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人音版二年级音乐《这是什么》
学习内容:
学唱歌曲《这是什么》,并能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演歌曲。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懂得珍惜时间。
2、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能用简单的动作和乐器表演歌曲,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
3、学会区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学习重点:能用轻松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学习难点:能用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表演歌曲,感受附点八分音符及八分休止符。
学习方法:谜语法,体态律动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听唱法。学习用具:多媒体、钢琴、打击乐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律动问好
我:我请大家耸耸肩学生:我们也来耸耸肩
我对大家笑一笑我们对您笑一笑
我想自己伸伸腰我们也来伸伸腰
现在我想扭一扭我们也来扭一扭
请你跟我跺跺脚我们也来跺跺脚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表现真棒,身体感觉到热了吗?老师有礼物要送给大家------猜谜语,大家喜欢么?---出示歌名《这是什么》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出示闹钟图片
三、学习歌曲
1、我们知道闹钟有秒针,分针,时针三兄弟组成,看谁最细心观察它们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你们组能试着拍出来么?【小组探究】
例如xxxxxxxx
嘀嗒嘀嗒
x0x0x-|
当当当-
(要求读出报时钟的强和连贯并感受八分休止符)
2、创编并出示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学生读前两句,老师读后两句,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在这里提出附点八分音符)
3、有位作曲家把我们的谜语写成了一首歌,大家想听吗?范听歌曲获得整体感知。带问题复听歌曲,提问音乐情绪,速度。
4、下面我们也把秒针和时针走路的声音加入歌唱中,看你能发现什么?【小组讨论怎么能记住你发现的新朋友】老师范唱。
(音的高低,强弱,弹跳性)
5、老师弹琴孩子填词唱前两句,并按照刚才学生提的来模仿。
6、男女生分开唱或小组分开唱前两句。
7、孩子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用唱的方式夸奖谜语部分。教师范唱后两句,你能用“lu”跟着老师一起唱唱吗?【下面小组合作填词唱后两句,小组展示互评】
(引出知识点,歌唱状态要面带微笑轻声唱,长音时值,附点八分休止符)
8、谁还有哪句不太会唱?学生自救法或是你最喜欢哪一句唱给大家听听。
四、歌曲创编活动并表演
孩子们唱的太棒了,乐器宝宝们都被吸引来了,打开百宝门看有什么乐器,小组自选并在适当的地方配上你喜欢的伴奏并创编动作,小组商讨并展示,【小组互评】
五、德育渗透
孩子们表演的真精彩,不知不觉我们和可爱的小钟表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柳树枯了,第二年又会长出新芽,时间溜走了,我们还能找到吗?是的,时间一去就不复返了,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用快乐的歌声来感谢这些可爱的钟表吧。在歌声中和钟表再见,结束音乐课。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学戏曲》
《唱脸谱》教学设计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学区郭代英
一、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唱脸谱》(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下册第四单元:学戏曲)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戏曲、曲艺的系列单元,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把京剧作为一个单元是本套教材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了解京剧,是把古老的京剧与时代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使传统的京剧更容易为现代的学生所接受。京剧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使学生对京剧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京剧脸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京剧的风格特点,认识京剧脸谱;初步了解脸谱分类知识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歌曲,通过听唱等形式学习歌曲《唱脸谱》,激发学生了解京剧的兴趣,并能合作表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戏曲艺术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艺术活动中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模仿戏曲的唱腔和动作。
2、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学生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1、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师:今天的课我想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曲子,然后回答问题(听《苏三起解》)。
★课件出示问题1:
同学们刚才所听的曲子属于:歌曲()器乐曲()戏曲()
★紧接课件出示问题2:
戏曲又分好多种,刚才所听得戏曲属于:
京剧()越剧()黄梅戏()
2、简介京剧,指导学生了解京剧: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刚才我们听的是《苏三起解》。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
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出示京剧剧照,让同学们欣赏:
这是传统京剧的剧照。它的服装、造型、音乐、唱腔等都各有特色,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京剧中最具特色的——
★教师出示脸谱,引导生说出“脸谱”,并板书师生齐读:脸谱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脸谱
(1)师:那么,什么是脸谱呢?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脸上绘有五颜六色的图案,称为“脸谱”。
★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①脸谱的产生;②脸谱的颜色③脸谱的样式。
★放脸谱课件初步认识脸谱(或图片)具体介绍:
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但是它又有一个主色调,我们就习惯以它的主色调来称他为什么颜色的脸。下面就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唱脸谱》,然后回答:曲中唱了哪几种脸谱?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听记。
★学生回答问题:曲中唱了哪几种脸谱?教师及时板书:
红、蓝、黑、白、紫、金、银。
2、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听记,说出了好多种京剧脸谱。真不错!
