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2012高考二轮复习生物学案(13)
【学法导航】
生物学科属于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的。高考通过实验能力的考查可以体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因此,“生物实验”在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高考所考查的生物实验,并不局限于生物教材上所提及的常规实验,而是在常规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新材料,借助新情境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解决和探索新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生物实验”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
1、实验手法是多变的,实验原理是不变的
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高考中,新的实验情境几乎是年年出人意料,考生往往一时想不到运用什么样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主要就集中于“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两部分内容。
我们相应的准备是:1充分重视“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两部分知识,做到理解透彻,运用灵活;2总结练习当中接触过的一些实验手法,多熟悉实验变式,进行适当的归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2、实验原理是多变的,实验过程是不变的
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是高考多年来一直不变的题型。既是年年考,新在何处?新就新在,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并不是教材中直接提及的,而是在教材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因此从何处引,引向何处?则是不可预知的。在陌生的知识背景下,考生便容易漏洞百出。
然而我们能够有所把握,一则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过程是相对不变的;二则既然所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我们没有学过的,那么题目里就会做出一个具体的交代。
我们相应的准备是:1具体设计一个实验(必须落实在书面上),以强化我们特定的逻辑思维过程和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简单说来就是“找目的、设对照、重条件、得结论”;2熟悉设计实验的具体考查形式。
例如有关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有氧气、营养物质、抗生素、温度、pH等。相关的实验手法见下图。
【典例精析】
【例题1】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细胞呼吸方式”时,经过讨论,认为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最佳,其主要理由是
A.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C.酵母菌是真核生物D.酵母菌代谢比较旺盛
【解析】细胞的呼吸方式有两种,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用酵母菌就可以探究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
【答案】B
【例题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的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力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解析】考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长短和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变化。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所以绝大多数细胞都处在间期,因此A选项错误。赤道板是指细胞中央的一个位置,不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细胞结构,所以看不到,用高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解离已使细胞死亡,因此看不到整个动态过程,因此C和D错误。
【答案】B
【例题3】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中、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有需要加热
C.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D.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解析】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是根据与某种试剂产生的特定的颜色反应进行的。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都不需要加热,还原糖的鉴定需要水浴加热,而非直接加热产生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B
【例题4】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
①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②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酒精提取
③分次加入少量无水酒精提取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考查了叶绿素提取的有关知识,在叶绿素提取的过程中,将新鲜的菠菜叶(若不新鲜,叶片中的叶绿素可能部分被破坏,使色素的含量下降)剪碎,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和石英砂研磨,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使细胞中的色素充分释放出来。加入无水洒精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若加入的无水酒精过多,会造成叶绿素的浓度下降,出现浅色现象。
【答案】D
【例题5】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人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此题考查质壁分离实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也会验中需要的细胞是活细细胞,因此不能加热,硝酸钾浓度过高也使细胞细胞,不再发生复原;不再发生复原的细胞说明是死细胞,不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由于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吸水涨大但不会破裂。
【答案】B
【例题6】如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可选用的材料是()。
A.马蛔虫受精卵B.成熟花粉粒C.小鼠睾丸D.叶芽
【解析】受精卵的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经过分裂和分化后形成的多细胞个体中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和基因型是不变的;成熟的花粉粒是经过了包括减数分裂等过程的产物,它可以释放出2个精子,它不能再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叶芽细胞属于体细胞,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所以,ABD都不对。而小鼠的睾丸是形成精子的场所,其精原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
【答案】C
【例题7】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解析】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亮、湿、热三个条件中符合最多的。A符合亮和热,B只符合亮,C只符合热,D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故A最符合。
【答案】A
【例题8】用测微尺测量某个洋葱表皮细胞的长度时,下列目镜的组合中,视野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最小的是
①目镜10×②物镜10×③目镜16×④物镜40×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越小。
【答案】D
【例题9】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待测物质检测试剂预期显色结果①DNA甲基绿红色②脂肪苏丹Ⅲ橘黄色③淀粉斐林试剂蓝色④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遇还原糖水浴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所以选D项。
