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2019-03-13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基本概况: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
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
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
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专家们将其提炼为四个字:“冷、野、淡、雅”。冷,就是幽寂、冷静,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就是淡泊、清远,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就是文雅、高雅,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在一期保护工程里面除了朝天暮漾作为生态保护区原封不动保存下来之外,另外还有虾龙滩、费家塘两大生态区块,在首期湿地公园3.46平方公里中,以上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94%,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最具有湿地特色的部分、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完整的保护了下来。
?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为了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制造”了许多“框框”:
——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建立生态净化系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原有建筑面积为19.54万平方米,其中拆迁14.74万平方米,秋雪庵、烟水渔庄等部分重点文化遗迹适量恢复,保留及恢复建筑面积仅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014,保留和恢复的建筑面积只占搬迁村民住房建筑面积的24%左右,湿地内建筑面积比原来减少了约76%,清理垃圾共计16.8万立方米。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控制旅游人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一条重要指标,并确定游客容量控制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设施的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用柳树桩替代松木桩。为了确保进入公众的参与性及安全性,有些游步道需要驳坎。在开始实施驳坎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需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但同时又有许多蒋村的村民提出应该用柳树桩护堤,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但松木桩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但柳树桩是活桩,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均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
——尝试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河渚芦花,曾为西溪著名一景,西溪湿地里补种的250余亩的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
——设置水禽栖息地。群鸟欢飞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特征。湿地现有的水体、沼泽地、荒岛等地的茂密植物给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工程除了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甚至房子附近的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
?注重文化,恢复遗存
在西溪湿地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工作“前期介入、中期监督、后期管理”的方针,进行了实地考察、历史考证、编辑书籍、恢复遗存等大量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西溪纪胜》、《西溪的历史与文化》、《西溪古今诗词散文选》等,发现了厉鹗祠堂碑刻等许多宝贵的碑刻、浮雕等文化遗存。征集到水车、纺车、稻桶等农耕用具和梳妆台、脚盆等湿地住民生活用品900余件。
开展了西溪民俗文化保护和历史典故、传说挖掘工作,目前龙舟文化已经列入杭州市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完成了“重修历樊榭先生祠堂记”、“蒋相公牌楼”碑刻、浮雕的文物挖掘工作。拍摄制作了“王家桥村、周家村、深潭口村原址旧貌图”和“蒋村、三墩、留下百年古桥现貌图”近8000幅。经考证和专家论证,拟定的24副楹联、27块匾额、26艘游船船名及72座桥梁名称,则是恢复西溪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期介绍(三期):
一期:3.46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于2005年5月1日建成开放,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累计迁出624户农居(其中含二期工程的107户),保留了虾龙滩、朝天暮漾、费家塘等三个原生态区以及其他几个生态恢复区,保留部分约占一期工程的94%。建立了科普基地和湿地生态环境科学实验基地,恢复了秋雪庵、梅竹山庄等文化胜迹。整个一期工程除入口接待区以外,可供游人参观的共有8个景点,分别是:烟水渔庄、秋雪庵、西溪水阁、梅竹山庄、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蓭。
二期:工程约4.89平方公里,在吸取一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凸现湿地公园生态、人文和科普的三大功能,恢复和重建了杭州湿地植物园、绿堤、福堤、千斤漾观鸟区、莲花滩观鸟区、高庄园林、河渚古街、洪钟别业等八大生态、文化、科普景观。二期工程区块实行有限开园,严格限制游客进入无人自然生态保护区。