艺术家用红、蓝、黑、白、紫、金、银等颜色各尽妙用,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
中各种复杂的人物形象。你想知道不同颜色的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吗?
★课件出示
红色:忠勇。黑色:正直。白色:奸诈
3、教师补充:还有其他的脸谱含义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黄色:表现骁勇、凶暴的人物及性格。
绿色:表现顽强、暴躁的人物及性格。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及性格。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仙、鬼怪等。
⒋听音乐填名字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脸谱,我想请同学们帮我分清他们在剧中的名字,愿意吗?
★请生再听歌曲,根据歌词提示,在脸谱下面写出相应人物的名字。
★指名回答,学生评价。
5、再次欣赏,学唱《唱脸谱》。
师:刚才,我们通过歌曲《唱脸谱》了解京剧中的各种脸谱,下面咱们再来一起欣赏歌曲《唱脸谱》,并轻轻地跟着学唱。
★教师播放,学生听赏并轻声学唱。
6、听赏第一部分(课件出示乐谱)
这部分的旋律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一样,但是,词里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词?
★学生听后提问,教师或学生帮助解答,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几种装饰音,如:下滑音、倚
音,以便更能体现出京味。学生唱第一部分。
7、听赏第二部分(课件出示乐谱)
(1)这一部分的旋律更像什么?(京剧)
(2)这部分的速度、力度和第一部分有什么区别吗?(快速、力度加强)。
(3)你能不能学着唱一唱?随音乐轻声唱
8、师生配合唱。
刚才我们把《唱脸谱》基本上学会了,下面我们就一起随着音乐大声地演唱(学生跟音乐唱)。
(三)、欣赏脸谱,并画一画。

(四)、课堂总结:
(1)京剧是我国艺术大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京剧另一特色——脸谱。小小的脸谱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怪不得外国人把京剧叫做“beijingopera”!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学习,了解它、爱上它、发扬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2)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八、板书设计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歌《茉莉花》
2.拓展欣赏《茉莉花》(东北民歌、河北民歌)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唱、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对比、聆听等方式,分辨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1.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够用流畅圆润、有呼吸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2.对比、探究江苏、东北、河北三地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异同,能够辨识这三种音乐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演唱及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茉莉花》
2.师生交流
(二)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挥拍聆听。
2.复听歌曲
3.再次聆听
4.轻声跟唱
5.学习歌词
6.随琴演唱
(三)拓展学习
1.东北民歌《茉莉花》
2.河北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玫瑰三愿》
(二)听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继续学习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感受其魅力。
2.通过听竖笛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体验合作演奏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歌曲结构、演唱方法、歌词、旋律发展、伴奏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特点。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能够了解、分辨音乐创作常用方法“模进”,体会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艺术歌曲价值及其发展,探究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趋势,并用“模进”创作手法完成旋律编创。
三、教学重难点
有关竖琴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交流
2.教师总结
(二)欣赏《玫瑰三愿》
1.初次聆听歌曲
2.两次聆听
3.小组探究
(三)探究艺术歌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
2.师生总结
(四)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
1.教师示范演奏
2.学生自学
3.分声部练习
4.合奏练习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唱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增进对戏曲知识的了解;热爱、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黄梅戏知识、欣赏视频资料,感受黄梅戏的唱腔特点,分析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2.通过聆听范唱、视唱旋律、随录音学唱等手段,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黄梅戏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够分角色背唱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
黄梅戏的唱腔和唱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初次聆听
2.黄梅戏简介
新课教学
(一)、念白与板式特点
1.学习黄梅戏念白
2.简介黄梅戏的板式特点
(二)、学唱《夫妻双双把家还》
1.随琴哼唱
2.随伴奏演唱
3.探讨黄梅戏艺术风格
4.介绍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
5.分角色表演唱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印象,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在听、看、唱、做、表等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豫剧唱腔的韵味,体验豫剧唱腔的艺术魅力。
3.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豫剧片段,加深对中国戏曲唱腔、行当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感受豫剧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戏曲的演唱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欣赏豫剧《花木兰》片段。
教师播放豫剧电影《花木兰》片段。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剧种?唱腔有什么特点?
