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作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报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作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报告文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基础的探索已有部分成果问世,如张华的《经验课程论》。[2]与其具有政策的保障和理论的支撑相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经验几近空白。
本实验是2019年我们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做的一个课题研究,也是我们承接的教育部“研制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课题的实验部分。该实验的目标是:(1)研究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2)丰富和完善即将推出的“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确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及实施框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推广提供例证。
二、实验的展开
(一)课程的总体构想
1.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课程原则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2)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3)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4)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5)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3.课程结构
基于小学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并着眼于实现课程结构的年段衔接,实验尝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呈现形态为“品德与生活”),从而构建小学—一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体系。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与自我,课题组规划出东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结构(见图1)。
4.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9年2月~7月):通过随机抽样,分别在三、四、五年级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跟踪。实验班按照“探究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三条线索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由点到面的过渡。一、二年级按照课程结构中的规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原实验班(五年级已毕业,三、四年级分别升为四、五年级)基于先前的经验开展无主题活动。除此之外,其它班级(三年级以及第一阶段的非实验班级)依然按照“探究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的线索实验。
第三阶段(2019年2月~7月):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执行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的准备阶段
(1)培训教师。学校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参与、协商,与教师共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线索与操作方式。
(2)保证课时。通过合理统筹,确保实验班每周五下午的三课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专用课时。
(3)设置机构。成立由科研室牵头,包括德育处、少先队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大组”。
(4)物质准备。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为学生的实践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购置档案袋,存放学生的各类资料、成果和教师对活动的建议、评语,以此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足迹。
(5)动员家长。召开家长会,发布校报《东方桥》专刊,取得家长对课程开设的理解与支持。准备《家长建议书》,使家长有机会参与课程建设。
2.课程的实施阶段
一、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多采取整班活动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活动。三至五年级则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从旁协助。本文仅报告3—5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1)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实施框架(见图2)
(2)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探究自然世界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卷(调查表一)创设问题情境,经由小学生的自主选择确定活动的方向。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类安排活动组织形式。按照学生的回答把调查结果分为四类:独立研究某一事物;合作研究某一事物;同一研究对象,部分学生要求独立研究,而部分学生希望合作研究;只有一个学生选取了某一研究对象,但又希望与其他同学合作。前三种类型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立活动组织形式。第四种类型首先在同学中征求合作伙伴,尚无结果,可由某一教师与之合作。
调查表一这是我想研究的!
●独立研究者或研究小组选定指导教师。由教师在指导学生缩小选题范围,明确活动项目,详细规划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填写问卷(调查表二)。同时制作档案袋,由学生填写档案袋的封面内容: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
调查表二我要有个计划!
●学生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必要时,由教师或家长陪同。将收集的资料、图片、监控图表、家长建议书、教师评语以及研究成果等归人档案袋。教师通过“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在详尽观察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即时评语”以及对“典型个案”的追踪。
调查表三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
●在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分作品展示(剪贴报、模型小制作等和主题活动展示(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两种。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活动成果展示的内容及具体方式。展示后,教师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
●教师提供反思问卷(调查表四),由学生反思活动历程,记录活动体验与感受。
关注社会生活
●走向社会,通过对家庭、班级、学校或社区的广泛调查,确定并记录大致的选题范围。
●依照学生确定的范围进行分组。考虑到小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为便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活动主题要相对集中,不易过多。
●活动小组成员选择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规划具体的活动主题和详细的活动方案(调查表二),同时制作另一档案袋。
●在教师或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考察、体验活动展开活动历程,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同时,依然使用“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进行全程监控,做好档案袋的归类存档工作,使用“即时评语”保证家校的沟通。
●指导教师与学生商议确定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展示中,通过即兴提问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成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家长作为鉴赏者参与其中。
●展示结束后,学生现场讨论。各小组成员依照教师提供的主题,在交流、研讨、评论的基础上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
感受自我成长
●利用问题(你愿意让别人了解你的经历吗?你想知道你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确定这一领域的活动主题——“别人眼中的我与我心目中的我”,通过回顾、考察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尤其是感悟自己在综会实践活动中的成长心得,展开自我认识的过程。
●考虑到小组成员彼此的交往基础,这一领域依然保持“关注社会生活”实施领域的小组搭配。
●根据调查表一,从“我眼中的我”出发,初步规划自我反思的具体内容。同时,为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在同学范围内,通过组内抽签确定将对自己作出评价的某位同学,在家长和教师范围内,由自己决定对自己进行考察的家长和教师人选。
●通过买践活动完成调查表五。回顾成长的岁月以及某些重要的细节,对自我进行深刻的省察并以坦诚的心态征集、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和意见。找出自我认识与他人认识之间的距离。在对双方认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反思现实的自我,设计未来的理想自我。
●以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特长及性格,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在总结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做的评价和对自己未来形象的设想。
