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2019-03-15 高二作文 类别:叙事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鲁迅,是一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故居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鲁迅故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说说这鲁迅故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白碑,上刻有黑色的“鲁迅故里”四字,在它的下方,是一幅黑色的图画,描绘的是小桥流水及乌蓬船。而字的右方,是鲁迅先生手夹香烟的雕刻。在整块碑的前方,有三尊塑像,一站两坐,形态逼真。在碑前方的视角来看,在右方独自一人坐的便是鲁迅。
走进故居,便可见当年鲁迅家的“客厅”里的一些家具及牌匾。从“客厅”往左走,便是小姐的“闺房”。闺房中有一张圆桌,圆桌上有四个杯子,看似是茶。床边的蚊帘半掩着,靠墙的方桌上还有一面小铜镜。对于这个小姐的闺房,因为导游没有讲解,我们也不知到底是谁的闺房。我们猜测有可能是鲁迅母亲的,不过更有可能是鲁迅妻子的房间。说到鲁迅妻子,我不得不又揪出一段历史了。话说鲁迅的夫人名叫朱安,她和鲁迅是当时鲁迅母亲鲁瑞亲手包办的一场婚姻,鲁迅不情愿,可出自孝顺,也没反抗。可是第二天他没有去祠堂,而是独自呆在自己的书房。对于朱安,鲁迅不爱,却又不能休。所以第三天,他就去了日本,留下朱安一个人在家伺候婆婆。后来,鲁迅认识了北平师范的女学生许广平,他俩情同意合,未婚同居了,不久生下一子名叫许海婴。这段历史披露了封建社会风俗的残酷与无情,令人震惊。
往里走,就可以看到周家的厨房了。厨房左侧可以看到许多笼子似的工具,右侧则是一些石磨之类的东西。
再走,就能看到鲁迅的房间了。他的房间里光线很好,也很古朴。离我们最近处是一张方桌,旁有两把椅子及一张小桌。他的床不算很精致,但却很漂亮,白色的床帘半掩着,清晰可见里面的枕头及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圆柱体,上面布满了刺。床下有两双布拖鞋,拖鞋旁边躺着的蓝色花瓷壶不免令人疑惑。床的左边,除了衣橱,便是几个储物的箱子,看样子像是存书的。
现在,我们到的是鲁迅故居后面的百草园。这里有鲁迅曾连根拔起何首乌而毁了的泥墙,有他曾跳来跳去的石井栏,也有神奇的何首乌,碧绿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绿色的,显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古典。
跟着流继续走,我们便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左边这一间,里面存放着鲁迅当年用过的座椅。他的座位并不奢华,而是普普通通的把椅子。桌子有些年代的历史痕迹,上摆着一只破旧的盒子,我猜是眼镜盒,可未免有些宽了。好想看看桌上他因迟到而刻下的“早”字,可惜有护栏。
三味书屋的最中间,是最大的一间屋子。在屋子的正中央,有一张较大的桌子,上摆有一些书籍及一根戒尺,这肯定是教书先生的位置了。在教书先生座位的后上方,有一块牌匾,上有“三味书屋”四字。牌匾的下面是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过的一幅画。画中一只身体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的最右边的屋子,我们没有过去看,不过远眺了一下,那里好像是学员们的桌椅。
现在,我们也就把鲁迅故里看完了。我回想着鲁迅故居里的一幅幅画面,不禁陶醉了……
(附注:绍兴有一著名的“三乌”,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已久。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今天,我们出发去夏令营。路上,观赏着窗外的景色,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带着对绍兴的猜测,脑海里不禁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来。首先,第一个景点是名胜古迹——鲁迅故里。鲁迅爷爷是我们中国的一代文豪,他曾多次发表过文章,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来到鲁迅故里,立刻感觉到古色古香。这儿流水淙淙,一座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在水面上。
具有绍兴独特特色的乌棚船一条接一条从桥下穿过。铺着青砖的道路两旁,老式的算盘,陈旧的木柜,收音机“咿咿呀呀”的放着,那面积不大的店里,再摆上几张木柜,只留下窄窄的通道。店主们有的懒洋洋的躺在躺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一边儿扇,一边儿摇晃着躺椅,那躺椅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吱嘎吱嘎”直响;有的大声吆喝,不时还拿出几包土特产,端出几碗臭豆腐,那味儿,很快在这条街上弥漫开来。
那一进有一进的老房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厅堂、卧室。里面的桌椅,一把把摆放的整整齐齐,还雕刻着许多精细的花纹,真是鬼斧神工,我不禁连连赞叹。左弯右拐,我们来到了一个学堂,经导游介绍,原来这儿就是鲁迅爷爷以前读书的学堂——三味书屋。里面有序的摆放着几张书桌椅。哪张是鲁迅爷爷坐的呢?导游指了指东南角。我注意到,那张桌子的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说起这早字,还有一段来历呢!鲁迅爷爷小时候父亲患了病,只能躺在那张年代已久的躺椅上,鲁迅爷爷几乎天天奔波在药店和家之间。
这天早上,鲁迅爷爷为了给父亲买药,来迟了,教书的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鲁迅爷爷默默地回到了座位,在自己的课桌右上方刻了一个“早”字,以此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时时刻刻,鲁迅爷爷都把这“早”字记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爷爷就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爷爷是多么的热爱学习啊,我们也要向他学习!走出学堂,我们来到了一个园子,这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鲜嫩的绿草铺满了墙角,不时几对蝴蝶双双飞过,一阵风吹来,树叶的抖动声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虫鸣声传入耳朵。
