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2019-03-09 小升初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百分数”是数学知识概念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编排,本单元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百分数的意义”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像“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还有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此类知识的教学都是某个知识点的起始课,我认为对学生特别重要,要教透彻,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了知识的本质,以后才能学得灵活,才能举一反三。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对“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例题一教,一节课就完事了。在后续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历届学生都感到困难,我分析了学生的作业错误,发现大部分错误是因为对百分数的意义不明确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百分数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率”理解不透彻;二是找不准两个量中哪个是单位“1”。
下面笔者就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分析数据,认识百分数的必要性
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在课堂上读一读这些百分数,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恐怕学生并不会认识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已经学习了分数还要认识百分数,如何让他们在学到一个新知识点时印象深刻,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呢?课始我就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投篮比赛情景。如果你是裁判,你会认为哪个队员获胜呢?
(课件出示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
大多数学生看了表格后认为没有投篮总数,无法比较。为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表示两种量之间的比较作好了铺垫,然后我又出示了有投篮总数的表格。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的比较方法有四种:
1.比较三名队员没投中的个数,但学生们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方法的不科学性。
2.假如三名队员投的总个数都是一样的,比较他们投中的个数。假设都投了50个,或者都投了100个,这样就很容易判断谁获胜了。
3.比较三名队员投中的个数占总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时我追问:你能很快看出哪名队员的命中率高吗?学生说:通分以后就知道了,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百分数,虽然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分数的意义作为学习的基础,但百分数与分数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要在第一节课中既抓住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个重点,又要突破找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这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我想到了“百格图”,目的是将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联系起来,以“百格图”作拐杖,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百分数的本质。其次,在“百格图”上不断涂色、找百分数,加上对8%、32%、40%、60%、90%、99%、99.5%、100%这些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通过讨论“有颜色部分的面积可以涂成正方形面积的101%吗”让学生理解表示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数不能超过100%,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2.用喜欢的方式表示百分数的意义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百分数,老师也收集到了两个百分数。
出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25%吗?
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想到画正方形,开始很费力地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然后用彩笔涂色。但不到一会儿,我欣慰地看到部分学生改变了方法,有的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有的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有的索性画了一条线段……我把他们的作品一一贴在了黑板上。
师:哪部分表示25%?
生:阴影部分表示25%。
师:我只看到了■,怎么看不出25%呢?
生:25%就是■。
师:你能来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5%就是■,约分以后就是■,分100格太麻烦,这样省事。
这“事”省得多好呀,我心中一阵窃喜。
师:请你来说一说25%的意思。(板书: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
要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并不难,但要让他们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虽然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但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分数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在数形结合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25%的意义”。开始,学生受“百格图”的影响,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正方形分成了100格,然后给其中的25格涂上了颜色,表示25%。但慢慢地有一小部分学生放弃了这种做法,他们想到了把各种形状的图形平均分成4份用来表示25%。他们显得很兴奋,因为他们找到了25%与■的联系,我也很开心,因为学生已经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联系起来,他们了解到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己学会了融会贯通,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3.在游戏中运用百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找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同桌合作进行剪刀、石头、布的比赛,一共比赛5次,要求学生先在统计表中统计自己的输赢次数,用所学百分数的知识说自己赢、输、平各占百分之几?
剪刀、石头、布比赛是学生喜欢的游戏,所用的数据又是现场调查统计的,活学活用,学生的兴趣很浓。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思维一次次地被开启,一次次地走向深入,最后真正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再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述百分数的意义,那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等教学也可采用相似的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进行“认识数的意义”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所举教学案例应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进行“认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把数字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产生的必要性,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运用数的相关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第二,数形结合抓住本质,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数的意义并不难,很多教师一节课中几个环节下来就可以完成,但要让学生抓住数的本质,用联系的目光看几个知识点,或者把新旧知识串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要在设计时多动脑筋,想方设法突破这个难点。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25%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25%与■的联系,突破了“找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课堂上学生很有成就感。学生能举一而反三,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第三,重视“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对数的意义的认识是学生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开展一些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亲身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数的意义。例如,课堂中教师开展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第四,问题和情境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认识数的意义”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实际知识基础和个人的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使其对数的意义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知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参见例63)。此外,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1)。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小学数字教学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b)+c=?+(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②在辨证的思想中感悟。辨证的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的运用方法。如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相乘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有把小数化分数,同除以一个数后计算,分数化小数计算等等,然后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辩证的看每一种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理性。
学生对数学理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贡献。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 数的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文案: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小学数学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增加:(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2)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
(3)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减少: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数的运算
增加:(1)能口算简单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4)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减少:解释估算的过程
改变:(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图形的认识
改变: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问题
2.测量
增加:(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分米2
减少:(1)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改变: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3.图形的运动
增加: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减少:(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改变:(1)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现象
(2)认识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减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改变: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三、统计与概率
减少:(1)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整数)
(3)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4)不确定现象
改变:(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四、综合与实践
增加:(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减少: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改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
问题的过程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增加:(1)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了解自然数、素数
减少: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改变:(1)认、读、写亿以内的数→认识万以上的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2.数的运算
增加:(1)认识中括号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减少: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式与方程
增加:(1)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2)了解方程的作用
4.正比例、反比例
增加: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含义
二、图形与几何
1.图形的认识
增加:知道扇形
减少: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改变: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2.测量
增加:(1)利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3)了解远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4)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利用长方体、正方体、援助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图形的运动
增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改变:(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
形平移
(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减少:体会图形的相似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增加: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减少:(1)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
(2)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3)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改变: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条形统计图。
2.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增加:(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将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小学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减少:(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3)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与实践
增加:(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减少: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希望在写《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数学“认识数的意义”的教学策略》作文