(2)介绍豫剧常识。
①教师简介《花木兰》故事梗概,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段唱腔刻画了花木兰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②总结豫剧唱腔特点:爽朗、大方、朴实、装饰音较多。
③简介豫剧及其代表人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着重介绍常香玉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
2.感受豫剧唱腔与方言的联系
(1)学说河南方言。
用河南方言学说“谁说女子不如男”,辨别河南方言语音语调与普通话的不同,分析河南方言的特点。
(2)聆听唱腔。
结合方言的学习,聆听这一句唱腔,分析唱腔与方言的联系。
【设计意图】
通过学说河南话,感受豫剧的音乐特点。
3.学唱戏曲
(1)唱段分析。
①《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用的是豫东调武生腔二八板,曲调铿锵,朗朗上口。唱段从“男子打仗到边关”到“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采用二八连板即二八板的连奏,中间没有间奏,很有气势。
②最后一句“哪一点不如儿男”运用了切分音和甩腔,以及重复的衬词“咳咳”,尽显英武豪迈之气。
(2)模唱片段。
①学生随教师模唱。
②通过模唱与跟唱,学习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体会音乐中的滑音与甩腔等特点,感受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3)学习表演动作。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中人物的表演,模仿一两个动作。
【设计意图】
感受戏曲唱腔艺术,增强艺术表现力。
4.表演展示
(1)分组表演。
①分小组练习演唱与表演动作。
②小组表演后其他组同学给予意见与建议。
(2)集体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豫剧唱腔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体验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六、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七、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八、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唱歌《绿袖子》。
2.拓展欣赏《绿袖子幻想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a旋律小调,学会用暗淡、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绿袖子》,表现纯朴、伤感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柯尔文手势培养内心听觉,唱准变化音。
(2)在活动中体验三拍子的韵律感。
(3)采用比较法、视唱法欣赏管弦乐曲《绿袖幻想曲》。
3.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有气息支托的声音演唱歌曲。
(2)把握变化音的音准,找到3拍子的韵律感。
三、教学重难点:
音准及旋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体验四三拍韵律
1.教师哼唱《绿袖子》,随乐拍手划旋律线,学生观察老师动作找规律。
2.再次哼唱《绿袖子》,学生按四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随乐拍手划线。
(二)学唱歌曲《绿袖子》
1.视唱歌曲乐谱。
(1)出示a旋律小调音阶。(教师范唱音阶,提示4的唱名发音:fei(飞),5的唱名发音:c)
(2)教师做柯尔文手势唱音阶,学生跟着老师做手势默唱。(学生独立做柯尔文手势唱音阶。)
(3)教师范唱歌曲《绿袖子》乐谱,设问: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
(4)学生听《绿袖子》音乐,拍手划旋律线,体验歌曲基本情绪。
(5)教师: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情绪是否一成不变?