●组织师生、同学讨论会,就“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自我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反思自我评价的真实性与自我设计的合理性。
(三)课程的评价
1.评价特征
(1)评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档案袋评价的使用以及每一活动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尤为突出地是,在“感受自我成长”领域,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的实现又内在地建构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评价的过程成为课程创生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就是在执行评价的功能。
(2)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采用学生记录“天天进步——我的小档案”或教师给予“即时评语”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3)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在实验中,首先鼓励小学生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成果表达方式。其次,采用了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再次,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来自家长、学生自己以及指导者等多方面的信息。对教师所进行的评价则采用了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行政评价等不同的形式。
(4)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发放问卷以及召开师生讨论会、同学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恰当地规划未来的行动。同时,教师通过写作案例,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
2.评价方法
根据表中各项内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前后评价结果的比较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情况。
(1)学生评价
姓名:性别:年级:日期:
(2)教师评价(见下页)
(四)课程的管理
1.设置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
东方小学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大组”这一机构,并规定了课程管理的实施流程(图3):
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科研室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以综合实践活动大组为主体,德育处、少先队亦包括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组内。大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召集大组其他成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监督年级组的工作;年级组长负责与本年级各班班主任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各小组的活动。
2.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1)师资配备制度。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校长亦担任课题的指导工作。
(2)项目责任书制度。考虑到学生活动小组的数量,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必须指导两个以上的小组。指导教师与科研室签定项目责任书,科研室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
(3)教师工作量制度。班主任作为本班各小组指导教师的召集人,每周加两个课时。
(4)教师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团体奖励或个人奖励。
(5)教师教研制度。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一至五年级各年级组每周安排一课时开展年级组教研活动。
3.培训教师
(1)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挖掘教师的课程开发潜能。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其它相关资料,深刻领会课程精神内涵。
(3)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
(4)通过实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三、实验的结果
一年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在东方小学得以顺利开展,学校、家长以及研究者各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实验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实验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经验
近一年的实验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综合实践的认识,而且证明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美好的理想”,它是一个切切实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1.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切入主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实施的有效途径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但在实施中往往会出现为“融合而融合”,走向活动硬性拼凑的现象。比较自然的融合方式是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与自我)切入,充分挖掘活动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如“手帕与餐巾纸”小组,从比较手巾与餐巾纸的利弊开始,到探讨为造纸而砍伐树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再到“让手帕回到你我手中”的宣传活动和身体力行,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在此获得自然的延伸。因此,无论学生确立的活动主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活动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的关注,从而最终使自然、社会、自我问题融为一体,使四大指定领域的整合水到渠成。
2.对问题的探究要以事实研究为基础,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要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关注活动背后的实质,关注学生通过活动所进行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走出仅仅从事“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以追求“应该怎样”为目标,防止将学生引入发现科普知识的误区。否则,在喧闹的活动背后仍将是“找寻已有答案”这一单调的模式。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将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所以,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应将探究、体验与想象融为一体,强调学生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遐想。而且,以价值研究为导向还可以纠正活动浅尝辄止的缺陷,将学生的活动引向深入。
3.充分重视反思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渗透于活动过程和在每一活动结束之后所进行的反思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在反思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自己是否发挥了创造性、自己有哪些缺点等等。这些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活动,而且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以及活动的结果负责。因此,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综合实践活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
4.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为使实验顺利开展,东方小学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外部和内部保障措施。在校外,一方面,通过即时评语、档案袋以及家长建议书搭建起家校合作的桥梁,促使家长从一个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作者;另一方面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建立了一批包括警署、社区消防队、街道、少年宫、农业开发区等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在校内,设立协调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针对师资配置、教师工作量计算、课时安排以及师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同时,在指导中注意积累经验,开发出一套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管理、评价方案。
(二)实验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尽管实验开展还不到一年,但已有41.8%的老师感受到了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记录,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了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93.0%的同学表示对之感兴趣,而且83.3%的学生对之感兴趣的原因是“可以有很大的收获”。不仅如此,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获得迁移,同学们反映现在班里的同学“更关心周围的环境变化”、“对大自然越来越了解”、“变得爱动脑筋了”,而且“学习气氛更浓了”。
