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
1.圆的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与圆有关的概念
(1)弦和直径(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BC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AB叫做直径)
(2)弧和半圆(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优弧用⌒和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用⌒和两个字母表示)。
(3)等弧:能够互相重合的两段弧
(4)等圆(半径相等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P是圆所在平面内的一点,d表示P到圆心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则:
(1)dr→圆内(2)d=r→圆上(3)dr→圆外
4、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做圆,能找出圆的圆心
5、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叫做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到各顶点距离相等。
一个三角形有且仅有一个外接圆,但一个圆有无数内接三角形。
6、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固定的点叫做旋转中心。
图形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全等。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何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
旋转作图基本步骤:
1、明确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2、找出关键点;3、找出关键点的对应点;
4、作出新图形;5、写出结论。
7、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注:用于计算时,一般先连结过弦的一个端点的半径或者作弦心距,构造Rt△,再结合勾股定理求解.
推论:圆中两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8、圆心角定理(顶点在圆心的角):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这段圆弧相应圆周的圆心角就是弧的度数
9、圆周角定理(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两个弦心距中有一对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对量都相等。
10、圆内接正方形的对角互补。
圆内接四边形,任一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11、正多边形的内角度数(n-2)×180°\/n外角为360°\/n中心角为360°\/n.
经过一个正多边形的各个顶点的圆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这个正多边形叫做圆内接正多边形,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
正n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都有n条对称轴,只有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才是中心对称图形
尺规作圆内接正六边形:
①以O为原点,半径r画圆O;②在圆O上任取点A,以r为半径画圆A,与圆O交于点B、F;
③以B为圆心,BA为半径作弧,交圆O于点C;④以C为圆心,BC为半径作弧,交圆O于点D
⑤以D为圆心,DC为半径作弧,交圆O于点E
ABCDEF就是圆O的六等分点
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
①先画出一条直径;
②再画出一条与上一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③两条直径与圆周的4个交点依次连接,即为圆内接正方形.
10、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1)弧长公式:
(2)扇形的面积公式:
(3)弓形面积公式: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它是圆中探求角相等或互补关系的常用定理,同时也是转移角的常用方法.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使用性质定理时应注意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不要弄错四边形的
外角和它的内对角的相互对应位置.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教师的重点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问题的情境(参看教学设计示例),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究;
(2)在教学中以“发现——证明——应用”为主线,以“特殊——一般”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与证明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
(2)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
(3)熟练运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到圆的一般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定理的证明探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定理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
2)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如图中的四边形ABCD叫做OO的内接四边形,而OO叫做四边形ABCD的外接圆.
(二)创设研究情境
问题: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
研究:圆的特殊内接四边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
1、边的性质:
(1)矩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
(2)正方形:对边相等,对边平行,邻边相等.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有一组对边平行.归纳:圆内接四边形的边之间看不出存在什么公同的性质.
2、角的关系
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三)证明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证明.(参看思路)
思路1在矩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中点,\/A与\/B均为平角\/BOD的一半,
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只要把圆心0与一组对顶点B、D分别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
呢?
\/A=,\/C=
思路2:在正方形中,外接圆心即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与各边所成的角均方45°的角.在一般的圆内接四边形中,把圆心与各顶点相连,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这时有2(a+3+y+3)=360°
所以a+3+Y+3=180°
而3+丫纟A,a+3MC,
???\/A+\/C=180,可得,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四)性质及应用
定理:的对角互补,并且任意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对A层学生应知,逆定理成立,4点共圆)
例已知:如图,OOi与O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A的直线与OOi交于点C,与O02交于点D?过B的直线与OOi交于点E,与O02交于点F.
求证:CE\/\/DF.
(分析与证明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①连结AB这是一种常见的引辅助线的方法.对于这道例题,连结AB以后,可以构
造出两个圆内接四边形,然后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关于角的性质解决.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对例题、重点习题的剖析,多进行一点一题多变,一题
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
巩固练习:教材P98中1、2.
(五)小结
知识:圆内接多边形——圆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思想方法:①特殊一一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②构造圆内接四边形;③一题多解,一题多
变.
(六)作业:教材P101中15、16、17题;教材P102中B组5题.
探究活动问题:已知,点A在OO上,OA与OO相交于B、C两点,点D是OA上(不与B、C重合)一点,直线BD与OO相交于点E.试问:当点D在OA上运动时,能否判定△CED的形状?说明理由.
分析要判定△CED的形状,当运动到BD经过OA的圆心A时,此时点E与点A重合,可以发现厶CED是等腰三角形,从而猜想对一般情况是否也能成立,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在运动过程中\/D及\/CED的大小保持不变,△CED的形状保持不变.