(6)学生再次聆听,回答问题。
(7)学生聆听教师视唱乐谱,将乐谱中出现的变化音标记出来。
(8)学生随钢琴视唱旋律。
(9)教师提示弱起小节的进入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附点四分节奏和三拍子的韵律感。
(10)学生完整视唱歌谱。
(三)拓展欣赏《绿袖幻想曲》
1.介绍作品。
教师:英国沃恩·威廉斯将在世界广泛流传的英国民歌《绿袖子》改编成管弦乐,用于歌剧《热恋中的约翰先生》的第三幕中的主题之一。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全曲欣赏。
3.教师引导学生从速度、演奏乐器、旋律发展等方面去了解作品《绿袖幻想曲》
4.出示由另一首英国民歌《可爱的约翰》改编成的B主题谱例,学生用竖笛视奏。
5.复听全曲。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如歌的行板》。
2.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性,体验十九世纪在沙俄统治下人民苦难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分段聆听──整体聆听,学生参与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音乐。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格林卡。
(2)了解弦乐四重奏的构成和演奏特性。
(3)熟悉《如歌的行板》、《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的音乐主题,能视唱《如歌的行板》A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音乐背景信息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哼唱《四小天鹅》旋律后提问:老师刚才唱的曲名是什么?
2.介绍柴可夫斯基。
教师介绍:他生于1840年,是一个开始在大学修读法律专业,选修音乐,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改学音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叫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所创作的作品情感丰富,旋律优美,织体饱满。他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二)、新课教学
了解《如歌的行板》A主题
1.出示A主题谱例。
教师要求:在看到乐谱上标有红色三角形记号的地方拍手,没有记号处拍腿
▼▼▼
XXXXXXXXXXX
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腿拍腿
2.学生看节奏谱按要求拍击节奏。
3.教师哼唱A主题,学生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为教师伴奏。
4.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由2拍子变成3拍子的变化,引出2\/4、3\/4变拍子音乐知识。
5.聆听A主题,学生带着对变拍子的感受,看节奏谱用拍手拍腿节奏身势伴奏并默唱。
6.学生加上拍手拍腿节奏身势随钢琴哼唱一遍。
7.教师唱A主题中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并将音程板书。
8.教师视唱A主题:教师视唱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谱,当看到唱过的下行四度旋律音程时用手做下行的动作。
9.找出行四度旋律音程,教师用蓝色色块标示出来。
10.学生随钢琴视唱A主题,视唱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下行四度的音准。
11.教师引导学生说唱下行四度旋律音程的感受──忧郁、痛苦。
12.教师介绍A主题出处:刚才唱的旋律是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柴可夫斯基将这首歌曲的旋律作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并把这个乐章命名为《如歌的行板》。
13.板书课题,出示弦乐四重奏的图片,介绍弦乐四重奏的组成部分。
14.介绍乐曲。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非常喜欢音乐,他听完《如歌的行板》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在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一起来呢聆听这首优秀作品吧。
(三)全曲完整聆听
1.教师提问:我们聆听时,请关注A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主要集中在乐曲的首、中、尾的哪个部分?
2.全曲整体欣赏。
3.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4.教师板书乐曲结构:ABAˊ的复三部曲式。
(四)感知B主题
1.教师:B部分是由乐曲的另一主题构成的,我们将它称之为B主题。
2.出示B主题谱例。
3.教师:这部分有两个富有特点的节奏是这个主题的灵魂。(一个是附点音符的节奏一个是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节奏)
4.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手势和拍手的方式分别感受附点音符和三连音节奏--教师哼唱B主题,当唱到有附点音符和三连音时,引导学生做相应手势动作。
5.教师提问:这两种节奏型在乐曲中的运用,让音乐产生了什么变化?