西溪湿地二期保护“两堤一园”方案亮相:
一道是纵向的,以生态为基调、人文为特色的长堤--福堤,座座古桥,还有沿堤散落在四周的西溪梵文化、隐文化、俗文化、闲文化的历史碎片,让你一旦踏上,就能感受到西溪这片土地上所沉积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福堤现名花蒋路,长约2300米,南接天目山路,北连文二西路,衔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南北两个出入口。福堤交通不仅为骑车和步行游客提供感受西溪风情机会,还可满足电瓶车和少量机动车通行。所以,道路建设将保留原有基础,水泥路面将改为透水沥青路面,同时,改善福堤上的桥。今后,福堤上将有6座带“福”字的桥,其中,保留元福桥(原王家桥);改造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增建永福桥、庆福桥。
一道是横向的,以生态为重点、科普为特色的长堤--绿堤,被誉为“露天的西溪生态动、植物博物馆”,一条绵延的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之路。在它们的引领下,我们见识的将会是西溪二期的和谐与美丽。绿堤,是现文三西路的一部分,连接紫金港路和花蒋路,宽约7米,长约1.6公里,路两侧有很多鱼塘,环境很美。这样优质的生态环境很难得,所以,绿堤保护将以湿地植物群落展示为重点。绿堤的最终效果,将是一条“折线”状道路,被亚热带湿地各种花卉植物伴随。有乔木植物河柳、枫杨,灌木植物栀子、果梅,沉水植物黑藻、金鱼藻,浮水植物莼菜、野菱,挺水植物荷花、芦苇等。
“两堤一园”暂名福堤、绿堤、包家埭亚热带湿地植物园。包家埭亚热带湿地植物园紧挨绿堤,位于绿堤之南,因为重要性单独列出,成为“两堤一园”组成部分。包家埭位于文三西路西端,原有大量农居、损毁鱼塘,拆迁后通过清理河道,沟通鱼塘,修复植被,现已具备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条件。此次整治,将以浓缩形式塑造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按不同主题布局,根据狭长地形分别安排湿地灌丛区、珍稀湿地植物展示区、生态系列与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和引种繁育区。
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规划区块范围内包括五常、友谊等2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组),涉及4000余人,内有印刷厂、塑料厂等20多家企业单位。项目资金匡算为16.85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2.45万平方米。规划结构为“一带、两片、多点”,“规划中的“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2008年10月1日前竣工开放。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
第一章:序言——案例筛选理由
大黄堡湿地位于京津发展轴上的武清区,是京津之间一处重要的生态湿地资源。该湿地具备地域广阔、水量丰沛、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等特性,大黄堡湿地公园的科学建设、合理发展对京津地区之间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同样属于典型的位于城市边缘的次生态城市湿地。近年来该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起了极大关注。项目的科学规划、成功运营,在很好的保护了湿地环境的同时为杭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
该项目在湿地条件等各方面上的相似度上与大黄堡项目十分接近,且发展较为成功。因此,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决定选取杭州西溪湿地作为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在此次案例分析中我们将在前三章详细阐述项目各期期发展概况的同时,在第四章对西溪湿地在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湿地公园规划及开发方案、湿地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和谐发展、周边建设控制规划等四方面的成功经验予以剖析总结,为日后大黄堡湿地公园的开发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第二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概况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1.64平方公里为保护区范围,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亿元人民币,建设期六年。
在保护区界线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西侧绿带,北至余杭塘河,用地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的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两湿地水网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二)地理位置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文一西路、文二西路、天目山路、绕城高速、02省道、杭徽高速等主干道所架构起来的密集交通网络,让西溪板块四通八达,驱车5分钟之内即可进入杭州城区,从古墩路沿文一西路向西至五常港河不到5公里。
(三)周边环境
西溪湿地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距离杭州市中心仅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区域自古文人雅士汇聚,周边仓前高校园区、浙江大学主校区等高校聚集。
受西溪湿地公园开发的带动,目前该区域已成为杭州新的低密度高档住宅特点区域。在西溪湿地辐射区内政府实施严格的开发控制政策,使西溪周边楼盘有着鲜明的“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特色。(后续章节将针对周边房地产发展状况做进一步详尽分析。)
区域所拥有的人文、环境、交通、高尚居住环境等方面优势在杭州乃至全国均首屈一指。
(四)总体布局
