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2019-03-07 小升初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在小学,作文教学是难点,特别是我们农村,孩子阅历简单,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学生语文素养整体较低。所以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瓶颈,老师害怕上作文课,厌倦批作文;学生更是害怕作文,因为他们总觉得作文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写作文就是让他们绞尽脑汁编写故事。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写出既不生硬又贴近生活的作文,是我们每个农村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是我就几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读透语文教材,拓展阅读课外百书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过程。阅读记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多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范例,给写作提供运用的直观形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的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习作语言,领悟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技巧。语文教材是阅读的活例子,凭这些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抓细节阅读是攻克读写堡垒的有效方法。课堂上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反复体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这些细节生活化,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捕捉细节描写的源头。教师要要创设情境让细节情境生活化,因此,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经验,写作即生活的再现。这样教学才能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二、多摘抄,促进积累,填充知识空白
由于农村小学生知识匮乏,需要老师鼓励他们多积累。我们让学生课外、课内分别准备一本好词佳句摘抄本,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就抄下来,通过读书活动评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读书和作笔记的积极性,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养料。我们知道,摘抄、积累的目的是运用。怎样才能合理运用呢? “熟能生巧”,只有读后思,才能消化吸收,作文时才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比如,在作文时回味好词佳句,有时可以塑造出一个好开头、好结尾,从而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巧抓风土人情,倾吐真情实感
农村有着与城市不一样的乡土文化和风俗民情,其间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如:别具一格的春季庆祝仪式、代表团圆的中秋节、粽子飘香的端午节……佛教法事、娶妻嫁女等等,都带给小学生无穷的乐趣,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写作素材。我们要抓住节日的契机,借助欢乐的庆典仪式情境,让小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农村人民的朴实情怀,使习作迎刃而解。
四、创设情景,建立欣赏性评价,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创作的动力,也是写好作文最好的老师,但农村儿童兴趣载体太少,怎样才能使学生长期拥有习作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第一,在作文教学中,要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游戏、童谣中激起写作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 介绍自己 一文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拿出美术本和镜子,把自己画下了,并在旁边附上表现自己性格特点的小诗,然后根据美术表演把过程记下了,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这次习作,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第二,以欣赏性评价为手段,学生精彩的回答,动情的朗读,投入的表演,突出的成绩,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比如说出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我们都要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小学生尚处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出现缺点和不足都很正常。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积累较少,视野不是很开阔,家教又跟不上,作文时问题肯定多多,这就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时时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用肯定的态度去鼓励,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作文的鼓励者、合作者,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转轨批改方式,体验互评乐趣
对于作文教学,关键一步还是批改。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及农村的本土教学,我认为作文在批改做法上要有一定的转轨。近两年,我尝试了魏书生作文批改法,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批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终身受用的本领,通过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等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认识作文的规律,提高作文的能力。我认真参照魏书生作文批改法,展开了作文批改的实践,在这种作文批改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在作文批改中成为了主体,而且他们的自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学生成为评改的主人,首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兴趣增加后,开始关注自己的作文写的怎么样,有了自我评价的意识。其次他们能够自我关注学习 ,不再等着老师给他们题目,还能主动地告诉老师他们想写什么,主动地交流其他同学写了什么,写的好的还能一起分享。通过对创新作文批改法的运用,学生养成能够自我批改,帮别人批改的良好习惯,在批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作文是极富创造性的学习,也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教学模式,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农村本土化的作文教学方法。农村有着独特的乡土气息,优美的自然风光,醇厚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要抓住这些素材帮助农村的小学生把作文教学的“羊肠小道”变成“阳关大道”。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作文批改法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出路
金土完小 靳深
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还采用“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教学程式。这些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小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 (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唉,还是当低段语文老师好。”很多中高段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仍有“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孩子就变得更加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现今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
如何才能克服农村不利因素,充分开发农村有利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呢?本人在反复研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分析,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走进生活,扩大写作素材
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小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小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4、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二)走回课堂,教法力求创新
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内或是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法上探求新路,力求创新,却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长久以来,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于学生讨厌写作文,作文水平难以提高。下面,笔者就农村小学作文教法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教师写下水文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小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责”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会激起师生更多的共鸣。
2、重视作文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3、采用有效批改
农村学生大多对作文不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常受“打击”,即老师们在批改时太苛刻,“报忧不报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可是很多语文教师对作文极不重视,对作文批改不当一回事,有时学生作文交上来几星期才给予批改,甚至不予批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没了。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另外,有的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很潦草,甚至只打一个分数了事,这样的批改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用处。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4、讲评不能过于简单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操作时做到如下三点: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感情