提示:分两种情况
(1)当点D在OO外时.证明△CDECAD即可
(2)当点D在OO内时.利用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可证明△CDECAD即可说明:(1)本题应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及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改变圆周角顶点位置,进行角的转换;
(2)本题为图形形状判定型的探索题,结论的探索同样运用图形运动思想,证明结论将一般位置转化成特殊位置,同时获得添辅助线的方法,这也是添辅助线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3)一般地,有时对几种不同位置图形探索得到相同结论,但不同位置的证明方法不同时,
也要进行分类讨论?本题中,如果将直线BD运动到使点E在BD的反向延长线上时,
△CDE仍然是等腰三角形.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圆的标准方程
关于圆的小知识
平面内与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为圆,定点是圆心,定长是半径.定点是圆心,定长是半径.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半径确定了圆的大小.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点和倾斜角也能确定一条直线.并且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那么,圆是否也可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呢?如果能,这个方程又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以及求出过程;
2、理解平面内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会根据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和点圆位置关系的判定.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把握课堂时间分配.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1、阅读教材118页内容,回答问题(圆的标准方程)
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心A的坐标用(a,b)来表示,半径用r来表示,则我们如何写出圆的方程?
结论:1确定圆的基本条件为圆心和半径,设圆的圆心坐标为A(a,b),半径为r(其中a、b、r都是常数,r0).设M(x,y)为这个圆上任意一点,那么点M满足的条件是P={MMA=r},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以表示为化简得:
(1)
若点M(x,y)在圆上,由上述讨论可知,点M的坐标适合方程(1);反之,若点M(x,y)的坐标适合方程(1),这说明点M与圆心的距离是r,即点M在圆心为A的圆上.所以我们把方程(1)称为圆心为A(a,b),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称为圆的标准方程.
思考:圆的方程具有什么特点?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是什么?
结论:这是二元二次方程,括号内变数x,y的系数都是1,展开后没有xy项.点(a,b)、r分别表示圆心的坐标和圆的半径.当圆心在原点即C(0,0)时,方程为
练习一:教材第119-120页例1、2、3;教材第120页练习1、4.
【教学效果】:渗透求轨迹方程的步骤.
2、坐标平面内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圆关系)
2坐标平面内的点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如何判断?
结论:2设点,则我们可以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得到坐标平面内的点和园的关系如下: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练习二:教材第121页练习2、3
【教学效果】:要理解点圆关系,记住结论.
3、附加内容(圆的方程的特殊形式)
3已知圆的一条直径的端点分别是,求证此圆的方程为:.
结论:3提示: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圆心,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半径,然后代入圆的标准方程就可以得到结论.这个公式要求学生熟悉,不要求记忆.
【教学效果】:明确推导过程,记住结论.
三、【作业】
1、必做题:习题4.1第A组2、3、4;
2、选做题:已知圆N的方程为标准方程,并且如下所示:
.1若点M(6,9)在圆上,求半径a;2若点P(3,3)与点Q(5,3)有一点在圆内,另一点在圆外,求a的范围.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圆的标准方程、点圆关系、已知直径的端点坐标求圆的方程等内容.这节课学习完以后希望同学们能完成根据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能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目标.
五、【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课时容量比较大,老师课前要做好准备,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作文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基本性质文案: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其常见,小到杯盖、笔套,大到太阳、月亮……都包含圆这个图形,可以说圆无处不在。
圆是一个二维图形,是平面的,但如果把它旋转起来,就会成一个球体。想到圆这个平面图形,会想到圆柱、圆锥体、台体、椭圆和球体等三维图形。
我知道圆面积的公式是π乘以半径的平方,那球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让我来探索一下。长方体的体积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也就是底面积乘高。按照这个原理,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就是π乘半径的平方乘高。圆椎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以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三分之一乘π乘半径的平方乘高。球可以平均分成无数个椎体,这个椎体的体积公式是三分之一乘底面积乘半径,高就是球的半径。球的体积便等于无数个这样的椎体相加,运用乘法分配律,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分配后括号里的就是球体的表面积,所以球体的体积公式是三分之一乘球体的半径乘球体的表面积。通过球的体积测算,我知道了从二维图形的圆到三维图形的球的过程。在其他形状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球的表面积更小,可以节省一些材料。圆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棱角,不仅简约美观,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发明创造了无数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为我所用。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不再使用蛮力运送货物,他们在重物下面放上圆形滚轴,减少摩擦力,机械效率更加高。圆的作用很大,有数不清的优点。比如汽车的车轮,车轮的平面图形是圆形,它利用同一圆内半径相等的原理,让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平稳行驶。再比如杯子和杯口,圆没有棱角,不会伤到嘴巴。足球为什么是圆的?因为人的脚如果踢到一个棱角,那会痛,倘若提到一个弧形,会舒服些。而且球体滚动速度快。这就是圆的故事,它在我们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假如没有圆,那我们的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也多了许多不便之处。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浙教版圆的基本性质知识点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