【答案】D
【例题10】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
A.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固定不动的
B.叶绿体在细胞是均匀分布的
C.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
【解析】活细胞内细胞质是流动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内,所以叶绿体不是固定不动的,叶绿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受光的影响,是不均匀的,黑藻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所以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答案】C
【例题11】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
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
【解析】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以后,才可以用于观察;对酵母菌计数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上镜检;因为在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在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应用50~65℃水浴加热2min,再观察颜色变化。所以C正确。
【答案】C
【例题12】某小组为研究氧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答案】C
【例题13】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④解离时间不合适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②③B.②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解析】由图观察,细胞多处于未分裂状态,故可能取材时间不合适,细胞分裂不旺盛;且视野中有一些细胞为长形,可能取自伸长区细胞,为取材位置不合适,应取分生区细胞;也有可能是视野选择不当,没有找到合适视野观察;由图知细胞均分散开,故不可能为③④所述原因。
【答案】C
【例题14】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解析】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发芽的玉米籽粒中有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淀粉酶的活性不同,对淀粉的催化程度也不相同。400C条件下酶的活性比200C情况下强,催化分解的速度快,产生的麦芽糖多,因此加入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加热后颜色较深,1000C情况下,酶因高温失活,因此试管中没有反应。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三支试管都变蓝说明三支试管中都有淀粉存在。要确定酶的最适温度,要增加试管数量,并设置成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酶的最适温度应位于砖红色最深的两个试管之间,或者就是砖红色最深所对应的试管。
【答案】
(1)A和CC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酶失活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它实验条件保持一致。
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斑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例题15】研究还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获至宝图所示)。
第二步:
实验结果:
[解析]:这是属于典型的实验设计题目,题干中的信息对于解题目非常关键,考查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学生要会寻找变量,设置对照。这个题目中的变量就是细胞分裂素,氨基酸等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地方移动,因此对照中的两组分别为:一组为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另一组为蒸馏水,一段时间后,再用设备检测放射性的高低,这样就可验证这一假设。形成实验步骤的思路:分组、对照、检测。由于是验证性的实验,结论是唯一的。
【答案】
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
第三步:在a组的叶片的右半部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a组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和b组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结果:a组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例题16】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Ⅱ.(12分)给正常成年实验兔注射甲药物后,使其患了高血压病,注射乙药物可使高血压症状缓解。为了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上述作用,请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步骤,并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材料与用具:一组正常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适宜浓度的甲药物、适宜浓度的乙药物、注射器等。
(要求:答题时对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对动物的手术过程与药物的具体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2)在下面的坐标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该组兔的血压变化示意曲线,并标注注射药物的时间点。
[解析]:Ⅱ本题考查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甲、乙两种药物的作用,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实验步骤应为:①用血压测定仪对该组织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②给该组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③当该组实验兔患高血压病后,给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乙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2)血压变化示意曲线见答案。
【答案】
Ⅱ(1)①用血压测定仪对该组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速度作为对照。
②给该组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
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
③当该组实验兔患高血压病后,给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乙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量血压,计算血压得平均值。
(2)
【专题突破】
易错点1对照实验的设计
【例题2】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的功能,做了如下一组实验: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此学生的实验程序上有一个错误,请你指出
A.乙试管应置于低温或室温B.乙试管应加4ml唾液
C.乙试管应加与唾液等量的清水D.应再加一个试管,内加些酸或碱
【错题分析】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对设计实验的对照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认为只要加了唾液了,那个就不用加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应该改变条件来检验一下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违背了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题指导】本题以对照实验为考查背景考查的酶的功能、酶的活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对照实验中要求单一变量,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但在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条件下,酶催化的效果虽有所改变。但这些都是探究的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条件。所以AC不能选,B项中加入4ml唾液,一违背了试剂量的等量,二违背了没有变量。所以应该选C。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C。
