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正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2019-03-13 初二作文 类别:其他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筑就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瑰宝。国学的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美德,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它不仅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还体现了是一个国家一个种族的精神和操守。美德的定义是: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集体合作精神等。就像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时时刻刻都体现美德,让中华美德的发扬光大,让中国人不再被门禁,不再被嘲讽,不再让人把“中国式”作为讥讽中国人的词语,让世界来看一看什么叫“中国式美德”!
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应该时时刻刻体现美德,一群大雁结伴飞行,它们可以飞得更远。我们有了集体,在集体的努力下,实现“中国式美德”。集体是个人战胜困难,获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是获得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们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行动起来吧,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体现美德,体现“中国式美德”。
荀子说过:“人无礼则补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但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中国式过马路”,被旅游景点拒绝进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这些是身为所谓“礼仪之邦“接班人的我们应该做的吗?
什么叫做“礼仪之邦”,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礼仪之邦”的传人让人把“中国式”作为一种嘲讽、讥笑我们的词语?还是应该把“中国式美德”作为一种赞美、歌颂我们的品牌?
还记得寒假的那一天,天气非常寒冷,鹅毛大雪从天上洒落下来。几分钟后,胡同里、屋顶上、电线杆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几天下来,雪越下越大,积雪也越来越厚,最深的地方足足有5厘米多!路面上堆积的雪已经成了冰,给行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不小心就会摔跤。正在这时,有几位居民穿着雨衣,戴着手套,拿着铁铲到马路上铲雪。他们把铲子扎进厚厚的雪里,再往上一提,把雪扔到马路边。不一会儿,马路被铲出了一条通道,行路方便了。大家都纷纷感谢他们,可他们却说:“没什么,这是应该的。”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纷纷加入到他们中去,在马路边的小孩们都在为大家加油,好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努力干哪!”大人们个个满头大汗,但却越干越有劲,没多久就把雪铲除了。马路又恢复了正常通行。可是,由于雪没有停止,不一会儿,马路又冻上了。大家不顾一切,只要雪冻上路,就把雪铲除。小孩们也伸出了手,把路上的雪做成雪球,和小伙伴们玩打雪仗,堆雪人。这样不但给铲雪工作出了一份力,使铲雪工作能更快完成,而且自己也玩得很开心。这几天里,大家都轮流出工铲雪,道路总是非常通畅。没过几天,雪停了。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雪慢慢融化了。就是像是美德的阳光融化了人们内心的积雪。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美德”。
美德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应该记在心里,刻在脑海中,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时刻记住要散发出“中国式美德”的光芒!
美德犹如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些事情最能显露恶德,但一些事情最能显露美德。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永恒的爱心之下,只要你懂得珍惜,懂得真理,相信美德永远伫立在心中。美德本身就是一种报酬。独善其身,就是讲美德的第一步,在路面结冰的时候,在行人跌倒的时候,在处于黑暗的人需要一盏灯的时候,我们如果多付出自己的一份美德,迎接的将是一片片和煦与明媚。让我们的心燃烧起来散发出美德的光芒,为处于“绝望”、“痛苦”、“悲哀”之中的人们照亮未来,美德的光芒在传递,让我们协起手来,让美德流传,流传给所有人。
历史的涓流亘古不变的流淌着,水声汩汩悦耳,鳞光斑驳陆离,就这样,他冲刷着岁月,洗礼着风尘;就这样,他璀璨着世界,演绎着兴衰,就这样,他就这样,积淀着那永垂不朽的诗篇,传播着那渊源流长的文化,弘扬着那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弘扬着“中国式美德”。
茫茫红尘,漠漠大地,中华沧桑五千载!
