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
野望王绩(jì)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1、词语解释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诗中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彷徨心情的两句诗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3、《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写景)两句诗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两句诗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7、本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野望》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词语解释①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
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两句诗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黄鹤楼》中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6、诗中颈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朗,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繁茂浓绿。
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dān)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hòu)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1、词语解释①单车:一辆车②使:出使③问:慰问④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⑤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⑥孤烟:烽烟⑦长河:黄河
2、《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写此诗的两句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使至塞上》点明时间,运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两句诗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频繁的两句诗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用自己的话描写颈联所展示的“千古壮观”之景。
答: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词语解释①从:往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③楚国:楚地④怜:喜爱
⑤海楼:海市蜃楼,诗中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色。
⑥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2、《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两句诗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两句诗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两句诗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颔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7、颈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明镜,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8、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词语解释①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②初:刚刚
②云脚低:白云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③暖树:向阳的树
2、《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诗人喜悦之情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运用拟人,化静为动,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两句诗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两句诗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地点,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两句诗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的?
答: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颔联和颈联一起是动静结合来描写钱塘湖的景色。
7、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几处”照应“早莺”,“谁家”照应“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词语解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②华:花③荣:花④滋:繁盛⑤攀条:攀引枝条
⑥遗:给予、馈赠⑦盈:充满⑧致:送达⑨经时:历时很久
2、诗中的“花”具有深远的意义,请进行赏析。
答:①暗用比兴。以花衬托人物的心境。花事兴盛,人却孤独。②先抑后扬。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答: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词语解释①竟:终结,诗中指死去②腾蛇:传说中一种腾云驾雾的神蛇③枥:马槽
④骥:骏马、好马⑤永年:长寿⑥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⑦盈缩:人寿命的长短⑧养怡: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2、《龟虽寿》中用两个比喻转折说明死之不可避免,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龟虽寿》中阐述作者生命哲学,生命长短不由天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的句子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龟虽寿》中最能体现作者慷慨激昂,雄心壮志的比喻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请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简要赏析。(诗歌主旨)
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突出的写出了虽然年老,却仍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远大的雄心壮志。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1、词语解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
③罹凝寒:遭受严寒④罹:遭受⑤凝寒:严寒
2、《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两句诗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这首诗歌的寓意及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以及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以比兴之法寓意自己的性格抱负,也寄寓了堂弟无限期望,勉励堂弟要永保坚贞。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词语解释①异气:气候不同②殊:不同③剧:艰难④宇:房屋⑤何:多么
⑥妻子:妻子儿女⑦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⑧翔:自在的行走
2、《梁甫行》中以气候灾害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的两句诗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3、《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蛮荒及边海人民的凄楚恐惧的两句诗是: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4、请从描写的角度鉴赏尾联。
答: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蛮荒和边海人民的凄楚恐惧。
5、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xiàn)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词语解释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②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③尔:如此,这样
④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⑤山气:山间的云气⑥日夕:傍晚
⑦相与还:结伴一起归来。还:归来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两句诗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饮酒》中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诗的主旨句)的两句诗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旷达胸襟的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饮酒》中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两句诗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示的情景。
答: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不经意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8、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示的情景。
答: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秀丽迷人,归巢的鸟儿结伴一起归来。
9、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展示的情景。
答:此情此景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谛,我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词语解释①国:国都,指长安②城:长安城③烽火:借指战事
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2、《春望》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两句诗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春望》中承上启下,春天的花开、鸟鸣引发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春望》中诗人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表现
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惨败荒凉的景象,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xíng)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wèi)君死。
1、词语解释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②燕脂:即胭脂
③摧:坍塌(tāntā)④临:临近⑤玉龙:指宝剑