往右一拐,一块立石映入眼帘,上面有“百草园”三个大字。立刻,我想到了鲁迅爷爷在文章中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们叫它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树;单是周围的泥墙根,就有无限乐趣……。”是啊,一来到百草园,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空气是那么清新,左边那一堵矮矮的泥墙上早已不是光秃秃的,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绿,整个园显得是那么朴实、美丽!告别了三味书屋、告别了百草园、告别了鲁迅故里,但我忘不了鲁迅爷爷的热爱学习的精神和他的伟大!。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游客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游客,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今天的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作文 绍兴鲁迅故居地址在哪里文案:

天还未亮透的微风,稍稍发凉的清晨,出行者的脸上,亢奋赶走了睡意。步上旅游大巴,初升的太阳扩散着红红的亮光,燃起了我们对杭州的更多憧憬……
到达鲁迅故居——绍兴之时,已是下午四点多。望着“鲁迅故里”的字眼,我们们全然不顾行车十几小时的劳累,从慵懒中一跃而下,跟着导游,要去了解那个给过国人呐喊和警醒的伟大作家的少年生活。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刻着“鲁迅故里”的大幅浮雕,鲁迅先生气宇轩昂,一如他往日的严肃、庄重,浓密的头发稍向后扬着,浓黑的眉毛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眸,浓密的胡须形成了隶书的“一”字,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黑衫,手里叼着的香烟,正缕缕地冒着青烟。眼前的鲁迅先生似在凝视、沉思,又似在聆听……我久久地注视着,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少年闰土、孔乙已、豆腐西施杨二嫂等形象,这就是他们生长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如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不老。
石板路吸足了阳光的灼热,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脚底传递多余的热量。“我们第一个参观的,是鲁迅的三味书屋……”导游还算甜美的声音,散在闷热的空气中。过了一段小桥,我看见乌蓬船正静静地躺在河中,几位年余花甲的摆渡老人安详的坐在船头,等待游客上船。耳旁不绝于耳的快门声,告诉我们离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跨进木质门槛,我分外小心脚下的每一步,生怕自己踏碎了“迅哥儿”的童年记忆。“三味书屋”四个字遒劲有力,悬挂在厅堂正中。“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环顾四周,几张已经破旧的木桌子,便是整个小书塾的全部。在一角,我看到鲁迅先生曾经的书桌,桌面上的“早”字,这不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吗?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也是塑造鲁迅“民族魂”的地方。我不禁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渴望带走这里的一切,把它融入我的生命中。同学们也一拥而入,“咔嚓咔嚓”,拍照个不停。
又穿过几道门,“鲁迅故居”便再一次成为焦点了。不过是张悬挂了白色帐子的木床,简陋的木桌。我又怎能想象的出来“望着四角天空”的迅哥儿富庶的生活呢?想起鲁迅先生奋斗的一生,想起他如椽巨笔,如匕首如投枪刺向敌人的胸膛,因而树起的“民族魂”的旗帜,眼前的简陋又如何?
接着我们来到了“百草园”,我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当年的描叙,去感受他当年的欢乐。 先生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里已经被后人按照季节种上时令蔬菜,尽管我看不到他笔下的童年欢乐,但一旁的皂荚树,依旧高大茁壮,我们似乎也分享到了他当年的欢乐。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已经是品尝完了“唐宋人家”的梅菜扣肉、留香于唇齿之间的傍晚,趁着夜色未近,我们漫步到了这街的尽头,这里便是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这个在鲁迅著作中多次提及的酒馆,已成为绍兴的旅游“名片”,已不再是孔乙己排出三文大钱站着喝酒的简陋小铺了。巨大的“咸亨酒店”招牌立在街的中央,以此为名的商业连锁店遍布这古色古香的街道。有着各种姿势的孔乙己的黑色塑像,在余晖中发亮。品了黄酒,买了茴香豆,再与孔乙己来个亲密合照,算是再一次对鲁迅先生的热切追随吧!
几个小时在一群人的步伐里,消散了。尽管意犹未尽,我们也只能随车踏上前往杭州之路。华灯初上的绍兴,鲁迅故里,渐渐离我们越来越远。
车上的我们依旧兴奋地讨论着刚才所见所闻,谈论着绍兴,谈论着鲁镇,谈论着那个被称为“民族魂”的伟人。在这里,看到了梦的支点——你的民族气魄。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2009暑假下江南夏令营(4)绍兴—鲁迅的故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