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2019-03-08 高二作文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斯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
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
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虏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虏藩臣
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眼,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
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
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
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
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
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反
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
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
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
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
之会。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
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徒
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
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
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
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
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反
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
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
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
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
之会。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
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徒
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热,将士们中暑的已不在少数。士气低落,这场战役也不被寄予多少希望。
父皇把兵权交给费无忌,封他为威武大将军。这次西征,费无忌志在必得。我从心里觉得,其实战争也无所谓,只要无忌平安回来就好了。可是这话我不敢说给他听。因为他会生气的。他认为,男儿志在四方,保家卫国,即便战死也是荣幸。
我不愿做宫廷的金丝雀,和父皇请命,跟随费无忌去边疆建功立业。我说我作为一个公主,理当为国效力。父皇拗不过我,也不在意我女子的身份,便准了。
我想着,如果父皇有意传位给我,我是一定要改一改女子不能从政的传统的。如果不传位给我,那就算了。
费无忌知道我要听从他的指挥后,乐的眉开眼笑。我知道他想说什么,他一定觉得,我终于有落到他手里的一天了。他肯定像我整他一样好好整我。
见识世面的同时,我还要防备着他的坏心眼。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禁”。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禁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 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文案: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外出巡视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秦始皇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我去世后,由你继任。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登基。”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宣布确立太子,所以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装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
赵高扣留了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对公子胡亥说:“皇帝去世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长子到后,就登位作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没有,这怎么办呢?”
胡亥说:“本来就该这样。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未下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说:“并非如此。当今天下的生杀大权,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要知道,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胡亥说:“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是大逆不道,天下人也不服,我自身必遭灾祸,国家还会灭亡。”
赵高说:“我听说过,商汤、周武王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耽误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
胡亥长叹一声道:“现在皇帝去世还未发丧,我怎好开口同丞相谈及此事啊!”赵高说:“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现在,我们就像携带干粮骑马赶路一样,要寸阴必争啊!丞相那里由我负责。”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现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该怎么办?”
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不是人臣者所应议论的事!”赵高说:“您自己估量一下,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军事才能?谁的功劳更高?谁更有谋略?天下百姓更拥戴谁?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更密切?”
李斯说:“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您别要挟我。”赵高说:“我本是一个宦官、奴仆,有幸凭借熟悉律法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从未见过被罢免的丞相能将富贵传给下一代的,不是被贬就是被杀!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勇武,有威望又得人心。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为相。很显然,您最好的结局,是能保住性命,退职还乡。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有多年,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他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比得上他,立他为帝,您还能当您的丞相,继续尊享荣华富贵,请您慎重考虑。”
李斯说:“您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李斯只执行皇帝的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的?”赵高说:“其实,平安之道可能是危险之道,而危险之道也许是平安之道啊!在生死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能算是圣明之人呢?”
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上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皇帝高度信任我,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我,我怎能辜负他呢?忠臣不可因怕死而苛且从事,孝子不可怕损害健康而不操劳。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跟着你犯罪。”
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根据局势的变化,顺应潮流。看到苗头露出,就能预知发展;看到事物动向,就能预知结局。社会本来就是发展的,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更何况,从外部反对内部,就是逆乱,下面抵制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零;冰雪融化,万物开始复苏。这是自然规律,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李斯说:“我听说晋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最后都城被夷为废墟。这都是违背天意造成的灾祸。我李斯,内心尚存人性,绝不参与这些阴谋的!”
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密切配合,就不会有差错。您若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富贵,并能永世相传,您会像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像孔子、墨子那样聪明睿智。你若不听从我的安排,一定会身败名裂,祸及子孙,让天下人耻笑。要福要祸,你自己选择吧!”
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道:“呜呼!遭逢如此变故,不能以死尽忠,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李斯依从了赵高。
赵高回复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敢不服?”于是他们一起密谋,伪造了皇帝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我巡视天下,祈祷名山之神灵,以求长寿。扶苏与蒙恬统领几十万军队在外,十几年未获寸功,士兵伤亡不少,反而屡屡上书,谏谤于朕,是因为不能当太子,心生怨愤。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赐死!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作为人臣而不忠,一同赐死!把军队交与副将王离。”由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
使者到达之后,宣读诏书,扶苏失声痛哭,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道:“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统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关系国家兴亡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诈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弄清之后再死也不迟。”
但是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厚,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不久被处死。
呜呼,一个手握全国主力军、威震四海的大将军,就这样,被一封并不十分高明的假诏书,夺去了性命!秦朝的江山,彻底动摇了!
赵高和李斯,让胡亥顺利地当上了皇帝。但赵高和胡亥心中很清楚,他们通过沙丘之变夺取的政权,是不义之举,因而心里很不踏实,终日提心吊胆,生怕大臣和皇族揭穿他们的阴谋,对其进行清算。于是两人密谋,决定铲除先帝的旧臣和皇族。他们首先杀掉朝廷中最具影响力的大臣――大将军蒙恬的弟弟蒙毅等人,接着,将十个皇子在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又把十二个公主在杜县以车裂处死!他们的财物全部被没收归皇帝所有。被连带一同治罪处死的不计其数。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对秦始皇残暴杀戮六国贵族的暴行,上天从来就没有忘记!老天爷就是如此地公平,以这种巧妙的方式,借助宦官赵高的狠毒之心,通过本来是非常纯洁的皇子――胡亥之手,对秦始皇的子孙进行疯狂报复!
本来,有一个人是有能力制止这场杀戮的,他,就是李斯。然而,李斯并没有出手干予。这是因为,李斯以仓鼠的狭隘眼光,认为自己与赵高和胡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是,他错了。当赵高把潜在的敌手杀得差不多的时候,对李斯下手了。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戊午上高宗封事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