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两句诗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黄金台”,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抒发将士誓死报国,忠心耿耿的两句诗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主旨)
答:诗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关要塞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颂扬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杜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词语解释①戟:古代兵器②销:销蚀
③将:拿,取④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赤壁》中借古物,兴感慨的两句诗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议论和以小见大。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抑郁不平,胸襟豪爽的思想感情。蕴含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的创造历史,都要受到时代的制约,人和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条件和机遇的,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语解释①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②星河:银河③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④殷勤:情意恳切⑤报:回答⑥嗟:叹息,慨叹
⑦谩:同“漫”,空,徒然⑧举:高飞⑨蓬舟:像飞蓬般轻快的船
2、《渔家傲》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两句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两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4、《渔家傲》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渔家傲》中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词的主旨句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通过描写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以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了词人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之情。
浣溪沙晏(yàn)殊
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sì)曾(céng)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áihuái)。
1、词语解释①几时:什么时候②似曾:好像曾经
2、鉴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美好的春天之景,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惆怅之情。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1、词语解释①棹:船桨②逶迤:绵延不断③琉璃:词中比喻水面平静澄澈。
2、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yǐng)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yīng)散,几时收?试倩(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词语解释①缨:帽带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③收:收复国土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huán)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延残喘,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慨和抗议。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词语解释①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藕花:荷花③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这首词用词简练,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八上语文课内古诗词翻译及常见考题汇编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黄鹤楼崔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
乡关: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答: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3、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字为线索,同时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之情。
2、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
答:
3、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
答: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
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春望【唐】杜甫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首句用黑云暗喻,一个“”字,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答:
5、赏析颔联
答:赤壁
【唐】杜牧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答:2、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渔家傲
【宋】李清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1、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
2、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借此表现诗人
3、李清照是____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______。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6、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答:
二、理解默写
20.《野望》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21.《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2.《使至塞上》诗中,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2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24.《钱塘湖春行》描写春的活力的诗句是:
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25.《龟虽寿》中表达作者有远大志向,即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的诗句是:26.《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是:
27.曹植的《梁甫行》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诗句是:__
28.《庭中有奇树》中表现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的诗句是:
29.《饮酒(其五)》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诗句是:
30.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
3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32.《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33.李清照《渔家傲》中“____”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的诗句是:
34.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35.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9《三峡》郦道元·北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③四时:四季。④歇:消散。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⑦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⑨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的秀美是古代文人雅士谈论的话题。高耸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两岸的石壁青,黄,黑,白,赤,五色交相辉映。青色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没有能欣赏它的奇妙之处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寝:睡,卧。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皆:全,都。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激:冲击,拍打。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好:美丽的。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千转:长久不断地叫。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绝,停止。鸢(yuān)飞戾(lì)天: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见:看见。日:太阳,阳光。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2唐诗五首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边塞将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方。(叙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景、想象、比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抒情、拟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足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第21课孟子二章
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回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第一段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共同点: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些道理相同?
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或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第二段先指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
答: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5、请写出与文章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关的几个成语。
答:多难兴邦;玩物丧志;居安思危。