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二期)、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期)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期)。
(五)开发周期安排
西溪湿地保护区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共分三期。
一期:平方公里,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
二期(东区):平方公里,2006年5月18日正式启动,2007年10月1日实现有限开园,2007年底基本建成
三期(西区):工程涉及五常范围内的平方公里,2007年1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控制性详规》得到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2008年5月1日实现有限开园,2008年10月基本建成,2009年5月开园;
二、规划方案
(一)湿地公园一期
一期保护工程约为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平方公里。详见下图:
(二)湿地公园二期
二期工程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西路,东接紫金港西侧绿化带,西侧与湿地公园一期(3.46平方公里)范围及湿地公园余杭区块的东界相邻。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89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
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公里。景观带内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态保护区: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该区域将成为国际湿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块。不对外开放,仅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建立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展示西溪湿地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开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活动。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展示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西湖区区块):4.89平方公里。
其中:
-“三区”
湿地生态保护区:约2.3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保护区:约1.96平方公里;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约0.28平方公里(一期已建1.12平方公里);
-“一堤”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
用地面积:约0.35平方公里;
宽度:15-250米不等;
花蒋堤长度:约2.3公里。
建筑容积率:约0.025。
(一)湿地公园三期(西区)
西溪湿地公园(西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投资总额亿元人民币。
作为开发及投资力度最大的区域,三期分为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农耕文化体验村、西溪艺术集合村和湿地大众休憩村四大功能区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以绕城公路为界,北、南两侧分别为文二西路、五常大道,东侧衔接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民俗文化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
三期范围内包括五常街道五常、友谊两个社区,共计23个自然村(组),加上部分配套发展区块和农居安置区块。三期工程涉及农户1800多户,常住人口近7000人,是拆迁量最大的一期工程。
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一带、两片、多点
“一带”是指以五常港为轴,分为西片与东片,西片为体现水乡风情、五常文化的“水乡溯源”,东片为体现农耕、渔耕文化的“河渚觅渡”。“多点”是指在西片范围内根据现状、旅游需要设置的多个景点及旅游服务点。
-西片:水乡溯源
西片节点之一:田园风光
位于西区北侧、文二西路以南地块。本节点以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树木、渔塘为景观基调,以满足游人观光游览、劳作实践、自助旅游等需求。
西片节点之二:五常风情
五常风情之民俗村:位于荆源路与绕城辅道交会处。对本区块的建筑按传统西溪民居样式为基础进行改造,加强建筑空间的组合。村内以满足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设民俗馆、戏台、擂台、五常兵器陈列、武术表演等反映五常民俗文化的特色内容。村口设入口广场、牌坊,附设停车场,形成西溪湿地公园的西大门。
五常风情之洪园:洪园位于民俗村东北、五常港西岸,是三期主要的文化内涵。洪园规划以“洪园十景”的恢复为基础,结合园林建有宗祠、洪府、书院(藏书楼)、戏台等建筑。
五常风情之龙舟竞渡:位于五常港原浜口桥地段,其南北两端分别为洪园与观音庵,可利用河道的长度约450米,本段也是五常港河道整治的重点地段。五常龙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性,每年的龙舟比赛就在浜口桥一带。因此可将龙舟竞渡作为反映五常风情的重要文化素材加以体现。
西片节点之三:回龙农苑
位于场地的最高端、龙舌嘴及西溪名园北侧。龙舌嘴的改造,包括建筑形象色彩的统一整治,可改造为家庭旅游接待点,以特色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建设停车场、游客服务点等旅游配套设施,结合龙舌嘴村的改造,建特色餐饮街。五常港以东部分,可辟为度假野营地,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
-东片:河渚觅渡
东片规划重点是与湿地公园核心保护区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的密切融合。区块内农居点全部外迁,拆除的建筑用地可利用为果林、菜地及其他绿化。规划考虑区块内设置零星散落布局的乡村建筑,主要沿五常港龙舟竞渡一线,满足节庆活动观看龙舟比赛的要求。
