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正文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2019-03-12 初二作文 类别:议论文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临江仙是整个红楼中最积极向上,最俱风骨的一首词了,宝钗做的咏絮词,蕴含了
她阔达又不可及的梦。
柳树在春风中抽芽,柳絮就随着春风飘荡。黛玉看到此景,觉得悲凉极了,挥笔而就《唐多令》;而宝钗,她眼中窗外的春天,首先是柳絮轻盈灵动的舞蹈,再是蜜蜂蝴蝶的翩飞,夹着一阵阵吹绿的东风……她看着这样的春天,看着在这样的春天中飘飞的柳絮,老成的外表下拥有梦的心立刻跳动起来。她似乎是抬眼看春风,微笑填出这首令“众人拍案叫绝”的《临江仙》。
柳絮本是绵柔,带点阴冷的东西,古书上都说柳性属阴。宝钗显然也承认这一点。然而在她看来,柳絮的随风飘忽,并不是命运的飘摇不定,而是任随天命,四处逍遥。这当然也是无奈的,带些哀伤的,但并存的,还有一丝希望。她不是不想“随逝水”“委芳尘”,而是不甘心这样空度韶华。她深知这个时代的女子就像无根的浮萍,随风的柳絮,但她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她说“万缕千丝终不改”,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她想说,虽然我是女子,但我自己有自己的能力。不管风怎样吹,命运怎样改变,柳絮都是不变的,不会因为风吹命改而像那些普通的女子一样顺应天命。
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她是在安慰自己。因为她知道这个梦想只限于纸上。抬笔,就是梦醒。
宝钗或许想要流泪了。她的柳絮漂泊随风而过,但翻飞中也带着一股难灭难掩的傲气。所以虽然不甘心,但她心中还有另一点点希望。她希望有一阵好风,送着她这一片飞舞的柳絮,扶摇直上九天,送到高高的青云里。这是她的柳絮的梦想,也是她一生的梦.。
薛宝钗对爱情也有追求,而且追求还很强烈。但我总觉得她对爱情的追求的地位不如她的这个梦。因为在这首词里,她,或者说是曹雪芹,都寄托了比爱情更深厚的感情。或许因为曹雪芹对爱情的体会不深,所以红楼中流传很久的诗词几乎都不是关于爱情的,而几乎都是关于自身命运的思考、感慨、抒发。在这首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曹雪芹一辈子就积极向上了这么一次。但这一次,已经足以将他心中那点点的希望寄托了出来。在这次后就再也没有第二次了,曹雪芹心中剩下的也只剩了悲哀。
——————————————————————
千红一哭,冷月红颜。回首再读这首《临江仙》,就仿佛感动得要掉泪。因为仿佛就看见,一个世故老成的奇女子,提笔挥墨,淡笑着写出自己一生的梦。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99zuowen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也许你就是雪堆出来的美人,肌肤胜雪,雍容华贵,出生在一个名门世家,饱读诗书、知礼却又心机颇深的你也配得上上天为你安排的命运,你赢得了大观园上上下下的称赞。现在许多人认为你有着错误,认为你虚伪,认为你是拆散了木石前盟的罪魁祸首,我不。作为一个有着真正实力的你,拥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斗志是应该的,但你轻笑“愁多焉得玉无痕”也不无道理,不是么?身为女子,不能在封建社会中为自己争取,你怎敢锋芒毕露?如探春所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说你拆散了木石前盟,是的,有了你,木石前盟便不能实现,你也无奈,得知自己要嫁给宝玉时,你亦是伤心难过,不是你纠结这金玉之说啊,是这段金玉良缘已经如一段铁链般捆绑了你的人生,让你窒息。你遵从着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嫁给宝玉,那么多人,评价你的人,只看到黛玉的焚稿断痴情和魂归离恨天,只看到宝玉的泪洒相思地,只看到你的出闺成大礼,她们没有看到,曹公高公未曾描写出来的,你独卧红绡帐,自眠碧纱橱,望穿秋水独守空闺的哀怨。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你的晶莹你的纯洁,是不是早已被那腐朽的王朝所玷污?宝玉出家后,你是不是望穿了秋水,甚至落寞的想起如若没有自己,那位世外仙姝的林黛玉也不会含恨而终?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你爱的人,是否是宝玉,无从知晓,我只知道,你接受了一段看起来圆满却并不公平的婚姻,这不是你想要的,是吗?“到底意难平”啊!宝玉对你礼敬有加,但他对你,没有爱,是尊重,仅仅是尊重而已。你们相敬如宾,齐眉举案,外人看来这是十分圆满,谁?看到了你内心的苦楚?这对于之前备受人们喜爱,一直风光无限的你,是否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是你的思想吧?用词含蓄浑厚,雍容华贵,一副大家子气派,但你只能说“淡极始知花更艳”,你心中是否有所不甘?被世人误会了这么久的你,夜宴上的芙蓉签,是否终是你一生的嗟叹?
也许,这是我的谬评,但我仍想说;红楼花舞,稍有沾染,泣下如珠。
后记: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 送我上青云最后的意思文案: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之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每念至这,我总看见一位女子,孤单地倚在窗口,她便是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更多人喜爱林黛玉的纯情,从而对夺其挚爱的宝钗产生仇恨。她,一个弱女子,怎受得住世间非议。孰知她有多少夜晚单独在房内哭泣。
如果宝钗是自由的,我相信她不会选择宝玉的,更不想成为他人口中的阴险的“小三”。她也是无奈的。还记得她初进贾府就受到了黛玉的仇视。黛玉认为她会夺走自己的一切,宝钗便是一笑,假装不知道,谁知道她承受多少压力,她这样聪明的女子,又怎得不知道这种事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豪迈怕是许多男子都不及的。但在看见她的这句诗后,我却只看见了她的无力,她的无奈。她也是感性的,她何尝不想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性。但她不行,她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员,须遵三从四德,这无不禁锢着她。在书中的氤氲中,我仿佛也看见了那个被压抑的,感性的,纯情的她。
可喜的是,她在大观园中找到了知己,造化弄人,这个知己不是别人,恰是林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章似乎被看成宝钗“诡计”的达成,骗了天真的林妹妹。其实不然,她们两个,在宝钗的豁达下渐渐地成为的是真正的神交知己,她们的友情在书中是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我不禁为她们感到欣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终于,宝钗出嫁了,黛玉含恨而终。我极不喜欢高鹗的续写。我为黛玉感到伤心,也为宝钗感到难过。宝玉失去了自己的林妹妹,黛玉失去了自己的宝哥哥。但又有谁看见玉钗失去了什么,她既失去了知己,又失去了对婚姻的选择。不知有没有人在她出嫁时唱《桃夭》呢?听见后她又会怎么想呢?她一定不会想出嫁的吧。我看见了她在洞房花烛夜,一个人默默地哭泣。为自己,更为黛玉与宝玉的缘分吧!
宝钗婚后一定很不幸福。失去了黛玉的宝玉恐早已看穿红尘。她没有《氓》中那女子的果断离去,更没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有的仅仅是一间空房。惟待红颜老去,真正地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士。”我愿为你唱最后一支挽歌,来人祭奠你被封建压垮的心。“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我上青云——读宝钗》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送我上青云——读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