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2019-03-12 高三作文 类别:叙事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导读:(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六、板书设计
秋水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虚实结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古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虚实结合可以开拓诗的意境,使诗意蕴藉含蓄,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如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
2.详写为实,略写为虚。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详写童子的答话,这是实写;把“问”的内容省略掉了,这是虚写。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和访隐者不遇的怅惘之情。
3.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一、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属实写;三、四句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属虚写。
4.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于居高媚时的黄莺。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作者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如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是虚。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三、四句是虚写,设想将来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乐景衬悲情。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如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的前两句写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孤寂凄然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作者仿佛要倾吐他此时此刻的心绪,然而到三、四句,作者却笔锋一转,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即故乡的亲人,“千里”即千里之外的作者。此句意为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一定想念着千里之外的作者,牵挂着作者今夜不知漂泊何处,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作者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思亲的真挚情感抒发得委婉动人。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黄庭坚《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该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作文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文案: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欢迎阅读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作为代词的用法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作为助词的用法
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作为通假字的用法
1)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2)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怎么判断文言文中而作为连词的用法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