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2019-03-10 高二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专题一、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基础知识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Cu、Zn、B、Mo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C、H、O、N;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C;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C、H、O、N、P、S),占细胞鲜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C。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存在,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含量: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二)种类、分布及作用等:1.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核酸DNARNA在细胞中分布遍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在细胞质基质元素组成C、H、O、N、(P、S)C、H、O、N、PC、H、O、N、P基本单位氨基酸结构通式:HNH2-C-COOHR组成生物体的有20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4种;图示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名称: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种类:4种;图示磷酸核糖含氮碱基名称: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结构化学结构各氨基酸通过肽键(化学键)经脱水缩合(反应)连接成肽链。空间结构肽链的盘曲折叠双螺旋结构单链功能生命活动体现者(如催化、调节、运输、免疫、结构组分等)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生物合成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量与氨基酸平均分子量(约为128)、氨基酸数目(a)、肽链数目(n8)有何关系?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128)×氨基酸数目(a)-水的式量(18)×脱去的水分子数目(a-n);
2.糖类与脂质:
元素组成种类分布分子结构特点作用糖类C、H、O单糖葡萄糖细胞中不能再水解重要能源物质核糖细胞质(主要)不能再水解核酸的主要成分之一脱氧核糖细胞核(主要)不能再水解脱氧核酸的主要成分之一二糖麦芽糖植物细胞葡萄糖-葡萄糖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动物细胞葡萄糖-半乳糖多糖淀粉植物细胞由葡萄糖组成植物细胞储能物质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成分糖原动物细胞由葡萄糖组成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脂质C、H、O(N、P)脂肪细胞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磷脂(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生物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固醇胆固醇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性激素促进动物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多聚体。
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正是
由于碳原子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家才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3.水和无机盐
水无机盐存在形式结合水自由水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多以主动运输的形式跨膜运输)含量细胞內全部水分的4.5%少量,细胞鲜重的1%—1.5%作用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3、运输营养和废物4、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1、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三)部分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试剂颜色反应方法要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先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混合均匀,再加入组织液,然后水浴加热(现配现用;隔水加热)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蛋白质双缩脲紫色向组织样液中先加双缩脲A制造碱性环境;再滴加滴双缩脲B控制铜离子的干扰;淀粉碘液蓝色
专题二、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学说:(创立人施旺、施莱登);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二、真核细胞:
㈠、细胞壁:(成分:植物细胞-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特点:全透性)
㈡、细胞膜:
脂质:约占50%
1.成分:蛋白质:约占40%
糖类:约占2%—10%
2.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其作用是识别、保护和润滑。
结构特点:流动性。(即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大部分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
3.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小分子、离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
进出细胞的方式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被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气体、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兴奋时钠离子内流)等主动运输可以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
(2)大分子物质、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分别为胞吞和胞吐。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4、渗透作用及实例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
(2)动物细胞:(人红细胞为例)------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
②外界溶液浓度等于于细胞质浓度时,红细胞进出水分保持动态平衡;
③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红细胞吸水膨胀;
(3)成熟植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液泡膜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
㈢、细胞质:(包括细胞器、细胞质基质)
1、叶绿体
(1)简图:(2)双层膜__
(2)结构叶绿体基质_
叶绿体基粒_
(3)功能: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比喻成”养料制造工厂”、”能量转换器”
2、线粒体
(1)简图外膜
双层膜_
(2)结构线粒体基质

(2)功能:活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和叶绿体比较表
线粒体叶绿体分布动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形态椭球形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结构双层膜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向内折叠形成嵴_,含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酶是一层光滑的膜基粒片层膜堆叠成圆柱形,含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基质含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关酶含与暗反应有关的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都能半自主复制)功能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光合作用的场所共同点1、双层膜2、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都能半自主复制)3、含有核糖体4、均能产生ATP
(3)其它细胞器
分布(动、植)结构(几层膜)功能内质网动、植物一层膜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车间”核糖体动、植物无膜合成蛋白质场所高尔基体动、植物一层膜主要对来自内质网进行再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植物细胞分裂末期还与细胞的形成有关)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无膜两个中心粒组成,与细胞分裂有关液泡植物细胞一层膜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坚挺溶酶体动、植物一层膜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细胞器和杀死病毒和病菌
植物特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不是细胞器);动物特有:中心体;