2.增加了自信心
亲历实践不但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22.0%的学生感到自己参加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增加了自信心”,座谈会上学生也普遍反映自己的“胆子大了”、“更开朗了”,这些都表明学生感到了蕴藏在自己身上的力量,获得了自信。
3.提高了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提倡为学生的交往创造了机会,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自我领域的开展以及反思环节的实践又使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人。调查显示,79石%的同学与小组成员合作的很愉快,而且经过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感到班级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还提供了校外活动机会,
所以有20.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活动中的最大收
获就是“学会了与自己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这也是他们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表现。
(三)实验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1.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重要改变
96.4%的教师认为自己从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以来教育观念有了改变。“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学科课程”、“教师应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课程应追随儿童”,这些观念教师们已达成共识。在实践中,教师已走出权威式的“讲解”教学,建立起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
2.教师之间逐渐形成研讨、协作的氛围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内在的需要教师“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因此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
政的工作方式将遭遇重重困难。调查表明69.1%
的教师认为自己需与其他教师协商才能指导学生的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要求打破因学科的隔离所造成的交往屏障,促进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特长的教师之间相互请教、寻求帮助。因此在活动开展中教师之间的研讨、协作机制就自然地建立起来。目前,81.8%的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教师之间的合作氛围在东方小学已经形成。
3.教师展开广泛的继续学习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指导能力,教师都感到了自己的欠缺与不足。12.8%的教师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欠缺,81.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面临着挑战,他们迫切的感到自己要不断提高。在调查中,“意识到自己应不断提高”成为近半数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的最大收获。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多数教师在业余时间者投人了学习。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总结指导经验、关注社会现实、拜访学者专家已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4.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
以开放的观点看待学科的知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已自然的转入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50.9%的教师已认同综合实践活动对自己学科教学所发挥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已渗透至各个学科。
四、结论及讨论
在一年的实验中,虽然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达成了下列诸多共识,但困惑犹存。现实告诉我们,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完善这一课程形态还需假以时日。
1.综合实践活动赋予课程内涵新的诠释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亲历实践中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因此学生的生活、活动体验本身以及体验的内容就成为学生的课程,成为对学生的成长真正起作用的内容。从这一意义出发,学生的课程不再是人类经验的现成堆积,它成为一个过程,一个“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不仅如此,当课程成为一个过程,教学就内在的与课程整合为一,教学与课程的长期分离状态从此结束。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则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但作为一门动态生成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以往的学科课程应如何互动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教育力呢?
2.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起爆剂”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并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引发了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变化,转变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实验开展以来,教师和校长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一种彼此尊重、互相协助、追求创新的风气在校内也悄然形成。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学校的整体改革,为重塑新型的学校文化提供了契机,因此它成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起爆剂”。(rsquo;)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文化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形成学校文化特色是不可能的。学校文化建设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切人口应该如何坚持?如何延伸?如何与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这些问题亟待回答。
3.教师培训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任何课程改革若没有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就必定失败,这是不争的事实。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他再也不能机械地重复教案,他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情境作出回应。教师的创造性及教育机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重新获得重视和力倡。在课程开展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对教师培训,尽管结果表明通过大学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开展校本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这一模式的推广却受到限制。如果没有这样的合作,让毫无经验的小学教师独立从事课程开发的实践,困难与偏差可想而知。所以采取何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需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4.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瓶颈
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但目前评价却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提倡“自我参照性评价”,所以它没有一套理想的固定标准和准则作为普遍的参照点。但是自我参照性评价究竟参照自己的哪些方面来进行,人们并未对此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何种方式进人学生档案,在评价后采取怎样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类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作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报告文案:
一、主题名称:我与蔬菜交朋友
二、主要线索和涉及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这三条线索。我校本学期四年级的研究性主题为“我与蔬菜交朋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走进社区调查采访,通过各种形式了解让学生学会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开题报告。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学会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锻炼自己的活动能力。通过活动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学习,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在活动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习惯。学会在活动中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在整个活动中,集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融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真正达到各个领域的统一。