【变式练习】未验证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下列对照合理的是()
A.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乙试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B.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试管内又加入了2mL唾液.甲试管放在在37℃的温水中、乙试管放在零度的冰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C.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乙试管内都加入了2Ml唾液.两试管同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D.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糊(2mL),甲、乙试管内都加入了2mL唾液.甲试管放在在37℃的温水中、乙试管放在零度的冰水中保持10min后取出,各加入0.5mL碘液,发现只有乙试管内呈蓝色反应。
易错点2单一变量原则
【例题2】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开花植物产生O2需要光和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A.①②和①③B.②③和①②
C.②④和①③D.②③和③④
【错题分析】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搞明白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问题。
【解题指导】本题以实验为考察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结构及原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①②对照可以看到单一变量是绿色植物,可以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①③对照,有两个变量--光照和绿色植物,不符合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①和④直接更不符合设计实验的实验要求。②③对照可以验证绿色开花植物产生O2需要光,②④对照也是两个变量。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的答案是B
【变式练习】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受二氧化碳的影响和验证光合作用受光照的影响。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适宜光照,中等二氧化碳

弱光照,适宜浓度的二氧化碳


强光照,适宜浓度的二氧化碳
适宜光照,中等二氧化碳
A.②④和①③B.②③和①②
C.①③和②④D.②③和③④
易错点3教材实验
【例题3】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相等,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一二三四温度\/℃27282930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2-3-4-1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mg+3+3+3+2
据表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为29℃
B.光照时,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不相等
C.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为4mg
【错题分析】错选A的原因是,在分析表格时,看到29度的前后变化最大,所以就认为是最是温度是29℃。错选B的原因是只看到了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都是3mg,所以认为光合作用相同,产生的氧气量也相同。再就是很多同学在计算时,忽视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容易错选成D。这也是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黑暗处理后,质量的变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量。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一组的实际光合作用的量是2+2+3=7,二组的是3+3+3=9,三组的是4+4+3=11,四组的是1+1=2=4。再给出的实验数据中,29度时的光合作用最大,但并不能说明此时酶的活性最大,也有可能是29.1,29.3,28.7等。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的答案是C
【变式练习】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相等,在28\/℃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在不同光照情况下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刘老师拿来三样东西分别是:一杯水、一个鸡蛋、一根筷子。刘老师先把鸡蛋放在水中,鸡蛋很快落到了水底,像一个小娃娃在水底懒洋洋的睡觉。接着,刘老师在水杯中放了一些盐,又用筷子搅了搅,让盐溶化,但鸡蛋好象粘在了水底一样一点也不往上浮。然后,刘老师又往水杯中放了一些盐,鸡蛋只是往上浮了一点,看到鸡蛋上浮了我们都很兴奋。然面鸡蛋并没有浮上水面。刘老师第三次又往水杯中放了一些盐,鸡蛋又往上浮了点。最后,刘老师第四次往水杯中放盐,这时水杯里水已经很浑浊了,像牛奶一样,然而我高兴的看到鸡蛋已经浮到水面,同学们都兴奋的跳了起来。老师告诉我们鸡蛋只所以能浮起来是因为水里的盐分增多了,水的浮力增大了。随后,刘老师还让几位同学尝了一下水杯里的水,他们都说很咸,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次试验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知了水里的盐分浓度越高,水的浮力越大。这个试很有趣,也很好玩,对我也很有帮助。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生活趣味小实验(12个)
一、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三、会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
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操作:
1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讲解:
1因为塑料瓶很薄,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
2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3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被挤出瓶子的空气。
4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
四、飞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
材料:塑料袋(轻便的)、吹风机1个
操作:
1.打开塑料袋,倒置。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并打开热气开关。
2.几秒钟后,关闭吹风机并拿开。
3.松开手,塑料袋会飘起来。
讲解:
1.热气轻,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热能使物体飞起来,因为热气是上升的。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热气便通过“对流”向上运动。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也是借助于“对流”。
五、云的形成
思考:你知道天空中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材料:冷水1杯、剪刀或锥子1把、火柴1盒、吸管1支、橡皮泥1块、玻璃瓶(带可旋转盖)
操作:
1在瓶子盖上戳个洞,在洞中插入吸管,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
2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摇晃均匀,然后把水倒出来。
3近瓶口,点燃一根火柴。
4吹灭火柴,把冒烟的火柴扔进瓶子中,让烟进入瓶子。
5迅速拧紧瓶盖,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
6停止吹气,用手堵住吸管,使空气留在瓶中。
7松开吸管,当空气冲出瓶子时,瓶子中就产生了云。
讲解:
1、往瓶子中吹气,增加压力。
2、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空气变冷了。
3、瓶子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凝结成极小的水滴,许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六、帕斯卡桶裂
思考:塑料瓶侧壁划上几条刀痕后再装满水,水为什么水不会从刀痕处流出来?