动植物均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
双层膜:叶绿体、线粒体;单层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无膜:中心体、核糖体;
4.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结构:线粒体
功能:(提供能量)
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功能:(合成蛋白质)(加工、运输蛋白质)(再加工、分类包装蛋白质)(分泌蛋白胞吐出膜)
5.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㈣、细胞核:
双层膜
核膜:
核孔: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
结构染色质:成分:DNA和蛋白质;
与染色体的关系: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较大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核物质在核区,无核膜、核仁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核糖体、内质网等多种细胞器细胞壁(如:细菌-肽聚糖)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等)代表生物细菌、蓝藻等酵母菌等真菌、动植物
专题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A.要点梳理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的本质: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4.酶的特性:
(1)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即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温度过高、pH偏高或偏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最适温度
最适pH
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全称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
2.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时刻不停,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ADP+Pi+能量ATP
在植物细胞内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动物和人的细胞内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这些反应都属于放能(吸能\/放能)反应。
●ATPADP+Pi+能量
细胞内的吸能(吸能\/放能)反应与此反应相联系。如兴奋传导、主动运输、细胞分裂等。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肌肉收缩(机械能)
ATP神经传导(电能)
能量能量细胞分裂
(光合作用)物质进出细胞
植物(呼吸作用)ADP其他
Pi
3.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和热能)
(一)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1.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少量能量
2丙酮酸
6H2O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少量能量
6O2
6CO2
大量能量
12H2O

(二)无氧呼吸(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酒精发酵:总反应式:C6H12O62CO2+2C2H5OH+少量能量
代表生物:酵母菌

2.乳酸发酵: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
代表生物:乳酸菌
(三)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同点在细胞内发生的场所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质基质是否需氧需要不需要释放能量的情况多少产物二氧化碳水ATP酒精二氧化碳ATP或乳酸和ATP相同点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形成ATP,一部分转化为热能
(四)原理应用:
●储藏粮食水果时充氮气是为了降低粮食水果通过有氧呼吸对有机物的分解;
●给植物松土、稻田排涝是为了防止植物根细胞由于缺氧出现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根细胞;
●使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是为了透气,防止厌氧微生物繁殖;
●制作泡菜、造酒时将罐口密封是为了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提倡有氧运动是为了减少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量,乳酸的大量积累会使肌肉酸胀乏力。
●四、光合作用:
㈠、叶绿体中的色素:
胡萝卜
蓝紫
叶黄
蓝绿
红光和蓝紫
黄绿
㈡、光合作用过程:
1.画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阶段名称______光反应________________暗反应__________
2.比较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光反应暗反应场所类囊体膜上叶绿体基质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物质变化H2O→[H]+O2ADP+Pi→ATPCO2→C3C3+[H]→(CH2O)ATP→ADP+Pi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ATP)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总反应式光能CO2+H2O(CH2O)+O2叶绿体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3.光合作用的研究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1)标记H218O,判断18O的去向:_合成O2
(2)标记14CO2,判断14C的去向:合成有机物
4.改变某种外界条件,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瞬时的物质变化分析
项目条件C3C5[H]和ATP(CH2O)合成量光照不变,停止CO2供应下降上升上升下降光照不变,CO2供应增加上升下降下降上升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上升下降下降下降突然光照,CO2供应不变下降上升上升上升
(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农业生产中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增产措施主要有增加光照强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等。
五、化能合成作用:
1.定义: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2.实例: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够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维持自身生命活动。
3.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均为自养(自养\/异养)生物。
专题四、细胞的生命历程A.要点梳理一、细胞的增殖:
(一)无丝分裂:特征: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如蛙红细胞)
(二)有丝分裂:(体细胞的增殖方式,DNA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等)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各时期特征:
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染色质→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分裂期: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体→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
植物动物不同点前期由两极直接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有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在赤道板附近形成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将细胞割裂成两个细胞细胞膜在细胞中部附近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相同点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4.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
染色体数=着丝点数DNA数=染色体数(不含单体时)
DNA-----
染色体___
=染色单体数(含单体时)
染色体染色单体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间期2N0→4N2N→4N前期2N4N4N中期2N4N4N后期4N04N末期(一个子细胞)2N02N
(三)减数分裂:(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方式,DNA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1.各时期主要特征:
间期:精(卵)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卵)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其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两个次级精(卵)母细胞,每个细胞中只含有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数目减半。
间前中后末前中后末