通过局部水塘的串联、沟通,既满足地块内部水上交通的环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序的水上游线,又保证与西溪湿地公园其他功能区块的交通联系。
河渚觅渡区块在文化内涵上,重点体现农耕文化、渔耕文化,体现乡村郊区的诗境、画境。
第三章: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一、成本构成
(一)总体投资
西溪湿地占地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亿元。
一期
一期工程占地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
二期
二期湿地公园的面积将增加平方公里,总体投资超过30亿元。
三期
三期工程占地面积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亿元。
其中三期工程直接费用亿元,其中“前府后园”式的洪园、五常民俗村、西溪名园、风情水街、秋雪庵湿地文化区等工程费用合计亿元,多层(高层)公寓安置亿元;征地拆迁费用亿元;建设管理费及其他亿元;基本预备费亿元。
(二)拆迁安置
西溪湿地拆迁规模较大,三期回迁户共涉及2600户,安置约18000余人,回迁安置面积共达300万平方米。
一期
西溪湿地农转居多层公寓一期(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一期)回迁户涉及王家桥、包建村、周家村、深潭口村、三深村和东岳等,共有747户,安置3370余人,共计交房1642套住宅,其中蒋村花园为962套,西溪花园为680套,回迁安置面积共达万平方米。
二期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二期综合保护工程需征用土地7500余亩,配套项目需征用约1600余亩,需拆迁农户约1836户、企事业53家,拆迁总面积约83万平方米,涉及蒋村乡11个村(社区),
三期
西溪湿地三期工程作为拆迁力度最大的一期工程,加上工程配套发展区块和农居安置区块,共涉及农户1701户,常住人口近7000人。规划建设动迁农户安置的多高层公寓共有6处,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2万人。
原三期湿地范围内79万多平方米的民居、企业等建筑被拆除,还绿还塘;50年以上历史的历史建筑则“应保尽保”,修复、改造建筑万平方米,再现了高庄宸迹、河渚听曲、曲水寻梅等人文景观。
二、收益分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亿元\/年。
其中,西溪湿地纯生态物质生产价值占据比例较小,只有%,仅体现了西溪湿地的生态价值;其次是西溪湿地的旅游价值,达到了%;由于西溪湿地本身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西溪湿地对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了%,即每年亿元。
西溪湿地的建设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方面,随着湿地环境及交通的不断改善,周边土地及房地产市场价格迅速增长。2003年湿地改造之前,周边大华西溪风情一期排屋推出,均价仅4000元\/平方米。至2008年3月,西溪风情一期排屋,二手房市场上至少每平方米在22000元左右。2008年年初开盘的西溪蝶园成交均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排屋部分,包括平层大宅,开盘价格则都超过3万元\/平方米,留庄的成交均价达到33000元\/平方米以上。
第四章:总结:案例可借鉴经验
一、城市湿地开发模式及尺度借鉴
湿地公园,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要求,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科学利用,通过适度科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对其利用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是在其环境负荷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应该是必须的。
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作为一名国际湿地专家,先后考察过英国、日本、美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湿地。他考察西溪湿地后认为,有着18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它与青藏高原上的很多原生态湿地完全不同。也正因为这样,西溪不适合成立“自然保护区”,而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湿地公园”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陈先生认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肯定能在发挥湿地的三大效应即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可持续利用效应上为全国作出示范。陈克林先生特别强调,“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定是相结合的,中国湿地种类多、分布广、区域面积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拿出极大的一笔资金进行完全的原生态保护”。纯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利用的问题。杭州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它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游客的管理、污水的处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充足的经验。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西溪湿地介绍作文 杭州西溪湿地介绍文案: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西溪湿地介绍》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溪湿地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西溪湿地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