三、主题设定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要依据现有资源,而且要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我校的现有资源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蔬菜、认识蔬菜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作用,纠正学生厌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掌握能力,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学生情况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越来越丰富,满街的烧烤小吃,肯德基、麦当劳芳香四溢,吸引了许多的小学生。餐桌上的蔬菜与之相比,不及其香、不及其脆。因此许多小朋友都有不爱吃蔬菜、偏食的习惯。通过“我和蔬菜交朋友”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了解蔬菜的种类;通过咨询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蔬菜的营养,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爱吃蔬菜、用蔬菜创造生活的好习惯。
五、主要能力培养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认识市场上的各种蔬菜,蔬菜有哪些营养。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的活动设计方式,并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蔬菜的认识与探究,使学生了解蔬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初步树立科学食用蔬菜的意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六、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实践形式:
收集资料和信息。研究、设计。小组合作和交流,规划表达和反思。
七、活动时间安排:
1、活动准备阶段:第八周。
2、活动方案实施阶段:第九周、第十周。
3、活动评价、总结阶段:第十一周。
八、活动过程:
(一)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1.活动准备阶段;2.自主探究、分组合作阶段;3、资料汇总、整理阶段;4、汇报、倡议、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紧承上一个阶段的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作了一些跟踪指导。
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确定研究专题,自主选择伙伴
3、制订活动方案,明确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是:
全班48个同学就自觉地分成4大组,并推选出组长。我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于是,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并归类,提炼出调查研究课题
(活动准备是开展活动成功的前提,它包括筹划、分组、制定方案等,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分组,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评出说最具合作精神。
第二阶段:活动方案实施阶段
1、深入社会生活,搜集相关信息
2、交流调查情况,整理资料
3、确定汇报形式,创作展示作品
(去电脑房查找的同学上网,为了有效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活动前我们对同学们进行了基本培训:1.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2.对获取资料进行复制、整理和打印)
学生通过此阶段活动学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可利用资源收集查阅资料。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谁最能利用有效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资料汇总、整理
“我和蔬菜交朋友”成果汇报展示会
1、分享成果、互动评价
各小组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交流活动体验,互为评价
第1小组:蔬菜的种类、习性探秘汇报
第2小组:蔬菜营养价值汇报
第3小组:蔬菜的烹饪搭配方法汇报
第4小组:蔬菜的烹饪技巧汇报
各个小组的调查研究结束后,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资料纷纷上报。有打印的文字资料,有手笔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数据资料等等。然而,许多文字资料涉猎过广,大都没有经过分类整理,面对一大堆的第一手资料同学们可能会茫然所措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将照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按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优胜小组。
第四阶段:倡议、体验、评价
1、整合展示材料,举办成果展览
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进行整理,举办一个成果展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
2、总结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汇报作品。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在各小组利用课余紧张准备汇报的同时,老师给他们出主意、提意见。我想,集体汇报是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得到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满足感
(二)成果预设:
这一节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要经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有了一定的收获。
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
为了获取与蔬菜有关的材料,同学们往返与图书室,到网上搜寻,到市场搜集。活动给了孩子们自由吸收养分的广阔空间,把学生从校内引向了校外,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社会活动能力得到增强
生活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学生在市场观察、做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有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网络搜索小队,系列活动的资料如:蔬菜、水果如何合理搭配才最有营养;时入秋季提供有利身体健康的水果、蔬菜;在研究结束之后,大家会感到以后一定要多吃蔬菜、吃多种蔬菜。同时为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呼吁全校的小学生都来吃蔬菜。
终极评价:
评价内容差异评价(a、b、c)
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师评(综评)
参与情况活动过程活动效果参与热情
交流合作收集整理资料
研究汇报形式
观察视点
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作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报告文案:
一、指导思想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调查,让学生认识自己、善待他人、加强合作、学会分享。让学生在”心灵驿站”中,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并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做到公正、互助、诚信。
本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重点。主要采用如下形式:
1、以体验性学习活动为主体。体验性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3、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设计性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着重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强调操作性、针对性,更注重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五、教学内容安排及进度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在活动中逐步养成具有基本的生活,劳动能力,观赏和辨别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间的交往、协作能力,逐步的观察分析,采访、调查等能力,以及能初步掌握对小课题的研究、探索、实验的方法,把在各科中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能综合运用,同时又不断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年级基本情况:
三、活动目标: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四、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及时间。
三月份:
主题三:《珍爱生命》:了解我们诞生的过程,珍爱宝贵的生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月份:
主题一:《净化美化校园》
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爱护花草树木,进行除草劳动。
主题二:
开展“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实践活动。
阳春三月,组织学生爬山,进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