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IIIIIIIIIIII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相似。
2.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间期2N0→4N2N→4N前期I2N4N4N中期I2N4N4N后期I2N4N4N末期IN2N2N前期IIN2N2N中期IIN2N2N后期II2N02N末期II2N→N02N→N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比较:
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相同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点形成场所睾丸卵巢细胞质分裂均等分配不均等分配变形期有无细胞名称和数目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1个)(1个)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2个)(4个)(4个)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1个)(1个)卵细胞(1个)_次级卵母细胞第二极体(1个)第一极体第二极体(1个)(2个)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和体重B.兔的长毛与短毛
C.猫的毛色与蓝眼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不同B.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C.表现型不同基因型一定不同D.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的,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色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1\/2B.1\/4C.1\/8D.1\/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C.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杂合子D.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5.一对杂合子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A.三黑一白B.全部黑色
C.二黑二白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A.9:3:3:1B.3:1:3:1C.1:1:1:1D.3:1
7.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A与bB.Y与yC.E与ED.f与f
8.与有丝相比,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同源染色体联会
C.有纺锤体的形成D.着丝点的分开
9.右图表示的细胞最可能是
A.精细胞
B.卵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1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
11.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D.如果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
12.具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那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aaBb
13.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14.在原核生物中,DNA位于
A.细胞核B.核糖体C.细胞质D.蛋白质
15.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目和腺嘌呤数目分别是
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
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
16.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链接成DNA分子的主要的酶是
连接酶酶解旋酶聚合酶
17.基因是指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B.脱氧核苷酸序列
C.氨基酸序列D.核苷酸序列
18.减数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
A.4个着丝点B.2条姐妹染色单体C.4个DNA分子D.2对染色体
19.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与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子代的基因型有
A.2种B.4种C.6种D.8种
20.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每个双链DNA分子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分子为双螺旋结构
C.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一段双链DNA分子中的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本卷共2小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高等生物的生殖发育周期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A、B过程分别表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另一半来自于。
(2)由图可知生物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在此过程中主要进行了细胞的和
(3)图中C、D进行的细胞方式是。
(4)A、B两过程的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细胞中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的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如图为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示意图(片段)。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表示_________,2表示___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____,虚线框中的部分叫。
(2)图中3有________种,中文名名称统称为___________。
(3)DNA分子中3和4是通过连接起来的。
(4)DNA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用序号表示)。
(5)该结构在空间呈结构。
(6)该结构模型的最早建立者是。
【答案】
单选题
1~5:BDBAD6~10:CBBDD11~15:BBBCC16~20:DACCA
填空题
21.(1)减数受精作用精子(父方)卵细胞(母方)
(2)分化(3)有丝(4)染色体遗传变异
22.(1)磷酸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2)4含氮碱基
(3)氢键(4)3、4(5)双螺旋(6)沃森和克里克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由学习频道为大家提供的范文,仅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 生物会考讲解文案:

高二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2013-12--29
第一章力学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例: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三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三、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2)ω=2π\/T;(3)V=ωr;(4)、f=1\/T;
4、向心力:
⑴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⑶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v2\/r=ω2r
四、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3
第五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例: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八章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
(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
原因:电荷从一电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另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9N.m2\/c2;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第九章恒定电流
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
(1)自由电荷;(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
(1)数学表达式:I=Q\/t;(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
(3)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2、推论:R=U\/I;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
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会考复习资料》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生物会考复习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