6.学生看乐谱随音乐做手势。
7.谈感受。
8.教师小结。
(五)再次整体欣赏
(六)欣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选听)
1.故事导入。(故事梗概见教学相关资料)
2.简介作曲家。
格林卡是俄国著名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创始人之一,是现实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乐坛上不朽的音乐大师。格林卡所创作的作品包含了全部主要的音乐体裁,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俄罗斯古典歌剧,并对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世人称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格林卡所创作的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世界歌剧史的杰作。
3.整体欣赏,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提问: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基本情绪是什么?
4.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主题。
教师提问:第一主题。
力度速度音调演奏乐器基本情绪表现的人物
(2)欣赏第二主题。
教师提问:与第一主题比较后的变化
力度速度音调演奏乐器基本情绪表现的人物
(3)再次整体聆听,完整感知作品音乐形象。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2.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选听)。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不同的风格的音乐作品,增强音乐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比和参与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感知音乐的意境和深刻思想。
3.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视唱《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两个主题音乐。
(2)了解音乐家鲍罗丁、李斯特。
(3)了解交响音画诗及其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音乐背景信息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跟随哼唱《如歌的行板》主题A。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并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过度到另一个俄国杰出的作曲家鲍罗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欣赏俄罗斯主题
1.教师提问:我们再听一段俄罗斯的民族风格的旋律,听它和刚才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
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俄罗斯主题音乐。
学生:前者忧伤痛苦,后者广袤寂静。
2.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第二次聆听俄罗斯主题音乐。
学生:单簧管、圆号。
3.学生随钢琴视唱俄罗斯主题音乐。
教师:请在单簧管演奏第一遍时跟音乐哼唱,在圆号演奏时用嘴发出“哒哒”的音效加入为音乐伴奏。
4.将全班分为三组,进行第三遍聆听与跟唱。
第一组随音乐哼唱由单簧管演奏的音乐,第二组在圆号演奏时进入,第三组在大提琴拨奏“XXXX”固定音型时发出“哒哒”的音效加入。
5.学生谈聆听《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中的俄罗斯主题的感受。
6.教师小结:我们刚才欣赏的音乐是《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中的俄罗斯主题。(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A段俄罗斯主题音乐的基本速度、情绪。设立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有意识的关注乐曲中演奏乐器及其音色变化让乐曲产生了的情绪、意境变化。
(三)鲍罗丁及交响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1.介绍鲍罗丁。
他是俄国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是俄国具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作曲家、化学家。由于他每周一到周六都要在实验室工作,只能用星期天作曲,因此又被称作“星期天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采用西方作曲技法,但由于受民主、进步的俄罗斯民族思想的影响,其作品展示的却是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史诗性、抒情性,充分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的性格和广阔的胸襟,为俄罗斯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2.简介《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交响乐中有一种叫“音画”的交响乐。它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常取材于各类故事或描述自然风光,换句话说就是用音乐来“绘画”。交响音画诗《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是鲍罗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有标题的管线乐曲,他用音乐描述了一支行走在中亚细亚大草原的东方商队在俄罗斯骑兵的护送下安然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这是鲍罗丁在1880年为一个艺术展览会所作的配乐。次年,因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非常喜欢而将之赠送与他。音乐因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流传,是标题音乐中的代表作。
3.教师:刚才我们所听的就是交响音画诗《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中的表现俄罗斯主题。分别由单簧管和圆号各演奏了一遍,我们带着对标题的理解再来听一听,作者分别表现了什么场景?
