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正文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2019-03-08 中考作文 类别:叙事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德与育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德与育是不能分开的。我个人理解为育是包括德的,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性格形成和知识补充两个层次同时进行的,两者缺一不可,为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对德与育的关系惊醒进一步的阐述。
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他可以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但是只要他拥有德行就能称作一个合格的人。反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饱读诗书,但是没有德行,这样的人不能称作人,因为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人渣,是垃圾,是社会的毒瘤,是人类的失败之作。为此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人生道路才不会出错,才能有效的减小社会的损失。
在我看来德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是先成人后成才,为此在教育的正果过程中不能忽略对人的德行的教育。在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教育孩子什么是孝道,是么是诚信,什么是礼仪教会孩子做为人来说最基本的信仰,小学阶段人的对是非观的意识模糊为此交给孩子是非明理比普通的知识要重要的多。
对于是知识来说,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美德时,对于他们接受教育会更有帮助,比如说在以勤劳为美德时,将会学到更深邃的知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为社会的正义力量所服务,才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对于学识与品德来说是没有界限,都在于终身的修养,当一个人的品德足够高时,社会也将会更加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也会更加和睦,但是如果不注重德的教育的话,人们就不会是非观社会将会混乱,就会失去人生存的意义,也将不会有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即使再高的学历也将会失去意义。对于做学问来说,古人就知道学无止境,但是对于当下来说,人们总结是活到老学到老;举个例子来说,近几年触屏手机兴起,如果不对这个新鲜事物学习的话,那么就将会被时代落下。
育人如同育树,一棵树要是想成才首先要将它扶正,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德的教育如同是扶正的过程,只有的良好的道德教育下,人才能顺着社会的正方向发展,才会为社会做贡献。道德是教育如何做人,知识则是教人如何可以生活的更好,为此在人的一生中首先是做人,随后才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只有在德育兼顾的条件下,才能教育出合格的公民,得到稳定的社会。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好孩子,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到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智育保姆变为德育保姆,教育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关心、帮助别人,如老、弱、病、残和经济困难的人。使其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做,而且可以多做,什么不能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孩子成才,真是件不易的事。每个孩子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学习成绩可能好也可能差。孩子在普通班学习,我鼓励他要加倍努力,用比别人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勤能补拙,还有机会,还能赶上来。
教育孩子,当然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只有配合学校老师,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督促其完成各科作业,该记的记得,该背的背得,使其真正理解自然科学的道理,要求他不懂就要多问。
战胜自我就能获得成功。作为家长,说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教育辅导孩子不是理由,其实除个别情况确有其事外,其余都不是原因。要求家长多作牺牲,减少娱乐、休息时间,耐心教育辅导孩子。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说明家长也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成不了合格的家长。家长若对孩子的绝大多数功课都不懂,谈何辅导。也希望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尤其是缺点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家长,便于对其进行教育。老师说的许多话比我们家长说的管用。但家长教育孩子不能诉诸武力,不能动不动就打就骂,尤其不能骂孩子笨,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假期也是很好的学习时光,对孩子假期的学习和娱乐,可要求其制定作息计划并认真执行,包括起床、睡觉时间和复习功课、完成各科作业的时间,还有参加劳动等。
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使他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在生活上要关心其成长,保证三餐充足的营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教育三部曲作文800字
孟德斯鸠曾说过: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学校;而另一种来自社会。
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教育简单的为两类:来自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理想而美妙;而来自社会的教育则现实而残酷。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父母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学会去爱,去相信爱,我们带着那颗纯净无暇的心来到学校,与同学、老师去实践、传递爱。
在学校中,老师教予我们知识,他们让我们知道诚实守信,让我们学会学习。在于同学纯净的友谊中,我们更加天真,带着好成绩与朋友之间美丽的契约,迫不及待的想踏入社会的大门,期盼着快快长大。
但是,当我们无意间发现,父母为了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获胜,为了给我们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偷偷的给领导送礼、塞红包时;当我们无意间发现,有些老师因为家长的特别叮嘱而特别偏爱某位同学时;当我们无意间发现,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会自私的“利用”你时。你也开始迷茫,开始不解。你开始怀疑,带着警惕的心接触人,你可能会吃许多许多的亏,跌许多许多的跤。可就在摸爬滚打中,你渐渐成熟,这时你内心封存着纯洁,带着面具在社会中立足。
你生活得很累,欺骗、虚伪、谎言,尔虞尔诈;金钱、地位、身份,不顾一切……也许唯一能够让你摘下面具的,只有爱人、父母和儿时的玩伴吧!
在社会中,你会面对太多的选择,当然免不了迷惑。我认为,我们所具有的判断力,太多是关注外在社会,去寻找一个处世的准则。我们盲目模仿、跟从,最后迷失了自己。我们所缺少的,是去反观内心,去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韩信终究在社会中选择了报效的君主,为才所用;陶潜终究看透了功名利禄,返归田园;苏轼晚年看破得失,笑对贬官;梵高最终看透生命,穿越生死局限,饮弹离世。这都是他们在社会学习中的感悟,一种归属。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社会的教育价值,我们要认清方向,在社会中发扬前两种教育,这才是你知识的递进,教育的延续,人格的升华。

教育学(德育作文 教育学德育原则文案:

这个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主观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五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产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常常因为歌星、影星、球星等争得不可开交。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着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教育学(德育》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学(德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教育学(德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