给予多次系列报道。正是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推动了我校的整体发展。
溪湖区后石小学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融入
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研究”
——〈实验报告〉
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后石小学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希望在写《“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