6、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首先,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古代圣贤,指出一个人要肩负大任必然要经受种种磨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展开论述,指出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方能奋发进取的道理;然后,作者又从个人成长谈到国家治理,从反面论述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敌国外患,国家往往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本来在冀州南面,河阳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课文解读:
(一)、整体感知
第一段故事背景:极言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移山铺垫
第二段情节开端:提出移山主张——讨论决定运土方案——立即行动——遗男助之
——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三段情节发展:智叟阻止——愚公驳斥——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高潮和结局:神“惧”——帝“感”——山移——神话结尾。
(二)、问题研究
1、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愚公之“愚”: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①.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事已高——年且九十。
③.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力量小——全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毅力,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3、愚公“不愚”:(主要有两点)
①.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4、“智叟”不“智”表现在:
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自作聪明,实则愚蠢。
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是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公”和“叟”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词文案:

初中语文老师整理: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学霸都在提前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黄鹤楼》)
3.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4.﹍﹍﹍﹍﹍﹍?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单车欲问边,﹍﹍﹍﹍﹍﹍。(王维《使至塞上》)
6.﹍﹍﹍﹍﹍﹍,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7.﹍﹍﹍﹍﹍﹍,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8.﹍﹍﹍﹍﹍﹍,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9.﹍﹍﹍﹍﹍﹍,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10.﹍﹍﹍﹍﹍﹍,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1.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12.﹍﹍﹍﹍﹍﹍,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3.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14.﹍﹍﹍﹍﹍﹍,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5.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
16.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
17.﹍﹍﹍﹍﹍﹍,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8.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9.﹍﹍﹍﹍﹍﹍,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1.神龟虽寿,﹍﹍﹍﹍﹍﹍。(曹操《龟虽寿》)
22.﹍﹍﹍﹍﹍﹍,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
23.﹍﹍﹍﹍﹍﹍,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4.﹍﹍﹍﹍﹍﹍,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5.﹍﹍﹍﹍﹍﹍,不但在天。(曹操《龟虽寿》)
26.﹍﹍﹍﹍﹍﹍,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27.亭亭山上松,﹍﹍﹍﹍﹍﹍。(刘祯《赠从弟》其二)
28.﹍﹍﹍﹍﹍﹍,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其二)
29.﹍﹍﹍﹍﹍﹍,终岁常端正。(刘祯《赠从弟》其二)
30.﹍﹍﹍﹍﹍﹍,松柏本有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31.过门更相呼,﹍﹍﹍﹍﹍﹍。(陶渊明《移居》其一)
32.务农各自归,﹍﹍﹍﹍﹍﹍。(陶渊明《移居》其一)
33.相思则披衣,﹍﹍﹍﹍﹍﹍。(陶渊明《移居》其一)
34.﹍﹍﹍﹍﹍﹍,力耕不吾欺。(陶渊明《移居》其一)
35.﹍﹍﹍﹍﹍﹍,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36.﹍﹍﹍﹍﹍﹍,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37.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其五)
38.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39.﹍﹍﹍﹍﹍﹍,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0.﹍﹍﹍﹍﹍﹍,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4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42.﹍﹍﹍﹍﹍﹍,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3.半卷红旗临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
44.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45.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46.﹍﹍﹍﹍﹍﹍,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47.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48.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傲》)
49.﹍﹍﹍﹍﹍﹍,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5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5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
53.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沙》)
54.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55.﹍﹍﹍﹍﹍﹍,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二、古诗词理解性填空
1.《行路难》表现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
2.《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
3.《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表现诗人悠闲、恬静、自由生活的句子是:﹍﹍﹍﹍﹍﹍,﹍﹍﹍﹍﹍﹍。
4.《使至塞上》诗人借两种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
5.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6.李煜的《相见欢》中用丝缕比喻愁思的千古是﹍﹍﹍﹍﹍﹍,﹍﹍﹍﹍﹍﹍。
7.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抒发诗人归思难禁的愁绪的句子:﹍﹍﹍﹍﹍﹍,﹍﹍﹍﹍﹍﹍。
8.《黄鹤楼》极写黄鹤楼远处环境之美的句子﹍﹍﹍﹍﹍﹍,﹍﹍﹍﹍﹍﹍。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两句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10.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以“﹍﹍﹍﹍﹍﹍,﹍﹍﹍﹍﹍﹍。”两句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11.《龟虽寿》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12.《赠从弟》中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13.《移居》其二中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
1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
1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
1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展现夜空绮丽景象的句子是:﹍﹍﹍﹍﹍﹍,﹍﹍﹍﹍﹍﹍。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1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寄托了对人事兴衰、时光流转的感叹,诗句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19.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答案
一、填空
1.昔人已乘黄鹤去2.白云千载空悠悠3.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5.属国过居延
6.征蓬出汉塞7.大漠孤烟直8.萧关逢候骑9.渡远荆门外10.山水平野尽
11.云生结海楼12.仍怜故乡水13.城春草木深14.感时花溅泪15.家书抵万金
16.浑欲不胜簪17.孤山寺北贾亭西18.谁家新燕啄春泥19.乱花渐欲迷人眼20.绿杨阴里白沙堤
21.犹有竟时22.腾蛇乘雾23.老骥伏枥24.烈士暮年25.盈缩之期
26.养怡之福27.瑟瑟谷中风28.风声一何盛29.冰霜正惨凄30.岂不罹凝寒
31.有酒斟酌之32.闲暇辄相思33.言笑无厌时34.衣食当须纪35.结庐在人境
36.采菊东篱下37.欲辨已忘言38.玉盘珍羞直万钱39.停杯投箸不能食40.闲来垂钓碧溪上
41.直挂云帆济沧海42.黑云压城城欲摧43.霜重鼓寒声不起44.塞上燕脂凝夜紫45.提携玉龙为君死
46.折戟沉沙铁未销47.铜雀春深锁二乔48.星河欲转千帆舞49.我报路长嗟日暮50.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1.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5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53.去年天气旧亭台54.似曾相识燕归来55.常记溪亭日暮
二、古诗词理解性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剪不断,理还乱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9.乱花见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13.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6.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7.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