萧萧风雨,凄凄楚难,传统美德扬万世!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初二:雨燕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诵读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论语》、《孔子》、《荀子》、《庄子》、《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可是现如今的我们很少涉及到我们祖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这些精髓,最多也就是在课本上学到一些古诗文或是散文,而真正了解其深意又懂其背景的同学还是屈指可数,这样的现状不禁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堪忧。
了解这些古籍,并不是为了单单的传承文化,还是为了让我们先辈的精神理念传承下去,每一次读古籍的过程,那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这些古籍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扇进修的大门,以其不自生;外其身而身存,要做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不自命清高,待人友善,待人待事不要有偏见,不要因为一个同学没有跟你说要借你的什么东西,就借走了,没有跟你打招呼,你发现了,就认定了他是一个小偷,且以后、将来都不会变,那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同学可能只是无意的拿走了没有跟你说,但是,他还回了,就说明他不是偷,你不应该去伤害你的同学,可能你的这一句话就影响了他的一生,你因该告诉他,下次要记得告诉你,毕竟“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全是凭你自己的判断,可能他是无意识的,却被你误会成了有意的,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大度的待人、处事。
凡是并不是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言的苦衷,你做不到了解每一个人,了解每一件事,不如学着去包容别人,体谅别人的苦衷,多去发现身边、生活中的美,学会感恩,感谢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讨厌你的人、还是爱你的人……你都要感谢,因为正是有他们你才会进步,才会成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手抄报文案:

经典是风筝,诵读这根线放飞它在更远的蓝天;美德是鲜花,传承这簇叶点缀它更甜的笑靥;知识是鱼儿,行动这条河荡漾它更灿的魅力;美好的心灵是种子,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栽培,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加工,就会为自己和社会酿一杯“果汁”——做个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在我心中播下了国学的种子,它以妙趣横生的比赛展示了中华的风采与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唱基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美德。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主题,让我悟出了自己沉思良久的问题——怎样才能用真学实干,酿出国学小名士这杯甘甜的“果汁”。
回味节目,真令人感慨万千。要酿出甜美的果汁,首先要用“诵读经典”播下种子,用“传承美德”栽培果实——知识。然后以“学以致用”为配料,以行动为榨汁机,让“果机结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为四个词组的诠释,使“榨果汁”难倒不少人。记得比赛中有一场考验:在选手考场的门前,放倒一个垃圾桶,看看能否有人将其扶起。哪料到这一组的选手竟没有一人主动扶起,倒是用了许多哲言来忏悔了这一事实。呵,知识的果子甘甜了,行动的机器没榨好,结果终是一无所事。拿扶垃圾桶来说,有了知识却不扶等于0,想去扶起不会扶也等于0。知和行是缺一不可的,有知无行知呆板;有行无知行愚蠢。行动是镜子,映出知识的光辉,知识是音符,谱出行动的韵律。要想知行合一榨出美汁,还须知识贯彻行动中,行动体现知识力。
一次,我在教学楼里发现了一团废纸,白色的污点在干净的瓷砖上各外刺眼。我注意到了它,却压根没在意:一团纸而已,谁不会捡起?可是,当我快走到教室门口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那团纸的身影一次次在眼里出现,“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一遍遍在脑海中闪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下了楼,捡起了那团废纸。瞬间,我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心绪一下子明朗起来。我榨了一杯果汁!其间体现的知识和行动虽少,但却饱含知行合一的甘美。
说白了,大赛主题能给我们一个最好的诠释。“诵读经典”就是“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将知识与行动结合,便酿出了甘美的果汁——你就是国学小名士了!
来吧,播下经典的种子,收获美德的成长;捧下知识的硕果,榨出行动的美汁。愿人人为心灵酿一杯果汁,愿“滕州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鲁班传说,另一个就是柳琴戏……”当天,“国学小名士”王然走进柳琴剧团,深入了解柳琴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我对柳琴戏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名‘国学小名士’,我有责任向更多人宣传柳琴戏,进一步弘扬我市传统文化。”在随后的公益活动中,王然制作了问卷调查表走上街头,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三个组进行调查。“从调查中我发现,老年人对柳琴戏的了解比较全面,中青年人则知之甚少。我又走进几所幼儿园,向小朋友宣传柳琴戏,希望小朋友能从小产生兴趣,继承和发扬柳琴戏。”王然说。
与此同时,另一组公益活动也在火热进行中。当天下午,“国学小名士”魏瑞走进市公安局和民警一起进行全民阅读活动。“警察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做事都很认真仔细,没想到他们读起诗词来也一丝不苟。”魏瑞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对警察们最好的诠释,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这次活动,我们尽情畅游书海,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浓厚氛围。”参加活动的一位民警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在以后执法时会更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为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国学经典,“国学小名士”还自己策划拍摄了一部国学题材的微电影,用短短半个月完成了剧本创作、实地拍摄和后期制作。该部微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对国学不感兴趣的现代中学生穿越到古代遭遇到了种种困难,从而感悟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回到现实立志研修国学的故事。“现在我们中学生普遍忽视国学,认为国学无用,我们希望通过拍摄这部微电影唤起周围人对国学的重视。”该剧导演常方明说。
弘扬美德,传承经典。“国学小名士”们通过策划和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向市民宣传了我市的传统文化,并通过“行知合一、学以致用”的行动,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今天,我看过《经典朗读大赛》后,发现,好多的国学,在我的眼里,都是一片模糊、朦胧,即使我学过的国学,他的庐山真面目,由于我身在此山中,所以依然看不全,看不透。
《“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诵大赛》里的人主要包含中学生,他们的国学积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熟悉的,我不熟的,甚至还有生僻的居然都会。真可谓是无事不知啊。这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积累国学的多少,他们不只是会背古文,还理解国学。
国学,是一个在渐渐消亡的一门知识,从过去的家喻户晓,到现在的没人知道多少。国学中的意义也被人更改,就比如说,有的人看《孙子兵法》,却利用《孙子兵法》想怎么让自己升职。国学现在就像天边的彩霞,看上去美好,可是却转瞬即逝;又像地上的花朵,闻着香气扑鼻,可有怎么样?依然随时会凋谢、枯萎。但是如果想挽救国学,传承国学,那只有让阳光不再溜走,让花儿分撒种子,这样,重拾遗弃的明珠,才能挽救国学,让国学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的国学,只有往下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发展下去,可是光背是没有用的,国学,是靠做到的,国学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行。
但是,如今,人们为什么学国学呢,我猜,可能是为了传承国学、为了完善自己的品行而学国学,但是真正这样想的人又会有多少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少年,就只能担任起传承国学的事,让国学不再像小花、彩霞,而让他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