2.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应该要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所以,必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建设。广大的同行朋友们,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艰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教文”的思想,通过借鉴传统方法,吸收新鲜经验,来真正掌握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其推上一个科学的轨道。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更多的体会。笔者在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已有六七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谓煞费苦心而收效平平。从前每次在学生作文前,从选题到开头结尾,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指导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后换来的还是学生干巴巴、令人沮丧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无可适从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训练方法,运用在农村学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作文教学中的“循规”与“寻变”,在此将本人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长篇短章,词汇先行
“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同样的“积累词汇”,其实施过程城里乡下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学校,初步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手上平均没有一本象样的课外读物,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去积累词汇,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闲置的旧书架拿来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将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买一两本有意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图书角里的图书已经相当可观了,极大地克服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的书籍少的不足。
其次,对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由于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这项工作中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农村孩子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几乎失去家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这当中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临场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二、题材拓展,农村娃也可写城市事,国家事
笔者在网上曾研读过一篇题为 农村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一文,作者提出的作文题材出路就是:写农村景色、写农村语言、写农村生活、写农村变化。乍看上去,似乎是些不错的点子,可仔细想来,难道农村学生的作文只要把农村的一切写好就大功告成了吗?现阶段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生活中接触的新鲜事物少,眼界狭小的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怎么办?思来想去,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就是看电视,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并且笔者也的的确确为这个所谓的“新闻引路”构思摸索了近四年时间。
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这让笔者尤感欣慰。
三、模仿入门,例文作文教学法
有人提出,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本人对此非常赞同。那么如何做到“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呢,这就要发挥例文的强大作用。在长期的工作中,笔者总结了一套尤其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例文作文教学法,现用一具体实例来谈谈。有个“××人二三事”的作文习作,在指导前我在网上一下找了23个各具特色的同类型的例文,然后运用“农远”的多媒体资源,在电脑中将它们逐一出示,对每篇例文条分缕析,层层驳茧,重点放在讲解例文特点,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人物选事,最后把所有例文概括成四类结构类型。由以上例文的讲解指导,从而生成建设性的指导方案:
这种例文作文教学方法看似老套而又缺少创造性,而它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初、中期却非常有效,它可以运用在每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上手,但这种方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这方面我很庆幸自己在“循规”中不忘“寻变”,从而找出一种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往往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得有广泛的阅读。农村的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让学生选好书,然后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最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成果汇报”活动,在活动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树立了读书信心,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坚持以“说”促“写”,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教师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笔者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三、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简单批改,又怕达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笔者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地。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浅析农村教学作文 文案:

1.前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四有”人才,然而近年来农村却反而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约分别是82.3%和17.7%,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经远跟不上城市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悬殊。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设施,大办示范性高中时,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向精英化倾斜的趋势,逐步冷落低收入贫困群体。同时供一个大学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今年来大学生找工作难,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的问题,也需要人才资源作保障、制度创新作基石和先进的理念作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的的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和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意志和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xx总理在谈到XX年教育工作部署时说:“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他说,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失业率增加。农村教育问题更明显化,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方面都变得更棘手。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教育基础建设不免面临农村教育共有的问题,例如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等等。我们将关注当地高中生弃考背后的农村教育问题,找出教育模式及当地人的教育理念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反馈给当地政府,减少弃考现象,留住人才。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竞争的激烈,要求教育与时俱进,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因此重视、加强和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南澳教育概况[1]2.1南澳教学资源南澳县中小学校共22所(均为公办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6所。该县有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1所,县一级学校10所,教学资源相对比较丰富。2.2南澳教育的局限但是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举步维艰。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能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的凤毛麟角。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若是家庭收入不好,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也会减弱,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南澳地理上较为封闭。南澳作为一个的海岛县,与大陆的连通交通工具只有渡船。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上,信息也难免相对比较落后。科学与时俱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需要跟上时代,需要在文化氛围中交流、吸取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农村教育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2.3国家及社会对南澳教育的扶持两会中教育问题再次被提及,xx总理强调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南澳也相当看重教育问题,学校是主动要求适龄儿童来上学,且上学有补贴。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浅析农村教学》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析农村教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浅析农村教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