4.第四次聆听俄罗斯主题。
5.学生:第一遍单簧管演奏描述草原的广袤寂静;第二遍圆号演奏描述威严整齐的俄罗斯骑兵。
6.教师小结:同一旋律因演奏的乐器不同,就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四)欣赏东方主题
1.教师:我们再听一段音乐,仔细体会音乐与俄罗斯主题音乐的差别。
2.第一遍聆听东方主题音乐。
3.学生:悠扬迷人、具有浓郁东方神秘色彩。
4.教师:这段音乐是用英国管演奏的,它的音色与双簧管相似,有忧郁、梦幻的情调。英国管不是交响乐的主要乐器,但因为它的音色符合作者描述的音乐形象,所以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英国管独奏。
音乐主题主奏乐器音乐风格音乐形象俄罗斯军队主题音乐单簧管、圆号舒缓、悠长寂静广袤、威严肃穆东方商队主题音乐英国管悠扬、梦幻神秘、迷人
(五)整曲欣赏
1.教师:在乐曲开始先后出现了俄罗斯与东方主题音乐,之后双方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继续聆听,听音乐是怎样描述的吧!
2.第一遍全曲聆听。
3.学生描述聆听感受,教师补充完善故事。
4.教师小结:鲍罗丁用两个主题交替叠加演奏来表现,仿佛让我们看到东方商队在俄罗斯骑兵的保护下安然离开的情景。
5.第二次聆听全曲。
(1)分组讨论,分别为俄罗斯主题音乐和东方商队音乐设计简单的动作,选出合适表现音乐形象的动作,分成三组,分别担任用动作表现俄罗斯主题音乐、东方主题音乐和用嘴做“哒哒”音效表现马蹄声。
(2)聆听全曲,各组在聆听到不同的音乐形象用不同动作表现。
6.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两遍的整体欣赏乐曲,让学生充分感知交响音画诗所描绘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意境和动人故事,能进一步熟悉两个风格鲜明的主题音乐,理解作品深刻内涵。
(六)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选听)
1.简介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主要音乐作品有吉普赛风格的《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等。李斯特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创立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2.作品简介。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是李斯特创作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是最有名的一首,也是钢琴独奏曲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乐曲之一。
3.教师:作者采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第一部分主题采用了“查尔达什舞曲”中的“拉绍”(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
4.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第一部分A主题。
5.学生谈聆听感受: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内在的激情,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坚毅不屈的性格。
6.教师:第二部分使用“查尔达什舞曲”中的“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
7.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B主题。
8.学生谈聆听感受:速度迅速,情绪炽热、奔放,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
9.欣赏全曲。
10.教师小结:李斯特根据匈牙利和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音调加工而成的《匈牙利狂想曲》的钢琴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全曲充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正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才被世人所喜爱,这首乐曲在流传范围非常广泛,还被动画、电影、电视节目作为背景音乐,甚至还被流行音乐引用。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四单元欧美流行风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斯卡伯勒集市》。
2、欣赏《温柔的爱》。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欣赏并了解欧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激发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热情。
2.能够在科尔文手势的引领下,熟悉歌曲的调式调性,了解外国流行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3.能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有感情地轻声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国流行音乐的特点;用正确的方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 音乐教案这是什么课程文案:

(完整版)音乐课教案《茉莉花》
《茉莉花》教案
教材分析:《茉莉花》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她清丽、柔婉,深受人们喜爱,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好教材。因地域、语言等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最为典型。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流传很广泛的江南民歌,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情深厚又含蓄。
这节课,意在引导学生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并能拓展合唱、独唱伴奏等形式,在欣赏不同的《茉莉花》版本中,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教学内容: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能够以柔美的声音表达民歌《茉莉花》的细腻情感,并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
2、欣赏江苏、河北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能够听辩并能用用语言表达出它们在旋律、风格、情感上的不同特点。
3、为了茉莉花做二声部创作练习
教学重点:
能够听辩并能用用语言表达出不同地区《茉莉花》在旋律、风格、情感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附点四分音符、一字多音唱法。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于一体,运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
2、电子琴、录音机、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班级里面喷上茉莉味道的香水,让大家闻着香味去听老师弹奏琵琶版的茉莉花,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方面感受歌曲的美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闻到什么味道?香不香?
生:……
师:老师弹奏了那首乐曲是什么乐曲呢?