五月份:
主题一:《我是环保小卫士》
六月份:
主题二:我为家乡特产做广告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为目标,以“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参与实践”为主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了解国情乡情,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奠基。
二、基本内容
紧扣“把暑假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暑假的主人”这一原则来组织暑假活动,体现参与、环保、节约、和谐、亲情、奥运、关注四川地震灾区等主题。因校制宜,结合学校特点和周边社会自然环境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主要包括:
(一)社会参观活动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调查了解,从而感受社会的变化,自己得出结论,如通过调查身边人、身边事的环保节能意识,人们的奥运情怀等,比在课堂上硬性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小学高年级因地、因人布置不同的调查任务并写出调研报告。
2、体验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使学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解、认识、提高,学会“换位思考”,锻炼交际能力,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习动力。如参加收旧利废节能减排、和有条件的四川灾区小朋友联谊活动、节粮在我身边——20XX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是暑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到社区、公园、车站等实践基地参加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助残帮困、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供养社会新风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四)家庭服务活动
号召学生孝敬父母,自觉地做家务,生活上的事情自理,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活动原则及要求
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安全第一。根据学生和地域实际,分析活动安全隐患,提出详细的安全工作方案,落实安全措施,并由家长把好学生活动的安全关,确保活动安全。
(二)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就近就便,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规模适中,不提倡开展跨区域的活动。
(三)贴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关注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角色,关注生活问题;从而学会健康愉悦、负责而有创意地生活。
(四)兴趣选择。捕捉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五)自主协作。关注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自己体验乃至创造。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等),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四、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要制定详细的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在暑假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作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报告文案: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设计新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重视学生多样化地实践性学习,打破了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主张开放活动时空,密切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内容选择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领域,内容丰富多彩。而学生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因此在选择活动主题内容时,必须首先考虑综合性。如学习了《赵州桥》一课后,可联系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科学教材中的《桥》,设计题为“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拟定以下活动程序:①“知桥”。让学生观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竹桥、石板桥、木桥、拱形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②“画桥”。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③“造桥”。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模型,通过学生介绍所搭桥的优点,培养自我推销的能力。④“颂桥”。写一篇关于赞美桥的文章。这样内容的活动课,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二、目标设定突出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在于“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学生将是漫无目的地在动中玩,在玩中动,达不到活动课的要求。活动课目标的预设,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既能亲自实践,又能通过实践活动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活动目标不要定得太低,以免造成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的情况,也不能定得太高,否则让学生望而生畏,觉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更不能定得太死,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活动课的目标设计需要教师精心考虑,突出放开性。如在《妇女节,我让妈妈露笑脸》的活动课中,我们确定了如下目标:1、通过搜集展示不同的贺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欣赏能力;2、让学生自行设计贺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想像能力;3、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4、通过赠送表白心愿,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情感。
这样设计,目标具有开放性,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均能不同程度地达到目标。
三、活动方式突出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学生参与的活动,只有符合他本人的意愿和要求,才能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如在探究“北京奥运――2008”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让学生:1、自己利用图书、网络等方法查阅资源,了解奥运会的起源、中国百年奥运历史;2、自己了解申奥时的组织、代表人物、申奥会歌、申奥过程、庆祝盛况等;3、自己设计绘制“展望2008幻想画、我是小小设计师”;4、学生对各自的作品作自我评价。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学生是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根据奥运活动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过程设计突出实践性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旋律。所以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例如:我们根据农村玩麻将打牌成风这一社会现象,设计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赌博危害有哪些》。
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休息日,调查统计出你家所在村有多少家玩麻将打牌地点,参与打麻打牌将有多少人,他们用什么赌。2.学生实地考察,仔细观察这些打牌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3.走访周边打牌和不打牌的人对赌博的看法和评价。4.将以上三条印制成表格形式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将调查情况记入对应的表格内。
课内活动:1.分小组将各人收集到的信息归类综合整理。2.每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3.全班展开讨论:①搞赌博会给个人带来哪些危害?②会给家庭造成哪些危害?③会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④谈谈你对禁赌的想法?
课后活动:围绕赌博的危害,查阅有关法律知识,要求分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篇生动的调查报告,校内进行一次主题展览,并给当地人民政府或执法部门提出一些建议。
这样的活动过程,每一步均要学生亲自经历,尤其是调查、访问、撰文等,每一步都要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解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活动中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们对赌博打牌等不良行为的愤慨。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
五、评价方式突出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因而要十分重视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评价一般是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