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2019-03-11 高三作文 类别:叙事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漂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持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持续。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因为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持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持续有所发展提升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自由自在,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扩展阅读:朱熹的人物评价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同学们,大家好!新年第1期的“古韵华章”与大家见面了。本期将为大家介绍的是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作品见“开卷语”。)
说到朱熹,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啊!大家请看: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的思想以及北宋“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于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学识渊博,治学勤奋,著作等身,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好了,了解作者之后,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这两首《观书有感》吧。先来看看“今译”吧:
其一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的清澈?这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进来。
其二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寓理的名诗。
《观书有感》(其一),前两句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你看,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在朱熹笔下是一面展开的镜子,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刻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明晰地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啊!第三、四句议论,作者自问自答,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有一股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进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已经令人感到无比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题目《观书有感》,美妙的意境顿时升华,与读书学习融合了起来。原来,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心智。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的确,一泓清池,必须不断有清泉注入,才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否则,即使不干涸,也很容易混浊、腐臭。人也是一样,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胸才能更加开阔,心智才能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其二),前两句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水上涨,巨船大舰在江上漂行,轻快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大船由于水深而行驶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漂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接着又抒发感慨:往日少水时,多少人白白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而如今,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
同样也是《观书有感》,诗人在这里想告诉我们,读书的积累与贯通的关系。“江边春水”比喻长期的读书积累,“艨艟巨舰”比喻对事物、对问题的突然领悟,也就是贯通。如果一艘大船搁浅了,那么你再花多大的力气也别想推动它分毫,更不要说移位了。如果水源充沛,那么你无需多花苦力,它也能自在地航行。
诗人意在强调读书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就启示我们,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方能融会贯通,所谓厚积而薄发。也只有积聚了深厚的基础,才能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的妙趣。反之,便将白费心力而一事无成。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
现在把不断学习,称作为不断“充电”,即要不断地增加前进的动力能源(正如诗中所谓的“春水生”)。其实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坚实的基础?
宋代诗歌常常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讲究一个“理趣”,常常以诗喻理,寓哲理于意象,以意象象征哲理,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
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宋代诗歌的这一特点,同学们接下来不妨去读一读朱熹的《春日》、苏轼的《题西林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你一定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花田半亩,一个很美很美的名字,它取意于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名字很美,却又显得那么凄凉。也许是因为自己对作者发自内心的惋惜吧,也许也是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吧,又或是两者兼有……
记得书中写着“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们来自于偶然,生命是最宝贵的礼物。爱你所爱的人,温柔地对待一切,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无论前途怎样凶险,都要微笑着站定,因为有爱,我们不该恐惧。”看似简单的话语,可它的每一个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不是在抱怨自己的不幸,而是在激励自己,在激励他人:在困难面前,要坚强,不要抱怨任何人和事。
书中也写了一句:“妈妈说,如果能再次孕育你该多好。你仿佛事在怨恨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妈妈,我却时常感谢你,你给我的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的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高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你的女儿,感谢能依偎在你的身旁,能够开放在你的手心。妈妈,不幸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却是更深切的主题。”多么感人啊!体弱多病的女孩不是抱怨母亲给了自己多病的身躯,而是感谢自己母亲给了自己生命,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番,有多少人可以不将错归于他人的身上。很少,很少,少到……就像那可以在海上永不破裂的泡沫。
人的一生,需要感激的有很多,要懂得也有好多,但是,我们始终会归于尘土,归于雨露,就如书中写道的那样:“倘若这世上从来未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生命是跌撞的曲折,死亡是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这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人总是那么渺小,生命却又那么曲折,就像人们常说的,“没有曲折的人生,不叫人生。”……
当面对困难,我们常常会退缩会畏怯。但是,我们无法逃避困难,无法没有困难,就像是蝉,无法选择不蜕壳的命运;就像蛇,无法选择不蜕皮的命运;就像蜜蜂,无法选择离开尾刺将不能存活的命运……所以,迎接命运的所有安排,就像书中所写:“迎接所有安排而无所怨恨和悲戚,从容淡定,这样的生命将是骄傲而尊贵的,我于是决定拒绝狼狈,拒绝一切忧伤。虽然,我落下了眼泪。那是因为切肤般感同身受的疼痛,因为太多的深爱。我要记得,我将遗忘。”
我们,总会有许多信念,许多坚持,有的却只是空口说说。那么,亲身去努力,去克服困难的会有多少?我无法知晓,也不远知晓,因为我自己都从未做到,又有何资格去知道别人是否做到。但是,我知道,《花田半亩》中的坚持,无处不触动我的心弦,无处不冲击着我的心灵。书中,有着作者在对抗命运时的坚持;有着在健康时的开心;但是更多的是生病时,她内心的表达。语言并不华丽,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即使是一个很冷酷的人,看到,也会感动到心酸。
我们最害怕、最厌恶的无非就是病魔,但是有多少人在病魔的折磨下仍能写出美妙的文章,能做出伟大的事。很少,很少……《花田半亩》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在病魔的折磨下仍能写出最真实最感人的文章的人。我此时此刻才明白,我所震撼的并不全是她文章中所含有的情感,大多的都是我对她的震撼,对她坚强的震撼。
每个人都有着对爱情,对友情的幻想。可是,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来说,她的爱情是多么遥远。所以,她只有用澎湃的文字,写出她那澎湃的感情幻想。
对于《花田半亩》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对作者的感想,只是因为对作者的感想,才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多的感想,产生了震撼。书中说的对“归于尘土,归于雨露”。也许,作者的人生观点就是这般吧……
作者就像是那夕阳,《花田半亩》则像是夕阳中开出的最美的花朵。那么耀眼,那么鲜艳,那么激动人心……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 文案: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的经历,对《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希望对大家写《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