生:……
师:把同学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是什么!
生:。。。。。。
师: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茉莉花》这首歌曲。
师:茉莉花以她洁白无暇,芬芳怡人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千百年以来,在劳动生活中以茉莉花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民歌小调非常的多,至今还广为传唱的多至上百首,你们想不想学唱其中一首呢?
(设计意图:从情境的创设,到实物的观赏,在教室里弥漫着花香的气息,激发起学生要用歌声赞美花的热情。)
二、新课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强调读的音色、感情,选择合适的打击乐伴读,如三角铁。)
2、听赏《茉莉花》。(提醒身体跟着音乐律动来表现音乐.跟范唱有感情的默唱)
3、教师范唱,电子琴伴奏。(建议学生轻声哼唱)。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教师用电子琴弹奏《茉莉花》,同学们再次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
(2)请同学们跟着电子琴唱歌曲的旋律
(3)填唱歌词,并引导学生通过渐强减弱等处理开表现歌曲情感,使歌曲的演唱更完美。
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在唱歌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更好的理解《茉莉花》,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
5、演唱歌曲及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词师:你们刚才的声音就像是天籁之音,相信加入歌词,你们也一定唱得更美。
(2)解决歌唱难点
师:美丽的茉莉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让我来将你接下,送给别人家。”听到这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呢?(生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闻到茉莉花香,想摘花但又舍不得摘的心情。
6、参与与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学生讨论:选择何种形式来表现歌曲《茉莉花》。
依据学生现有的演唱知识的积累在老师的指导写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独唱、合唱、打击乐伴奏演奏等。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全面关注学生,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恰当的鼓励,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拓展(准备内容多,视学生掌握快慢程度进行灵活选用。)
1、听辨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河北风格的《茉莉花》。引导学生从速度、歌词、情绪、语言、演唱方法等艺术要素出发,挖掘江苏和河北两首《茉莉花》的不同特征。师: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茉莉花》,流传最广的是江苏和河北的茉莉花。(出示两首茉莉花的音乐)师生总结:江苏的《茉莉花》委婉、秀美河北的《茉莉花》豪放、欢快
2、学生谈谈风格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风格的形成跟地理环境、气候、性格、饮食习惯等有关。)
3、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茉莉花,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师:《茉莉花》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这也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让我们来欣赏这精彩的一幕吧!
(1)学生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骄傲、自豪)
③说说宋祖英的演唱和自己演唱在情绪、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④听赏和感受由“女子十二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师:除了歌曲以外,很多演奏家也很喜欢这首《茉莉花》,而且经过改编,茉莉花的曲调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中国“女子十二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播放音乐)师:这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哪一种表现的茉莉花更能打动你的心呢?(生交流、讨论)A、欣赏宋祖英的演唱会开场歌曲《茉莉花》;B、歌剧《图兰朵》片断;C、十二乐坊的《茉莉花》;D、2010上海世博会上《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
4、再次表现歌曲。(可整合学生的创意把教室当成一个流动的舞台,同学们可听着音乐做各种表现花的动作和图形。)
通过看赏短片让学生感受《茉莉花》在不同场合的音乐内涵:在奥运会会徽揭晓时它是庄严的,在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是神圣的等。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之后引导学生思考: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会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引导学生谈内心感受。
3、请同学们再次用心、用最美的歌声唱起这段优美的旋律来结束本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啦《茉莉花》这首歌还欣赏了不同形式、不同题材、体裁的《茉莉花》,通过欣赏总结了音乐中茉莉花的精神品质,感受到了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朴实无华的美,感受到了带有民族风味的曲子的美。一首简单的小调,成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有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茉莉花》就如同一位文化使者,传播着中国音乐文化;同时,它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融合和发展。相信明天直至永恒,“茉莉花”依旧芬芳,清香四溢!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的经历,对《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音乐教案这是什么》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教案这是什么》,希望对大家写《音乐教案这是什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