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1、弟子问仁
一、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二、通假字
1.错:同“措”,放置
2.乡:同“向”,刚才
三、词类活用
1.直:正直人,形作名
2.立:使……站得住
3.达:使……行得通
4.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六、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
一、重点字词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
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
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
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
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
7、士而怀居怀:留恋
8、盍:何不。兼词
二、通假字
有:同“又”彫同“凋”
三、词类活用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
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
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
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
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
四、虚词
而: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
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
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
4.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
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
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
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
之:
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
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
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
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
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
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指前文的“仁”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
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
六、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5、君子三戒
一、重点词语
1.抑:还是,或是,连词。
2.恶(wū)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
3.造次:匆忙,仓促。
4.处(chǔ):接受。
5.颠沛:动乱。
6.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
7.文:文饰,修饰。
8.得:贪得
9.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
10.狎(xiá):轻侮,不尊重。
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
二、古今异义
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
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
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
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
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
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
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三、特殊句式
1.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
2.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
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
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判断句)
五、名句: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乐在其中
一、重点词语
不图:想不到
汤:热水
二、通假字:
无:通“毋”,不,不要知:同“智”,聪明
三、词类活用
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
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
四、古今异义
1.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
五、文言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
2.贤哉,回也!(主谓倒置)
五、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言而有信
一、重点词语
1.省: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
2.贤贤易色;事父母
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
3.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
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
5.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
6.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
7.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
8.狂:急躁、狂妄。
9.侗:tóng,幼稚无知。
10.愿:谨慎、小心、朴实。
11悾悾:kōng,诚恳的样子。
12.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
13.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
14.祗:只
15.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
16.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
17.参:列,显现。
18.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19.诸:之于
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
二、通假字
倍,通“背”,违背,错误。
三、词类活用
1.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
2.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
3.远耻辱远:使……远离
4.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
5.动:使……严肃。
6.正:使……端正。
7.主:以……为根本。
8.劳:使动用法,使……辛苦
四、特殊句式
宾前:
1.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
五、名句: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0、交友之道
一、重点词语
1.重:庄重威:威严主:以……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
2.惮:害怕、畏惧
3.亡:通假字,通“无”,没有
4.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
5.损者:有害的朋友
6.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
7.谅:诚信
8.多闻:见闻广博
9.便辟:逢迎谄媚
10.善柔:阿谀奉承
11.便佞:花言巧语
12.乐节礼乐,乐1:以……为乐乐2yuè
13.骄乐(lè):骄傲放纵佚(yì)游:放纵游荡晏乐(lè):安逸声色
14.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
15.容众:包容普通人
16.嘉:赞美
17.矜:同情
二、词类活用
1.主:以……为主意动用法
2.乐节礼乐,乐1:以……为乐意动用法
3.友直友:以……为友意动用法
三、特殊句式
1.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2.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
3.异乎吾所闻(状后)乎:跟
4.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判断句)
四、名句: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死生有命,宝贵在天。
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13、敏而好学
一、重点词语
1.耻:以……为耻
2.是以:因此
3.修:培养,进修讲:讲究,探求
4.及:赶上
5.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固:固执己见。我:唯我独是。
6.其回也与!其:语气副词,大概
7.愈:超过,好一些。
8.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9.尤:责怪、怨恨。
10.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
二、通假字
1.意:同“臆”,主观揣测。
2.然则师愈与与:同“欤”
3.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
三、词类活用
1.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2.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
3.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
四、特殊句式
宾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是以谓之文也。”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4.莫我知也夫!
5.何为其莫知子也?
状后:
6.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判断句:
7.……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8.生而知之者,上也。
四、名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4、切问而近思
一、重点词语
1.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ōu,隐藏
2.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
3.然:对的,正确的
4.笃志:坚守志向
5.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6.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
二、通假字
1.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
2.女:同“汝”,你。
三、词类活用
1.善:使……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
2.利:使……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
3.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
四、特殊句式
1.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
2.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
3.有鄙夫问于我。(状后)
4.予一以贯之。以一(宾前)
五、名句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来看,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恶一个重点。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意思是否相同?朱熹将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答:“均无贫”和“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仁富济贫,强烈主张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均”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只是它的词典义。词在词典里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地。一旦用到言语里,就有了具体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
4、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结合有关章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实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5、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朱行,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6、对陈成子就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答:“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心情?
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
7、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心情
答: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铺佐器官共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件知礼而肯定管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8、同时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梯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答: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9、孔子是怎样形象的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答: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1)聚散无常,比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的过眼烟云;(2)坚持道义的信念表达得十分坚定,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富贵与自己无关;(3)浮云至轻至淡,比喻富贵无足轻重
10、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本,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而后来的儒家走向了另一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做简要评论。
答: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正当求利。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不完全排压利,要求“见利思义”。孔子孟子贱力,子则相当重视力。在重义崇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于其它各派个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入”的“王道“对立起来,这就成问题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汉书》又将它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二些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毕意未能取得主导地位。(参考课文P31)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11、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儒家的交往观
答:(1)与人为善(友好交往)一—儒家的“仁包含着人道精神,他们从人道精神出发,提倡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忠恕)进行友好交往。(2)诚与信(实交往)一一信乃做人之本,从自我做起,责已严待人宽。(3)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君子周而不比。(参考课文P40)
12、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都是坚持反映论的。
1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的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14、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答: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
(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之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此时心情契合。
(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景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几种解释中,前两种均有一定的说服力,较为直接的应该是第一种。)
15、“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主张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啊?
答:“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巴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论语心得作文,欢迎欣赏。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图片文案: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3.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4.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为墨家经典之作。
5.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6.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7.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8.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
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9.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10.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1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文学巨著《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
12.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13.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14.曹丕:即魏文帝,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谥号:文皇帝。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15.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16.建安文学:公元196~公元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曹丕的《燕歌行》等。
17.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1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9.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0.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21.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22.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涉及创作的许多问题。
23.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40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24.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25.谢灵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代表作山水诗《登池上楼》。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