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正文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2019-03-08 高一作文 类别:写人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基础。而现在,国内所有大学只知按录取分数高低遴选“人才”,任由“一考定终身”的应试体制,捆缚住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折磨全体中国孩子身心健康,为“捍卫高考这一仅存的纯洁天地”,要以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创造力和精神价值为代价,牺牲未免过于巨大。
中国孩子是很不幸的,十七、八岁正值活力充沛、精力旺盛的青春年华,却每天只能“封锁”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父母心疼孩子书包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老师抱怨学生创造力越磨越平,教育改革步伐迟缓。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想问的是:我们的学生这么能吃苦耐劳,勤学苦练,但为什么几十年以来,中国竞从未诞生过一个“诺贝尔”奖?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高考需要改革。但到底“改什么?如何改?从哪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以下是我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肤浅的谈下教育制度未来走向。
这里,首先谈谈“改什么?”的问题。中国社会是一个“网”,简单地说,就是权力、金钱、人际关系占整个社会主导地位。要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大学殿堂,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那么,应试教育的整体模式不能改变。因为只有应试教育体制才能真正杜绝权力、金钱的黑手,让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也能走进大学,实现自己生命的梦想。在当今,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与高校录取人数比例失调的情况下,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而现在,所有的中学都一味的追求高考“升学率”,比如:今年学校得有几个人考清华,几个人上北大;得有多少人上重点线目标;本科上线率得达到多少等等。这就使得学校课程单一化,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理科学生学不到政历地;文科学生更不可能学到数理化。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学培养学生为的是“名”而不是“才”,但这绝不能怪各学校。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而我们的教育仍然保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些传统且早被时代远远落在后面的观念。这样的教育制度,这样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诞生出“诺贝尔”奖,怎么可能产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人物。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钱学森老人家提出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出人才?”的疑问。所以,高考需要改革,而且必须改。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改变现在学生所处环境,不再是白天昼夜地钻书本知识,要让他们能在广阔的蓝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那到底该“如何改”呢?
第一,我认为,应该让每个学生主修自己最喜爱的科目进行学习(1-3科),选1—2科作为辅修科目,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才能不一样加上一些后天的因素,使得有的人在理科(数、理、化、生)方面具有超强的思维,但在文字学科(语文、英语)上却显得薄弱很多,而现在的高考对所有学科是一视同仁。那么,薄弱的学科势必会影响该生整体水平、考试分数,甚至让他名落孙山。他身上所具有的理科天赋也许从此便被埋没掉。但如果,让爱好数理化的学生,专心致立于自己喜欢的科目,让热爱文学、哲学的学生钻研于政史地。或许几十年后,中国就将诞生出“爱因斯坦、马克斯、列宁”等能在国际上占有该领域地位的人物。人嘛,毕竟有长有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尽可能提高自己短处,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若让“道尔顿、牛顿、孟德尔”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整天浸尽在唐诗、宋词、文言文中;让“李白、杜甫、陆游”这些伟大的诗人,整天钻研于数理化,这是不是有一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所以,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才能,让他们不受自己缺陷的阻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
第二,是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这得先从改变后分数地分配说起,改革后分数不再是现在单纯地用试题考核一个学生的优劣,而要从多方面综合评定一个学生。我个人认为应该:①主修科目占60%,其中20%的理论,40%的实践;②社会实践占20%;③辅修科目占10%;④课余爱好(如: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占10%(这得特别说明一下,所谓特长占10%是指所有参加文考地学生,艺体生除外),以生物为例:20%分数是像现在高考那样进行试题考查;40%分数是专业实践,比如到农村、农技园实地操作,学习一些该专业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应用。而辅选科目进行理论考试,也就是试卷测试。每位学生至少报考一项课余专业,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这样使得学生真正有了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我想,只有这样,从各个方面综合评价一名学生,才能真正体现所谓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考试机器人”。
第三,上面说了这么多,但到底“如何改?”我觉得,还是应按以前试用过的方式,以某些地区作为试验。当前,很多省、市已经取消了“中考”制度,我们正可以借着这股东风,改革高考,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认识了每个学科特点、内容,那么普及高中地区则可以身先士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科目进行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不再是“求多”,而是要“求精”、“求深”。或许,只有大力加强高考改革力度,让更多的孩子不再受目前应试教育的折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因为学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名只会做题的考试的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应试教育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价值,高考改革确实刻不容缓。