材料:塑料瓶一个、刀子一把、橡皮筋一根、漏斗一个、吸管、橡皮泥
操作:
1、拿一塑料瓶,在其侧壁用刀子平行于侧壁划几条刀痕(要将侧壁划透),再用橡皮筋将这个塑料瓶在刀痕处拦腰箍紧.在塑料瓶盖上穿入一段吸管,用橡皮泥密封.
2、取一漏斗与吸管相接
3、手持漏斗与瓶口相对齐,然后往漏斗内注水,使塑料瓶和漏斗装满水为止,此时塑料瓶的刀痕处不出水.将漏斗举高,就可见刀痕处有水流出来.
讲解:一个容器里的液体,对容器底部(或侧壁)产生的压力,可以远大于液体自身的重量
七、烧不断的棉线
思考:为什么棉线烧不断?
材料:棉线一根、清水一杯、食盐、筷子、火柴
操作:
1、在一杯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将一根棉线放入配制好的浓盐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放在桌上晾干。
3、将晾干后的棉线用手提起,点燃一根火柴去烧棉线。
4、棉线从下端一直燃烧到上端,但烧过后的线灰仍象一根线一样没有被烧断。
讲解:盐是不能燃烧的,浸过浓盐水的棉线在燃烧时,里面的棉线已被烧尽了,可是包在棉线外面的一层盐壳却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烧不断的棉线。
八、大力士——纸
思考:你能想象一张纸能够举起一本书吗?你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吗?
材料:纸、胶带、1本书
操作:
1.把纸放在两本并排分开放的书上,使纸的中间部分悬空。把一本书放在纸的悬空处。
2.把纸卷成一个纸卷,用胶带粘好纸的边缘处。
3.把纸卷立起来,并在上面放一本书。
4.思考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
讲解:
1.一张纸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主要取决于纸张受力时的弯矩。弯矩即纸张的受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的点之间的距离。弯矩越大,纸张承受的力越大,反之越小。
2.直接把重物放在纸上,则纸的受力点和受反作用力点几乎在同一位置上。因此弯矩小,所承受的力就小。
3.把重物放在竖直的纸卷上,纸的弯矩较大,因此承受的力较多。
创造:
想一想,把纸还可以折成哪些形状,以便承担压力。
九、再现指纹
思考:用手指肚在纸上用力按一下,看一看纸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怎样才能看见你留下的指纹?
材料:碘酒、剪好的易拉罐小盒、蜡烛、白纸、火柴
操作:
1、在白纸上印上指纹。
2、看一看白纸上并没有指纹的印迹。
3、用少量碘酒放进铁盒里。
4、点燃蜡烛,使碘酒在蜡烛上方加热(一直加热到碘酒变干,有紫红色蒸气放出时),将印有指纹一面的白纸对着蒸气。
5、过一会儿,纸上就显现出浅色的指纹。
讲解:
1、纸上为什么会显出指纹来呢?原来,人的皮肤表面总有些油脂,对皮肤起保护作用,皮肤表面的指纹是凸凹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一些,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些,手指肚按到纸上,油脂就被纸吸收,油脂在纸上分布也同样是不均匀的,但和指纹上油脂分布情况相同。
2、碘酒受热时会变成气体,气体受冷时又会直接变成固体,它在油脂里极易溶解,于是纸上就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指纹。
十、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十一、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十二、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候补实验(两个)
一、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2、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二、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基础实验作文 基础实验操作文案: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实验》作文,希望在写《基础实验》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基础实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