尽管现在的高考改革还有诸多困难,但高校招生有了新动向,整个社会的支持,仍然多于挑剔。我相信,若能加快高考改革步伐,总有一天,“诺贝尔”奖将会降临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教育”一词贯穿于浩浩汤汤的中华文明史。“教育”之风,山高水长。而当下之中国,在人们“蜗居”而“房奴”“车奴”之后,“孩奴”之称也应历史潮流一般,给不堪重负的人们,扣上一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枷锁。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在市场经济浪潮来势汹涌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深入“挖掘”“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教育无法独存“不能独完”。但教育之现实意义在于人们对其远景之憧憬。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撑起明日的蓝天,一个没有良好的、具有前瞻性和严肃性的教育的国家,在数十年后,何以自托于世界民族之林?故曰:欲解家长教育投资之急,需先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持久发展的深远意义,从根本体制入手,割除利用教育榨取经济利益之弊端,维护教育之纯洁,为教育之远景而凝眸。二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先河。其弟子贤人,有贵族如端木赐者,亦有穷困潦倒如颜渊者,然其人皆为弟子之中的佼佼者,与其说孔子“因材施教”,更不如说是空子因人取教。教育人才,从来不用为学费而太过计较,教育需要其公平性,不因经费问题而大有异同,这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大体相侔。既然要排除经济因素的干扰,推进教育公平,那便需要政府的加强体制的调整,为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民国时,诸如鲁迅之辈的大学教授们,月薪可达三百大洋,是地方政府官员的近十倍;近日西方教师们的收入也远比中国教师要高。而中国从不乏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献身教育一线,默默耕耘,试问,普天之下又有何者用如此情感与身体奉献自己?当此之时,政府资金的投入势必为之注入新鲜血液。比之“孩奴”,更多的中国学生更成了“分奴”,整日为求学夺分碌碌,却只是在为可能不存在的工作奔忙。受了多少苦读成的博士们却终究与诺贝尔无缘。而无边无沿的教育衍生品仍大张血盆口,吞噬家长们的血汗。不追究体制上的缺失,我们很难再寻出路。“孩奴”仍在社会底层挣扎,资金充裕的民众,都纷纷将孩子送到国外,长此以往,中国的未来真的会被漫天飞舞的择校费、兴趣班、加强班……如决口的洪水一般冲垮。但愿这形势不要一语成谶,最好是杞人之忧。毕竟在我们心中,依然相信中国教育的美好远景。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却又一直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这不是一件小事,它所决定的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关系到中国教育理念的落实,牵涉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将影响好几代人的态度和未来工作的取向。中国提出“素质教育“这很好,但现在又存在只提出不落实的矛盾。小学,中学,中学到大学,甚至于硕士到博士,哪一个不是要爬上堆满试卷的阶梯上去的。
素质教育很好很优秀,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真正体现教育理念的意义,真正落实的教育的本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中国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文化素质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来,应试教育就存在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等的缺点,不是说绝对,而是从相比之下它确实比素质教育要差得多。现在出现的许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素质”就是该观点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教育在另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其不稳定性。今年说要选科考试,明年要文理分科,后年要全科统考,再后年又不知道要改个什么“为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而设的新制度。——再次申明: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育不容许作为学生的我们草率等待,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把我们的学习当作儿戏。既然无法协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教育上负责的机构就应当对我们有所当当,我们不是教育机构的试验品,我们不愿做教育试验的废渣。今年的教育制度是“推进”是“改善”是“完美”那前年的学生是不是白学了。我们不是一味摒弃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善和其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的完善也是作为公民的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应当深思熟虑,都应当顾全大局,都应当有发展的远近,不要动不动就说改。
相信我的观点也是不少同龄人的共鸣,我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教育的合理化|

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 我国教育制度趋势文案: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泉源。源清则流清,源深则流长。教育先进,社会才能实现真进步。教育发达,未来才有真希望。 而中国的教育,本末倒置,重道德而轻实践,说教有余,而身教不足。因而培养出来的青年严重缺乏对人性美好的感知与感悟,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一他们脸上绚烂多彩,心灵百花凋谢。 今天看稿子时,读到一篇短文,再次引发我对教育的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家乡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任校长。他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 校园里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红艳 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花儿,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 这天早晨,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 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 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 抓在手中,从容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要上 前制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看到了,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走过来,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抚养了这么可爱的一个女孩。”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我。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五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中国的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 么样的故事?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了处罚……那些竭尽全力地从道德高度教训一个4岁小女孩的全过程,让我从心底里感到厌恶。 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我没想到传统的道德 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们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么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来,但他们却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少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浅谈—中国教育制度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